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整理的六经信息介绍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那么你对孔子整理的《六经》有哪些了解呢如果你感 兴趣 ,那么你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
基本信息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1]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 教育 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六经作用
《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 通知 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著作探究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的话语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推崇孔子,才有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之说。实际上,这并不是完全符合 历史 实际的。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 中国哲学 的源头活水,把它看作一本迷信书是片面的。《易》源于河图洛书,上古有三本《易》:连山、归藏、周易。前两本失传,于是易经现在等同于《周易》。“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化,即世间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二是“简易”,即以简单诠释复杂、“以六爻穷变化”;三是“不变”,即永恒不变。中国哲学的许多思想,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亢龙有悔、履霜坚冰都出自这部著作。许多科学现象也和《周易》理论不谋而合,体现中国古人的智慧。
《书》,又称《尚书》,这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 政治 文件。《尚书》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祭祀类和战争类,即所谓“古之大事,惟祀与戎”。从文体形式上,也可以分两大类,即上行的奏议和下行的诏令。《尚书》的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在命题谋篇上非常讲究,不少篇章文采飞扬。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诗》即《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 收集 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因为其中的作品都可以用 乐器 伴奏演唱,所以《诗经》也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
《诗经》来源有二,一是王室派“行人”到民间“采诗”,二是公卿大夫给周天子的“献诗”。但无论哪种诗歌,最后统一由周王室设在家庙的“守藏室”(即国家图书馆)删定。春秋时期,诸侯宴飨、会盟,莫不赋诗,可见《诗》已普遍流传。
《诗经》最初在先秦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后因孔子很重视它,在培养从政人此时,非常重视诗教,把诗歌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到了汉代,一些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便称之为《诗经》。
《诗》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周南》、《召南》、《王》则是洛阳一带的民歌。雅、颂则是王室的祭歌和颂歌,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它的基本风格是淳朴 自然 ,敢于描写现实,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有人说《诗》和《乐》实际上是一体的。《诗》为乐歌,“诗”记词,“乐”记谱。《乐》集夏、商两代音乐精华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历代乐官修订。现《乐》已失传,无法知道其原貌。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奠定周礼的基础。所谓礼,是天子、诸侯、大夫必须遵循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有建侯卫、宗法制、封诸侯、五服制;爵位、谥法、官制和吉、凶等礼。《周礼》被秦始皇彻底烧毁。西汉末年,刘向自称发现了古本并加以著录,这就是今本《周礼》,此事至今还令人生疑。
《春秋》之名,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除周王室外,各国也都设有史官。秦焚书后,各国国史皆亡。西汉时,学者们借口耳相传,整理成《左传》、《公羊传》等,汉儒以为以上各书是解释孔子所作的《春秋》的。它们究竟与孔子的关系如何,尚不能定论。
周代重视贵族教育,贵族子弟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六艺”有两种,另一种为礼、乐、射、御、书、数),是必备的知识。而诗、书、礼、乐、易、春秋藏于周王室,至春秋末年,周王室大乱后,大量典籍散失。
因此,除《春秋》存疑外,其余“五经”皆应编修于洛阳。龚自珍《六经正名》说:“仲尼未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章学诚《校雠通议》说:“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尊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太师,《春秋》存于国史。”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若其诗文根本六经,德业师模三代,蠕言螳动,俱无愧于汝南家法。”
“春秋”本是史书之称,如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关于春秋二字的解读可以看杨伯峻先生《春秋左氏传注·序》,于省吾先生在《岁时起源考》中通过卜辞证得三代“有春、秋而无冬、夏”。春、秋二字一开始是季节名称,且春、秋分说,因古人重视春、秋二季,因此常连用,用来表四时,也就是一年的跨度。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所记也名也。”所以“春秋”也用来表示史书,同样的用法还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
孔子作《春秋》,以“春秋”命名,一则《春秋》本是以鲁春秋为蓝本的,有些否定“孔子作春秋”的学者,甚至认为今《春秋》本,是鲁史春秋,孔子不曾修改。其次,有些学者认为孔子以“春秋”为名,是为了劝善惩恶。《孟子·离娄下》云:“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朱熹注《孟子》,认为楚之《梼杌》取义于“记恶垂戒”,《国语·楚语上》载申叔时之言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孔子取“梼杌”之义,名之“春秋”其功用在于劝善惩恶。
孔子的著作有:
《六经》,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部儒家经典。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以及《易传》、《春秋》、《孝经》、《论语》这四部作品,是了解孔子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孔子的影响: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孔子学说在中国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汉代传入)、日本(唐代定型)、越南(宋明传承)等地,都有及于深远的精神影响,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孔子是生活在春秋后期的文化名人,史载孔子创立私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了编写教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对当时已有的文化典籍进行了一番搜集和整理。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孔子是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的性格主要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有一天,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子路匆匆忙忙地走进来。 子路:「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 孔子:「你说吧。」 子路:「当我听到一个很好的主意,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呢?」 孔子:「你家还有父亲和哥哥,要和他们商量商量,怎么可以马上去做呢?」 第二天,冉有来拜见孔子,他也提出同一个问题。 冉有:「老师!当我听到一个很好的主意,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呢?」 孔子:「对,一听到就马上去做。」 为什么老师对相同的问题,给了两个相反的答案呢?难道老师信口开河,喜欢怎么回答就怎么回答吗?公西华想不通,就去问孔子。 公西华:「老师,冉有和子路问相同的问题,为什么您的回答却不一样呢?」 孔子:「因为冉有比较怕事,所以我叫他马上去做,鼓励他勇敢些,果断些。」 公西华:「那么子路呢?」 孔子:「子路性情急躁,做事轻率鲁莽,所以我叫他凡事先退一步,经过思考和商量再去做。」 公西华恍然大悟:「对啊!冉有和子路正是这样的人,老师教导得真好!」 孔子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教导。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7043003323
定公九年,任孔子为中都宰,时孔子五十一岁,高才弟子有颜回、闵损、冉有、冉雍、曾点、曾参、颜由、宰予、冉求、言偃、端木赐、仲由、卜商、颛孙师、澹台灭明、高柴、宓不齐、有若、樊须、公冶亦、原宪、公冶长、南宫韬、公析哀、商瞿、漆雕开、公孙孺、秦商……等数十人。任职一年,国内大治,晋封为司空,旋任大司寇。同年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以大义严词,使齐侯归还鲁国失地。定公十四年,岁乙巳,孔子五十六岁,摄行相事,诛少正卯,勤理国政,经三月善政,鲁国大治,路不拾遗。因齐国使女乐蛊惑季子及定公,朝纲坠落,孔子于是挂冠离鲁,先 到卫国,见卫国不可为,旋赴陈国经过匡邑,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险被害,乃折回卫国,住籧伯玉家里;见子南。不久,适宋,险被司马桓魋谋杀.遂离宋赴陈,住司城贞子家里,居三年,返卫,卫灵公不能用他,又住籧伯玉家里,因灵公不怀好意,孔子又适陈,旋如蔡及叶等小国;楚昭王打算把书社土地封赐孔子,因令尹子西反对,昭王乃打消主意。孔子又返卫,时灵公巳卒,卫国新君名辄,欲得孔子参政,因冉求为季氏将,与齐一战有功,季康子亲书请孔子归鲁,时哀公十一年,岁丁巳,而孔子己六十八岁矣。可是,鲁国却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想做官,于是隐居行 教,间叙尚书、传礼记、作春秋、删诗、正乐、序易作十翼,有前后执弟子礼者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狩获麟,孔子罢笔春秋。同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享年七十三,葬在鲁国城北泗水之上,入地不及泉,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松柏为志。弟子都服心丧之礼三年而去,惟子贡设庐于家上,凡六年,才他去。而后孔子的弟子及鲁人移居在墓旁的,共有一百余家,这个地方就改称为孔里。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諡孔子为文宣王,宋朝大中祥符元年加諡为至圣文宣王,元朝大德十年加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改称至圣先师,清朝顺治二年定文庙諡号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到顺治十年又改称至圣先师孔子,至今仍延此称谓,未再更改。孔子嫡裔历朝均有封爵,前考试院院长孔德成先生,于民国二十四年延称为衍圣公,而后改为奉祀官。其及门弟子,如曾子等七十二圣贤亦曾有封爵,今仍配祀于孔庙。 学 不 厌 、 教 不 倦 是 至 圣 先 师 孔 子 的 基 本 治 学 态 度 , 而 其 中 心 思 想 则 在 「 行 仁 」 , 从 《 论 语 》 可 见 他 有 教 无 类 、 因 材 施 教 , 从 日 常 生 活 落 实 儒 家 精 神 的 教 育 理 念 。 孔 子 过 世 后 , 学 生 分 散 各 地 宣 扬 孔 子 学 说 , 战 国 时 代 孟 子 更 发 扬 光 大 , 以 致 西 汉 武 帝 独 尊 儒 术 , 孔 子 之 道 成 为 立 人 、 安 邦 、 治 国 良 策 。 中 国 教 育 史 上 , 孔 子 象 征 著 「 有 教 无 类 , 因 材 施 教 」 的 万 世 师 表 典 型 。 以 六 艺 传 授 学 生 三 千 多 人 , 不 论 其 阶 级 、 人 品 , 凡 是 真 心 向 学 , 他 皆 来 者 不 拒 、 诲 人 不 倦 。 春 秋 变 局 中 , 孔 子 力 学 济 世 , 曾 为 匡 正 社 会 而 周 游 列 国 , 劝 谏 君 王 行 道 ; 晚 年 , 整 理 古 代 文 献 , 奠 定 中 华 文 化 万 世 不 易 的 基 石 。 民 国 二 十 八 年 教 育 部 通 令 全 国 将 孔 子 诞 辰 八 月 二 十 七 日 订 为 教 师 节 。 后 来 经 历 数 及 考 纪 专 家 将 孔 子 诞 辰 换 算 为 国 历 应 为 九 月 二 十 八 日 ; 故 于 民 国 四 十 一 年 由 行 政 院 提 请 总 统 明 令 : 孔 子 诞 辰 及 教 师 节 改 为 九 月 二 十 八 日, 以 纪 念 至 圣 先 师 , 并 慰 劳 教 师 们 经 年 的 辛 劳 。 每 年 教 师 节 , 各 地 孔 庙 都 会 举 行 祭 孔 大 典 , 以 最 隆 重 的 礼 仪 , 表 达 对 孔 子 无 上 的 敬 意 。 在 教 育 行 政 单 位 及 各 级 地 方 政 府 所 举 办 的 「 庆 祝 教 师 节 大 会 」 中 , 亦 分 别 颁 发 资 深 及 优 良 教 师 奖 状 , 以 表 彰 教 师 们 对 社 会 的 贡 献 。 子思想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他主张要人注意自己的修养,约束自己,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样,天下就会太平,而孔子最重视的是一个「仁」字。「仁」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标准。 孔子认为要人人爱人人,这样就不会有争端。而这也就是曾子说过的「忠恕」之道。「忠」就是做人要尽本分、做事要尽力的意思。而「恕」就是要放宽心胸、宽恕别人,不要斤斤计较。而这实行两个字就是做到仁的方式:对父母要尽孝、对兄长要敬重、对友人要尽信、对国家要尽忠,同时对于人的过错要予以宽恕,要是人人都做得到「仁」,那么就不会再造成像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了。而且孔子也主张不要太重视物质上的享受,求学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在论语都是在说要孝敬尊长、对社会上的人施以爱心,以及求学的道理。像论语中有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在说要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宽恕别人,同时要利用多余的心力去求学,如果能做到这样,就算他从来没上过学,孔子也会当他是个通达事理,而且有学问的人。 论语又有一句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就是要人不要太过要求物质上的享受,只要能够为人正直、用心求学就好了。孔子对于能用心求学且端正自己行为的人非常敬佩。同时他也认为,一个人一定要常常反省自己,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要以别人为借镜,常常反省自己。 论语除了教我们如何做人,实践仁道,也告诉我们孔子对学习的重视,还有什么是君子,以及君子应有的风范。像「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及「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些话,都是这个意思,第一句就是学了要常常复习,而且不要因为别人以为自己没有知识而生气。孔子也告诉我们,君子虽然没什么好争斗的,但是他们比赛的时候,一定要尽了礼数,然后赢的人请输的人喝酒,孔子说这就是君子的比赛。 孔子的学说是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基石,每当改朝换代、天下混乱时,儒家学说就是平定天下最好的参考。儒家学说不仅在国内有着一定的地位。在国外也发生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在现在世局动乱、人欲横流之际,实为救世的宝典,而孔子不但是中国人的「万世师表」,到最后也将成为全世界人的「万世师表」。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孔子是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的性格主要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鲁(今中国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汉文化圈。 中国哲学 古代哲学 参考:uploadwikimedia/ /mons/2/2d/Confucius_02 姓名: 孔丘 出生: 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 前479年 学派/流派: 儒学 主要领域: 伦理学、社会哲学 著名思想: 儒学 受影响于: 中国周代思想 施影响于: 几乎所有后代东方哲学家 孔子性格: 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兴趣
是具有''内省智能''的人的特点。这类人喜欢独自工作
经常自我反省。 (按按!睇睇!) 目录 1 家世与生平 11 家世 12 仪容 13 早年 14 周游列国 141 初事鲁国 142 适齐 143 留衞期间 144 过宋之危 145 相失于郑 146 受困陈蔡 2 思想 21 「仁」的人生哲学 22 「礼」的社会秩序 23 君子与小人 24 为政之道 25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况 26 孔子的学习态度 27 孔子与时人的对答 3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 4 整理编修古籍 5 历代追封追諡 6 影响 61 孔子与中华文化 62 孔子与世界 63 争议 7 注释 8 参考文献 9 参见 10 外部连结
孔子是生活在春秋后期的文化名人,史载孔子创立私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了编写教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对当时已有的文化典籍进行了一番搜集和整理。以“六经”中的《诗》《书》《易》《春秋》来说,《诗》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在孔子之前就出现了,其中的“周颂”“大雅”“小雅”等篇多作于西周,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生活状况。墨子见过《诗》,他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论语》中,孔子也常提到“《诗》三百”,认为《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生》)。《尚书》的大部分内容也都形成于孔子之前,孔子对《尚书》的整理是“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史记·孔子世家》)。《易》的内容也很古老,相传经的部分是春秋以前产生,传的部分为孔子所作。《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录、系彖、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春秋》经,则是周室和诸侯国史书的汇编,它虽按鲁国的历史年代编年记事,但却涉及当时周王室与许多诸侯国的历史。孔子之前,周室和各诸侯国都有史书,这些史书常称为《春秋》,与孔子同时的墨子曾见到百国《春秋》,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墨子·明鬼》)。晋国的大夫韩起到鲁国见到了《鲁春秋》(《左传·昭公二年》)。《国语·晋语七》曰:“羊舌肿习《春秋》。”《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提议对太子要“教之以《春秋》”。至于“礼”“乐”,也是在孔子前就已有所记载的。《论语·为政》记载孔子比较了夏、商、周三代之礼,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八佾》记载孔子比较了舜的《韶》乐和周的《武》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武》乐尽美而未尽善。
本文2023-08-18 20:06: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