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尾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经外奇穴名·龟尾 31 定位 32 主治病证 33 刺灸法 4 推拿穴位名·龟尾 5 经穴别名·龟尾 51 长强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长强穴的定位 56 长强穴的取法 57 长强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长强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长强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长强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513 长强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5132 对心脏的影响 5133 用于针麻 5134 治疗经闭 5135 治疗婴幼儿腹泻 5136 治疗肛裂 5137 治疗痔疮 5138 治疗癫痫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龟尾 1 拼音
guī wěi
2 概述龟尾: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3经穴别名。
3 经外奇穴名·龟尾龟尾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尾骨尖端。计1穴。主治腹泻、痢疾、便秘、脱肛、尾骶骨痛等。
31 定位经外奇穴龟尾位于臀部尾骨尖端。计1穴。
32 主治病证经外奇穴龟尾主治腹泻、痢疾、便秘、脱肛、尾骶骨痛等。
33 刺灸法
一般用拇指端按揉50~100次。或用艾条熏灸10~15分钟。[1]
4 推拿穴位名·龟尾龟尾为推拿穴位名。出《肘后备急方》。又名尾闾、闾尾。位于尾骨端。治赤白痢,泄泻,腹胀,脱肛,慢惊风等症。
5 经穴别名·龟尾龟尾为经穴别名,即长强[2]。见《太平圣惠方》。
穴位 长强 汉语拼音 Changqiang 罗马拼音 Changchiang 美国英译名 Long Strong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 富耶氏 IVG1 德国 LG1 英国 Gv1 美国 Go1
长强为经穴名(Chángqiáng GV1[3],DU1[4])。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备急千金要方》作长疆[5]。别名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6],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7]》),脊骶端(《针灸学》(南京))。属督脉[3]。长强是督脉的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之会[3]。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3]。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51 长强穴的别名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6],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7]》),脊骶端(《针灸学》(南京))。
5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53 穴名解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3]。
长,与短对言,长大,旺盛。强,有强盛意。督脉为统督诸阳之经,自下而上,强劲端长,而长于阳,为全身之所寄托。长强为纯阳初始,又为督脉之络穴,其气强盛。杨上善曰:“督脉诸阳脉长,其气强盛,穴居其处,故曰长强也。”如长而不强,则困顿难支,长而过强,则脊强反折,二症皆可取用矣。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养生家调运任督,以意导气,起自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衔接任脉,下颐循胸,至脐腹以抵会阴,复合于督脉。由本穴循背上行,即庄子所谓“缘督以为经”也。如此升降轮会,循环不息,无尽无休,故名长强。[7]
54 所属部位尾端[8]
55 长强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长强穴在尾骨下,当尾骨端与 连线的中点处[9]。
长强穴位于尾骨尖端与 连线之中点处,跪伏位取穴[5]。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3]。
长强穴在督脉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肌肉)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骨骼)
56 长强穴的取法跪伏或胸膝位,于尾骨尖与 连线之中点取穴。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3]。
跪伏或胸膝位,在尾骨下端与 之间的凹陷处取穴[10]。
57 长强穴穴位解剖长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浅层主要布有尾神经的后支。深层有 神经的分支,肛神经, 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肛动、静脉。
5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3]。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 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11]。
5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肛神经皮支( 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 内动脉分支)分布[11]。
布有尾骨神经后支, 神经;以及 动、静脉分支[5]。
58 长强穴的功效与作用长强穴具有解痉止痛,调畅通淋的功效。
长强穴有通任督,调肠腑作用[3]。
长强穴为督脉首穴,督脉挟脊而行,为诸阳脉之长,“入属于脑”,故既可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前阴、肛肠及腰骶病,又能治疗神志病[2]。
长强穴有宁神镇痉,通便消痔之功。主治癫狂,痫疾,脊强反折,泄泻痢疾。人体气息之出入,血液之流行,饮食便溺之交替,凡诸新陈代谢,均在循环运行之中。无论寐寤,其运行变化均无休止,所谓营卫之行,无顷刻止者也。[7]
59 长强穴主治病证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3]。
长强穴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5]。
长强穴主治痔疾,脱肛,便血,泄泻,痢疾,便秘;癫痫,癔症,瘛疭;癃闭,淋证,小便难, 湿痒;腰痛,尾骶骨痛;呕血,遗精,阳痿,疝气[10]。
长强穴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11]。
长强穴主治痔疾,便血,洞泻,大小便难, 湿痒,尾骶骨疼痛 ,癫痫,癔病,腰神经痛。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11]。
先进针至皮下,再与骶骨平行斜向刺入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 和尾骶部,有时针感沿督脉向上传至腰部[10][3][5]。
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0]。
注意:针刺长强时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11]。
5102 灸法可灸[3]。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一般不灸[10][11]。
511 长强穴的配伍长强穴配承山灸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痔疾[3]、便结。治久痔[10]。
长强穴配百会、气海治脱肛[3]。
长强配百会,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主治脱肛,头昏。
长强穴配腰奇治癫痫[3]。
长强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治大小便难[10]、淋症。
长强配身柱,有行气通督的作用。治小儿惊痫[10]。
长强配百会、脐中,治脱肛[10]。
长强配命门,治赤白痢[10]。
长强配大肠俞、承山、百会,治脱肛[10]。
512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针灸甲乙经》:痉反折,心痛,气短,尻濇,小便黄闭,长强主之。腰痛上寒,实则脊急强,长强主之。癫疾发如狂走者,面皮厚敦敦,不治,虚则头重,洞泄,淋癃,大小便难,腰尻重,难起居,长强主之。小儿惊痫,瘛疭脊强,互相引,长强主之。
《针灸大成》:主肠风下血,久痔瘘,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难,头重,洞泄,五淋,疳蚀下部,小儿囟陷,惊痫,瘛疭,呕血,惊恐失精,瞻视不正。
《针灸聚英》:足少阴、少阳结会,督脉别走任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入三分,抽针以太痛为度……灸然不及针。
《类经图翼》:一经验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席弘赋》: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
《玉龙歌》:九般痔疾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 大痛穴为真。
513 长强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针刺家兔的“长强”,对原来结肠紧张度低下者大多可使之亢进,而对结肠紧张度增高者则可使之减弱[10]。
针刺家兔“长强”,能调整结肠运动,使实验性结肠低紧张度者内压升高,高紧张度者内压降低[3]。
5132 对心脏的影响给狗以轻度的氟烷麻醉,然后针刺长强,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和每搏输出量,降低心率和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10]。
现代研究报道,针刺狗的长强穴,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出量和心搏出量,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7]。
5133 用于针麻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3]。
5134 治疗经闭取长强,刺1寸,用强 ,泻法,留针2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5135 治疗婴幼儿腹泻取长强,刺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转2分钟左右出针,每日1次。
5136 治疗肛裂长强穴埋肠线。
5137 治疗痔疮长强配承山,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
5138 治疗癫痫壮骨为经穴别名。即兑端。《经穴纂要》云出《针灸甲乙经》。兑端为经穴名(DuìduānGV27)。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兑:指口;端:尖端。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正坐仰靠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有清热散风、开窍醒神作用。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癫疾、狂症、癔病及遗尿等。本穴配合谷、颊车治牙痛;配迎香、合谷治鼻塞;配本神、后溪治癫痫。一般针尖向上斜刺02~03寸;禁灸。
详见百科词条:壮骨 [ 最后修订于2015/6/3 15:48:43 共24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膈俞穴的定位 9 膈俞穴的取法 10 膈俞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膈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膈俞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膈俞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膈俞穴临床研究 161 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162 对血压的影响 163 对心脏的影响 164 对肺功能的影响 165 对血糖的影响 166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67 治疗脑血管意外 168 治疗头痛 169 治疗荨麻疹 1610 提前纠正贫血状态 1611 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1612 催乳 1613 治疗青光眼 1614 治疗偏头痛 1615 治疗痤疮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膈俞 1 拼音
gé shù
2 英文参考Géshū BL17 [中国针灸学词典]
gé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膈俞 汉语拼音 Geshu 罗马拼音 Keshu 美国英译名 Diaphragm Locu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V17 富耶氏 V17 德国 B17 英国 B17 美国 BI17
膈俞为经穴名[1](Géshù[2]BL17)。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1]。膈俞是八会穴之血会[1][2]。膈指横膈,俞即输注,本穴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膈俞[1]。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胃脘痛,咳嗽,潮热,盗汗,胃痛,气喘,瘾疹,胸满,胁痛,咳血,贫血,脊背痛,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心动过速,心脏肥大,食道癌,淋巴结结核,哮喘,小儿营养不良等。
4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膈俞在七焦(椎)之间。
5 穴名解膈指横膈,俞即输注,本穴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膈俞[1]。
膈,指横膈膜,又,格拒也。此穴内应横膈膜,而为之俞,可以开通胸膈之关格及格拒否塞诸病之处也,故以为名。[3]
6 特异性膈俞穴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7 所属部位背部[4]
8 膈俞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血会[2]。
膈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膈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膈俞穴的取法膈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伏坐位,第7胸椎棘突下与后背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5]。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膈俞穴[6]。
10 膈俞穴穴位解剖膈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六、七、八胸神经后支内侧支重叠分布。背阔肌由臂丛后束发出的胸背神经支配,该神经沿肩胛下肌腋窝缘下降,与肩胛下动脉的延续部,胸背动脉伴行至该肌。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7]。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7、第8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7和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的分支分布[7]。
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8]。
11 膈俞穴的功效与作用膈俞穴有活血化瘀、宽胸利膈的作用[1]。
膈俞穴有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的功效。
膈俞穴位于背部第7胸椎旁,邻近于膈膜,又为上焦和中焦升降之枢纽,胸膈以上藏于心肺,胸膈以下归于胃,故本穴以治疗肺、胃疾病为主[9]。
膈俞穴具有补血化瘀、调理血脉的作用,故可治疗一切血证及皮肤病[9]。
膈俞穴为血之会,故诸经之血皆从膈膜而上下,心位膈上,肝位膈下,在上的为心俞,心主血,在下为肝俞,肝藏血,故取之可交通于膈膜治疗血证[9]。
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膈俞穴是治疗皮肤病的常用穴[9]。
凡膈肌有病,均可取此[3]。
膈俞穴意为血之会穴,因动脉血管贯膈下行,静脉血管贯膈上行,全部膈肌与血液循环大有关系,故膈俞穴治吐衄、血晕诸病,有补血化瘀之功[3]。
食道下行,亦由膈肌穿过,故膈俞穴治胃脘痛、反胃、积气、食不下,胀满,支肿、周痹[3]。
凡有关膈肌及血证者,俱可取膈俞穴。以其有关瘀血,故亦治脏毒便血等症。[3]
12 膈俞穴主治病证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胃脘痛,咳嗽,潮热,盗汗,胃痛,气喘,瘾疹,胸满,胁痛,咳血,贫血,脊背痛,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心动过速,心脏肥大,食道癌,淋巴结结核,哮喘,小儿营养不良等。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等[1]。
膈俞穴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7]。
膈俞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咳嗽,气喘;吐血,便血;瘾疹[5]。
膈俞穴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8]。
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等[1]。
1.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心脏肥大,心内外膜炎;
3 外科系统疾病:食道癌,胃癌,食道狭窄,淋巴结结核,胸膜炎;
4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
5 其它: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痉挛,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
13 刺灸法 131 刺法斜刺03~05寸[8]。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1][7][5],局部有酸胀感[5],可向两肋间放散[5]。
注意:膈俞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132 灸法可灸[1][5][7]。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8]。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 膈俞穴的配伍膈俞配中脘、内关,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呕吐,肠炎。
膈俞配肺俞、膻中,有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肺炎。
膈俞配肝俞、脾俞,有健脾统血,和营补血的作用,主治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膈俞配曲池、三阴交,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
膈俞配肝俞、中脘、内关,治膈肌痉挛[5]。
膈俞配气海、肺俞、关元,治自汗、盗汗[5]。
膈俞配大椎、血海、脾俞、足三里,治贫血、慢性出血病[5]。
特效 :每天饭前按揉膈俞穴3次,每次200下,可治中风病人进食难、吃饭呛、喝水呛等症[6]。
15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热病气穴,七椎下间主肾热。
《针灸甲乙经》:凄凄振寒、数欠伸,膈俞主之。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涎,膈俞主之。咳而呕、膈寒、食不下、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心痛,膈俞主之。癫疾,膈俞及肝俞主之。
《类经图翼》:此血会也,诸血病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虚损昏晕、血热妄行、心肺二经呕血、脏毒便血不止。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咳而呕逆,膈胃寒痰,胸满支肿,两胁痛,腹胀胃脘暴痛。
《针灸大成》:主吐食翻胃。
《鑫鉴》:更治一切失血症。
16 膈俞穴临床研究 161 对血液循环的影响针刺膈俞对血液系统有特异性作用,针后能有效地阻止血液黏滞性的增高。灸膈俞能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流加快,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5]。对人工放血造成的贫血状态的家兔,针刺“膈俞”、“膏肓”后,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5]。
162 对血压的影响膈俞有一定的降压作用[5]。
163 对心脏的影响对实验性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针刺“膈俞”后有加速恢复的功能[5]。
164 对肺功能的影响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当一侧呼吸功能障碍时,两侧呼吸不平衡,针刺膈俞后可使患侧呼吸受限的呼吸功能增强,使健侧因代偿而增加的呼吸功能降低,使两侧不平衡的呼吸功能达到平衡[5]。
165 对血糖的影响正常人服用大量食用糖后,针刺膈俞可使血糖下降,对血糖偏低者又可使之上升,因此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5]。
据报道34例阴虚阳盛型针刺膈俞、脾俞,用泻法,有一定疗效。血糖逐渐下降,血液粘滞度降低,血流加速,微循环改善;对环核苷酸的含量有调整作用;对血清胰岛素有良好调节作用;T3、T4均有所下降。
166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瘀血型为佳[5]。方法:膈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1~15寸,泻法,下肢穴直刺1~15寸,得气后留针30 min,中间行针2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5]。结果:40%的患者痊愈,总有效率在86%左右[5]。
167 治疗脑血管意外针刺膈俞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半身不遂36例,属脑出血者配太冲透涌泉,脑梗死者、血栓者等配水沟、合谷、三阴交。结果:基本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1例[5]。
168 治疗头痛基本治愈7例,显效2例,有效1例;治愈79例,显效35例,有效20例,无效3例[5]。
169 治疗荨麻疹用针刺膈俞穴治疗慢性荨麻疹68例,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治愈47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5%[5]。
1610 提前纠正贫血状态针刺膈俞穴可提前纠正贫血状态[1]。
1611 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针刺膈俞穴可改善膈肌的运动幅度,提高部分慢性气管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1]。
1612 催乳针刺膈俞穴可有一定的催乳作用[1]。
1613 治疗青光眼针刺膈俞、肝俞等,治疗青光眼合并高血压者120人次,治疗后眼压、血压均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1614 治疗偏头痛三棱针点刺膈俞,然后拔罐放血,治疗38例,有很好疗效。
1615 治疗痤疮本文2023-08-18 19:52: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