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相邦是什么职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古代相邦是什么职位,第1张

  先秦官名。简称相。战国时百官中最高者。春秋时﹐相本为君主或贵族行礼时的赞礼者。据《仪礼》﹑《礼记》记载﹐凡饮酒礼﹑射礼﹑丧礼中都有相或相者主持有关礼仪。国君外出﹐亦有相跟随左右﹐如鲁定公和齐君在夹谷相会﹐即以孔子为相。春秋时,贵族家中之家宰也称为家相。家相主贵族家室之事﹐故也称为相室。战国初年﹐有些国家的卿大夫因掌握大权而渐渐变为有国之君﹐作为他们亲信的相室便成为邦国之相,相邦由此得名。

据《史记》所记﹐战国初年最先设置相的是三晋等国。而后﹐其它各国亦先后置相。相邦之名唯见于铜器铭文﹐如赵的一些铜矛﹑铜剑上刻quot;相邦建信君“和”相邦春平侯的铭记。中山国的铜钫铭中有中山国相邦赒之名。赵的铜器铭刻中还有“守相”一名﹐当是摄相之意。

  古籍中仅见相国或相。《战国策》﹑《韩非子》及山东临沂银雀山所出竹简本战国人作品《王兵篇》都提到过相国。《史记》中关于七国相国的记载尤多﹐如称张仪为秦惠王相﹐又说秦昭王时魏冉为相国。但在铜器铭文中﹐只有相邦仪和相邦冉。又《史记》言吕不韦为相国﹐而作于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八年的铜戈铭文上有“相邦吕不韦”。铜器铭文中从不见有相国之名﹐唯古籍作相国﹐可能是汉代人因避汉高祖刘邦之讳而改“邦”为“国”所致。

  三晋等国以国相为相邦﹐而秦于相邦外又置丞相﹐《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二年(前309)﹐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四川青川出土的秦武王二年木牍上﹐即有“丞相戊﹑内史魏﹑燕等国也有丞相﹐其详不得而知。楚在战国时仍置令尹以总百官﹐但《战国策》﹑《韩非子》均有“州侯相楚”之语﹐或者相仍是指的令尹。战国时有的国家以太宰为执政﹐于是宰和相也可连在一起称为“宰相”。

  相邦是助王治理国政的高官﹐既要综理百事﹐又要依百官之功过而进行赏罚﹐掌握了不小的权力。但他们的地位并不稳固﹐只要不称职或是触犯了君主﹐随时可以被免除职务 。

是山海经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它大量地、有条序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如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山经》5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海外经》5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4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植物、动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事实上,即是是《五藏山经》,也与整体格局和现实的山川不合,至今为止,尚未有谁能令人信服地将这些山川一一坐实。然而,《五藏山经》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别是《中山经》里的山,《五藏山经》(即“山经”)本是以一些真实的山川为基础来叙事的,但说到荒远无稽的极地,已是无能为力,只能凭借想象向壁虚构了。

1,由“虢”演变而来。

虢序,又作郭序,虢序是虢叔的裔孙。虢序做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东周初年被周平王封于夏阳。公元前658年晋灭北虢(序之封国),赵简子开拓晋阳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带)。

郭序后裔,尤以晋阳一地郭氏家族最出名,秦汉以来发展成为太原著姓。虢序号称“郭公”,是“虢声转为郭”最关键的代表人物。 

2,源于地名。

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墙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居于外城的遂以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后代多改姓单姓郭氏。这类郭姓主要发生在先秦时期的北方地区,也无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属。 

3,源自少数民族

回族,回族郭姓的祖先是西域波斯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汉名叫做郭广德。“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字姓的由来。泉州和惠安回族以及迁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为郭广德的后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郭尔罗斯氏、郭尔罗特氏、郭齐里氏,其汉化姓氏均为郭氏。

源于满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郭珲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贵益昆部落,汉义“钩子”,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郭氏。其他还有满族郭佳氏、郭勒本氏、托勒佳氏、郭齐里氏等。

4,源于姬姓。

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陕西宝鸡,称西虢国(虢通“郭”)。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

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山西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赵简子开拓晋阳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带)。

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华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扩展资料:

详细解释

名词

1,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

又如:郭围(外城边沿);郭术(城墙和道路);郭郛(外城)

2,泛指城市〖city〗

又如:郭邑(城邑);郭外(城外)

3,通“廓”。外部,外周〖outerframeorsheath〗

又如:轮郭(轮廓。物体的外周、边框)

4,春秋国名〖Guostate〗。在今山东省北部

5,皮〖skin〗

又如:津液充郭(津液使外皮充实、润泽)

-郭氏起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