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史第一位急症医生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中医历史第一位急症医生是谁,第1张

张晓云,女, 1953年生,四川省乐山市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文名

张晓云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四川省乐山市人

出生日期

1953年

毕业院校

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

任职情况

197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人物贡献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一线工作24年。擅长于应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发表论文16 篇。作为主研人员先后参加国家课题3项,部省级课题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的研究工作。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急诊医疗、科研和教学一线工作,先后承担课题2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7项、厅局级课题5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先后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新药证书1个。继承和整理了全国中医药师承导师陈绍宏教授的学术思想,其中关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中风病机核心论》(虚生瘀、瘀生痰、痰生火、火生风)被编入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主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综合方案的系列研究,专家组鉴定意见:“

在2月7日,重庆中医院发布讣告,重庆的第一位国医大师(国家级中医大师,代表了中医界的最高荣誉)中国***党员郑新在2月6日21时46分去世,96岁高龄。其中重庆市中医院发布的讣告对这位国医大师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的毕生都奉献给了中医药事业,专心研习岐黄之术,潜心研究中医药典籍,曾拜了重庆名医大家唐阳春、吴佩衡等为师,他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携手中医大家黄星垣共创了中医急诊研究的先河。

他总结出来的中医内科急诊基本治疗,提出了“热毒学说”“温病截断疗法”等的学说,发明推广了参麦针等为代表的现代中医急诊制剂,成为了全国中医急诊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他专研慢性肾病,研制出疗效独特的肾病1号、肾病11号中药制剂,形成了理、法、方、药一系列的诊治体系,提出了肾病三因论,肾病多於论,肾病“治未病”思想,他驱邪扶正并重、扶正重在脾肾,衷中参西为我用等的理论思想对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位国医大师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众多的成就与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改变人们印象中的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看法,他利用了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古代中医典籍,对古方进行改良,逐渐形成了一套中医应对急诊的理论。同时还研发了系统的中医制剂配方——清热解毒针、参麦针、针液养阴针、火把花根片等,这些药有些能够直接静脉注射,有的可以口服,对于外感高热、感染性休克、心绞痛、心律失常、休克等的急诊和慢性肾炎等的疾病都有显著的效果。

回顾郑老的一生都在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他的孜孜不倦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后辈人学习。

我家是中医世家,从小在父亲教导下学中医基础。记得父亲最先要我习的是背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学,阴阳五行,再后来被安排到中药饮片厂学药将近一年,再后来给父亲抄方,抓药开始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高愈明灵兰真传,聂伯策四时病案,聂伯策妇科辑要,再后来就边学习边看病了。学中医感觉首先要博学强记,多学医案,博采众长,有悟性很重要,天份很决定你走多高,毅力决定你走多远,但要知道,无论学成能不能行医并不是最重要,重要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它会让你和家人受益终生。

中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我国几千年的人类 社会 发展史上,对人们的身体 健康 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就是在今年取得抗疫重大胜利的过程中,中医也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你喜欢中医,想自学成才,也是方便多多。

首先,学好理论,打好基础。参加中医药大学的自学考试,系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其次,利用网络,释疑解惑。现在可爱的网络上什么东西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答?多看,多听,多用,厚积薄发。

再次,学习先师经验,敢于自我实践。这点很重要,我身边有位学针灸的,除了四处拜师学习之外,经常在自己身上试针,有时候多达二三百针,这需要多大的献身精神。现在人家完全能够根据不同的病配不同针,效果非常显著。

有志者事竟成,希望喜欢中医的人越来越多,希望我们的国粹中医更加发扬壮大,希望中医给广大人民的身体 健康 带来更多的好处和方便。

自学只能解决初学入门,打好一定的基础,真正要做一个好中医,除了自学,最好找名中医,口传心授,有条件多去民间寻访一些偏方,博采众家。此外蒙药,苗药也有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

学习中医,最忌半瓶醋,学点皮毛,就自以为是,既害了病人,又坏了中医的名声,所以,要学好学精,这是人命关天的行业。当然,学习一些中医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自学也就够了。

我也是自学的中医,已经七年,不是高手,但能治个头痛感冒,顶巧治个不孕不育什么的。我学中医从理,法,方,药入手。先学理,明白中医是干什么的,基础是什么,从阴阳,五行,四季,天地人入手。次学治法。次学方。推荐河南中医大学王付老师教的方剂学。后学药。成都中医大学张庭模老师药剂学。要看内经,伤寒,金匮等传统明著。不能急,每天看一点。日久能成,要临床,从亲朋好友治起,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借网友的推荐,与你一起分享。

入门课程有《中医医史学》(了解中医 历史 ), 《中医各家学说》,《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然后,必须掌握的是《医古文》,《内经选读》,《伤寒学》,《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药的方面要掌握:《中药学》《方剂学》这是基本够一个普通中医的水平了。如果还有精力,可以继续学习的是《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急诊学》如果仍然有精力:《正常人体解剖学》,《针灸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科》,《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

我再补充一些:《周易》、《皇帝内经》、《医学传心录》《本草纲目》等。

喜欢可以,想自学这个真要好好思量,毕竟这是个系统而专业严谨的医学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中医就有学好中医的潜力。但仅仅是喜欢还不够,还需要遵循学中医的规律:读经典、跟明师、做临床。先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再看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有了这些基础,我们才能进一步自学或跟明师,最好在尝试做临床。这样才能够学好中医成为一代大家!

走进爱中医群,这是一个免费学习古中医的平台,有专家教授定时授课,有问题群里咨询,现场解答,零基础开始,保健 养生 从我做起,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家人,人先天皆有不足,唯有后天多爱自己,让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懂得 健康 养生 的,我们的家庭才是幸福安康的。

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因为我的母亲身体一直不是很好,这么多年都在用中药调理,所以对中医产生啦性趣,也对中药多少有点了解。

感觉个人学习中医还是要找个老师的和多看书的。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等。有时书上内容有许多是看不懂的,我相信这一点是许多自学中医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那么现在我们就要靠网络查找或者请教中医的业内朋友,而且学习中医必须要结合分析病例,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的更深刻地理解所读的经典。

自学基本上学不了,没人引导很多东西根本不知道其中的深意,我建议看课程,超星就有很多视频,都是免费的

成立中医院急诊科的背景是中西医结合优势,意义有保障患者权益、维护中医药传承、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

1、成立中医院急诊科的背景:中医药在诊断和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且能够减少西药的使用。因此,中医院急诊科的建立也是为了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2、成立中医院急诊科的意义:保障患者权益:中医院急诊科的建立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诊疗选择,满足了一部分患者对中医诊疗的需求,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维护中医药传承:中医院急诊科的建立可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使得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使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院急诊科的建立可以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在一些慢性疾病治疗方面可能会更有效,提高了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诊断:产后排尿异常 病机:产后膀胱气化失职

证候分析:见面色萎黄,精神疲倦,语声低微,气弱懒言,为气血亏虚之象;夜寐不宁,头昏目眩,难以起立气血亏虚心脑失养造成的;恶风为气虚卫表不固所致;小腹极度膨胀是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膀胱不气化导致小便不通造成;恶露量少,色紫暗为产后伤血有淤滞;口不渴,舌胖有齿印,色淡暗,苔百滑,脉滑细而软,为产妇津液未伤,内有水液,脾气虚损之侯。

治法:补益通利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人参10 甘草5 白术15 当归15

陈皮10 黄芪15 升麻10 柴胡10

茯苓15 通草15 桔梗10 益母草15

北京十大著名中医

1、陈可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北京有名的中医大夫,“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014年被评为“国医大师”,2018年被评为“国之名医”。作为“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等多个大型荣誉的获得者,陈可冀虽已步入高龄,但仍坚持在医疗一线,目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坐诊,擅长治疗心血管病和老年病等。

详细>>

2、王琦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终身教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2014年被评为“国医大师”,2019年被评为“国之名医”。王琦构建并完善了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四大学术体系,开拓了中医原创思维、中医未病学等新的学科领域,擅长诊治内科消化、呼吸、内分泌、免疫、循环等系统以及男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症。

详细>>

3、王应麟

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王应麟出身于中医世家,为京城“小儿王”第四代传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小儿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各类小儿疑难杂症,长期开展小儿肝炎、小儿多动症、小儿皮肤病、小儿癫痫、小儿遗尿等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为十大京城名老中医之一。

详细>>

4、钱英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著名老中医。钱英从事肝病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前病变、泌尿系感染、肾炎、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对肝病的治疗有独特的临床经验。曾获得北京市科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国务院授予“教育工作有突出贡献奖”。

详细>>

5、李乾构

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医师,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终身成就奖。李乾构1964年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行医经验50余载,总结出了治脾十五法、治胃十五法、治泻十法、调肝十法、治胆八法,擅长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便秘等消化科常见及疑难疾病,并对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的治疗有独到见解。

详细>>

6、孙光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014年被评为“国医大师”。孙光荣临床50余年,创立了“中和思想,中和辨证,中和组方”的中和医派,组方恪守君、臣、佐、使,用药讲究清、平、轻、灵。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特别是脑病、肿瘤、脾胃病以及妇科带下病等,对疫病、情志病及中医养生亦有精深研究。

详细>>

7、周乃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身为北京有名的中医大夫,周乃玉已有50多年的行医经验,擅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尤擅长中医痹症、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红斑狼疮、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以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巴金森氏病、脊髓空洞症等神经系统疾病。

详细>>

8、周德安

北京知名中医医生,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等职,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周德安有着50多年的从医经验,对中风、面神经麻痹、各种疼痛、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神经性耳聋、小儿多动症、妇女病、皮肤病、颈椎病、帕金森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少儿近视、遗尿等均有较好疗效。其对戒烟、减肥、抗衰老等亦有丰富经验。

详细>>

9、晁恩祥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首席专家,“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013年被评为“首都国医名师”,2014年被评为“国医大师”,2015年获央视“最美医生”荣誉称号。其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重要荣誉。其擅长诊疗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间质性肺疾病、过敏性疾病、支气管扩张、感染性疾病及感染性发热、肺癌(术后或放化疗后)等。

详细>>

10、郁仁存

北京著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专家,率先在中国从事肿瘤患者证型的研究,证明中医辨证论治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其现任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为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他在癌症治疗方面,还总结出了一整套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经验和理论,尤擅长治疗肺癌、胃肠癌、乳癌、肝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其学识渊博、中西汇通,享誉海内外。

详细>>

11、杨明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奖”“北京名中医”“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杨明会医术精湛,长期参加党和国家***的重要保健工作。重点研究老年病,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帕金森病、肿瘤、糖尿病为主攻方向。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

详细>>

12、刘清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对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有独特而深刻的研究,2019年被评为“国之名医”,是国内从事急诊临床一线时间最长的北京知名中医医生之一。他在国内中医界率先引进了血液动力学监测、急诊床旁血滤、机械通气、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等多项技术,较早地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脓毒症、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脑复苏的研究。

详细>>

13、潘国凤

北京名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学术指导委员会秘书长,2012年被评为“北京地区优秀中青年医师”,201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18年被评为“国之名医”。潘国凤最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肺癌、消化系统和恶性肿瘤等。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局青项目1项。

我们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疾病,大部分人都是选择去医院治疗,打针还是吃药基本上都是西医方法。其实我们传统的中医也是非常有效的,很多疾病中医比西医治疗的快些,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种中医比较擅长治疗的疾病,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中医擅长的疾病

发生急性心梗的正确做法是让病人安静地仰卧或半卧,立即口服硝酸甘油片,按压内关穴(近掌侧腕横纹向上三横指中央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胸痛,并尽快就医,不要听信“偏方”自行处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在急诊、急救中毫无用武之地,”姚卫海介绍,“中医在某些急症方面的治疗效果也很不错,例如发热、骨折、脓毒症、肠道传染病以及高血压所致的眩晕等。”

发热。由病毒、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发热,中医称为“外感高热”。可根据症状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出汗后可退热。姚卫海建议,家里可以备些中成药,如莲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等,对肺炎、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等引起的发热具有较好的疗效。如果体温持续增高(超过38摄氏度,或体温低于38摄氏度但持续6天以上),则不宜继续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

骨折。在户外出现骨折,也可通过中医的手段进行应急处理。如果伤口有出血,要先清除可见的污物,再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包扎。随后可就地取材,将木板、竹片等粗略加工成长宽适宜的夹板,用绷带或布条固定骨折部位,能有效防止就医前骨折部位出现进一步损伤。夹板与皮肤之间最好垫些棉花等柔软透气的织物。还可内服七厘散、云南白药等中成药,用以止血和减轻疼痛,同时要尽快送往医院,交由医生处理。

脓毒症。人体对外部感染做出伤害自身组织与器官的反应时,便会引发脓毒症。中医认为“腑气不通”是脓毒症的症状之一,故以“通腑攻下法”来治疗,常用方剂为承气汤,主要成分有大黄、枳实等,能够改善腹腔内脏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除,排出细菌和毒素。此外,“通腑”对动力性肠梗阻也有一定的疗效,患者可在医生排除狭窄、套叠等肠道病变后,选用通腑益气类汤药来促进肠动力的恢复。

肠道传染病。中医在治疗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方面也有一定特色。痢疾是由“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所引起,意思是由于饮食不卫生,吃进了引起痢疾的病原。中成药可选择葛根芩连颗粒、古方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都是治疗痢疾非常有效的方剂。

眩晕。对于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可针灸攒竹穴(眉头内侧边缘凹陷处)、百会穴(头顶正中央)与三阴交穴(足内踝尖向上四横指宽),或遵医嘱服用眩晕宁片。

2、皮肤瘙痒的中医疗方

中医药方治疗皮肤瘙痒1、银花枇杷饮

配方:鲜金银花10g、鲜枇杷4个。

制法:枇杷洗净,切开去核,捣烂,放入金银花,用开水冲泡。

用法:代茶频饮。

功效:疏风散热止痒。

中医药方治疗皮肤瘙痒2、桑葚芝麻膏

配方:黑桑葚100g、黑芝麻100g、黄精50g、麦冬50g、生地50g、蜂蜜300g。

制作:将黄精、生地、麦冬同入沙锅,加适量水煎煮,每30分钟取药汁1次,再加水再煎煮,反复3次,药汁合并备用。将药汁与桑葚、芝麻同入沙锅,大火烧沸,小火煎煮至黏稠时,放入蜂蜜搅拌均匀,稍煎沸即可,待冷却后,贮瓶备用。

用法:每次10~20g,沸水冲服,早、晚各饮1次。

功效:养血益肝,滋阴润燥,祛风止痒。

专家提醒:本方适用于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患糖尿病者不宜食用,服膏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