人体经脉是不是就是血管?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4收藏

人体经脉是不是就是血管?,第1张

经脉不是血管!经脉正规的说法应该叫经络,是中医发现的在人体内有着特殊生理作用的东西,它联系人体全身,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是由于现代解剖学并没有在人体上找到经脉这种东西的实实在在的组织实体,所以,西方现代医学是不承认人的身体上有这种东西的。但是中国人却沿用了几千年,利用它治好了无数的疾病。

上海、北京的很多中医研究人员曾经利用现代仪器测量过,发现在中医称为经脉的地方,其很多物理化学指标都与其他地方有差别,证明经脉是存在的,要让世界医学界接受,还任重道远。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方之白蔹丸 31 组成 32 制法 33 白蔹丸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名见《济生》卷六方之白蔹丸 41 组成 42 制备方法 43 功能主治 44 白蔹丸的用法用量 45 各家论述 46 附注 5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白蔹丸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白蔹丸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重订严氏济生方》之白蔹丸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白蔹丸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外台秘要》卷二十六引《范汪方》之白蔹丸 71 组成 72 制备方法 73 功能主治 74 白蔹丸的用法用量 75 用药禁忌 76 白蔹丸的临床应用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白蔹丸 1 拼音

bái liǎn wán

2 概述

白蔹丸为方剂名去,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

3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方之白蔹丸 31 组成

鹿茸(醋蒸)二两,白蔹、狗脊各一两[1]。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用艾、醋煎汁,打糯米糊为丸,梧桐子大[1]。

33 白蔹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送下[1]。

34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方之白蔹丸主治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1]。

4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名见《济生》卷六方之白蔹丸 41 组成

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令黄),白蔹3分,狗脊半两(去毛)。

4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以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3 功能主治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名见《济生》卷六方之白蔹丸主治妇人漏下白色不绝,室女冲任虚寒。

44 白蔹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45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鹿茸扶阳御寒,以壮督脉;狗脊补肾填精,以益肾元;白蔹专祛久遏之湿热,以清经脉也;醋煮艾汁丸之,温酒下,使湿热顿化,则寒郁自解,而督肾内充,带脉无不完复,何白带之*溢不已哉!

46 附注

《济生》本方用法: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温酒送下。

5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白蔹丸 51 处方

白蔹1两,黄耆1两(锉),木香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玄参1两,乌蛇2两(酒浸,去皮骨,炙令黄),斑蝥14枚(去头足翅翎,以糯米拌炒,令米黄)。

52 制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白蔹丸主治瘰疬结肿有头,脓水不止。

54 白蔹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饮送下。

5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

6 《重订严氏济生方》之白蔹丸 61 处方

鹿茸(醋蒸,焙)60克 白蔹 金毛狗脊(燎去毛)各30克

62 制法

上药为细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重订严氏济生方》之白蔹丸主治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

64 白蔹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腹时用温酒下。

65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7 《外台秘要》卷二十六引《范汪方》之白蔹丸 71 组成

白蔹3分,狼牙3分,雚芦3分,桃花3分,贯众3分,橘皮2分,芜荑1分。

72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73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二十六引《范汪方》之白蔹丸主治三虫。男子病大腹面黄,欲食肉;或胁下有积大如杯,小腹亦坚,伏痛上下移,呕逆喜唾,心下常痛。

74 白蔹丸的用法用量

旦以浆水服1剂。日中乃食,立下。服此药下赤虫如笋茎者1尺所,有头目100余枚,病愈。

75 用药禁忌

宿勿食;妊身妇人不得服之。

76 白蔹丸的临床应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 41 针刺法 42 穴位注射法 43 电针法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穴位 2 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方剂 3 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中成药 4 小儿麻痹后遗症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小儿麻痹后遗症 1 拼音

xiǎo ér má bì hòu yí zhèng

2 英文参考

aftereffect of infantile paralysis

3 概述

小儿麻痹后遗症,西医病名。属中医痿证、痿躄的范围[1]。多由风湿热之邪内窜经络所致,不同于一般温邪袭肺或暑湿壅阻肠胃[1]。《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临床表现早期类似感冒,如发热、呕吐、腹泻等[1]。发生麻痹前期多有面赤,咽红,出汗,全身肌肉疼痛拘急,四肢颤震等[1]。治宜通利湿热,祛风通络[1]。若病毒深入,可见嗜睡,昏迷,抽搦,项强或喘促,吞咽困难等症[1]。治宜熄风镇静,或定喘降逆[1]。本病进入麻痹期,瘫痪可发于身体各部,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1]。治宜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用独活寄生汤加减[1]。如面部瘫痪,用牵正散加减或针刺颊车、地仓、合谷[1]。若此期未能恢复,日久可致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即为小儿麻痹后遗症,治宜补益肝肾,温通络脉,用虎潜丸、活络丹或金刚丸等[1]。并积极配合针灸、 治疗,上肢瘫痪取肩髃、肩髎、曲池、大椎;下肢瘫痪取足三里、解溪、环跳、风市、阳陵泉;腹肌瘫痪,取中脘、梁门、气海;颈肌瘫痪,取天柱、天鼎、天容[1]。

小儿麻痹后遗症为病症名。又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为好发于小儿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后遗症。临床以受累肢体不同程度的弛缓性瘫痪为特征。为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的运动神经细胞而引起的相应肌组的弛缓性麻痹。本病在中医属“痿证”范畴,与外感时邪疫毒,经络、经筋受损有关。临床上,瘫痪可为单瘫,半身瘫,甚至腹肌、项肌、面肌、肋间肌等的瘫痪,但以下肢单瘫多见。初起表现为患肢无力、松弛,日久则肌肉萎缩,肢体发凉、变细,骨与关节畸形及姿态异常等。[2]

小儿麻痹证,中医认为属“暑湿”、“湿热”范畴,因感受湿热、时疫之毒,由口鼻侵入肺、胃二经,流注经络,致气血失调,筋脉肌肉失养。后期出现肢体麻痹、肌肉萎缩、瘫痪等症,属于“痿证”、“痪躄”范畴。本节重点叙述瘫痪期。

本病早期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头痛,肢体疼痛,肢体瘫痪呈弛缓性,以下肢多见,或表现单瘫、半身瘫痪,亦有腹肌、肋间肌、膈肌瘫痪者,病情比较严重。瘫痪肢体在急性症状消失后1~2周开始惭复,6个月内恢复较为明显,以后恢复很慢,遗留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症。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弛缓性瘫痪有较好效果。

重症呼吸肌和呼吸中枢受损,应采取综合治疗揩施。

早期应与感冒和胃肠疾病鉴别。

4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 41 针刺法

体针:下肢瘫可取腰夹脊(1~5)、环跳、殷门、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昆仑、解溪等穴;上肢瘫可取颈夹脊(5~7)、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面肌瘫可取四白、颊车、地仓、下关、牵正、合谷等穴;腹肌瘫可取中脘、梁门、天枢、气海、带脉等穴。各瘫随症配穴:抬腿困难加髀关,伏兔、健膝;膝屈曲加阴市、健膝;膝反屈加承扶、委中、承山;下垂足加胫下(解溪穴上3寸,胫骨外缘旁开1寸)、解溪;内翻足加昆仑、丘墟、纠内翻(承山穴外开1寸);外翻足加阳陵泉、三阴交、太溪、纠外翻(承山穴内开1寸);举臂困难加天宗、臂臑;伸屈肘无力加肱中(天泉穴下25寸);手内外旋困难加阳池、阳溪、四渎、少海;腕下垂加外关、四渎。②水针:取穴参照体针,每次选2~4穴。可选用10%葡萄糖,维生素B1、B12,复方当归、加兰他敏等注射液,每穴注射2~5毫升,隔日1次。除此,本病还可采用电针、穴位埋线法及皮肤针疗法等,均可参照体针选穴。治疗同时可配合功能锻炼,对重症畸形者可考虑采用矫形手术。[2]

治则 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处方 下肢麻痹——腰夹脊 髀关 伏兔 足三里。

上肢麻痹——颈夹脊 肩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腹肌麻痹——胸夹脊 带脉。

肺热加风池、列缺,湿热加阴陵泉,肝肾虚加肝俞、肾俞。

方义 从“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详述

随证配穴 腕下垂—外关,足下垂—解溪,足内翻—悬钟,足外翻—三阴交。

操作 毫针刺,补虚泻实,每次选4~5穴,每日1次,交替使用,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虚者可灸。

42 穴位注射法

水针:取穴参照体针,每次选2~4穴。可选用10%葡萄糖,维生素B1、B12,复方当归、加兰他敏等注射液,每穴注射2~5毫升,隔日1次。除此,本病还可采用电针、穴位埋线法及皮肤针疗法等,均可参照体针选穴。治疗同时可配合功能锻炼,对重症畸形者可考虑采用矫形手术。[2]

选穴 参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或胞二磷胆堿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43 电针法

选穴 参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针刺得气后接通电疗机,选好波型,调好电量,每次4~6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5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