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东哥的历史资料~要古籍原文
既而太祖兵起,尝如叶赫,杨吉砮顾知为非常人,谓太祖曰:“我有幼女,俟其长,当使事君。”太祖曰:“君欲结姻盟,盍以年已长者妻我?”杨吉砮对曰:“我虽有长女,恐未为嘉偶。幼女端重,始足为君配耳。”太祖遂纳聘焉。
万历十一年,杨吉砮弟兄率白虎赤,益以暖兔、恍惚太所部万骑,袭败孟格布禄,斩三百级,掠甲胄一百五十;益借猛骨太、那木塞兵,焚躏孟格布禄所部室庐、田稼殆尽。明分巡副使任天祚使赍布帛及铁釜,犒杨吉砮兄弟,谕罢兵。杨吉砮兄弟言:“必得敕书尽辖孟格布禄等然后已。”既,复焚孟格布禄及其仲兄所分庄各十,岱善庄一,胁所属百馀人去。既,又以恍惚太二千骑驰广顺关,攻下沙大高寨,俘三百人,挟兵邀贡敕。
十二年,巡抚李松与总兵李成梁谋诛杨吉砮兄弟,哈达亦以请。明制,凡诸部互市,筑墙规市场,谓之“市圈”。成梁使召杨吉砮弟兄,当赐敕赏赉,乃伏兵中固城,距开原可四十里,待其至。已而杨吉砮弟兄挟恍惚太二千骑擐甲叩镇北关,守备霍九皋遣使让之曰:“若来就抚,甲骑数千何为者?”杨吉砮兄弟乃请以三百骑入圈。李松令参将宿振武、李宁等夹城四隅为伏,戒军中曰:“虏入圈,听抚则张帜,按甲毋动;不则鸣?,皆鼓行而前,急击之勿失。”松与任天祚坐南楼,使九皋谕杨吉砮兄弟。杨吉砮兄弟则益兵,以精骑三千屯镇北关,而以三百骑入圈。杨吉砮兄弟请敕书部勒孟格布禄等,九皋谯让之,渐急,杨吉砮兄弟瞋目,语不驯,李松奋髯抵几叱之。九皋麾杨吉砮等下马,杨吉砮目从者白虎赤,白虎赤拔刀击九皋,微中右臂。九皋还击杨吉砮从者一骑踣,馀骑?噪击明兵。军中?如雷,伏尽起,遂杀清佳砮、杨吉砮、白虎赤、清佳砮子兀孙孛罗、杨吉砮子哈儿哈麻,及诸从者,斩三百十有一级。勒兵驰出关,成梁先自中固城至,围击叶赫军,斩千五百二十一级,夺马千七百有三,遂深入杨吉砮弟兄所居寨。师合围,旦日,诸酋出寨门蒲伏,请受孟格布禄约束,刑白马攒刀为誓,成梁引师还。自是叶赫不敢出兵窥塞扰哈达为乱。明总督张佳胤等以阵斩“二奴”闻,成梁、松、天祚、九皋、振武、宁予廕进秩有差。
居数年,清佳砮子布寨、杨吉砮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收馀烬,谋倾哈达报世仇,挟以儿邓数侵掠,阑入威远堡。纳林布禄尤狂悖,要贡敕如其诸父,频岁纠恍惚太攻岱善不已;且因其姑温姐煽孟格布禄、唐古鲁图岱善,俾哈达内讧。会明助岱善,袭执康古鲁。
十六年二月,巡抚顾养谦决策讨布寨、纳林布禄。成梁帅师至海州,雪初消,人马行淖中,马足胶不可拔。成梁计击虏利月明,军抵开原已下弦,不如三月往,遂壁海州,养谦壁辽阳。是岁,河西大饥,斗米钱三千,菽二千,发海州、辽阳谷赡军。月将晦,成梁自海州乘传出,三月十有三日,至开原。令岱善军以白布缀肩际为帜,鸡鸣,发威远堡,行三十里,至叶赫属酋落罗寨。成梁使召落罗,落罗骇兵至,迎谒,命以一帜树寨门,材官十人守之,戒诸军毋犯;挟落罗及其从者三骑俱,又行三十里,至叶赫城下。布塞弃西城,奔纳林布禄与明军夹道驰,明军不敢先发。二酋麾其骑突明军,杀三人,成梁乃纵兵?,并兵以拒,其击之。游击将军吴希汉先驱,流矢集于面,创甚,弟希周奋起,斩虏骑射希汉者,亦被创。明军如墙进,叶赫兵退入城守。城以石为郭,郭内外重?障,以巨桁为栅。城中有山,凿山周遭为?,绝峻,为罗城其上,外以石,内以木,又二重,中构八角楼,置妻孥、财货。明师攻二日,破郭外栅二重。城上木石杂下,先登者辄死,城坚不可拔。成梁乃敛兵,发巨?击城,城坏,穿楼断桁,叶赫兵死者无算,歼其酋把当亥,斩级五百五十四,城中皆号泣。明军车载云梯至,直立,齐其内城,将置巨?其上。二酋始大惧,出城乞降,请与南关分敕入贡。成梁令毋攻,燔云梯,戒诸军毋发其窖粟,遂引师还。四月朔,释康古鲁遣还,因进叶赫使者谕曰:“往若?顺,朝廷赏不薄。江上远夷以貂皮、人参至,必藉若以通。若布帛、米盐、农器仰给于我,耕稼围猎,坐收木枲、松实、山泽之利,为惠大矣。今贡事绝,江上夷道梗,皆怨若。我第传檄诸部,斩二酋头来,俾为长,可无烦兵诛也。今贷若,若何以报?”遂与哈达均敕。永乐初,赐海西诸部敕,自都督至百户,凡九百九十九道。至是,畀哈达、叶赫分领之,以哈达?顺,使赢其一。
秋九月,纳林布禄送其女弟归太祖,太祖率诸贝勒迎之,大宴成礼,是为孝慈高皇后。
十九年,纳林布禄令宜尔当、阿摆斯汉使于太祖,且曰:“扈伦诸部与满洲语言相通,宜合五为一。今属地尔多我寡,额尔敏、扎库木二地,盍以一与我!”太祖曰:“我为满洲,尔为扈伦,各有分地。我毋尔取,尔毋我争。地非牛马比,岂可分遗?尔等皆知政,不能谏尔主,奈何强颜来相渎耶!”遣其使还。既而纳林布禄又令尼喀里、图尔德偕哈达、辉发二部使者复至,太祖与之宴。图尔德起而请曰:“我主有传语,恐为贝勒怒。”太祖问:“尔主何语?我不尔责。”图尔德曰:“我主言曩欲分尔地,尔靳不与。傥两国举兵相攻,我能入尔境,尔安能蹈我地乎?”太祖大怒,引佩刀断案曰:“尔叶赫诸舅,盍尝躬在行间,马首相交,裂甲毁胄,堪一剧战耶?哈达惟内讧,故尔等得乘隙掩袭,何视我若彼易与也!吾视蹈尔地,如入无人境,昼即不来,夜亦可往,尔其若我何!”因诋布寨、纳林布禄父见杀于明,至不得收其骨,奈何出大言,以其语为书,遣巴克什阿林察报之。布寨要至其寨,不令见纳林布禄,遣还。
未几,长白山所属朱舍里、讷殷二路引叶赫兵劫太祖所属东界洞寨。二十一年夏六月,扈伦四部合兵攻太祖,布寨、纳林布禄为戎首,劫户布察寨。太祖以师御之,遂侵哈达。秋九月,复益以蒙古科尔沁、席北、卦尔察三部,朱舍里、讷殷二路,攻太祖,谓之“九姓之师”。太祖将出师,祀于堂子,祝曰:“我初与叶赫无衅,叶赫横来相攻,纠集诸部,为暴于无辜,天其鉴之!”又祝曰:“原敌尽垂首,我军奋扬,人不遗鞭,马无颠踬,惟天其助我!”是时,叶赫兵万人,哈达、乌喇、辉发三部合兵万人,蒙古科尔沁三贝勒及席北、皆惧,太祖戒勉之。朝发虎阑哈达,夕宿扎喀?卦尔察三部又万人,凡三万人。太祖兵少,城。叶赫兵方攻黑济格城,未下。旦日,太祖师至,面城而阵,使额亦都以百人先。叶赫兵罢攻城来战,太祖军迎击,斩九级,叶赫兵小却。布寨、金台石及蒙古科尔沁三贝勒复并力合攻,金台石者,纳林布禄弟也。布寨将突阵,马触木,踣,太祖部卒吴谈趋而前,伏其身刺杀之。叶赫兵见布寨死,皆痛哭,阵遂乱。九姓之师以此败。布寨死,子布扬古嗣为贝勒。
二十五年春正月,扈伦诸部同遣使行成于太祖曰:“吾等兵败名辱,继自今原缔旧好,申之以婚媾。”布扬古请以女弟归太祖,金台石请以女妻太祖次子台吉代善,上许之,具礼以聘。宰牛马告天,设?酒、块土及肉、血、骨各一器,四国使者誓曰:“既盟之后,苟弃婚媾,背盟约,如此土,如此骨,如此血,永坠厥命!若始终不渝,饮此酒,食此肉,福禄永昌。”太祖誓曰:“彼等践盟则已,有或渝者,待三年不悛,吾乃讨之。”布扬古女弟,高皇后侄也,是时年十四。未几,太祖遣将穆哈连侵蒙古,获马四十。纳林布禄邀夺其马,执穆哈连归于蒙古。乌喇贝勒布占泰亦背盟结纳林布禄。二十七年,太祖克哈达。以明有责言,使哈达故贝勒孟格布禄子吴尔古代还所部。二十九年,纳林布禄以兵侵之,太祖遂以吴尔古代归。三十一年秋九月,高皇后疾笃,思见母,太祖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令其仆南太来视疾,太祖数之曰:“汝叶赫诸舅无故掠我户布察寨,又合九姓之师而来攻我,既乃自服其辜,歃血誓天为盟誓,而又背之,许我国之女皆嫁蒙古。今我国妃病笃,欲与母诀,而又不许,是终绝我也!”既而,高皇后崩。三十二年春正月,太祖帅师攻叶赫,克二城,曰张,曰阿气兰;取七寨,俘二千馀人而还。
三十五年,纳林布禄闻辉发贝勒拜音达里使贰于太祖,太祖以是取辉发,纳林布禄不能救;而布扬古女弟受太祖聘,十六年不遣,年三十,乌喇贝勒布占泰将强委禽焉。四十年,太祖讨布占泰。四十一年,师再举,遂克乌喇,布占泰亡奔叶赫。布扬古欲遂以女弟嫁之,布占泰逊谢不敢娶,为别婚。是时纳林布禄已死,其弟金台石嗣为贝勒,与布扬古分居东、西城如故。秋九月,太祖使告叶赫执布占泰以献,使三往,不听。太祖谋伐之,先期遣第七子巴布泰率所属阿都、干骨里等三十馀人质于明。至广宁,谒巡抚都御史张涛,请敕叶赫遣布占泰,涛以闻,神宗下部议,以为质子真伪莫可辨,拒勿纳。太祖乃以四万人会蒙古喀尔喀贝勒介赛伐叶赫。会有逋卒泄师期,叶赫收张、吉当阿二路民堡。太祖围兀苏城,城长山谈、扈石木降,太祖饮以金?,赐冠服;遂略张、吉当阿、呀哈、黑儿苏、何敦、克布齐赉、俄吉岱七城,下十九寨,尽焚其庐舍储峙,以兀苏城降民三百户还。
叶赫愬于明,以兵援,遇介赛,战胜,遂遣使让太祖,令游击马时柟、周大岐率兵千,挟火器,戍叶赫。太祖至抚顺,投书游击李永芳,申言:“侵叶赫,以叶赫背盟,女已字,悔不遣,又匿布占泰;故与明无怨,何遽欲相侵?”遂引师还。
金台石有女,育于其兄纳林布禄,嫁介赛。金台石既为贝勒,杀纳林布禄妻,介赛假辞为外姑复仇,觊得布扬古女弟以解。布扬古女弟誓死不原行。介赛治兵攻叶赫。既而喀尔喀贝勒巴哈达尔汉为其子莽古尔代请婚,布扬古将许之。明边吏谕布扬古,姑留此女,毋使叶赫。四十三年夏?縻;而以兵分屯开原、抚顺及镇北堡为犄角,?太祖及介赛望绝,冀相五月,布扬古遂以其女弟许莽古尔代,秋七月婚焉。太祖闻,诸贝勒皆怒,请讨叶赫,不许。请侵明,又不许,且曰:“此女生不祥,哈达、辉发、乌喇三部以此女构怨,相继覆亡。今明助叶赫,不与我而与蒙古,殆天欲亡叶赫,以激其怒也。我知此女流祸将尽,死不远矣。”布扬古女弟嫁莽古尔代未一年而死,死时年盖三十四,明所谓“北关老女”者也。是岁为太祖天命元年。
《清史稿列传十》里面的,说得很不具体。
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先祖彭城人,后迁居京口,“曾住”的意思就是刘裕是在这里长大、生活过的地方。之后句子中提到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就是用一种时间的顺序,来讲述他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
刘裕掌握东晋的实权后后发动过两次北伐战争,先后灭掉了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当时几乎可以收复中原,是东晋历史上北伐中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也是从前的多次北伐都无法与之比拟的。作者在这里提到“寄奴曾住”是想到了刘裕的功勋让人非常钦佩,但是他曾经的遗迹却也再也找不到了,表现了作者无限景仰的感情。
扩展资料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翻译:
那些历经千古的江山,却找不到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依旧在,英雄人物却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走远。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生活过的地方。想起了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时的英姿是何等的威武勇猛!
不过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却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因而遭到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四十三年,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如何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着祭品,人们过着社日,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着,而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可以吗?
辛弃疾出生于北宋末年,在自己懂事的时候,国家就灭亡了,就是金国来接手了,所以严格说辛弃疾不算是出生于金朝的,因为自己的国家被金国人侵占了,导致自己当了亡国奴,这种滋味肯定是不好受的,所以辛弃疾非常的厌恶痛恨金朝。
通过古籍我们知道了虽然辛弃疾生于金朝,可是他的祖辈父辈却都是宋朝的人,那么他自然也是宋人的后裔,虽然他说在金朝诞生的,那是完全因为宋朝的沦陷,父辈是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成了金朝的俘虏,自己也不是自愿移民从而成为了金朝的人。
辛弃疾也是著名的爱国词人,在他早年的时候也曾经当过起义军,并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可是当时的宋朝君臣懦弱无能,辛弃疾空有一腔热血无处安放,自己想要收回河山的愿望无法实现,也是令人非常惋惜啊。
辛弃疾的祖父还在的时候就经常带他去爬山,而且也常常教导他要为祖国的光复出力,从小就接触这些的他这些思想肯定也是根深蒂固了,所以在他的心里宋朝才是他的祖国,改变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金朝,金朝让自己国破家亡的金朝当然会痛恨。
所以说为什么现在辛弃疾这么痛恨金国,虽然我们也承认金国占领了北宋以后,确实是让自己国家的经济实力提升了不少,可是我们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自己当了亡国奴,就算这个国家发展的再怎么好自己肯定也不会开心的,因为这早已不是自己的国家了,所以肯定会有这样的想法啊。
公元1162年5曰31日,初夏未到时节,一个男婴降生与水草肥美的漠北!
出生时没有如其他帝王一样的神迹,也没有传说留下,而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这个世界都为他而颤抖。
这个男婴就是成吉思汗,一个存在于世间不过66年的男人,却用自己的杀戮和威严,建立起一个东至大海,西到泰西版图近3000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的世界第一大国蒙古帝国的雏形。
人之一生辉煌如此,亦复何言?
(成吉思汗及其后人的蒙元帝国)
草原高亢的号角如雷鸣般随着马蹄声四处游走,空前绝后的宏伟乐章背后,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一个真实的杀人狂魔,一个屠城上瘾的天之骄子跃然历史中。
却在今日受尽无数的褒奖,甚至无论内外蒙古皆有他的雕像,不知哪亿万白骨面对此人屠死后的殊荣,做何感想?
我想,他们应该是不高兴的。
成吉思汗蒙古名为孛儿只斤·铁木真,最著名的称呼为“成吉思汗”,这个词如翻译成汉语,意为“刚强 海洋”。
刚强和海洋都是好词一个形容意志一个拟物!
(成吉思汗)
钢铁一样的意志,引领征服,让征伐如惊涛骇浪如海啸过境,留下一片残垣断壁尸骨满山,就是这海洋的意味。
而这两个词,恰恰就是蒙古帝国崛起的关键。
屠杀和征服无处不在!
中世纪的存在的蒙古大军,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血腥的屠杀。
蒙古军在贡献中亚强国花刺子模的重镇不花剌城(今乌慈别克布哈拉市)之后,吧城中所有居民都驱赶到伊斯兰祈祷场祈祷场准备进行屠杀。
屠杀之前,成吉思汗对他们说!
这是你们罪有应得,你们犯下弥天大罪必须受到惩罚。你们一定会问,我有什么证据证明你们有罪好吧,我将告诉你们,我就是上天的拍下的灾难,如果你们没有犯罪,上天怎么会派我来杀你们-《中国人史纲》
这一惯例一样的告白几乎成为蒙古帝国征服路上的常用宣言,并在随后征服辽国,西夏,金国,南宋时候被不断重复,就连欧洲人都对这样的告白,记忆深刻!
(蒙古帝国的征服史)
在《世界侵略者传》这本波斯古籍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蒙古帝国每次攻城前,成吉思汗都会发出屠城宣言这段话,非常之简短!
‘设汝不降,将来之结果仅有上帝知之-《世界侵略者传》
如果你们不投降,结果就只有上帝知道,因为我将送你们去见上帝。
面对这样的威胁,如果被攻击的城市投降,那么上交十分之一的财富,并让城市中最强悍的十分之一男人编入蒙古帝国的军队,这个城市将被免于屠戮。
如果不投降,只要开始攻城之后,无论之后投降与否,都会被屠杀
唯一能留下姓名的不过哪寥寥无几的手艺人和工匠而已,因为他们是有用的战略资源。
至于其他老弱妇孺无一技之长的人,那就不是人是多余的畜生,是要被杀光的。
(屠杀的代名词)
这就是蒙古帝国的征服法则!
在这样的征服法则下,经历过数次大屠杀之后,无数城邦闻蒙古军色变,主动投降的不计其数,最后结果又如何?
杀戮法则是常态,屠城也是常态!
按《世界侵略者传》书中记载,蒙古军深谙兵不厌诈技巧。
他们会用处种种承若,诱敌开城,最后亲信的城市开城投降,也难逃被屠杀的厄运。就算蒙古军发下重誓,往往也是虚伪居多。
而根源不过是,蒙古军不想自己的后路有敌对势力,杀尽前进中的所有敌人,以保障自己后顾无忧而已。
简而言之,在成吉思汗带领大军出征的必经之路沿岸的城邦,无论谈判也好,投降也好,结果都是必死无疑,以绝后患!
至于城邦所有的财富,那是属于胜利者的私产,而为了这些私产,士兵们往往会更喜欢杀戮。
(蒙古大军)
原因也很简单,杀戮法则不过抽取十分之一,全部杀光不都成了蒙古军队的财富吗?
这就是真实的蒙古帝国杀戮法则!
这种法则东西方皆相同,也因此史书中的记载不绝。《中华通史》
蒙古军攻陷花剌子模国旧都玉龙赤杰,一次性屠杀120万人,每个蒙古军平均杀害24名平民。
蒙古军攻陷莫斯科,杀一人割一个耳朵,最后耳朵数目达到27万。
蒙古军破波兰立陶宛与日耳曼联军,最后割下的耳朵也达到9万。
蒙古军攻陷布达佩斯,匈牙利妇女遭殃,教堂被毁,杀人无数。
蒙古军攻击高丽,所过之处城市无一幸免皆成灰烬。
这就是蒙古帝国的征伐历程,如果不是一个人的劝说和坚持,南宋亦如此!
关于满洲的起源,史学界早已盖棺定论,那就是起源于中国东北的长白山。不过最近几年,网上有流传建州女真是“西伯利亚通古斯人”的谣言,虽然没有任何证据可言,但是影响恶劣。本文于是参考国内的正规书籍、论文等资料,综合阐述一下满洲的起源,全文力求客观公正、严谨细密、详略得当。
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高,最大的山,有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条重要的河流从长白山的天池发源,此山堪称东北河流之源。自古以来,东北的众多民族就将长白山视为“圣山”。
中国最早记载长白山的文献是《山海经》,其中写到:“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不咸,可能就是白色的意思,是对长白山山顶终年积雪的描述《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 昭帝始元五年,玄菟徙居勾丽,自单单大岭(长白山)以东,沃沮秽貊悉属乐浪。 ”这里的“单单”和满语中的“珊延”发音相近,是白色的意思。
长白山一带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也就是肃慎,也就是女真族的祖先。《辽史》记载“ 长白山三十部女直。 ”《金史》有“ 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对长白山的解释为:“ 古名不咸山 ”。
肃慎族很可能是早期臣服于商朝的一个民族。西周灭商朝以后,周朝和肃慎有了联系,肃慎向西周进贡了“楛矢石砮”,于是就有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的说法。从此以后,中原历代王朝都将肃慎进贡“楛矢石砮”视为东北民族臣服的重要标志。
此后,肃慎的名字被记载为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三国志》记载:“ 挹娄……古之肃慎氏之国也。 ”《隋书·东夷传》阐述靺鞨“ 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之肃慎氏也 ”。《晋书》曰“ 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 ”。《金史·世纪》总结地写到:“ 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隋称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唐朝时期,粟末靺鞨建立强盛一时的渤海国。
而女真一词是在宋朝出现的。宋朝人称呼他们为“朱里真”,讹为“女真”。辽国为了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写作“女直”。此后的元明两代都称为“女真”。另外,“鞑靼”一词最初也是指女真,和靺鞨同义。后来靺鞨中的一支迁徙到漠北,演变为了塔塔儿人(鞑靼)。该部落在金代强盛,于是后来就以“鞑靼”泛指蒙古各部。现在的外东北依然有“鞑靼海峡”。
而“通古斯”一词,是对中国东北民族的统称(狭义的通古斯仅指鄂温克族人)。 所谓“通古斯”,也就是养猪的人。东北地区天气严寒,而猪肉脂肪含量高,吃猪肉有利于御寒。《后汉书·东夷传》提到“ 挹娄……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明代《鞑靼译语》中说“猪,唐兀四”,也就是鞑靼人将猪称为“唐兀四”(通古斯)。
《史记·殷本纪》记载了商朝祖先的起源神话传说,“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非常巧合的是,清朝爱新觉罗氏也有类似的传说,记载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其传说的大概是: 在长白山上有一座山峰,名为布库里山,山上有布勒瑚里湖。有一天,恩古伦、正古伦、佛库伦三位仙女在湖中沐浴,其中最小的佛库伦误食了神鹊衔来的红色水果,因而怀孕,不能返回天上。此后,她生下了一子,以“爱新觉罗”为姓,名为“布库里”。
两个故事如此相近,这并非巧合。在东北民族以鸟作为图腾,许多民族的祖源神话都和鸟相关,而商朝人很可能也发源于东北。
“爱新觉罗”就是“金姓”的意思,“爱新”就是“金”,“觉罗”是姓氏的意思。而之前的女真族曾经建立了金国,是完颜部建立的,并非后来的建州女真部。不过,两大部落是有渊源的。
根据传说,布库里到努尔哈赤有15世,然而根据现存的文献只能从努尔哈赤向上推7世,到孟特穆(努尔哈赤为孟特穆的六世孙,被称为猛哥帖木儿)。种种迹象表明,孟特穆是元末明初的人物,而布库里应当生活在金国时期。因此,皇太极说: “我发祥建国,与大金相等。”
爱新觉罗属于建州女真的斡朵里部。明初时期建州女真的首领猛哥帖木儿的堂弟 于虚里 之孙曾说“大金乃我远祖”。明朝姚希孟在《建夷授官始末》说建州女真是“金之余裔”。朝鲜古籍记载:“斡朵里乃大金支裔也。”1616年,努尔哈赤定国号为“金”,也是对金国的继承。
建州女真斡朵里部的姓氏为夹温,也就是金代的“夹谷”,汉姓改为童或者佟。在金代,这些姓氏居民生活在胡里改路,也就是黑龙江到鞑靼海峡地区,其治所在黑龙江的依兰县。夹谷清臣曾担任尚书左丞、平章政事等重要职位,“赐同本朝人”,也就是赐姓完颜。后来,夹谷姓成为了金国地位仅次于完颜的姓氏。另外,建州女真的其他部落姓氏也是来源于金国赐姓。火儿阿部(胡里改部)原姓氏为古伦(可能是国伦),实际上就是金姓的分支。
金国时期仿照汉字创造了方块文字——女真文。在明朝初期,建州女真的首领依然能够读懂女真文。在明初,女真斡朵里部在上表明朝都使用女真文。明朝后期,建州左卫都督尚古到明京进表就是用的女真文书。斡朵里部大酋长给朝鲜的牒文,也用女真文书写,而满文则是在1632年才创造的。斡朵里部还藏有20多种典籍,显然是金元时代流传下来的。斡朵里部和火儿阿部在元代还有豆满(万户)、猛安(千户)、唐括(百户)、都达鲁花赤等官职,可见其地位较高,这些官职的名称都是从金代沿袭而来。
元朝时期,建州女真有五大部落,因而设置了五个万户。 五个万户到了元朝后期只剩下了三个,分别是斡朵里部、胡里改部以及托温,三万户并称“移阑豆漫”。 “干朵里、火儿阿、托温三城,其俗谓之移阑豆漫,犹言三万户也”。根据学者考证,斡朵里部位于牡丹江口西侧,胡里改部位于依兰县,托温位于汤旺河口。
1403年,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臣服于明朝,明朝于是册封为卫,并沿用建州之名,为“建州卫”。后来,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南徙,基本上生活在图们江一带。1406年,明朝又册封斡朵里部的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1408年,松花江流域更多女真人臣服于明朝,明朝就让建州卫来管辖,于是扩大了建州女真的势力。1412年,明朝将斡朵里部册封为建州左卫。1442年,斡朵里部内部爆发酋长之争,出现了两酋并立,明朝也顺势将建州左卫分为左、右二卫,于是,建州三卫就正式形成了。
根据朝鲜的史籍记载,建州三卫总户口为2300户,其中建州卫(胡里改部)最多。实际上,建州女真三卫不能完全体现建州女真的部落情况。随着建州女真的内部分裂和扩张,建州女真到了明朝后期已经出现了八个部落,分别苏克素护河部、哲陈部、完颜部、浑河部、董鄂部、鸭绿江部、讷殷部、珠舍里部。一般而言,将前五部称为满洲五部,后三部为长白山三部。
在明朝中期,建州三卫首领李古纳哈、董山等侵扰辽东,于是明朝于1467年派遣五万大军讨伐建州女真,而朝鲜也派遣大军趁火打劫,几乎给建州部带来了灭顶之灾。此后,海西女真强盛起来,明朝的注意力转向了对付海西女真,并且修建了辽东边墙。
在这样的情况下,建州女真不得不依附于明朝,积极和明朝开战朝贡贸易,使得建州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嘉庆时期,建州部恢复元气,其首领王杲(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对明朝发动了战争,杀了明朝的副总兵黑春和游击裴承祖。于是明朝派遣李成梁讨伐王杲,王杲被海西女真哈达部出卖俘虏,最终被杀。1583年,李成梁再次出兵讨伐建州,攻破了阿台城,屠杀无辜百姓2200多人。
在这次屠杀中,原本归顺明朝的觉昌(努尔哈赤祖父),塔克世(努尔哈赤父亲)被明军误杀。经过这次大屠杀,建州女真和明朝成为了世仇。当时的努尔哈赤为了生存,也就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地跟随李成梁。后来,他寻找机会脱离了李成梁的控制,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路。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
之后,努尔哈赤又在萨尔许之战击败了明朝,吞并了海西女真。1626年,皇太极即位,继续扩大后金的版图。 1635年,皇太极基本统一了东北,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准备称帝。皇太极在1635年将女真改为了“满洲”,这就是满族的来源。皇太极还将皇族确立为金姓(爱新觉罗)。而更加靠北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也是女真的支系。
本文2023-08-18 22:04: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