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家族——三代传承的甲骨文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罗振玉家族——三代传承的甲骨文化,第1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罗振玉家族可称是无以伦比的名门望族,三代祖业相承,大多为文史名家!现据可以查到的公开资料,略述如下。

罗振玉(1866年一1940年) 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在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终效忠清室。九一八事变后追随溥仪,出任满洲国参议府参议、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受当时人批判为“汉奸”。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他从1906年起收集甲骨,总数近2万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亲自访求,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

罗振玉是敦煌学的奠基人。是中国境内研究敦煌文书的先导者,他以浓厚的国学功底开研究之先,1914年和王国维开创和倡导简牍研究,共同开辟“国学”新领域的硕果。

罗振玉是典型的鉴藏大家。收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50余万册。据考证,仅甲骨片前后就收藏“二三万片”,其他如青铜器、古明器、碑拓等的收藏数量也相当可观。

罗振玉为保存内阁大库史料及明文渊阁藏书也作出了贡献。大库是清代内阁库藏档案、书籍的处所,库分东西,东库贮存《实录》、《圣训》、《起居录》等,由本阁满本房掌管。西库书籍多为明文渊阁藏书之孓遗,档案则是清列朝内外臣工的题本、奏本、历科殿试的大卷等。这些都是中国珍贵的历史文献,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胞弟罗振常(1875-1942),近代学者、藏书家。字子经,又字子敬,号心井、邈园。浙江上虞人,侨居淮安,为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的季弟。少艰苦励学,工诗古文辞。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在辽东任教数年,回归后,设“蟫隐庐”以藏书,居书肆30年,遇有宋元精刻、名家抄校等均加以收藏,又精于校勘,于版本源流,文字异同、收藏变迁皆详为稽考。编有家藏善本书目为《善本书所见录》,分经、史、子、集4卷,每书下记卷数、版刻、题解、收 等。由其婿周子美新订,刘承干作序。著有《南唐二主同词汇校》、《洹洛访古记》、《征声词》、《暹罗载记》、《养莠篇》、《古凋堂诗文集》、《新唐诗演义》等;刻有《邈园丛刻》。

罗福成

长子罗福成(1885年-1960年),字君美,出生于江苏淮安。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兽医科。是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专家,是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的研究先驱,并做出了贡献。1919年发表了《西夏译莲花经考释》和《西夏国书类编》,均为山东学社刊印。前者考释西夏文莲花经,后者把一些西夏文字单词分类编排,便于检索。1924年全文摹写了《番汉合时掌中珠》,由其自办的天津贻安堂书店石印出版。1932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刊》第4卷第3辑《西夏文专号》上发表了《韵统举例》、《文海杂类》、《杂字》、《居庸关石刻》、《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等17篇论文,均已收入本辑。旅顺库籍整理处石印出版了罗福成整理手写的《西夏国书字典音同》,这是继《番汉合时掌中珠》之后又一部工具书。由于该书已有研究专著出版(见李范文《同音研究》,1986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辑未录。

罗福苌

三子罗福苌(1895-1921)中国民族古文字学家、西夏学专家。字君楚。1914年,撰著《西夏国书略说》一书,就《掌中珠》所载西夏文字考证出23个部首。1932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4卷3号(西夏文专号)上发表《俄人黑水访古所得记》、《西夏赎经记》、《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释文》、《妙法莲花经弘传序释文》、《宋史夏国传集注》(部分)等论文5篇。惜英年早逝,年仅26岁。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为其作传悼念。

四子罗福葆(1899-1967),字君羽。中国古文字学家、金石家、西夏学专家。1918年与长兄罗福成辑其父罗振玉所藏之印成《小蓬莱阁古印菁华》、1924年辑有《敦煌零拾》等。他是罗家子弟中惟一在伪满 中当过行政官(宫内府秘书处长)的,抗战胜利后移居北京。约在1951年,还将有“罗买王稿”议论的其父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的原稿卖给了陈梦家(陈去世后,此稿归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罗福颐

五子罗福颐 (1905年-1981年),古文字学家。字子期,笔名梓溪、紫溪,七十后自号偻翁。历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讲师、文化部副研究员和业务秘书、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杭州西泠印社理事等。他对各种古文字资料都很熟悉,在古玺印研究方面,他搜集、鉴别、研究了大量古玺印。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传世的秦汉魏晋等历代官印大半是古人殉葬之物,而不是生前所佩用的。在古玺印的断代问题上,他主张结合官制沿革,以文字为权衡,以纽制为佐证,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在古籍整理、铜器铭文、拓本的摹写及著录、考释方面,著作也很多。在简牍文字的研究方面,著有《长沙仰天湖与杨家湾古墓出竹简摹本并附录》,这是解放后较早研究战国竹简的著作,其中多有重要发现。他在整理、校核、考释简文内容时,发现了20多种古书,如《齐孙膑兵法》(即《齐孙子》)、《孙子十三篇》《管子》《晏子》《墨子》等残简数百片。还发现了《汉元光元年历谱》,其中全年月份完备,是传世 手书历谱中最完备的一部。另外,他还对西夏文、八思巴字、契丹文、女真文等少数民族古文字做了一些收集和研究,还参与了明清档案的整理,著有一书。共有专著102种,论文114篇。已出版的专著有30多部,论文近80多篇,其余的尚待出版。在以毕生精力从事于古玺印研究之余,还亲自操刀治印,也是中国著名的治印家,久为学人所共仰。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与影响,自幼喜爱治印,十七岁时,曾刊出《待时轩仿古印草》。

罗继祖

罗继祖(1913—2002)l9l3年生于日本京都,浙江上虞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离休教授,中国史专家,古文献学家,书画鉴赏家,书画艺术家。字奉高,改字甘孺,号鲠庵。罗振玉的长孙,罗福成之子。自幼与祖父一起生活,接受严格的庭训,从塾师读古书、习书画。他从未进过学校,也没取得过任何学历,却熟读从《四书》、《五经》到《东华录》等典籍,学贯文史,博涉多通,在历史、考古、文博、图书、书法等领域皆有建树,尤其在文献学和东北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18岁时即协助祖父罗振玉作《朱笥河年谱》并刊行。26岁时写成的《辽史校勘记》,以辽代墓志碑刻等核校辽史,奠定了学术地位,至今仍为研究辽史的重要参考书。1939年10月任沈阳医科大学预科国文课讲师,1942年赴日本任京都大学文学部讲师,写成《辽史表订补》等,1944年辞职回国。1946年任旅顺市教育局科员,负责整理家中的9万多册藏书,并捐献给国家。1949年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1955年到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任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罗继祖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学术委员,曾为长春市政协委员,兼任文史委副主任。他继承和运用他祖父一套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先后写出了《春秋异地同名考》、《朱笥河(朱筠)年谱》、《程易畴(程瑶田)年谱》、《李蜃园(李天植)年谱》、《段懋堂(段玉裁)年谱》、《明宰相世臣传》、《毛文龙传》、《老莲(陈洪绶)遗事》、《辽汉臣世系表》等9种专著。晚年又陆续写成并出版了《永丰乡人行年录》(罗振玉年谱)、《庭闻忆略——回忆祖父罗振玉的一生》、《枫窗脞语》、《墐户录》、《两启轩主人自订年谱》、《甘孺丛稿》、《雪堂剩墨》等。又与人合作编写《鸭江行部志注释》、《雪堂学术论著集》、《罗雪堂先生全集补编》、《王国维之死》等著作。

罗承祖,罗振玉承重孙,罗福葆之子。日本学医归国,著名儿科医学专家。夫人系清皇室爱新觉罗淳亲王之后,道光皇帝五世孙。

罗随祖,字慕鸿,罗振玉之孙,罗福颐1952年2月生于北京。现为中国世家鉴定收藏网著名鉴定专家,故宫副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培训部讲授专家、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主要从事金石考古及博物馆文物方面的研究工作。自小受家庭熏陶,5岁由母、舅授古文,临帖习字,渐长随父学刻印、辨识、勾摹古文字。正值少年,遭遇厄难,但终秉承家学,1979年完成《汉印文字徵补遗》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刊行。1980,年入故宫博物院,整理考订古代玺印,参与编辑《古玺文编》、《古玺汇编》、《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两种)、《西夏官印汇考》、《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等书,於《徵存》一书,用力尤多,对于此书的完善出版,做了大量极为重要细致的工作。

罗卫国,1954年出生于辽宁大连。罗承祖之子。罗卫国现任大连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大连市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大连市公益慈善爱心大使。在书法生涯中他临摹了大量曾祖父的作品和家藏的名碑名帖。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行书等,其代表作有《金刚经》《心经》 《无量寿经》《道德经》等,为多家寺院道观及中外各界人士收藏。在甲骨文书法艺术上,不仅坚持原出土甲骨文形意,还将甲骨文书法与时俱进艺术化,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外,复制甲骨片,锲刻甲骨文,让更多人直观的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瑰宝。

张金梁教授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书画创作以及教学工作,书法擅长魏碑、隶、行、草书,古朴儒雅功力浓厚,独具风貌。数十次参加美国、日本、韩国国际及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倍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并刻碑。被团中央《中国青年》邀请书写百幅名人名言长期连载。

张金梁教授著述之专著

张明整理

01《〈续书史会要〉补证》,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02《明代书法史探微》(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03《张金梁书法集》,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04《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05《〈书史会要〉校正》,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张金梁教授著述之论文

张明整理

01《浅议书法的电化教学》 载《书法报》1987年8月12日第32期第2版

02《唯不能同斯大雄——王蘧常书法浅探》(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论文·1991年9月·浙江杭州)

03《“二石”比较论》(王铎国际书法研讨会交流论文·1993年6月·河南洛阳) 载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等编《王铎论集——王铎国际书法研讨会论文》,第275—285页;亦载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附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237—248页

04《艰难的美——黄道周书法研究》(中国书画节研讨会入选论文·1994年·天津)

05《从文化现象看明朝的书法发展》(’95国际书法史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1995年·北京) 载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附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203—215页

06《谈〈书史会要〉和〈续书史会要〉》 载《书法报》1996年7月31日第31期(总第629期)第3版

07《论刘墉》 载《书法研究》1996年第6期(总第74辑),第90—103页

08《朝代书法风尚辨——与〈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编者商榷及其它》(’96中国书法批评年会论文·1996年9月·湖南张家界) 载《书法研究》1997年第1期(总第75辑),第58—64页

09《六朝神韵在斯翁——浅论康有为的书法艺术》(康有为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1997年·广东广州) 载《书法之友》1997年第4期,第21—24页;亦载《康有为书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书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6—30页

10《明朝书“家”知多少》 载《书法报》1997年4月23日第17期第3版

11《博学才能发展 兼蓄才能创新——与李文采先生商榷》 载《书法》1997年第3期,第2—3页

12《庄㫤评书的启示》 载《书法报》1997年7月9日第28期第3版

13《高山仰止 丰碑并立——陆维钊、沙孟海书法艺术比较研究》 载《’97沙孟海书学研讨会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69—174页;又《书法报》1997年8月27日第35期第3版、9月3日第36期第3版连载;亦载《陆维钊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68—175页

14《明朝“状元”书法一瞥》 载《中国书画报》第70期

15《现代草书“三圣”散论》(全国第二届近现代书法研讨会交流论文·1997年·浙江宁波) 载《近现代书法研究——全国第二届近现代书法研讨会论文集》,安徽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92—203页

16《从“阁体”谈到书法的评选》 载《中国书画报》1997年

17《在“全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载《中国书法》1998年第3期,第6页

18《访章祖安先生》 载《书法报》1998年5月4日第18期第1版

19《从楚王好细腰谈起》 载《书法报》1998年5月18日第20期第1版

20《也论“正”、“大”》 载《书法报》1998年8月17日第33期第1版

21《书法史刍议》 载《书法报》1998年11月9日第45期第3版

22《释“展览”》 载《书法报》1998年11月23日第47期第1版

23《释“协会”》 载《书法报》1998年12月7日第49期第1版

24《论书法的“中和”美和“冲和”美》 载《书法》1998年第6期,第45—46页;亦载《美的沉思——美学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73—276页

25《谈“中书舍人”和“台阁体”》 载《书法报》1999年3月29日第13期第3版

26《论丰坊》 载《书法研究》1999年第2期(总第88辑),第50—66页

27《〈续书史会要〉研究》 载《中国书法》1999年第4期,第33—35页

28《非“吴门书派”》 载《书法报》1999年4月26日第17期第3版

29《时代的呼唤——雅俗共赏》 载《书法》1999年第5期,第6—8页;亦载《美的沉思——批评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69—272页

30《释“评委”》 载《书法报》1999年7月19日第29期第1版

31《从〈书学史〉谈到书法史的研究》(祝嘉书学研讨会论文·1999年·江苏苏州)

32《涤浊呈清——新世纪书法瞻望》 载《书法报》2000年1月24日第4期第1版

33《世纪书坛点将录》 载《书法报》2000年1月10日第2期第3版、1月17日第3期第3版

34《〈孙仲隐墓志〉研究》(全国隶书学术讨论会入选论文) 载《书法导报》2000年11月29日第48期第3版;亦载山东省高密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高密文史选粹》,2002年10月,第478—488页

35《浅谈明代书法教育》 载于植元、栾传益主编《书法教育研究文集》,大连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15—120页

36《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 载《青少年书法报》

37《明代书法“尚理”论——兼论书史的研究方法》(荣获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载《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95—305页

38《明朝书法分期管见》 载《书法报》2000年10月16日第17期第3版

39《论明代书法对社会的影响》(国际书法史论研讨会论文·2000年·浙江杭州) 载《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57—266页;又《中国书法》2001年第2期,第22—24页(节选);亦载《书法研究》2001年第5期(总第103辑),第84—98页

40《论解缙书法的两面性》 载《书法报》2000年12月11日第25期第3版

41《技道两进 挥翰写心——评徐州市青年书家十人展》 载《青少年书法报》(2001年)

42.《贵哉“东北风”》 载《书法报》2001年1月22日第4期第2版

43.《丛文俊书学体系蠡探》 载《书法导报》2001年7月11日第28期第3版、7月18日第29期第3版

44《健全书法高等教育 促进书法学科建设——丛文俊教授谈吉林大学招收书法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相关问题》 载《书法报》2001年7月23日第30期第1版;亦载《书法导报》2001年7月18日第29期第8版

45《论“错误”借鉴与书法的发展》 载《书法研究》2001年第4期(总第102辑),第79—92页

46《汇集众美 蔚为大观——〈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评介》 载《书法》2002年第1期,第30—31页

47《〈唐二娘子家书〉言辞没受倭语影响》 载《书法》2002年第3期,第41页

48《广采博取 鉴古铸今——论丛文俊先生的书法艺术》 载《书法之友》2002年第4期,第22—24页

49《从“作品限制出境”说起》 载《书法报》2002年3月25日第12期《兰亭》副刊第6版

50《浅议章草》 载《书法报》2002年6月3日第22期第2版

51《关于评论明初“三宋”书法的两个问题》 载《书法评论》第1期(2002年7月),第5—9页

52《〈佩文斋书画谱〉署录〈续书史会要〉正误》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9月第5期,第78—82页

53《论流行书风》 载《二十一世纪书法·天津论坛学术论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66—69页

54《四库本〈续书史会要〉阙漏考》 载《金景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29—237页;亦载《书法研究》2003年第3期(总第113辑),第98—105页

55《说“清”》 载《书法》2002年第12期,第13—15页

56《子昂荐雪庵》 载《书法报》2003年1月27日第4期(总第943期)第3版

57《亲近“二赋”》 载《书法报》2003年2月24日第8期《兰亭》副刊第2版

58《谈草书》 载《书法》2003年第2期《众人说草书》(下),第29—32页

59《高密历史文明之光“高密戈”》 载《高密日报》2003年5月16日第95期第8版

60《凿穿混沌 开辟鸿蒙——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评介》 载《书法报》2003年5月26日第21期第3版

61《逸园影印洪武本〈书史会要〉考》 载《文献》2003年7月第3期,第220—230页;亦载《陶宗仪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465—475页

62《张天骏婢善书考》 载《书法丛刊》2003年第4期,第95—96页

63《明永乐初期朝廷书事考辨》 载《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95—403页

64《白沙论》 载《书法研究》2004年第1期(总第117辑),第70—84页;亦载《岭南书学研究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46—154页

65《明代殿房书办研究》(荣获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载《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55—172页;亦载《书法研究》2004年第3期(总第119辑),第94—119页

66《从浮云与树林谈起——〈明代书法史探微〉自序》 载《书法报》2004年3月1日第9期第3版

67《明代华亭书家》 载《书法评论》2004年第1期,第14—22页

68《永乐初朝廷书事考》 载《书法丛刊》2004年第4期,第35—41页

69《吴门长者——文征明》 载《中国书法》2004年第6期,第27—28页

70《“名”、“贵”:明代书法评论的两大范畴》 载《书画世界》2005年第1期,第80—82页

71《“南安体”、“南路体”、“梅花体”研究》 载《中国书法》2005年第2期,第43—45页;亦载《北方书法论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18页

72《论张海》 载《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艺术评论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34—47页;又张海《张海书法·代序》

73《胸罗万象 健笔凌云——丛文俊先生书法艺术浅探》 载《书与画》2005年第5期,第8—11页

74《明沈度〈敬斋箴〉考》 载《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第80—85页;亦载《中国书画》2006年第3期,第37—38页

75《论好太王碑书法——兼与爨宝子碑比较研究》 载《好太王碑暨十六国北朝刻石书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01—113页

76《文征明书法领袖吴门成因研究》 载《北方书法论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9—36页

77《当代书法应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载《2005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396—400页

78《“真宰相”刘统勋之书》 载《高密人文自然遗产》2007年第3期(总第5期),第11—14页

79《康里子山名字考》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7月第4期,第3—6页

80《论明拓〈兰亭序〉》 载《兰亭雅集·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论坛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6—38页

81《异彩纷呈的东北书法》 载《吉林日报》2007年12月6日第13版《东北风周刊》

82《朱复戡书法现象研究》 载《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44—50页

83《郑文焯其人其书》 载《高密人文自然遗产》2008年第1期(总第6期),第47—50页

84《明代朝廷玺印研究》 载《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5期,第26—37页

85《明代宫廷书法研究》 载《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5—32页

86《明代“中书体”研究》 载《中国书法》2008年第11期,第43—46页

87《海上升明月——论王蘧常章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载《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333—339页

88《张改琴书法浅论》 载《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张改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78—79页

89《论当代草书》 载《书画艺术》2009年第1期,第29—32页

90《〈永乐大典〉纂修人研究》 载《文献》2009年1月第1期,第128—138页

91《殷商金文章法蠡探》 载《中国书法》2009年第1期,第42—49页

92《“桓夫人善书”考》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9月第5期,第72—75页

93《“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新论》 载《书画艺术》2009年第5期,第41—45页

94《书异其人——论黄庭坚其人其书》 载《书法丛刊》2009年第3期,第69—77页;亦载《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艺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538—550页

95《三论雪堂》 载《书画艺术》2010年第3期,第62—69页

96《向传统索取新意 在时尚中把握自我》 载《吉林日报》2010年4月19日第8版

97《明代以“疏”论书研究》(“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9年12月·江苏南京) 载《书法报》2010年5月19日第19期第21版

98《简论书法史研究法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载《中国书法》2010年第8期,第97页

99《〈砥柱铭〉长卷非黄庭坚真迹》 载《书法报》2010年7月14日第22版,亦载《书法》2010年第10期,第33—35页

张金梁教授著述之序跋

张明整理

01《赵生泉〈金石探幽〉序》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2《陈国成〈吾衍〈三十五举〉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3《梁继〈张照年谱〉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4《赵彦辉〈寒山帚谈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5《张明〈赵孟頫书法研究发微〉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6《张函〈明末遗民书法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7《徐文平〈处州历代书法〉序》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08《〈书法史图鉴〉序》 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09《〈孙初画集〉序》

10《书中龙也——〈十七帖〉》 吉林文史出版社

第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将者名单

博士生:壹等奖(空缺)

贰等奖: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叁等奖:乔治忠(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壹等奖:(空缺)

贰等奖:王承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李德山(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卢新宁(北京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顾宏义(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孙智昌(北京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七一(陕西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本科生:壹等奖:刘宁(北京大学)

贰等奖:张爽(杭州大学) 顾永新(北京大学)庞剑峰

(南京师范大学)

叁等奖;徐进(北京大学) 徐萍(南京师范大学)

丁斌(南京师范大学)柳明晔(杭州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59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三等奖 乔治忠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49年生,现南开大学博导 第二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 王云路(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等奖 廖名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三等奖 邵毅平(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胡长青(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晓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三等奖 杨海峥(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张小乐(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 晓(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本科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伍皓(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胡必强(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许铭(上海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三等奖 徐昕(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戴萤(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戴海峰(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李海燕(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竺嘉政(上海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博士生

一等奖 王云路 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59年生,现浙江大学博导

二等奖 廖名春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56年生,现清华大学博导

三等奖 邵毅平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57年生,现复旦大学博导 第五届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审会及获奖情况

第五届中国古文献学奖金学评审会于1998年5月14至16日在北京举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小组成员黄天骥(召集人)、孙钦善、严佐之、李修生、赵伯雄、费振刚、袁世硕、黄永年、龚延明出席会议,裘锡圭(召集人)、范能船、葛兆光、曾枣庄因事请假。会议经过严格评议,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获奖学生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宫云维杭州大学

李无未 吉林大学

李敏辞北京大学

三等奖 白于蓝 吉林大学

徐光星 杭州大学

张玉春北京大学

硕士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祝建平 上海师范大学

杨新勋 北京师范大学

沈林 西南师范大学

三等奖 李成甲 陕西师范大学

王鸿雁 南开大学

黄安靖 华东师范大学

魏鸿 北京师范大学

王小红 四川联合大学

本科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李二民 北京大学

乐怡 上海师范大学

金素芳 杭州大学

黎广基 南京师范大学

三等奖 薄 茹 北京大学

刘 汾 上海师范大学

孟滢滢 上海师范大学

马月华 北京大学

黄 芳 杭州大学

杨 波 南京师范大学

叶纪勇 杭州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宫云维 杭州大学,1964年生,现浙江工业大学博导

李无未吉林大学,1960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李敏辞北京大学,1957年生,现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三等奖 白于蓝 吉林大学,1970年生,现华东师范大学博导

徐光星 杭州大学,1967年生,现浙江中医学院博导

张玉春 北京大学,1952年生,现暨南大学博导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奖会议举行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奖会议于2000年5月24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经与会专家组成员公正、认真的评审,共评选出博士生6名,硕士生9名,本科生13名,共28名获奖同学。具体名单如下: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 陈剑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 王承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润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冯胜君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王德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业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谷 建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 甘 露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李二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胡新华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李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美慧 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潘艺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杨 阳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罗 绛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本科生:

一等奖 黎广基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二等奖 夏凌霞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刘 勇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王 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三等奖 笪珪如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吴冰妮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周美勤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杏林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孟滢滢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孙 励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丁晓珉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丁 元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薄 茹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博士生:

一等奖 陈 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72年生,现复旦大学硕导

二等奖 王承略 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6年生,现山东大学博导

李润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69年生,现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三等奖 冯胜君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70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王德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65年生,现浙江大学教授

陈业新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1967年生,现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第七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选结果揭晓

“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1990年开始设立的全国性古文献学奖学金,奖励对象为古委会系统25家教学科研单位二年级以上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奖学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七届评选活动2002年4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评奖委员会议由裘锡圭、黄天骥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评奖委员有方一新、朱易安、黄永年、董洪利、裘锡圭教授,古委会主任安平秋教授、古委会秘书长杨忠教授、副秘书长曹亦冰研究员出席了会议。此届评选活动,共有十九家教学科研单位推荐了20名博士生,44名博士生,40名本科生。经过评奖委员会正认真的评议,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28名获奖同学,名单如下:

博士生

一等奖:董珊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空缺)

三等奖:李畅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张治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何华珍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文晖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杜海军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张福海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峻岫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朱大星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周焕卿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勤合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王仕举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 燕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叶 菲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本科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汤鸣鸿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刘小琴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陈舟楫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杨英姿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孙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程大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辛晓娟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程佳羽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曾 波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赵 庸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冯凌蓉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陆醒薇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雅婷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笪珪如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博士生

一等奖 董珊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现北京大学副教授

二等奖 (空缺)

三等奖 李畅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74年生,现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

张治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何华珍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3年生,现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王文晖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9年生,现复旦大学硕导

杜海军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1957年生,现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浙江大学

2000级 李玲玲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2004年4月 2001级 刘旭锦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4年4月2001级 焦磊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博士生

二等奖 王华宝南京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凤凰出版社编审。

许全胜 华东师范大学,现上海图书馆工作。

三等奖 陈文源暨南大学,1964年生,现暨南大学硕导。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2006年,部分)

浙江大学:

2003级 邱进春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二等奖

2002级 周玉瑶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6年4月2002级 盛林忠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2006年4月2003级 来敏毓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6年4月2003级 李月嬿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三等奖 史丽君

硕士生 二等奖 李吉光

博士生

二等奖:于淑健 南京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后。

三等奖 程水龙 华东师范大学,1968年生,现中国计量学院副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雪玲获得博士生三等奖,硕士研究生李志杰获得硕士生三等奖。 王雪玲陕西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陕西师范大学硕导

南京大学:丁延峰,1963年10月生,男,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二等奖 第十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南京师范大学:周录祥 博士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复旦大学:叶晔 博士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华中师范大学:肖海燕 博士三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樊波获硕士奖学金一等奖;

2006级博士研究生陈玺获博士生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刘炳瑞硕士组二等奖

上海师范大学:2004级方姗本科生中唯一的最高奖一等奖

虞俊洁、王燕红、季文婷、季怡菁获得本科生三等奖

刘丽获得硕士生三等奖 第十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文龙、硕士生聂溦萌获奖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三等奖:袁敏 硕士生: 二等奖:王振华 三等奖:施贤明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刘万华(导师曹旭)获博士生三等奖,李丽静(导师徐时仪)获硕士生二等奖,朱韵洁、顾毓敏获本科生二等奖,骆芸婷、黄丹艺、赵珏、邵琪恩获本科生三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一项(苏芃),硕士生一项以及本科生五项。本科生获奖名单中,张沛林和张学谦同学获本科生二等奖,高中正、臧永杰、宋雨婷同学获三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涂耀威二等奖、硕士生陈冬冬二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杨清虎二等奖

山东大学:硕士生宁莉莉三等奖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王燕飞三等奖 博士生

一等奖

张文 北京大学

二等奖

鄢国盛 南开大学

汤志波 复旦大学

王华权 上海师范大学

李春桃 吉林大学

秦桦林 浙江大学

三等奖

马昕 北京大学

仇利萍 四川大学

施贤明 北京师范大学

赵庶洋 南京大学

和继全 西南大学

陈锦春 山东大学

杨勇军 华东师范大学

陈冬冬 华中师范大学

郭万青 南京师范大学

王宣标 中山大学

硕士生

一等奖

潘牧天 上海师范大学

二等奖

潘妍艳 北京大学

于洪涛 吉林大学

罗志 陕西师范大学

赵永磊 南开大学

李振聚 山东大学

潘超 浙江大学

张崇依 南京师范大学

三等奖

罗琴 北京师范大学

周敏 南京大学

赵成杰 东北师范大学

汪舒旋 四川大学

赵庆淼 南开大学

蔡燕梅 复旦大学

郭洪义 西南大学

瞿林江 南京师范大学

尉侯凯 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

郭桂坤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吴 柱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二等奖

都轶伦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王传龙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开升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白军鹏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孙晓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黄沚清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三等奖

杜春雷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李轶伦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何 灿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贾灿灿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张 卉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广宽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燕飞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克冬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赵铁锌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侯印国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虞思徵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等奖

韦胤宗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关鹏飞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林振岳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晓娟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马 琛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沈 畅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张 婷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赵 凯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杨大卫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刘 洋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郭超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张晓永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丁雅诵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谢 坤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周丹杰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本科生

一等奖

王诗雨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董方奇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二等奖

庞若愚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王 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侯 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向晓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胡晨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张峥毅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刘 佳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三等奖

高虹飞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凌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翟迈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张佳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王雨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王思桐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高 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石冰洁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任建行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胡晶晶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戚圆圆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林青荻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