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石油的历史,第1张

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印度等文明古国已经采集天然沥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装饰、制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渗出石油的数量。楔形文字中也有关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记载。“它粘结起杰里科和巴比伦的高墙,诺亚方舟和摩西的筐篓可能按当时的习惯用沥青砌缝防水”。

公元5世纪,在波斯帝国的首都苏萨(Susa)附近出现了人类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于战争也在中东。 《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说,荷马的名著《伊里亚特》中叙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将火投上快船,那船顿时升起难以扑灭的火焰”。当波斯国王塞琉斯准备夺取巴比伦时,有人提醒他巴比伦人有可能进行巷战。塞琉斯说可以用火攻。“我们有许多沥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处,那些在房顶上的人要么迅速离开,要么被火吞噬。”

公元7世纪,拜占庭人用原油和石灰混合,点燃后用弓箭远射,或用手投掷,以攻击敌人的船只。阿塞拜疆的巴库地区有丰富的油苗和气苗。这里的居民很早就从油苗处采集原油作为燃料,也用于医治骆驼的皮肤病。1837年,这里有52个人工挖的采油坑,1827年增加到82个,不过产量很小。

欧洲从德国的巴伐利亚、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和波河河谷,到波兰的加利西亚、罗马尼亚,中世纪以来,人们就有关于石油从地面渗出的记载。并且把原油当作“万能药”。加利西亚、罗马尼亚等地的农民,早就挖井采油。最早从原油中提炼出煤油用作照明的不是美国人,而是欧洲人。19世纪40-50年代,利沃夫的一位药剂师在一位铁匠帮助下,做出了煤油灯。1854年,灯用煤油已经成为维也纳市场上的商品。1859年,欧洲开采了36000桶原油,主要产自加利西亚和罗马尼亚。

中国宋朝的的沈括在书中读到过“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水”怎么可能燃烧呢?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沈括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弄清楚这种液体的性质和用途,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并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从而减少砍伐树木。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写道:“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沈括发现了石油,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非常难得的。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东汉的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汉书》中记载了“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陕西延长附近,洧水是延河的支流。“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这里的“肥”就是指的石油。到公元863年前后,唐朝段成武的《酉阳杂俎》记载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燃灯,极明”。西晋《博物志》(成书于267年)、《水经注》都记载了“甘肃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燃极明,与膏无异,膏与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

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次把这种天然矿物称为“石油”,指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他试着用原油燃烧生成的煤烟制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沈括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他已经预见石油将来大有用途。

到了元朝,《元一统志》记述“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拾斤,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岁纳壹佰壹拾斤。又延川县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岁纳四百斤,入路之延丰库”。还说,“石油,在宜君县西二十里姚曲村石井中,汲水澄而取之,气虽臭而味可疗驼马羊牛疥癣。”说明约800年前,陕北已经正式手工挖井采油,其用途已扩大到治疗牲畜皮肤病,而且由官方收购入库。

  石油

[1]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石油最早的发现者、采集者和应用者就是聪明而富于进取心的古代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易经》中就有了“泽中有火”的记载,中国的第二部历史著作《汉书》中则进一步明确指出“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在今陕西延安一带,洧水为延水支流,中国古代石油的发现、开采和应用全在这一地区;也可以说,陕北地区是石油的摇篮。晋代范晔著《后汉书》说:“延寿县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其大如箩,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更细致地描绘了石油的性状和用途:“高奴县有洧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其实我国古人就已经知道石油这个东西了!

我国最早记述石油与石油开采的记载也来自于沈括的《梦溪笔谈》。那是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50岁,出任陕西延安府太守,在西北前线对抗强敌西夏的入侵。他在紧张的军旅生活中,仍不忘考察民间开采石油的过程,在《梦溪笔谈》中他记录了石油的存在状态与开采过程。他是这样写的:“在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就是过去说的高奴县脂水,脂水就是石油。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时断时续地流出来。当地居民用野鸡尾毛将其沾取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清漆,燃起来像火炬,冒着很浓的烟,帐幕沾上了油烟都变成了黑色。

我猜测这种烟可以利用,于是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会广泛流行在世上,只是从我开始做它罢了。”根据现有的史料,他是第一个使用石油的人,他将石油燃烧后产生的烟尘制成了墨,他还写过一首《延州诗》,描述了延州开采石油形成烟尘滚滚的盛景:“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在中国古代战场上,石油是绝对的大杀器:号称“猛火油”。有专门喷射石油火焰的“猛火油柜”,这是战场上公认攻城略地的无敌神器。到了科技井喷的宋代,这“神器”的花样更是不停翻新,甚至有了以石油做燃料的“筒柜”,即宋朝版的燃烧弹,一扔烧一片!

如此神奇武器,当时是谁用都说好,早在五代十国时代,初崛起漠北的辽国就曾不惜绕道,派使者远赴南吴国通好,就为求得大杀器“猛火油柜”。而王安石变法时代,北宋就设立了专门生产石油武器的作坊“猛火油作”,这款神器从此批量装备精锐禁军。宋军重创西夏数十万大军的两次平夏城战役,都是在关键时刻祭出石油武器火攻。

因此,可以输我国古人早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石油,不过那个时候往往是用来取暖,后来用于军事方面,作为武器来使用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