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象棋的历史沿革
中国象棋步围棋之后,虽说在古代成熟得较晚,但仍是一项拥有广泛群众基础、雅俗共赏的棋艺活动。
据古籍记载,早在战国时代,盛行着一种原始的象牙制的六博棋,每方有棋子6枚,可说是中国象棋的前身。 《楚辞·招魂》有“菎蔽象棊(即棋)”之语,是中国象棋出现的最早的文字资料。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古棋局。这时象棋已成为具有军事意义的游戏娱乐活动了。
所谓象棋的“象”,最初为“象征”之义,以棋象征战帅及各兵种演习,是一种形象的战斗游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棋艺飞速发展的时代。北周武帝宇邕写了一篇《象经》,把古代象棋称为“象戏”,并亲自给文武百官讲解。可惜的是,《象经》这一珍贵的文献资料,在唐代以后失传了。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认为《象经》多乱法,故持反对态度,“象戏”一时受到了抑制。但至唐代,象棋活动却有了较大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爱象棋,女皇帝武则天,简直可说是个象棋迷。据《梁公九谏》记载,武则天竟做了一个与天神大罗天女下象棋的梦,还被天女战败,此梦竟使她深感疑惑:不知吉祥否?夜寐梦下棋,必与她平日嬉戏象棋入迷有关。而丞相牛增孺作《玄怪录》,其中两篇文章涉及有关古象棋的故事,描写某宅闹鬼,夜半三更有天马、上将、辎车、兵车等兵马厮杀不止。后人们在其宅下挖出一座古墓,墓里藏有一副象棋,有铜制的马、车、兵、卒棋子。这些虽为神话,但它是从实际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从中可窥视当时社会象棋之普及与受重视的程度。
唐玄宗李隆基登皇位后,将“棋待诏”(以围棋或象棋为正式职业,并领取朝廷薪俸的人)官职正式定下来,此后一直延续至南宋末,历时达500多年。李隆基既喜欢围棋也喜爱下象棋。他常与杨贵妃对奕,其下象棋的方法又十分别致,不是在棋盘上落子,而是以人代棋子。命数十名富女为棋手,在胸上缀以棋子之名称,棋盘则绘图在宫殿金砖地上,在杨贵妃那“莺声燕语”中,宫女随之走动弈棋,那博弈的情景的确奢华有趣。以人代棋的走法被传入日本后,蜕制成日本的“将棋”。
唐玄宗的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也是一位颇爱下象棋的天子。即使“天宝之乱”他与爱妃张良娣拥兵西逃时,只要暂息片刻,他就要与爱妃下棋。而对于四面八方飞来的战报、求援急件,即便堆积如山,他也不屑一顾。丞相李泌用“马嵬坡”事件进言劝说,唐肃宗方有所收敛,但下棋的兴趣仍末减。他为了掩人耳目,将“金铜成形”的象棋,换成“干树枝”雕成的软木棋子,以免走棋时发出声响。从此有了木制的象形立体棋子,被后人称之为“宝应象棋”,从此,象棋由高贵的金、铜鎏金等形式,转向普及的木质形式。
在漫长岁月中,象棋的棋法由简到繁,由粗到精。北宋重臣司马光是个有名的象棋迷,他曾有“闲敲棋子灯花落”之句。他将2人对局改成7人相斗,称作“七国象戏”;后晁补之又把棋局扩大纵横19路,棋子加到98个,名之“广象戏”。但终因繁琐、冗赘,棋艺低下而不得流行。直至北宋末南宋初,象棋发展逐渐定型。即形成棋盘10路、横9路、有界河、“将”在九官之内的布局。
宋代《事林广记》中就记载着中国当时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谱。据发现的宋代象棋正是32枚,其正面刻有楷体汉字,背面刻有实体象形图案,从此,铜铸或木制的阴文涂色棋子取代了以前的立体象形象棋。20世纪70年代在福建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南宋末年木制沉船,在船舱出土了20枚木制象棋子。它们很有可能是船员和乘客的游戏工具,说明南宋时代象棋已相当普及,这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象棋实物。
象棋在南宋社会得到普遍推广,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以至家喻户晓,男女老幼都能玩“象戏”。南宋著名诗人李清照十分精通博奕,在她的《打马图》中甚至附刻了一副象棋盘。《宋人轶事汇编》卷19载:文天祥“平生嗜象弈”,着有《单骑见虏》等40局,相传即便他与象棋国手周子善游泳时,两人也在水中凭记忆用语言“盲棋”对弈。南宋丞相洪迈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完整地论述了象棋战术,写出了《棋经论》l卷13篇,其中的棋法战术,已具有相当的战争艺术性。
明清时期,象棋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涌现出了不少象棋名手和论述象棋的专着。明代象棋专着有《金鹏秘诀》、《金滕七着》、《梦人神机》、《百变象棋谱》等,而由徐芝精选的《适清雅趣》是象棋古谱中最系统、完整、实用的一种。象棋之所以如此兴盛,恰如艺术家唐伯虎着《谱双》一书所云:象棋不仅可以娱乐,亦可以论兵。戏曲文学艺术家李开先不仅有高超的棋艺,而且为后世留下两首象棋歌,其《前象棋歌》97句, 628字;《后象棋歌》 136句, 787字,是我国象棋史上的一份重要史料。
清代是中国象棋发展的全盛时期,名家辈出,名谱众多。有关象棋著作有《梅花泉》、《韬元机略》、《心武残篇》、《竹香斋象戏谱》、《百局象棋谱》等。其中王再越着《梅花谱》是中国象棋史上一部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棋谱,它因战例丰富、变化精微而著称。
在清代紫禁城是宫内廷,帝王后妃们为打发寂寞冷清的宫中生活,也常常以下棋打牌为赌,来散心、解闷、浇愁。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在我国古文献中也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神农以日用星辰为象, 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 代之为机矣”。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如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 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谢在杭《五杂俎》说:“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 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犹重车战也”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居类书》说:“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君,则斗象棋, 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五、起源于北周武帝时,《太平御览》说: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颀《物源》说:“周武帝 作象棋”。 1: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 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 据上述情况及 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 的氏族地区。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 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 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 ,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 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 ,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 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 3:南北朝时期 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 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戏·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4: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 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 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 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 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 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5:宋朝时期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 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经过近 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 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 文天祥 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 象棋神机集》、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6: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 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7: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被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 象棋棋艺水 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磷、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 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一、关于象棋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1、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象棋比赛现场讲解
2、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3、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代谢肇淛《五杂组》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4、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5、起源于舜的时期,传说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象为人懒惰,好玩耍,由他发明了象棋。
二、据古籍可靠记载,象棋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了。除上引《潜确居类书外》,汉刘向《说苑·善说》也记载了战国孟尝君下象棋的事:“雍门周调孟尝君,足下燕则斗象棋,亦战斗之事乎,”战国时的作品《楚辞·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
因此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但“前”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可上推到春秋时期,并认为象棋是模仿当时兵制而产生的。他们的依据是,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比如,以舞蹈象征战斗,则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征战斗,则名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征不同兵种而来的。这种情况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产生于春秋时期是合乎当时历史情况的。象棋也可能是因为棋子是由象牙制成而得名。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起源争议
根据出古文物与文献,恰图兰卡在波斯库思老一世时发展成沙特兰兹,经丝路传入中国成北周象戏、在唐代成为宝应象棋,最后中国人在宋代改造成的中国象棋。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试图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但后来证实比吉夫此说错误,因为印度文献记载与出土实物三世纪前就有最早的象棋游戏恰图兰卡。晏殊的《类要》记载象棋是在三国魏黄初年间传入中国。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国际仍以印度起源说为主。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
各方意见
关于象棋源于何时的问题,由于史书记载不够详细,而且其中混杂了许多神话和传说,所以学术界至今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代谢单制《五杂坦》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五、起源于北周武帝之时。《太平御览工艺部·象棋》说:“周武帝造象棋。”明人《物原》也持此说。
六、英人威廉琼斯在本世纪初曾说,中国不是产象国,印度是产象国,认为中国象棋是从印度传入的,近代学者胡适也持此论。
许多学者认为,据古籍可靠记载,象棋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了。除上引《潜确居类书外》,汉刘向《说苑·善说》也记载了战国孟尝君下象棋的事:“雍门周调孟尝君,足下燕则斗象棋,亦战斗之事乎,”战国时的作品《楚辞·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但“前”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可上推到春秋时期,并认为象棋是模仿当时兵制而产生的。他们的依据,是,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比如,以舞蹈象征战斗,则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征战斗,则名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征不同兵种而来的。这种情况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产生于春秋时期是合乎当时历史情况的。但对于此种说法,有的学者则不以为然,认为这毕竞还是一种推论。
象棋的发展分为七个时期,即孕育期、童年期、争鸣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稳步期。传说其鼻祖是博艺该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追些。成枭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一词指六博始见于此。当然象棋与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种掷采行棋角胜的局戏,象棋则是一种靠智谋、技术、修养等较量的竞技运动。由于六 博与后来的象戏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象棋一词的诞生,孕育着日后象棋的产生,故将象棋名词诞生之时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经》前,这一段时间称为象棋的孕育期。
战国
战国时期,已经有关于象棋的名称 ,但是指象牙作的六博棋子,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六博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六博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有说法棋子种类有为:枭、卢、雉、犊、塞(二枚)。但古文物证实六博棋子非多兵种,这是因错把樗蒲混为一谈,枭、卢、雉、犊、塞是樗蒲掷具的排列组合,不是兵种。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六博是“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以获得多博筹为胜,不同于吃王为胜的象棋,没有演化关系。就如丘处机与吴承恩都写有同名的《西游记》,六博与中国象棋只是曾有同种称呼。
秦汉
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但与象棋也无关。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六博、塞戏、象棋这三者间无论是规则、棋子、棋盤都大相迳庭,并无演化关系。
北周
象棋游戏最早称为象戏,此一词出北周,意思是象徵的游戏。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后周武帝依当时的象棋编制《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戏名称由此而来,称为北周象戏。后来演变的唐代宝应象棋,形式为八乘八的黑白棋盤,棋子为立体造型。释念常《佛祖通载》卷二二,载“始以车、马、将、卒代日、月、星、辰者,岂异人乎,正牛僧孺耳”。
隋唐
北周武帝宇文邕发明的象棋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宣称武则天梦见与大罗天女下象棋的说法,则为以讹传讹,根据《唐国史补》、宋元话本小说《梁公九谏》中〈第六谏〉、《狄仁杰传》、《天中记》、《渊鉴类函》,武则天是梦见下双陆棋。武后尝问狄仁杰云:“朕昨夜梦与人双陆,频不见胜,何也?“对曰:”双陆输者,盖为宫中无子,是上天之意。假此以示陛下,安可久虚储位哉?”
宋代
现代的象棋型式,到宋代方才制定。宋代的理学家程颢有一首咏象棋的诗说:“大都博奕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戏法,偏神兼备汉官名。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愁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他诗中还没提到炮,炮这兵种,是最后加入的,当然是要在中国人发明了火药火器之后,才反映在象棋上。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北宋当时的象棋有大象戏与小象戏,皆已有炮棋子。小象戏大至为为近代象棋的形式,有 32 枚棋子,盤大小定为纵十路横九路,将帅待在九宫之正中,没有士而有偏、俾两棋子。之后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爱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为一种职业。
至南宋象棋一词才开始指的中国象棋。南宋时,小象戏已成为象棋的形式,将帅待在九宫底,已有士这棋子。陈元靓中,记载了最早的两局完整的象棋棋谱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龙出海势」。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黑、红棋各有将(帅)1个,车、马、炮、象(相)、士(仕)各2个,卒(兵)5个。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 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 1962 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40 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世界上的4大棋类(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将棋)都与本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象棋所反应的政治制度是中国的封建社会,而且几乎是缩影——有中军帐(九宫)、士位(士、仕)、文官(即中国象棋的象、相,不许过河)、武将(车、马、炮)、士兵(兵、卒)。
为促进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2009年2月23日 据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复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同意“中国象棋”更名为“象棋”英文译名采用“Xiangqi”。
1、最早的类书——皇览 2、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3、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最早的政书——政典 6、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 7、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 8、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 9、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0、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 11、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12、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 13、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 14、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 15、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 16、现存最早着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 17、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 18、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 19、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 20、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 21、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 22、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 23、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 24、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 25、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 26、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27、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 28、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29、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着——明儒学案 30、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31、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 32、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 33、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 34、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 35、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36、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37、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38、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39、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40、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1、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42、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着——史通 43、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 44、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 45、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着——集古录 46、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 47、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 48、现存最早钱币学专着——泉志 49、最早的地理专着——禹贡 50、第一部河道水系专着——水经 51、第一部潮汐学史专着——海潮辑说 52、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 53、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 54、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55、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 56、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 57、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 58、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 59、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 60、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61、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宋诸臣奏议 62、现存最早的套印绘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63、现存最早的有文字的套印本——(元资福寺刻)金刚经注解 64、第一部论述图书馆活动的专着——藏书纪要 65、现存最早的写本围棋着作——棋经 66、现存最早的刻本围棋着作——忘忧清乐集 67、现存最早的象棋谱专书——梦入神机 68、最早的字书——史籀 69、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专书——铁云藏龟 70、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契文举要 71、第一部词典——尔雅 72、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73、最早的韵书——声类 74、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 75、最早的方言词典——方言 76、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 77、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 78、现存最早的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79、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80、现存最早的传奇小说——古镜记 81、现存最早且最大的古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82、现存最早刊刻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 83、第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84、最早的小说丛书——古今说海 85、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86、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单篇——典论论文 87、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文心雕龙
盘点中国历史古籍之最
1 最早的类书——皇览
2 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3 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 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 最早的政书——政典
6 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
7 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
8 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
9 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0 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
11 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12 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
13 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
14 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
15 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
16 现存最早著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
17 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
18 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
19 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
20 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
21 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
22 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
23 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
24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
25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
26 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27 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
28 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29 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明儒学案
30 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31 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
32 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
33 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
34 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
35 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36 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37 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38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39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40 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1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42 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著——史通
43 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
44 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
45 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集古录
46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
47 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
48 现存最早钱币学专著——泉志
49 最早的地理专著——禹贡
50 第一部河道水系专著——水经
51 第一部潮汐学史专著——海潮辑说
52 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
53 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
54 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55 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
56 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
57 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
58 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
59 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
60 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61 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宋诸臣奏议
62 现存最早的套印绘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63 现存最早的有文字的套印本——(元资福寺刻)金刚经注解
64 第一部论述图书馆活动的专著——藏书纪要
65 现存最早的写本围棋著作——棋经
66 现存最早的刻本围棋著作——忘忧清乐集
67 现存最早的象棋谱专书——梦入神机
68 最早的字书——史籀
69 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专书——铁云藏龟
70 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契文举要
71 第一部词典——尔雅
72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73 最早的韵书——声类
74 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
75 最早的方言词典——方言
76 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
77 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
78 现存最早的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79 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80 现存最早的传奇小说——古镜记
81 现存最早且最大的古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82 现存最早刊刻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
83 第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84 最早的小说丛书——古今说海
85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86 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单篇——典论论文
87 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哈哈,够多了没?
象棋起源至今有争论,但根据古籍记载,可能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已广泛流行。发明人不明,但不是孙武。且孙武当时的象棋尚未划分楚河汉界,要到宋朝才形成完整的棋盘。
象棋,亦作“象碁”、中国象棋(英文名Chinese chess),中国传统棋类益智游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已有记载。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宋玉所著的《楚辞。 招魂》:“蔽象棋,有六博兮。”当然那时的象棋不是现在的象棋,王逸注《楚辞》云“博,著也,行六棋,故曰六博。”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也提到了六博:“当时齐地的居民安居乐业“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可见象棋在战国时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
关于象棋源于何时的问题,由于史书记载不够详细,而且其中混杂了许多神话和传说,所以学术界至今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代谢单制《五杂坦》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五、起源于北周武帝之时。《太平御览工艺部·象棋》说:“周武帝造象棋。”明人罗欣《物原》也持此说。
六、英人威廉琼斯在本世纪初曾说,中国不是产象国,印度是产象国,认为中国象棋是从印度传入的,近代学者胡适也持此论。
根据出土文物与文献,恰图兰卡在波斯库思老一世时发展成沙特兰兹,经丝路传入中国成北周象戏、在唐代成为宝应象棋,最后中国人在宋代改造成的中国象棋。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试图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但后来证实比吉夫此说错误,因为印度文献记载与出土实物三世纪前就有最早的象棋游戏恰图兰卡。晏殊的《类要》记载象棋是在三国魏黄初年间传入中国。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国际仍以印度起源说为主。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中国象棋又被称为“象戏”、“桔中戏”,系由先秦时代的博戏演变而来。
战国末期,盛行一种每方六枚棋子的“六博”象棋。先秦两汉时都还不叫象棋,而是从”六博“演变成“象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有了现代象棋的雏形,隋唐时期进一步向现制象棋靠拢,但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且走法跟现在一样。但不一样的是,隋唐时期的象棋棋盘是64方格的棋盘,而象棋是摆在格子中,类似于今天的国际象棋,因此西方有观点认为国际象棋是起源于中国象棋。
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因火药发明增加了炮以外,还增加了士、象。这样就形成了和今天的象棋一样的32颗完整的象棋了,棋盘也变成了九五格,开始划分楚河汉界。宋代象棋就广为流传,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宋代《士林广记》就记载着中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象棋谱,它比西方15世纪出现的最早的国际象棋谱早200多年。这些记载足可以推翻国外长期以来流行的中国象棋起源于印度的说法。
到了明清时期,又把双方主帅和象士进行区分,红方为帅黑方为将,红方为相黑方为象,红方为仕黑方为士,这样就跟今天的象棋完全一样了。明清时期象棋的开局、中局、残局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套路的相生相克及应对关系形成了理论体系,明代象棋专著有《金鹏十八变》、《梦入神机》、《橘中秘》等经典;清代著有著作有《梅花泉》、《韬元机略》、《心武残篇》等著作。
许多学者认为,据古籍可靠记载,象棋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了。除上引《潜确居类书外》,汉刘向《说苑·善说》也记载了战国孟尝君下象棋的事:“雍门周调孟尝君,足下燕则斗象棋,亦战斗之事乎,”战国时的作品《楚辞·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但“前”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可上推到春秋时期,并认为象棋是模仿当时兵制而产生的。他们的依据,是,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比如,以舞蹈象征战斗,则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征战斗,则名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征不同兵种而来的。这种情况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产生于春秋时期是合乎当时历史情况的。
关于象棋源于何时的问题,由于史书记载不够详细,而且其中混杂了许多神话和传说,所以学术界至今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代谢单制《五杂坦》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五、起源于北周武帝之时。《太平御览工艺部·象棋》说:“周武帝造象棋。”明人《物原》也持此说。
六、英人威廉琼斯在本世纪初曾说,中国不是产象国,印度是产象国,认为中国象棋是从印度传入的,近代学者胡适也持此论。
许多学者认为,据古籍可靠记载,象棋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了。除上引《潜确居类书外》,汉刘向《说苑·善说》也记载了战国孟尝君下象棋的事:“雍门周调孟尝君,足下燕则斗象棋,亦战斗之事乎,”战国时的作品《楚辞·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但“前”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可上推到春秋时期,并认为象棋是模仿当时兵制而产生的。他们的依据,是,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比如,以舞蹈象征战斗,则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征战斗,则名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征不同兵种而来的。这种情况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产生于春秋时期是合乎当时历史情况的。但对于此种说法,有的学者则不以为然,认为这毕竞还是一种推论。
象棋的发展分为七个时期,即孕育期、童年期、争鸣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稳步期。传说其鼻祖是博艺该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追些。成枭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一词指六博始见于此。当然象棋与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种掷采行棋角胜的局戏,象棋则是一种靠智谋、技术、修养等较量的竞技运动。由于六 博与后来的象戏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象棋一词的诞生,孕育着日后象棋的产生,故将象棋名词诞生之时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经》前,这一段时间称为象棋的孕育期。
战国
战国时期,已经有关于象棋的名称 ,但是指象牙作的六博棋子,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六博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六博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有说法棋子种类有为:枭、卢、雉、犊、塞(二枚)。但古文物证实六博棋子非多兵种,这是因错把樗蒲混为一谈,枭、卢、雉、犊、塞是樗蒲掷具的排列组合,不是兵种。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六博是“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以获得多博筹为胜,不同于吃王为胜的象棋,没有演化关系。就如丘处机与吴承恩都写有同名的《西游记》,六博与中国象棋只是曾有同种称呼。
秦汉
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但与象棋也无关。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六博、塞戏、象棋这三者间无论是规则、棋子、棋盤都大相迳庭,并无演化关系。
北周
象棋游戏最早称为象戏,此一词出北周,意思是象徵的游戏。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后周武帝依当时的象棋编制《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戏名称由此而来,称为北周象戏。后来演变的唐代宝应象棋,形式为八乘八的黑白棋盤,棋子为立体造型。释念常《佛祖通载》卷二二,载“始以车、马、将、卒代日、月、星、辰者,岂异人乎,正牛僧孺耳”。
隋唐
北周武帝宇文邕发明的象棋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宣称武则天梦见与大罗天女下象棋的说法,则为以讹传讹,根据《唐国史补》、宋元话本小说《梁公九谏》中〈第六谏〉、《狄仁杰传》、《天中记》、《渊鉴类函》,武则天是梦见下双陆棋。武后尝问狄仁杰云:“朕昨夜梦与人双陆,频不见胜,何也?“对曰:”双陆输者,盖为宫中无子,是上天之意。假此以示陛下,安可久虚储位哉?”
宋代
现代的象棋型式,到宋代方才制定。宋代的理学家程颢有一首咏象棋的诗说:“大都博奕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戏法,偏神兼备汉官名。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愁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他诗中还没提到炮,炮这兵种,是最后加入的,当然是要在中国人发明了火药火器之后,才反映在象棋上。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北宋当时的象棋有大象戏与小象戏,皆已有炮棋子。小象戏大至为为近代象棋的形式,有 32 枚棋子,盤大小定为纵十路横九路,将帅待在九宫之正中,没有士而有偏、俾两棋子。之后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爱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为一种职业。
至南宋象棋一词才开始指的中国象棋。南宋时,小象戏已成为象棋的形式,将帅待在九宫底,已有士这棋子。陈元靓中,记载了最早的两局完整的象棋棋谱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龙出海势」。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黑、红棋各有将(帅)1个,车、马、炮、象(相)、士(仕)各2个,卒(兵)5个。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 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 1962 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40 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世界上的4大棋类(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将棋)都与本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象棋所反应的政治制度是中国的封建社会,而且几乎是缩影——有中军帐(九宫)、士位(士、仕)、文官(即中国象棋的象、相,不许过河)、武将(车、马、炮)、士兵(兵、卒)。
为促进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2009年2月23日 据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复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同意“中国象棋”更名为“象棋”英文译名采用“Xiangqi”。
本文2023-08-18 22:11: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4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