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七碗茶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国学经典《七碗茶歌》,第1张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诗人卢仝(公元—835),自号玉川子,范阳(今北京大兴)人。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写的《七碗茶诗》(全名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七言古诗,被世人称为茶之千古绝唱。诗中反映封建帝王为了个人奢欲,当春惊蛰节时,驱使茶农入山采摘至精至好的阳羡名茶的情景;另一方面反映了诗人紧闭柴门,独自品茶的无限情趣。历代诗人的咏茶诗很多,但卢仝这首诗堪称是咏茶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卢仝也因此诗而传名于世。

 第一部分: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中,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这一部分,写的是军将送来孟谏议的书信与新茶,信中提到:最新的`阳羡茶(阳羡即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县。阳羡茶即阳羡紫笋茶,此茶经陆羽的发现和推荐,自唐肃宗时便正式列为贡品),每年都要赶在清明节之前送到皇宫,以备宫中“清明宴”之用(“月团”喻指茶饼。用最好、最新、最嫩的茶叶制好封存之后,立即送往皇宫,剩余的才是王公贵族享用,作者感慨道:好茶、新茶什么时候才能到达这些种茶的山人家呢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第二部分: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这是第二部分,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破孤闷;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之事都能抛到九宵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其中从“一碗喉吻润”到“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一部分,又常被提取吟咏,并被单独命名为《七碗茶歌》。

 在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中,长江是我们都熟知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蜿蜿蜒蜒像一条长龙,从古至今,对于长江的赞美绵延不绝,下面,我给大家准备的经典国学诵读内容,就是描写长江的古诗。

国学经典之描写长江的古诗 1

 一、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二、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晴江秋望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四、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国学经典之描写长江的古诗 2

 1、《过长江》

 唐·黄滔

 曾搜景象恐通神,地下还应有主人。

 若把长江比湘浦,离骚不合自灵均。

 2、《送柳八员外赴江西》

 唐·皇甫冉

 岐路穷无极,长江九派分。

 行人随旅雁,楚树入湘云。

 久在征南役,何殊蓟北勋。

 离心不可问,岁暮雪纷纷。

 3、《题长江》

 唐·贾岛

 言心俱好静,廨署落晖空。

 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

 长江频雨后,明月众星中。

 若任迁人去,西溪与剡通。

 4、《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赋得送贾岛谪长江》

 唐·李洞

 敲驴吟雪月,谪出国西门。

 行傍长江影,愁深汨水魂。

 筇携过竹寺,琴典在花村。

 饥拾山松子,谁知贾傅孙。

 7、《江行二首》

 唐·殷尧藩

 暝色沧州迥,秋声玉峡长。

 只因江上月,不觉过浔阳。

 晚泊长江口,寒沙白似霜。

 年光流不尽,东去水声长。

 8、《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9、《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0、《卜算子》

 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付,相思意。

 11、《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2、《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3、《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14、《送别》

 唐·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国学经典之描写长江的古诗 3

 一、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二、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晴江秋望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四、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国学经典之描写长江的古诗 4

 《江上》

 王安石(宋)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白居易(唐)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望天门山》

 李白(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咏怀》

 阮籍(魏晋)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国学经典之描写长江的古诗 5

 1、《山中》

 王勃(唐)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2、《寄杨协律》

 韦应物(唐)

 吏散门阁掩,鸟鸣山郡中。

 远念长江别,俯觉座隅空。

 3、《送柳八员外赴江西》

 皇甫冉(唐)

 岐路穷无极,长江九派分。

 行人随旅雁,楚树入湘云。

 久在征南役,何殊蓟北勋。

 离心不可问,岁暮雪纷纷。

 4、《晴江秋望》

 崔季卿(唐)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5、《妓席暗记送同年独孤云之武昌》

 李商隐(唐)

 叠嶂千重叫恨猿,长江万里洗离魂。

 武昌若有山头石,为拂苍苔检泪痕。

 6、《放鱼》

 窦巩(唐)

 金钱赎得免刀痕,闻道禽鱼亦感恩。

 好去长江千万里,不须辛苦上龙门。

 7、《过长江》

 黄滔(唐)

 曾搜景象恐通神,地下还应有主人。

 若把长江比湘浦,离骚不合自灵均。

 8、《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晴江秋望》

 崔季卿(唐)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10、《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白居易(唐)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11、《登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5hd

给孩子进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是让孩子学好国学知识的关键,对幼儿的传统思想教育有重大的意义也可以让幼儿有一个良好的中华美德,这里有免费的国学启蒙课的课程,希望能帮助到您。

“大爱无形”这个词是“大象无形”这个词演变来的。

“大象无形”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国学一词包含丰富,儒释道,诸子百家等等,经典是指一门学问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典籍。

比如儒学的《四书五经》,道学的《道德经》,佛学的《金刚经》,《心经》,《坛经》等。

国学经典句: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4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5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6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7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9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1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1 明心见性,可以见如来。

1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3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4 上善若水。

15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16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7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18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19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2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2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3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24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25 贪、嗔、痴。

26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7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28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29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0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2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3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33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34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35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36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37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8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9 俭以养德,廉以修身。

40 唯上智下愚不移。

4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或存或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42 中上之人可以语上,中下之人不可以语上也。

43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4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45 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

46 知其雄,守其雌。

47 君子不器。

48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49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50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5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能力训练# 导语人才难得,欲成就一等事业,必得一等人才。有齐桓公见稷之诚,刘备三往隆中之志,人才可得,事业可成。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经典《反经》:论士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经文

 臣闻黄石公曰:“昔太平之时,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乱则叛逆生,王泽竭则盟誓相罚、德同无以相加,乃揽英雄之心。故曰:得人则兴,失士则崩。”何以明之?昔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往而不得见,从者止

 之。桓公曰:“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

 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做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

 《书》曰:“能自得师者王。”何以明之?齐宣王见颜触曰:“触前。”

 触亦曰:“王前。”[议曰:夫触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触为慕势,不若使王为趋士。]宣王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者责乎?”对曰:“昔秦攻齐,今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百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言之,生王之头,曾不如死士之垄。”

 宣王竟师之。

 [宣王左右曰:“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之钟,东南西北,莫敢不服。

 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于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触曰:“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舜起农亩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人者,乃四世。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哉?《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其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其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掘。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夸其名华而无其实德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十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而成其道。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夫孤寡者,困贱、下位者也,而侯王以是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名,实以明乎士之贵也。”]

 译文

 我听黄石公说:从前太平的时候,诸侯有两支军队,方伯有三军,天子有六军。世道混乱就会发生叛逆,王恩枯竭就结盟、立誓相互征伐。当政治力量势均力敌,无法一决高下的时候,争霸的双方才会招揽天下的英雄。所以说,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兴盛,失去人才国家就会衰亡。怎么知道是这样呢?

 从前齐桓公去见一个叫稷的小吏,一大去了三次也没有见到,侍从阻止他,桓公说:“有才能的人轻视爵位、俸禄,当然也要轻视他们的君王;君王如果轻视霸主,自然也会轻视有才能的人。即便稷敢轻视爵位和俸禄,我难道敢轻视霸主吗?”就这样,齐桓公去了五次才见到稷。

 《尚书》说:“能得到贤人并拜他为师的可以称王天下。”为什么这样说呢?齐宣王召见颜触时说:“颜触你到前面来。”颜触也说:“大王你到前面来。”[颜触到前面去表明他是为权势,齐宣王到前面去说明他礼贤下士。]

 宣王一听就变了脸,说:“是君王尊贵呢,还是士人尊贵?”颜触说:“从前秦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去柳下季的坟墓五十步之内打柴、采摘的,一律处死,不予赦免。还下过一道命令:有能得到齐王人头的,封他为万户侯,赏赐黄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着的大王的人头,还不如一个死士的坟墓。”宣王于是被说服,拜颜触为师。

 当时宣王身边的人说:“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之地,千斤之钟,四面八方,没有敢不服从的。现在名声高的士人也只是普通百姓,每天步行到地里去干活;等而次之的则住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做闾里、巷口的看门人。士人的低贱,真是到了极点啦!你还傲慢什么?”颜触说:“从前禹的时候,有诸侯万国。舜是从一个农民发展起来,成为天子的。到了汤的时候,诸侯只有三千。而到如今,西南称王的传不到四代。这难道不是由于不重视士人造成的吗?诸侯渐渐地被杀戳,消灭,等到国破家亡之时,就是想做闾里、巷口的看门人,也不可能了。《易经》上不是说过‘身居高位而不具有相应的德才吗?’所以不做踏踏实实的工作而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的,国家会日益衰弱;没有德操却祈望享福的,必然会遭到穷困窘迫的下场;没有功劳却享受俸禄的人必然要受侮辱、遭灾殃。所以说,好大喜功,必不能建功立业;夸夸其谈而元实际行动的人,终究不能实现其理想。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而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个帮手,舜有七个净友,禹有五个丞相,汤有三个辅佐。自古至今,如果得不到贤德之士的辅佐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因此君王不应以经常向人求教为耻辱,不应以向别人学习为惭愧,这样才可以实现他的理想。老子说:‘纵然尊贵,必须以卑贱为根本;纵然高峻,必须以低下为基础。’所以君王、诸侯自称‘孤’、‘寡’、‘不谷’。所谓孤、寡,就是卑贱的意思,而君王们用以自称,难道不是表示谦居人下而尊重士人吗?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称他们为明主,就是因为他们懂得贤士的可贵啊!”

 经文

 谚曰:“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士不必贤也,要之知道;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何以明之?淳于髡谓齐宣王曰:“古者好马,王亦好马;古者好味,王亦好味;古者好色,王亦好色;古者好士,王独不

 好。”王曰:“国无士耳。有则寡人亦悦之。”髡曰:“古有骅骝,令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马矣;古有豹象之胎,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味矣;古有毛嫱、西施,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色矣;王必待尧舜禹汤之士,而后好之,则尧舜禹汤之士,亦不好王矣。”

 [鲁仲连谓孟尝君曰:“君好士未也。”孟尝君曰:“文不得士故也。”

 对曰:“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岂皆骐骥、騄耳哉?后官十妃,皆衣缟纻,食粱肉,岂有毛嫱、西施哉?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好士未也。’”

 张敞《与朱邑书》曰:“饥者甘糟糠,饱者妖粱肉。何则?有无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何而后信。故士各达,其及时之宜。若待古之英隽,必若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淮南》曰:“待腰袅、飞兔而后驾,则世莫乘车矣;待西施、洛浦而后妃,则终身不家矣。然不待古之英隽而自足者,因其所有而遂用之也。”

 《语》云:“琼艘瑶楫,无涉川之用;金弧玉弦,无激矢之能。是以分絮而无政事者,非拨

 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理者,非翼亮之士。”何以明之?魏无知见陈平于汉王,汉王用之。绛、灌等谗平曰:“平盗嫂受金。”汉玉让魏无知。无知曰:“臣之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闻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于胜负之数,陛下假用之乎?今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耳。盗嫂受金,又安足疑哉?”汉王曰:“善。”

 译文

 俗语说:“沐浴不一定要去江海中,只要能去污就行;马不一定非要骐骥,只是它善跑就行;用人无须他多么贤德,只要他懂得道就行;娶妻不必出身高贵,只要她贞节就行。”为什么这么说呢?淳于髡对齐宣王说:“从前的人喜欢马,大王也喜欢马;从前的人喜欢美味,大王也喜欢美味;从前的人喜欢美女,大王也喜欢美女;从前的人喜欢士人,大王却偏不喜欢。”

 齐宣王说:“国家没有士人啊,如果有,我就会喜欢他们。”淳于髡说:“从前有骅骝、骐骥,现在没有,大王从众多的马中挑选好马,这说明大王是喜欢马的;从前的人好吃豹子、大象的胎盘,现在没有,大王从众多美味中挑选佳肴,这说明大王是喜欢美味的;从前有毛嫱、西施,现在没有,大王就从众多美女中挑选丽人,这说明大王是喜欢美女的。大王一定要等尧舜禹汤时的贤士出现,才去爱惜,那么尧舜禹汤的贤士,也就不会喜欢大王了。”

 鲁仲连对孟尝君说:“你说你重视人才,其实不是。”盂尝君说:“那是因为我没有得到人才的缘故。”鲁仲连说:“你马厩中有上百匹好马,没有一匹不是不身披绣衣、吃精料的,难道都是千里驹?后宫中的十个妃子,没有不身穿绫罗绸缎,吃美味佳肴的,难道其中有毛嫱、西施?美女、骏马要用现在的,而人才为什么一定要用古代的呢?所以说,你说你重视人才,其实不是。”

 张敞《与朱邑书》说:“饥人糟糠都是美味,饱人美味都厌食,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有还是没有。从前陈平虽然很贤德,有才能,必须通过魏无知才能进入朝廷;韩信虽然有奇才,必须依靠萧何而后才被信任。所以每个有才能的人之发达都有个时机问题。如等有象伊尹、吕望一样的人才推荐他,那么这些人就无须通过你进身了。”

 《淮南子》说:“等有腰袅、飞兔这样的骏马才驾车,那世上就没车可乘;等有西施、洛神这样的美女才纳妃,那终身别想成家。只有不等古时的英才出现而能获取的人,才会凭借现有的人才去使用他们。”俗语说:“美玉做的船和桨,没有渡江的功用;金玉成的弓弦,没有发射箭矢的功能。因此光是清高而不干事的人,不是拨乱匡时的人才。温文尔雅而无治理才能的人,不是诚信、聪慧的辅佐。”何以见得?魏无知把陈平推荐给汉王,汉王任用了陈平。周勃和灌婴说:“陈平和他嫂子私通,还接受过贿赂。”汉王责备魏无知,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你听说的是品行。现在即便有尾生一样坚守信约的好人,却对胜负的命运一无所益,陛下能靠这样的人打江山吗?现在楚汉相争,我举荐人,只考虑到他的计谋是否确实对国家有好处而已。陈平与嫂子私通,接受贿赂,又何必因此而怀疑他的才能呢?”

 汉王说:“说得好。”

  经文

 黄石公曰:“有清白之士者,不可以爵禄得;守节之士,不可以威胁。

 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守节之士,修其道。”何以明之?郭隗说燕昭王曰: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厮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受

 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乃古之服道致士者也。

 黄石公曰:“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矣。”何以明之?魏文侯太子击礼田子方,而子方不为札,太子不悦,谓子方曰:“不识贫贱者骄人乎?富贵者骄人乎?”子方曰:“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人主骄人而亡其国,大夫骄人而亡其家。贫贱者若不得意,纳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贫贱乎?”

 译文

 黄石公说:“品行高洁的人,不能用爵位、俸禄打动;坚守节操的人,不能用刑罚逼迫。招引品行高洁的人,要以礼相待;招引坚守节操的人,要能有助于实现他的理想。”为什么呢?郭隗劝燕昭王纳贤的例子就是明证。

 郭隗说:“帝王者与老师相处,君主者与朋友相处,称霸者与臣子相处,亡国者与仆役相处。曲意顺从,虚心求教,百倍于自己的人才都会前来;求贤不持久,求教没恒心,就会得到十倍于自己的人才;人家主动前来,自己才去迎接,那只能得到才能与自己相仿的人。颐指气使,只能得到奴仆,放纵暴戾,怒吼喝叫,那就只能得到奴才了。”

 黄石公说:“士人所依附的是礼义,为之而死的是赏赐。把礼义和赏赐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你所需要的人才就会到来。”为什么这样说呢?魏文候的太子向田子方行礼,田子方不还礼,太子很不高兴,对田子方说:“不知道是贫贱的人傲慢呢,还是高贵的人傲慢?”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傲慢啦!高贵的人怎敢傲慢?在高位者傲慢就会失去国家,大夫傲慢就会葬送封地,贫贱的人却没什么可丢失的。不顺心了穿上鞋就走,没什么可留恋的,到哪儿还不是一样的贫贱?”

 经文

 宋燕相齐,见逐罢归,谓诸大夫曰:“有能与我赴诸侯乎?”皆执杖排班,默而不对。燕曰:“悲乎,何士大夫易得而难用也?”陈饶曰:“非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君不能用也。君不能用,则有不平之心,是失之于己而责诸人也。”燕曰:“其说云何?”对曰:“三升之稷,不足于士,而君雁鹜有余粟,是君之过一也。果园梨栗,后宫妇女,以相提挃,而士曾不得一尝,是君之过二也。绫纨绮縠,美丽于堂,从风而弊,士曾不得以为缘,是君之过三也。夫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能行君之所轻,而欲使士致其所重,譬犹铅刀畜之,干将用之,不亦难乎?”宋燕曰:“是燕之过也。”

 译文

 宋燕做齐国的宰相,遭到罢免后,对手下的官员们说:“有谁愿意跟我去投奔其它诸侯?”大家都整齐地站在那里,谁也不回答。宋燕说:“可悲啊!为什么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呢?”陈饶答道:“并不是士大夫易得难用,是做人主的不用啊!人主不用,士大夫就会怨愤。你不会任用人才,反而要责备他们,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宋燕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陈饶回答说:“士人连三升粮食都领不到,而国王的仓库却满满的,这是国君的第一个过错;园子里的果子多得很,以至于后宫的妇女们用果子互相投掷来嬉闹,而士人却连一个都尝不到,这是国君的第二个错误;后宫里漂亮的绸缎堆得部腐烂了,见风就散,士人却无法得到一件,这是国君的第三个过错。

 财物是国君轻视的,而对于怎样死,为谁死,士是很着重的。国君不能赏给他们自己轻视的东西,却希望他们为自己卖命,这就好比把这些士人像铅做的刀子一样存放着,却幻想有朝一日有一个干将那样会使剑的人出来,让他们发挥利剑的作用,这不是太难了吗?”宋燕说:“是我错了!”

 经文

 《语》曰:“夫人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德合则未见而相亲,声同则处异而相应。”韩子曰:“趋合同则相是,趣舍异则相非。”何以明之?

 楚襄王问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驶?何士人众庶不誉之甚?”宋玉曰:“夫鸟有凤而鱼有鲸,凤皇上去九万里,翱翔乎窈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料天地之高哉?鲸鱼朝发于昆仑之墟,暮宿于孟津,夫尺泽之貌,岂能与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

 有鲸,士亦有之。夫圣人瑰琦意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议曰:世之善恶,难得而知,苟非其人,莫见其际,何者?夫文章为武人所嗤,未必鄙也;为扬、马所嗤,此真鄙矣。夫人臣为桀、纣所毁,未必为愚也;必若尧舜所毁,此真愚矣。世之毁誉不足信也。故曰:不夜出,安知有夜行人?太公曰:“智与众同,非人师也;伎与众同,非国工。”老子曰:“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曰:凡人所贱,圣人所贵。

 信矣哉!]

 译文

 《论语》中说:“眼力一样的人才能看见同样的东西,听力一样的人才能听见同样的声音。同心同德的人才会相亲相爱。声音的频率相同,即使在不同的地方也会互相呼应。”韩非子说:“志趣相同才会彼此欣赏,志趣不同就会互相排斥。”怎么才能证明这一点呢?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你莫非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吗?为什么大家都不钦佩你呢?”宋玉回答说:“鸟中有凤凰,鱼中有巨鲸。凤凰一飞,冲上九万里云霄,翱翔于清空之中。那笼中的鹌鹑怎能知道天有多高?鲸鱼早发昆仑,晚宿孟津,水沟里的小鱼,怎能知道海有多大?所以不单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鲸,士人中也有与凤和鲸一样的人啊。圣人心志瑰伟,超然独处。世俗之人,又怎会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我们可以这样来讨论这一问题:世间的善恶,是不容易了解的。如果不是聪慧之人,是分辨不出善与恶的界限的。为什么呢?文章被军人嗤笑,不一定就不好;被扬雄、司马迁所嗤笑,那才是真的不好呢!大臣被桀、纣否定,不一定真的愚蠢,必须被尧,舜否定,才是真的愚蠢。世俗的毁谤与赞誉不值得相信。人常说:夜里不出门,怎知有夜行人?太公说:“智慧与众人相同的人,不能做人的老师;技艺与众人相同的人,不能做一流的的匠人。”

 老子说:“凡夫俗子听到‘大道’时,就会哈哈大笑,如果他不大笑,就不是‘道’了。”所以说,常人所嘲笑的,正是圣人所重视的。千真万确是这样啊!

  经文

 《语》曰:“知人未易,人未易知。”何以明之?汗明说春申君,春申君悦之。汗明欲谈,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意矣。”汗明曰:“未审君之圣孰与尧?”春申君曰:“臣何足以当尧?”汗明曰:“然则君料臣孰与舜?”

 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汗明曰:“不然,臣请为君审言之。君之贤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矣。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臣贤于舜也。”

 《记》曰:“夫骥唯伯乐独知之,若时无伯乐之知,即不容其为良马也。

 士亦然矣。”何以明之?孔子厄子陈、蔡,颜回曰:“夫子之德至大,天下莫能容。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故曰:

 文王明夷则主可知,仲尼旅人则国可知。]《谷梁传》曰:“子既生,不免乎水火,母之罪也;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羁贯谓交午剪发;成童谓八岁以上];就师学问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心志既通,而名誉不闻,友之罪也;名誉既闻,有司不举,有司之罪也;有司举之,王者不用,王者之过也。”[孔子曰:“内行不修,已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

 译文

 孔子说:“知人不易,人不易知。”为什么?汗明游说春申君,说得春申君很高兴。汗明想谈自己的观点,春申君说:“我已经知道先生的意思了。”

 汗明说:“不知道你和尧相比,准更圣明?”春申君说:“我怎么比得上尧?”

 汗明说:“那么你看我和舜相比怎么样呢?”春申君说:“先生你就是舜。”

 汗明说:“不是这样的。请让我为你细说。你的贤明不如尧,我的才能比不上舜。象舜这样贤能的人服事圣明的尧,三年以后才能了解舜。现在你顷刻之间就了解了我,这就等于你比尧圣明,而我比舜贤能。这可能吗?”

 《礼记》说:“良马只有伯乐认识它,如果当时没有伯乐的相马能力,它就不会被世人当作良马。认识一个有才能的人也一样。”怎么见得呢?孔子在陈、蔡受困,颜回说:“先生的德行太伟大了,天下容不下。但是先生推广它,实践它,却不被世人采纳,这是当权音的耻辱。先生有什么过错呢?”

 [从文王在羡里韬光养晦,以避纣王的迫害,就可以明白他的君主的昏庸;从孔子的流离在外,就可以知道他的国家的黑暗。]《谷粱传》说:“孩子出世后,不能避免水人之害,是母亲过;到了八岁还不拜师学习,是父亲过[古代习俗,六岁剪发叫“羁贯”,“成童”指到了八岁];拜师学习,求教不得法,心志不通,知识不长,是自己的过错;志向和学识都有了,名声还不大,是朋友的过错;名声大了,上司不举荐,是上司的过错;上司向君王举荐了,君王却不任用,是君王的过错。”孔子说:“内在的品行不好,是自己的过;品行好而无名声,是朋友的过。”

 经文

 《论》曰:“行远道者,假于车马;济江海者,因于舟楫故贤士之立功成名,因于资而假物者。”何以明之?公输子能固人主之材木以构宫室台榭,而不能自为专屋狭庐,材不足也。欧冶能因国君之铜铁以为金炉大钟,而不能自为壶鼎盘盂,无其用也。君子能因人主之政朝以和百姓、润众庶,而不能自饶其家,势不便也。故舜耕于历山,恩不及州里;大公屠牛于朝歌,利不及于妻子。及其用也,恩流八荒,德溢四海。故舜假之尧,大公固之周文,君子能修身以假道,不能在道而假财。

 [慎子曰:“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矣。”

 韩子曰:“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有势之与无势耳。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轻而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娄易于百涉而难于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道不可也。”

 译文

 孔子说:“走远路的人,要借助于车马;渡江海的人,要凭借船只。贤能的士人要立功成名,就需有资产、财物的援助。”何以见得?古代的木匠公输盘能用国王的木材建成宫室、台谢,却不能为自己建一间小屋,这是因为木料不足;善铸剑的欧冶子能用国王的铜铁铸成金炉大钟,却不能给自己做一些日常用具,这是因为没有用料的缘故。君子能够通过君主的朝政,使百姓和睦,对百姓施恩,却不能使自己的家庭富有,是情况不允许的缘故。

 所以舜在历山耕种,却不能给州里的人带来任何恩惠;姜太公在商朝的国都朝歌宰牛,却不能使自己的妻子儿女得到什么利益。等到他们有了实权后,他们造福于民众的恩泽遍布四面八方。所以舜只有通过尧,太公通过文王,才能恩流八荒,德溢四海,造福于民。有道德的人只应借助大道来修炼自己,而不应当打着行道的旗号来为自己谋取私利。

 战国时的法家慎到说:“腾蛇驾雾,飞龙乘云,等到云开雾散时,它们就和蚯蚓一样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失去了它们所凭借的东西。”韩非子说:“千钧的重量有船的支撑就不会沉下去,细小的东西没有船的承载也不会浮起来。这不是因为千钧轻而锱铢重,是有依托和元依托而造成的。所以失去了依托,事情就不能成功。秦国的大力士乌获能举起千钧重物,从而使自己的身体也显得很沉重,然而却不能使自己的身体变轻而使千钧变重,因为他不能形成那样的依托。离娄走一百步轻轻松松,却无法在睫毛上行走,不是百步的距离近而睫毛的距离远,是因为从道理上就行不通。”

 经文

 《语》曰:“夫有国之主,不可谓举国光深谋之臣,合朝无智策之士,在听察所考精与不精,审与不审耳。”何以明之?在昔汉祖,听聪之主也,纳陈恢之谋,则下南阳。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广武君者,策谋之士也。

 韩信纳其计,则燕、齐举。陈余不用其谋,则泜水败。由此观之,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虞公不用宫之奇之谋,灭于晋;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蹇叔之哭,不能济崤渑之覆;赵括之母,不能救长平之败。

 此皆人主之听,不精不审耳。天下之国,莫不皆有忠臣谋士也。

 [议曰:天下无灾害,虽有贤德,无所施材。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淮南子》曰:“未有其功而知其贤者,唯尧之知舜也;功成事立而知其贤者,市人之知舜也。”陆机云:“飞辔西顿,则离朱与蒙瞍收察;悬景东秀,则夜光与碔砆匿曜。是以才换世则俱因,功偶时而并劭。”以此推之,向使殷无鸣条之事,则伊尹有莘之媵臣;周无牧野之师,则大公渭滨之渔者耳。岂能勒石帝籍,策勋天府乎?故曰:“贤、不肖者,才也;遇与不遇者,时也。”诚哉,是言也。]

 黄石公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夫英雄者,国家之干;士民者,国家之半。得其干,收其半,则政行而无怨。知人则哲,唯帝难之。”慎哉!

 译文

 《论语》中说:“拥有国家的君王,不能说全国没有深谋远虑的臣子,整个朝廷没有计策高明的士人,而完全在于君王能不能精明、审慎地发现人才。”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前的汉高祖是英明的君主,他采纳陈恢的计谋,就攻下了南阳;不采用娄敬的计策,就被困于平城。广武君,是足智多谋的人,韩信采纳他的计策,就把燕、齐攻下了;陈余不用他的计策,泜水之战就失败了。由此看来,不能说事情成功的有出谋划策之士,失败的就没有深谋远虑之臣。虞公不采用宫之奇的意见,被晋所灭;仇由不听赤章的话,被智氏所灭。秦国老臣蹇叔的哭泣,不能挽救崤、函之战秦国的失败;赵括的母亲,也不能挽救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这都是由于当权者听取意见时不明慎造成的。因此说,只要在高位者善听善察,天下的忠臣谋士遍地皆是。

 从另一方面来看,天下如果没有灾难发生,有贤德的人也无处施展才能。

 老子说:“大道败坏,然后才有仁义产生;国家昏乱,然后才有忠臣出现。”

 《淮南子》说:“一个人在没有业绩的时候就想了解他的才能,只有尧对舜才能做到;功业建立之后才了解他的才能,这是市井之人了解舜的途径。”

 由此可以推断,如果殷朝没有鸣条打败夏桀一事,伊尹就只能是陪嫁到有莘国的陪臣;如果周朝没有牧野之战的胜利,太公就只能是渭水河畔钓鱼的人,他们怎么能在碑刻和史籍中留下名字,将其功勋记载在国家档案中呢?所以说,贤能与不贤能,是人的才能;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是机遇。这话说得对啊!

 黄石公说:“网罗英雄豪杰,敌国就会势穷力竭。英雄豪杰是国家的楝梁;有教养的国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得到楝梁之材和民众的拥载,国家的政策才会得以贯彻执行,人民群众也不会有怨言。”由此可知,知人然后才会明哲。对于帝王来说,这是最困难的事情。千万谨慎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