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火药的应用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2收藏

我国古代火药的应用有哪些?,第1张

我国发明的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用在节日庆祝时候的娱乐表演上。

火药在娱乐表演上的应用,主要是放爆竹、放烟火,以及杂技演出中的烟火杂技和表演幻术等。

举行这些娱乐活动的方式和规模,历史上各个时代都不一样。

火药被引入医学后,成为药物,用于治疗疮癣,以及杀虫、

辟湿气瘟疫。

清乾隆年间,北京圆明园以西有座名叫“山高水长”的楼阁,楼前有宽阔场地,宜于施放烟火。

在每年重要传统节日,皇宫文武百官就在这里观赏烟火。

乾隆皇帝观赏烟火的御座设在山高水长楼的第一层。

在观赏烟火时,当乾隆皇帝在欢乐声中就座以后,晚会旋即开始。

首先是文艺节目,有乐队合奏、摔跤表演、射击演练、外国艺术家演唱等。

文艺节目结束后,乾隆帝亲自宣布烟火戏开始,各木桩上的合子花引药线同时引燃。

顷刻间,只见无数条金蛇风驰电掣,奇妙的焰火光芒耀眼,万朵奇花次第盛开,夜空流光溢彩,如同白昼。

接着,身穿貂皮蟒袍的卸前侍卫每人手持合子花,连接燃放,合子内跃出各类人物和花鸟,活灵活现。

当最后一个合子花“万国乐春台”燃烧时,布置在西厂沿河一线的所有花炮同时点着,顿时万响爆竹齐发,汇成烟花怒放的海洋。

其实,火药在研制发明过程中,它的实际应用先是被用于医疗,然后被用于娱乐和表演,后来才扩展到军事领域。

烟火又称“烟花”、“焰火”、“花炮”等。

节日放烟火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新春、元宵或逢重大喜庆节日时,各式各样的烟花如火树银花、鱼龙夜舞。

世界上最早的烟火记载当属西汉时期《淮南子》中“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的说法。

这便是后来烟花的雏形。

这类烟火,火药剂用量非常少,但足以供炫耀表演幻术之用。

在隋代时,烟火的制作方法已经变得更加复杂,成为宫廷娱乐中御用的新鲜玩意儿。

后来的宋代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认为:“火药杂戏,始于隋炀帝。”

唐代京都长安元夕烟火十分壮观,当时的烟火表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不过,由于唐代的火药制作工艺相对落后,烟花并没有普及,而爆竹工业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唐代“燃竹驱祟”的方法很普遍。

唐代开始有了火药,人们把硝磺填入竹筒中引火燃烧,其爆裂的响声更大,威力更强。

据传,唐代的李畋就是制作硝磺爆竹的始作俑者,民间称他为“花炮始祖”。

唐代人所撰《异闻录》对李畋其人有过记载。

李畋的驱祟办法,不是简单地“用真竹箸火爆之”,而是使用了“硝磺爆竹”,所以才把它当作一件新鲜事而记载下来。

硝磺爆竹是爆竹的雏形,这也是“爆竹”一词最初的来历。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从远古至先秦,从汉代至南北朝,再至唐代初期所谓“爆竹”,都还不是用火药为原料制造的,只有到了唐代的李畋时期,用火药为原料的爆竹才开始出现。

不过,这还不是纸卷火药的爆竹,而是用真竹填硝磺制作的。

正如清代人翟濒在《通俗篇》中写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箸火爆之,故唐人诗也称爆竿。

后人卷纸为之,又曰爆仗。

翟濒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我国爆竹发明的来龙去脉。

至北宋时期,烟火文化粗具规模,已经出现了烟火专业作坊和烟火技艺师,烟火技艺经过发展衍化日臻成熟。

艺人们用竹片扎成卷筒,或扎成人或物,将纸卷裹烟火药剂,用引线点燃,在地上、水上乃至低空幻化为各种五彩缤纷的形象。

这种娱乐方式,是民俗节日、戏曲文化娱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宋代皇帝也很欣赏烟火、爆仗与戏曲融为一体的联袂表演。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皇宫在重大节日前总要买进爆竹烟火。

每当元月十六之夜,烟火灯彩令汴京成为了一座不夜城。

繁华景象让人向往而流连忘返。

游人能在临安观赏到“烟火、起轮、流星、水爆”等表演。

《后武林旧事》记载有宋孝宗观看海潮放烟火的情景,书上说:宋孝宗观看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水军演习时,点放5种色彩的烟炮,等到烟花燃烧的烟散去后,江上已经看不到一艘船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烟火表演规模是十分宏大的。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词人,他曾经写过一首词《青玉案·元夕》,其中有一句描绘元夕夜灯彩烟火的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句话把火树写成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

烟火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令人读后充满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烟火在元代杂剧与诗文中也不乏描写,最有名的数元代书画家赵孟頫《赠放烟火者》一诗,其中有一句“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诗人观赏了各色烟火,感到美不胜收,以“巧夺天工”称誉烟火技艺师,确实是恰如其分。

明代烟火文化最丰富,虽然当时的烟火还是以单个施放居多,但烟火名目繁多,而且多以花卉命名。

同时,明代烟火技艺的高超发达,在世界工艺史上堪称一大创造发明。

明代官员沈榜曾详尽披露燕城即现在福建省永安市烟火的制作方法:“用生铁粉杂硝、磺灰等为玩具,其名不一,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绕地上者曰地老鼠。”明代还发明了更为复杂的烟火戏,即利用火药燃烧的力量推出一些小型木偶运动,甚至还演出一折折故事情节。

后来,明代中叶又创新了合子花,这种烟花方便保管、便于运输,使用灵活,成为清代高档烟花中的主要品种。

还出现在水中燃放的,那是制成防水型的各类水鸟形状。

明代的烟火戏技艺为现代火箭复杂程序的设计提供了实用参考模式。

现代火箭复杂程度的设计原理,脱胎于明代烟火戏技艺,两者都是利用燃烧速度控制程序。

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沿革,至清代,烟火技艺已经更加精妙,几达炉火纯青的境界。

清时已有作坊场所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官、匣炮、天花灯等种类。

还有炮打襄阳、火烧战船等,展示出两军交战拼杀、炮箭交驰的场景,令人惊心动魄,眼花缭乱。

清代宫廷喜庆烟花规模庞大,场面壮观,代表了当时烟火设计、生产、演技的最高水平。

每年从正月十三至十九,连续几夜燃放,正月十九晚是放烟火的高潮,内廷王公大臣、在京外国贵宾均被特邀观赏。

清代的京城固然是烟火繁盛的地方,但南方的苏州城也毫不逊色。

城郊、乡村社庙元宵烟火会,保存了朴实的民俗活动风貌,别有一番节日的热闹和欢喜。

老百姓们在这一段时间倾家出动,赶赴社庙烟火会。

春节期间,大凡宾客进门、出门,人们都要以鞭炮欢迎欢送,皇帝更是讲究。

民间虽然没有这样在举步之间燃放鞭炮的习俗,但春节期间头一次来家拜年的亲人或朋友,主人家也要鸣放鞭炮,用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祝福。

尤其是对春节时拜访岳丈的新女婿和外孙、外孙女,鞭炮放得更为热烈、喜庆。

于是,鞭炮把寒冷的冬天煽动得热闹而富有亲情,如温暖的春风沁人心脾,使人备感惬意。

  西方人初识火药

  中国火器扬威蒙古西征,波兰学者冒死偷画火器

  中国古代在战争中使用火器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朝末年。在当时的历史著作之中,有在战争中使用火药箭,或用抛石机投掷火药包,发射燃烧性兵器的记载。根据史籍记载,宋神宗年间,在边防军中已大量配备火器。

  早期的火器威力有限,尚不具备在战场上取代冷兵器的实力。但经过两宋和辽金等朝的不断改进,在南宋和金国并立时期,已出现了震天雷、飞火枪、突火枪等较为复杂的火器。到元、明之际,又出现用铜或铁铸造的实战管状火器——火铳。南宋初年,军事学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管形火器——火枪。火枪的结构在现在看起来实在是太简单了,将火药装进长竹竿,作战时由两人操作,点火后发射。但其意义十分重大,因为人们可以较准确地掌握和控制火药的起爆时间。这在人类使用火药的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在古代希腊的古籍中,曾经出现过使用硫、松炭、沥青和麻屑制造成所谓“海火”(亦称“希腊火”)的记录。后来,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人也都曾在军事行动中出现过纵火作战的记录。虽然欧洲人曾经发明和改进过“希腊火”,但威力远远无法与中国火药相比。宋元时,来华的阿拉伯水手在中国人节庆之时释放的焰火和中国船舶装备的火器中,最早接触到了火药。公元1161年,宋金采石之战中,南宋军队使用“霹雳炮”对蒙古军作战时,也有阿拉伯水手在现场目睹。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之后,将在开封等地虏获的工匠、作坊和火器全部掠走,还把金军中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了蒙古军队。次年,蒙古大军发动了第二次西征,新编入蒙军的火器部队也随军远征。1236年秋,蒙古大军攻至伏尔加河沿岸,在这里击溃钦察部后,进入俄罗斯腹地。在随后的几年中,装备火器的蒙古大军横扫东欧平原。1241年4月9日,蒙古大军与3万波兰人和日尔曼人的联军在东欧华尔斯塔德大平原上展开了激战。根据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波兰史》一书的记述,蒙古大军在这场会战中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波兰火药史学家盖斯勒躲在战场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内,偷偷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样式。根据盖斯勒的描绘,蒙古人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因为在木筒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

  阿拉伯人急切打探火器情报,欧洲雇佣兵学会使用火器

  蒙古大军席卷东欧大地,让阿拉伯人也感受到了火药的巨大威力。由于担心会成为蒙古军队的下一个进攻目标,阿拉伯人迫切希望获得火药的情报,以提升阿拉伯军队的战斗力。但阿拉伯人缺乏制造火药最为关键的硝石(阿拉伯人称为“中国雪”)的提炼技术。于是,善于航海的阿拉伯人通过与东南亚各国贸易,间接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硝石。但蒙古人没有给阿拉伯人足够的时间利用这些硝石。1258年2月15日,在唐朝名将郭子仪后裔郭侃率领的手持火器的蒙古大军进攻下,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巴格达终于陷落。蒙古人灭亡阿拉伯帝国后,建立起了伊利汗国。这里迅速成为了火药等中国科学技术知识向西方传播的重要枢纽。而配备火药武器的蒙古军队在欧洲的长期驻扎,给欧洲人偷窥火药技术提供了机会。

  由于元朝政府不禁止火器出口,蒙古军队还在阿拉伯人和欧洲人中招募士兵,因此,欧洲人有了足够的机会掌握火药制造技术。希腊人马克在研究中国火器的基础上写了《焚敌火攻书》,记述了35个火攻方。该书在1804年由法国人杜泰尔奉拿破仑的皇命译为法文,随后又被译为德文和英文。

  意大利是获得中国火药知识较早的国家之一,欧洲人话语中的“火箭”一词就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语中。1379年—1380年间,意大利两大强国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争夺海上贸易垄断权发生战争,双方在这场战役中都使用了火器,这是欧洲人制造使用火器的最早记录。火器在传到欧洲以后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最终成为了欧洲人征服世界的利器。

1、冷烟火相比较传统的烟花来论,有着烟雾小、焰温低,气味轻等特点,并在燃放时有光、有火、有焰花飞舞,能产生鲜艳夺目的烟花、焰火观赏效果,且不会爆炸、不产生灼热的残渣、危险性低等优点。

2、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这时候虽然没有火苗但能看到红色的亮点在隐隐的燃烧,就象灰烬中的余火 ,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需要点火时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复燃,不过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气量要大。

3、旋风铲:空心铜棍,铜棍中空,里面装有机括,九片精钢打造的波浪叶,似九片花瓣一般插在铜棍前端,铜棍前边有专门的插槽锁簧,钢叶一插进去,就立刻被锁簧牢牢地固定住,铜棍后装一个摇杆。

铜棍后的摇杆,旋转摇杆其叶片旋转有点象电风扇,类似于煤矿的采煤机前端的叶片这种工具可伸可缩,开洞的直径也能够自行调整扩大缩小。

扩展资料

火折子的历史:

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

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

参考资料:

-冷烟火

参考资料:

-火折子

参考资料:

-旋风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