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希腊国家馆的展厅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3收藏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希腊国家馆的展厅资料,第1张

展厅C:城市&大海

该展厅展示的重点是大海对于希腊城市的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千百年来海运传统对于希腊的重要性。

展厅位于贯穿整个展馆左侧的水池“海滨”的一角。参观者能够欣赏到若干个希腊港口的优美景色,见到一艘在爱琴海中遨游的船,以及那些在商用码头和传统造船厂里工作的工人。

展厅E:市场

该展厅围绕在一个弧形天幕的周围,通过长而持续的360度全景影像来展示希腊首都的面貌。展厅的中央有一个很大的“转向盘”,参观者可以转动它从而在弧形天幕上观看全景影像的不同视角。通过这种方式,参观者能够主动参与到展厅环境的营造之中。

此外,“转向盘”的两边分别安装了互动触摸屏。在触摸屏上,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全景影像中的一些特定场景,而且还能点击观看其中的“热点场景”。总之,参观者从早到晚能够有机会在触摸屏上亲密接触到大约130个不同的场景特写。

弧形天幕和互动触摸屏生动地再现了雅典的中心城区。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在这个集会地共存。

展厅F:生态

该展厅展示了21世纪初叶大多数城市将要面对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城市的未来构成了挑战。通过使用展厅中央安装的互动系统,参观者被邀请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具体来说,大屏幕上一旦显示出一个问题(比如,交通堵塞、大气污染、环境污染、森林火灾等等)就需要人为地介入去控制并“解决”这个问题。参观者被要求将手放在圆环形感应装置内来进行互动。如果另有两个参观者也进行同样的操作,则系统会发出提示音,并且屏幕上将会显示出对于该问题的三种不同解决方法。

展厅G:城市/乡村

该展厅通过选取那些能够将希腊传统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处理以及消费联系起来的图像,重点突出了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的相互作用。

参观者被邀请从6种希腊传统产品中选择1种,这6种产品包括初榨橄榄油、葡萄酒、希腊奶酪、用酸奶和猕猴桃做的水果色拉、希腊藏红花以及乳香。在参观者选定后,他将被要求操作使用设置于展厅中央的互动系统,正确地排列的顺序。通过这一互动,参观者将能了解每一种产品的加工处理过程及其用途。

展厅H:剧院

文化,作为希腊城市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被通过一个能够象征古代传统露天剧场的建筑结构来加以表现。古代和现代的希腊露天剧场构成了举办各种不同演出的城市中生动的文化坐标。

参观者在参观展厅时获得的体验将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可以作为观众坐着欣赏屏幕上播放的美景,内容因时而定。这些短片的内容并非是为展览特意编排的,而是于世博会召开的前几个月在希腊当地实景拍摄的日常生活片段。这些生活场景突出了希腊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展厅I:共同生活

该展厅通过不同社会、文化和年龄阶层的人们的日常活动,呈现了希腊城市的日常生活场景。希腊城市多元文化的特性是其表达的重点。

希腊人、外国人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一起工作、一起娱乐的场景描绘出了不同的群体是怎样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的。展厅内的四个屏幕根据参观者进入展厅的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图像,旨在创造出一个希腊城市日常生活片段的拼图,表现出具有创造性和生产力的多元文化主义。这样的场景传达了宽容、平等、以及言论自由等希腊城市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

展厅J:繁荣

该展厅通过展示以就业和发展为主题的来呈现希腊经济繁荣的景象。通过四个屏幕的播放,参观者可以看到以科技创新和成功经济发展为特色的希腊城市生活方式。所有这些短片,所有的“窗户”交相呼应,以揭示当今希腊城市的繁荣气象。采石场的作业流程、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参观卫城博物馆和埃皮达鲁斯古剧院的人们,以及地铁站的夜景等一组组,用现代的方式揭示了过去,展现了希腊城市为市民们所提供的高质量的公共场所。

广场(包含餐馆和杂货商店)

广场,在古代即是城市中的集市,在那里有餐馆,为居民或游客提供从紧张忙碌的日常城市生活中抽身出来小憩、调整和交流的机会。在广场的中心,我们会发现一棵橄榄树,它是极具代表性的希腊植物。还有杂货店,在那里可以买到希腊的特色产品,如橄榄油、草药、葡萄酒、乳香和食品等。通过雕塑效果的呈现,杂货店能够起到推广希腊特产的作用。

该馆收藏彝族文物4196件,有黄金、白银、珠宝玉石、铜、 铁、木、竹、皮革、毛、骨、角、纸、 绸绢、石等物品。陈列展览分序厅、社会生产力、等级和阶级、家支习惯法、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奴隶和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度的斗争九个部分。再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原貌。**录放厅放映历史资料片和各种民俗民情片。

按彝族建筑风格,结合苏州园林式和现代化建筑修建,共有7个展厅、1个民俗院、1个影视厅以及办公室、接待室、服务部等。馆藏文物、共2000余件,分设《序厅》 、 《社会生产力》 、 《等级、阶级》 、 《家支、习惯法》 、 《宗教信仰、婚 姻家庭、文学艺术》 、《风俗习惯》 、 《奴隶和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的斗争》、 《民居院》等8个部份,向人们展示了2000多年来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衰亡、最终步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轨迹。

进入展厅,有一组单色群雕——运河的开凿者。开凿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从文献上记载来看,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开凿了从邗城到末口的邗沟。在“古运河图”中可以清楚看到,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从末口到邗城(即今天的扬州到淮安)一段,全长150公里,是最早就文字记载的一条人工河道。

用人物雕像、历史展现运河连接中国五省四市、贯通五大水系,波澜起伏的历史故事。第一展厅中有一把考古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戈,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是博物馆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文物。 我们知道,开凿大运河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吴王夫差要北上争霸,为了运输人马和粮草,所以开凿了邗沟。但是到隋唐以后,大运河的功能更多的体现在经济方面。有一张船票特别有意思。是清朝末年的一张船票,上面印有“顺风快利”四字,表达了商家希望一帆风顺,早日获利的美好希望。还写明了收款的一些项目清单,以及提醒顾客保存好随身所带行李的提示等。既是明白消费,又有温馨提醒。 从隋朝,唐朝,宋朝,元朝,一直到明清两朝,建都在北方的中央政府都需要江南地区的漕粮供应。大运河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一个庞大的漕运帝国,对中央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展厅内最具历史价值的是清代“苏州府”官斛,这种木制锥形器皿,是当时政府向百姓收粮用的一种计量工具,过去运河上都是漕船载粮,交粮时将米由舱内取出用斛量,叫“起米过斛”。一斛相当于五斗,约三十五点八公斤。还有一幅七百多平方米的环形银幕,十八台投影仪播放着当年运河漕运宏大场面,气势壮阔。 本展厅从浙江段运河的河道变迁、遗产价值、保护规划等方面进行展示。浙江段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是跨流域的大型水运体系,涉及太湖、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等自然水域,构成复杂,迄今仍承担着繁重的航运任务。

展厅地上是一条流动的运河,闪闪发光。原来,这里用微缩模型做出了大运河及两岸的九座城市,放在玻璃地面下。第三展厅还有个“模拟运河之旅船舱”,坐进去,能看到实景拍摄的大运河沿途风光。 山东聊城面塑、江苏扬州剪纸、江苏无锡泥人等运河边城市代表物品摆放到一起,足见大运河孕育出的两岸文化之丰富。

博物馆周边建筑没有高度要求。

博物馆的层高要求:

1、建筑层高与展厅面积的大小有关。面积与高度的比例保持相对协调,使观众有舒适的空间感觉,保持空气质量。

2、建筑层高与展品的体量有关。展厅的高度与展品的体量是展品的高度相适应,如大型的装架恐龙标本、人物造像等展品,需要高的展厅空间。

3、根据特殊情况有关。作为省市级大型综合博物馆的普通展厅,下层高设计为885米较为合适。展厅布展吊顶后的净高为56米,满足当前陈列展览和一般改陈的需要。

博物馆的布置:

1、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次或分期建设。

2、大、中型馆应独立建造。小型馆若与其它建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

3、馆区内宜合理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

4、馆区内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若职工生活用房毗邻馆区建筑布置,必须加以分隔,并各设直通外部道路的出入口。

5、馆区内应功能分区明确,室外场地和道路布置应便于观众活动、集散和藏品装卸运送。

6、陈列室和藏品库房若临近车流量集中的城市主要干道布置,沿街一侧的外墙不宜开窗;必须设窗时,应采取防噪声、防污染等措施。

7、除当地规划部门有专门规定外,新建博物馆建筑的基地覆盖率不宜大于40%

8、应根据建筑规模或日平均观众流量,设置自行车和机动车停放场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