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楂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焦山楂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焦山楂的炮制方法 5 焦山楂的性状 6 山楂的性味归经 7 山楂的功效及主治 8 焦山楂的炮制作用 9 山楂的炮制研究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0 焦山楂的贮存方法 1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焦山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焦山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焦山楂 1 拼音

jiāo shān zhā

2 英文参考

charred FRUCTUS CRATAEG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焦山楂为山楂的炮制品。山楂为詹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E.Br或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干燥成熟果实[1]。焦山楂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味微酸[1]。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且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1]。用于食积兼脾虚和痢疾。

4 焦山楂的炮制方法

宋代有炒磨去子(《疮疡经验全书》)的炮制方法[1]。

元代用炒法亦用蒸法(《丹溪心法》)[1]。

明代除沿用上述方法外,还提出了“核有功力不可去”(《本草通玄》)[1]。

清代增加了炒炭(《外科证治全生集》)、姜汁拌炒黑(《本草述钩元》)、姜汁炒(《温热暑疫全书》)、童便浸(《本经逢原》)等炮制方法[1]。同时还对炮制的作用有较多论述[1]。如生食损齿(《握灵本草》);炒黑,能治血积(《本草述钩元》);去核不发热(《本经逢原》);“去核用,核能化食磨积,治疝,催生,研碎化瘀,勿研消食,童便浸、姜汁炒炭,去积血甚效”(《得配本草》)[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炒炭等[1]。

净山楂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及果柄,筛去碎屑[1]。

焦山楂的炮制方法:取净山楂,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5 焦山楂的性状

山楂为圆片状,皱缩不平[1]。外皮红色[1]。断面黄白色,中间有浅**果核,多脱落[1]。气微清香,味酸微甜[1]。

焦山楂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味微酸[1]。

6 山楂的性味归经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1][2]。归脾、胃、肝经[1][2]。

7 山楂的功效及主治

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的功能,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的功能[1]。山楂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1]。如治疗妇女气滞血瘀的通瘀煎(《景岳全书》);治痛经、闭经的散结定痛丸(《傅青主女科》);治高脂血症的降脂通脉饮(《中医杂志》)[1]。

山楂具有消食化积,散瘀的功效[2]。

1治肉积食滞,腹痛泄泻,细菌性痢疾,痰饮痞满吞酸,黄疸,疝气偏坠胀痛[2]。

2治痛经,产后恶露不尽,瘀滞痛,小儿疳积[2]。

3现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肝炎,肾盂肾炎[2]。

炒山楂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 性,善于消食化积[1]。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1]。

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且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1]。用于食积兼脾虚和痢疾,如治疗饮食积滞的保和丸(《中国药典》)[1]。

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山楂炭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1]。可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1]。如用酸枣并山楂肉核烧灰,米饮调下,治肠风下血(《是斋百一选方》)[1]。

8 焦山楂的炮制作用

山楂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1]。如治疗妇女气滞血瘀的通瘀煎(《景岳全书》);治痛经、闭经的散结定痛丸(《傅青主女科》);治高脂血症的降脂通脉饮(《中医杂志》)[1]。

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且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1]。用于食积兼脾虚和痢疾,如治疗饮食积滞的保和丸(《中国药典》)[1]。

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9 山楂的炮制研究

山楂主要含黄酮类(注:活血化瘀成分)、有机酸类(消食抑菌成分)、糖分、鞣质、维生素C、微量元素及磷脂等成分[1]。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总黄酮和总有机酸含量:山楂中的总黄酮和总有机酸都集中在果肉中,山楂核中含量甚微,而山楂核又占整个药材重量的40%左右,故去核的方法是合理的(核可另作药用)[1]。山楂不同炮制品中,总黄酮和有机酸类成分含量差异很大,这与受热程度有关[1]。炒山楂对黄酮类成分无明显影响,有机酸稍有减量[1]。焦山楂黄酮类成分、有机酸则大大降低[1]。用电烘箱加热的烘烤品则与烘烤温度关系密切,超过175℃,黄酮类成分下降40%,总有机酸下降55%[1]。总之,加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两类成分被破坏越多[1]。

(2)枸橼酸含量:山楂加热后,枸橼酸含量变化较大,炒山楂比生山楂下降了1747%,焦山楂下降了5722%;炒山楂与焦山楂相比,也有显著差异[1]。

(3)熊果酸含量:用薄层扫描法测得生山楂(北山楂)和焦山楂中熊果酸的含量无显著的差异[1]。

(4)总磷脂含量:采用钼蓝比色法和薄层扫描法测定山楂及其6种炮制品中总磷脂含量及磷脂组成分布,结果表明,随着炮制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总磷脂含量明显下降[1]。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以小白鼠胃肠推进功能、胃中游离酸、胃蛋白酶及山楂中亚硝酸盐含量为指标,对山楂生品、炒品、炒焦品和炒炭品进行比较[1]。结果表明,生品或炒品对小白鼠的消化能力影响较大,可以增强[1]。亚硝酸含量较低[1]。初步认为,山楂入消食药以生品或炒品为好[1]。

另通过抑菌实验表明,焦山楂和生山楂对福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两者无明显差别[1]。其乙醇提取物抑菌作用较水煎剂有所增强[1]。

10 焦山楂的贮存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伤寒论》方之旋复代赭汤 31 旋复代赭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功能主治 34 旋复代赭汤的用法用量 35 方解 36 运用 37 现代适应证 371 胃神经官能症 372 慢性胃炎 373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374 胃扩张 375 幽门不全梗阻 376 神经性呃逆 38 旋复代赭汤的药理作用 381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382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383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384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38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9 歌诀 310 摘录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旋复代赭汤 1 拼音

xuán fù dài zhě tāng

2 概述

旋复代赭汤记载于《伤寒论》,其组成为旋复花9g、人参6g、代赭石9g、炙甘草6g、半夏9g、生姜12g、大枣4枚,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效。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是治疗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扩张、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不全梗阻、神经性呃逆等辨证属于胃虚痰阻气逆的多种疾病,对于防治恶性肿瘤化疗的呕吐反应亦有一定疗效。

3 《伤寒论》方之旋复代赭汤

该方剂对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因而对神经性呃逆、胃神经官能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该方剂各味药对胃溃疡均有一致的抗溃疡作用,又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损伤、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所以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应有一定治疗作用。但结合现代医学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可能效果更佳。[1]

31 旋复代赭汤的别名

旋复代赭石汤(《普济方》卷一二七)、代赭旋复汤(《医方集解》)。

32 处方

旋复花9克 人参6克 代赭石12克 甘草9克(炙)半夏9克(洗)生姜10克 大枣12枚(擘)

旋复花9g、人参6g、代赭石9g、炙甘草6g、半夏9g、生姜12g、大枣4枚[2]

33 功能主治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症见心下痞鞭,噫气频作,恶心呕吐,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2]

34 旋复代赭汤的用法用量

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35 方解

本方原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之证。表证经汗、吐、下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伤,伏饮内动,胃失和降,故心下痞鞭,噫气频作,呕吐、呃逆。胃虚宜补,痰浊宜化,气逆宜降,治当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方中旋复花苦辛性温,下气化痰,降逆止噫,为君药。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助旋复花降逆化痰而止呕噫,为臣药。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生姜辛温,祛痰散结,降逆止呕,两药合用,协助君臣药,增强其降逆止呕之功。胃气虚弱,以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补中以疗胃虚,且可防金石之品伤胃,均为佐药。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诸药相合,标本兼顾,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使胃气复,痰浊消,气逆平,则痞满、噫气、呕呃自除。[3]

方中旋复花下气消痰,降逆除噫;代赭石质重镇逆,坠痰止呕,与旋复花相协而加强降逆下气、止呕化痰之功,共为君药。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生姜温胃化痰,散寒止呕,助旋复花、代储石降逆而止呕噎,为臣药。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以复中虚气弱之本,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诸药相合,标本兼顾,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使胃气复,痰浊消,气逆平,清气升而浊气降,则痞满、噫气、呕呃自除。

本方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失和降之证。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助旋复花降逆化痰而止呕,但其毕竟为矿石类药物,过量则恐其攻伐胃气,故重药轻用。[2]

36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心下痞硬、噫气频作、恶心呕吐、苔白滑、脉弦虚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2]

2.加减法:原方代赭石用量较轻,恐其苦寒质重伐胃,若气逆较著,胃虚不甚者,可以用到20~30g,以增强其重镇降逆之功;若痰多苔腻者,可加茯苓、陈皮等以化痰和胃;若腹胀较甚者,可加枳实、厚朴等以行气除满;若腹痛喜温者,可加干姜、吴茱萸、丁香等以温中祛寒;若舌红苔黄脉数,有内热之象者,可加黄连、竹茹等以清泄胃热。[2] 若胃气不虚者,可去人参、大枣,且加重代赭石用量,增其重镇降逆之功;若痰多者,可加茯苓、陈皮等以化痰和胃。[3]

3使用注意:方中代赭石性寒沉降,有碍胃气,若胃虚较著者,其用量不可过重。[2]

37 现代适应证

[3]

适应证: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幽门不全梗阻、神经性呃逆等属胃虚痰阻者,均可用之。

371 胃神经官能症

胃肠神经官能症并不是胃肠的器质性疾病,而是由于患者神经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疑病或癔症等所致,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而每次发病均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37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又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发病原因有3: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该菌有鞭毛,对胃黏膜穿过能力强,分泌空泡毒素A,引起强烈炎症反应;该菌细胞壁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从而共同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②饮食和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及缺乏水果蔬菜等增加了胃炎的易感性。③自身免疫,患者血中存在壁细胞抗体,攻击壁细胞,导致胃黏膜病变。④其他因素如含胆汁及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酗酒、某些食物 等或单独或与幽门螺旋杆菌协同导致胃黏膜病变。慢性胃炎主要病理改变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373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统称为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二者均会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破坏,在正常黏膜损害、防御和修复过程中,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是损害发生的直接因素,继而发生溃疡,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十二指肠球部、胃角或胃小弯处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面覆盖灰白色或灰**纤维渗出物。活动性溃疡周围黏膜常有炎性水肿,溃疡浅者累及黏膜肌层,深者可达浆膜层,血管溃破时引起出血,穿破浆膜层引起穿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钝痛、灼痛、胀痛等,尤以空腹时为著;周期性发作,秋冬季为多,发作具有节律性,查体可见上腹部局部轻压痛。

374 胃扩张

胃扩张常见原因是暴饮暴食。有时进食并不太多,但由于情绪波动,剧烈疼痛、受寒及腹部外伤等不良 也可引起。临床主要表现食后腹部胀痛,阵发性加剧,伴饱胀、呃逆、呕吐等;查体腹部膨胀,有振水音。

375 幽门不全梗阻

幽门不全梗阻可由暴饮暴食引起,同时幽门、十二指肠梗阻或狭窄也可诱发,手术后或十二指肠幽门感染造成炎性渗出、水肿均可导致幽门不全梗阻;此外十二指肠幽门畸形如十二指肠隔膜、附近组织器官肿瘤、十二指肠瘀滞症均可导致该部位狭窄;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均可引起不全梗阻,这些不全梗阻的主要症状为食后不久即呕吐,查体可见胃形及胃蠕动波,同时伴脱水及营养障碍。

376 神经性呃逆

神经性呃逆是由于受精神打击或过度紧张或情绪障碍或饮食 ,或冷空气或其他不良因素 致使神经调节障碍导致膈肌痉挛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受到某些不良 后长时间或反复打嗝,有时呈连续性打嗝,一般无其他消化道症状。

38 旋复代赭汤的药理作用

[4]

381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旋复花所含旋复花次内酯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臣药代赭石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并含少量镁、铝、硅,佐药大枣中含丰富的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钙可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对神经的传导、肌肉的收缩以及神经肌肉的应激均有重要作用。镁缺乏时神经肌肉传导调节就会发生障碍,Mg2+是在细胞内与线粒体结合,在很多酶中起辅助因子作用,尤其是在ATP及cAMP的产生与活化,神经肌肉的传导调节以及细胞内钾、钙的稳定上起重要作用。缺铁可使脑中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尿中去甲肾上腺素排泄量增加,从而难以维持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现代医学认为代赭石有中枢性镇静作用,机理可能就在于此。佐药半夏有中枢性镇吐和镇咳作用,同时有中枢性镇静作用和催眠作用,并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半夏煎剂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轻度 作用,半夏中的葡萄醛酸衍生物对士的宁和乙酰胆堿有解毒作用。生姜对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生姜油、姜辣烯酮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人参促进脑内RNA及蛋白质合成,促进脑内神经递质Ach的合成和释放,提高脑内DA和NA的含量;人参二醇皂苷及三醇皂苷对纹状体Na+K+ATP酶有明显抑制作用,人参二醇皂苷对Ca2+ATP酶有激活作用,Mg2+ATP酶可被人参二醇皂苷兴奋,被三醇皂苷所抑制;人参能增加脑血流及脑供血、供氧,改善能量代谢,能显著抑制缺血再灌注脑水肿形成,促进再灌注恢复,还能促进大脑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大脑合理利用葡萄糖氧化产能,因此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增加脑重量及大脑皮层的厚度,增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提高海马区神经元功能,保护神经细胞,延长神经细胞存活时间,降低死亡率;人参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均有增强作用,对中枢神经活动呈双相调节作用,使神经活动恢复平衡,增强神经活动的灵活性,提高脑力劳动功能,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应激的反应能力;对神经组织的生长和神经网络的建立有促进作用;同时人参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增强性腺机能,有促性激素样作用,还能促进甲状腺功能。人参的这些药理活性常因机体机能状态不同而呈双相作用,因而有“适应原”样作用,从而对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调节,使之恢复平衡。大枣有催眠及增强睡眠的作用。使药甘草不仅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甘草酸静滴还可提高缺血再灌注大脑线粒体ATP酶、脑组织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减轻脑水肿,更重要的能兴奋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这样该方剂中半夏、人参、甘草3味药均作用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促使糖皮质激素以及其他激素的分泌,糖皮质激素除抗炎、促进代谢、退热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允许”作用,可协调其他激素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使机体内分泌功能恢复平衡,这可能是该方剂治疗胃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呃逆等病的主要机制。

382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君药旋复花所含旋复花次内酯对肠道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并有显著的抗溃疡作用。臣药代赭石同样对肠管有兴奋作用,使肠蠕动亢进。佐药生姜有止吐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促进饮食。半夏能抑制呕吐中枢,具有止吐作用;又可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液游离总酸度,保护胃急性损伤处,促进黏膜修复,对肠管运动呈双相作用,可显著增加肠道输送能力,可作用于乙酰胆堿受体,使肠管产生收缩,又能抑制乙酰胆堿、组胺等引起的肠道收缩。人参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生姜不仅具有止吐作用,生姜煎剂可促进胃黏膜合成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前列腺素,弱化胃蛋白酶,对胰酶也有抑制作用,明显降低其对淀粉和脂肪的消化功能;姜辣醇、姜辣烯酮对肠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甘草具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其所含甘草酸不仅可抑制胃酸分泌,还可促进溃疡愈合;甘草次酸可抑制胃黏膜内磷酸二酯酶活性,因而增高cAMP的含量,也能抑制胃液分泌;甘草锌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纤维和基质,从而具有抗溃疡作用;生胃酮可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同时促进黏液分泌,延长胃上皮细胞的生存时间;甘草FM100具有**堿样特异性解痉能力,抑制肠管蠕动,并能解除乙酰胆堿、氯化钡、组胺所致肠痉挛,同时该方中甘草、大枣均有保肝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抗溃疡、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作用各味药是一致的;对肠管运动,君药和臣药是兴奋,而佐药及使药是抑制,这既有利于呕吐治疗,又可防止由于对肠管的过度兴奋引起腹痛、腹泻。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呕吐50例,34例治愈,14例好转,有效率达48/50。

383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旋复花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旋复花内酯在体外对阿米巴原虫、 滴虫有强烈的抑杀活性,对白色念珠菌、新形隐球菌、麦曲菌和石膏样癣菌也有抑制作用,对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半夏水浸液有抗真菌作用。佐药生姜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金**及白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链球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堇色毛癣菌、 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使药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酸钠对金**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滴虫均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幽门螺旋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甘草酸类化合物可通过对多种病毒颗粒的直接作用和诱生干扰素,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等活化宿主免疫功能的间接作用,而发挥广谱抗病毒作用,尤其对艾滋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作用更明显;甘草多糖对水疱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对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制力较强;甘草酸单胺可灭活HIV,甘草甜素除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还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但文献未提到该方剂对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情况。

384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旋复花水煎剂及旋复花次内酯对炎症的各个阶段均有抑制作用。佐药生姜有直接抗炎作用,对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生姜提取物能清除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抑制H2O2所致溶血,抑制MOA产生,抑制肝匀浆脂质过氧化反应。使药甘草有保泰松和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次酸,二者对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如Arthus现象及Schuartzman反应,还有抗氧化、清仓自由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该方剂中3味药半夏、甘草、人参均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从而促进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而糖皮质激素强大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的多个环节和不同过程、不同阶段,这就是本方剂抗炎作用的主要机理所在。人参可提高SOD及CAT活性,降低MDA、LPO含量,抑制H2O2所致溶血,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1、IL6的产生,具有显著抗炎抗氧化能力;人参甲醇提取物麦芽醇、水杨酸、香草酸等均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麦芽醇不仅能捕捉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还能稳定膜蛋白分子中的巯基外露,稳定膜蛋白结构;人参聚乙炔类化合物能降低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人参皂苷能增强血清S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能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人参二醇皂苷对脑缺血、缺氧以及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有抑制作用,可使脑中丙二醛含量降低,SOD及LDH活性升高,提高cAMP水平,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脑损伤,同时抑制自由基对心肌的损害,抑制自由基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因此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损伤作用;同时人参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及物质代谢等生理功能的调节,也参与了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大枣所含大枣多糖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对全血化学发光中活性氧清除能力最强,同时大枣多糖可明显提高血浆中SOD及CAT活力,降低血浆、脑、脾中LPO含量。

38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该方剂君药旋复药水提液口服可降低小鼠脾重,减少初次免疫应答IgG1量;腹腔注射减少抗体生成及IFNγ生成细胞比例,抑制IFNγ、IL6生成,诱导淋巴结生成IL4;如加入饮水中自由饮用,可改善免疫性糖尿病胰岛β细胞病变,降低CD4细胞中生成IFNγ生成细胞比例。臣药代赭石口服可升高WBC数。佐药半夏多糖有较强的网状内皮系统激活活性。生姜有抗5HT作用,能明显改善免疫功能,升高脏器指数,提高臣噬细胞吞噬功能。人参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广泛影响,其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对免疫正常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均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中人参多糖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调整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并有抗补体活性,提高血清中IL2,补体C3、C4的含量;人参皂苷通过增高cAMP促进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继而促进淋转反应,并能增进脾脏T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促进IL2的产生和提高脾脏NK细胞的活性;人参花皂苷可增加特异性抗体的浓度,促进T、B淋巴细胞致分裂原 的淋转反应。大枣能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可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NO的功能;促进脾细胞自发增殖反应,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转化。甘草不仅可提高NK细胞活性,诱导干扰素产生,而且甘草酸能显著增加IL1,并使抗体产生明显增加;甘草酸能增加脾脏和胸腺的重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甘草多糖是淋巴细胞的一种新的分裂原,并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甘草甜素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组胺释放,从而又具有抗过敏作用,同时增强ConA诱导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甘草次酸能升高淋巴细胞比率,β甘草次酸是人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

39 歌诀

仲景旋复代赭汤,半夏参草大枣姜;噫气不降心下痞,健脾祛痰治相当。[2]

310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心下痞的穴位 2 治疗心下痞的方剂 3 治疗心下痞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心下痞 1 拼音

xīn xià pǐ

2 英文参考

epigastric fullnes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epigastric oppress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心下痞为病证名[1]。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自觉心下胃脘部满闷堵塞,按之却柔软不痛的表现[2]。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1]。《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1]。《丹溪心法·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实、黄连、青皮、陈皮、枳壳;如禀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楂、曲蘗、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萸、砂仁。”《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如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闭燥,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归身;心下痞,腌闷,加白芍、黄连;心下痞,腹胀,加白芍、砂仁、五味子……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宜用大消痞丸。”

参见痞、心下痞满:

痞为病证名[3]。指胸腹部痞满、按之不痛的疾患[3]。《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又:“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外有形也。前人所论皆指误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误下而然者,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则为痞;饮食痰积不能施化则为痞;湿热太盛,土乘心下则为痞。既痞与湿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略与疏导。”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3]。

心下痞满为症状名[4]。见《脾胃论》卷下。指胸脘部痞塞胀满。多因气滞郁结所致[4]。《古今医鉴·痞满》:“因忧郁气结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治用木香化滞汤、散滞气汤等[4]。若心下痞满,壅滞不散,喘促不安,可用黄连消痞丸等方[4]。

4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阴陵泉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阴陵泉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阴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对膀胱的影响 182 治疗骨性膝关节炎 18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84 治疗菌痢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阴陵泉 1 拼音

yīn líng quán

2 英文参考

Yin Mound Spri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inlingqu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īnlíngquán SP9 [中国针灸学词典]

yīnlíngquá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阴陵泉 汉语拼音 Yinlingquan 罗马拼音 Yinlingchuan 美国英译名 Spring in Shady Mound 各

号 中国 SP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RP9 富耶氏 RP9 德国 MP9 英国 Sp9 美国 Sp9

阴陵泉为经穴名(Yīnlíngquán SP9)[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2][1]。别名阴之陵泉。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水[1][2][3]。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1]。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 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 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4 阴陵泉的别名

阴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

6 特异性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7 穴名解

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1]。

阴,《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陵,大阜也;泉,《说文》:“水源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凡泉之属皆从泉。”《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膝下为陵。”《神应经》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又为脾经腧穴,以脾为阴中之阴,内为阴,膝高突起似陵,穴属合水,犹阴侧陵下之深泉也,水出于泉,因名阴陵泉,与阳陵泉相对[4]。

8 所属部位

小腿[5]

9 阴陵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3][6]。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1]。正坐或仰卧取穴[1]。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凹陷处[2]。一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2]。

阴陵泉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阴陵泉穴的位置

阴陵泉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阴陵泉穴的位置(肌肉)

阴陵泉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或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7]。

快速取穴: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膝关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即是阴陵泉穴[8]。

11 穴位解剖

阴陵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隐神经之外,还有与神经伴行的大隐静脉。该静脉正行于该穴的皮下,针刺应注意避开。针穿小腿深筋膜,经胫骨粗隆内侧的缝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处的肌腱,向后经胫骨内侧缘进入膕肌。以上诸肌由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膝下内动脉,发自膕动脉,向内下方,经胫侧副韧带和胫骨内侧髁之间,参加膝关节网,并发支营养胫骨及附近肌腱。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1]。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6]。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膝下内动脉分支和胫神经肌支分布;再深层有胫神经本干和腘动脉本干经过[6]。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2]。

12 阴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阴陵泉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的作用。

阴陵泉有益肾利湿、行气消肿的作用[1]。

阴陵泉穴有温运中焦、清利下焦之功,主治脾、肾二经病,凡由中焦虚寒、下焦湿热所致的病症多选用此穴施治。

阴陵泉穴为足太阴经五输穴之合穴,配五行属水,应于肾,因此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胀、暴泄、水肿、黄疸等[7]。

遗精和小便失禁或由于肾虚精关不固,膀胱失于约束,或由于气虚下陷,气不摄精而致,取阴陵泉穴健脾益气、补肾固摄而治之[7]。

足太阴经筋结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阴陵泉穴又位于膝关节部,故取之可治疗膝痛、 痛、妇人阴痛等[7]。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有健脾利湿、调补肝肾之功,大凡涉及内脏水湿之疾,如腹满水肿,小便不利,取之有消源导流利水之妙,亦治腹坚、喘逆、疝气、症瘕,遗精、遗尿、暴泄、飧泄,俱阴证也[4]。

13 主治病症

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 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 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 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黄疸[6]。

阴陵泉主治脾胃、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瘕、膝痛、脚气等[1]。

现代又多用阴陵泉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 炎、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1]。

阴陵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2]。

阴陵泉穴主治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妇人阴痛,带下; 痛,遗精;膝痛[7]。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萎;

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

妇产科系统疾病: 炎,月经不调;

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1][2]。

直刺10~20寸[6][7],局部有酸、麻、胀感并沿着小腿内侧向下扩散[7]。

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142 灸法

可灸[1][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配伍

阴陵泉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阴陵泉配水分,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阴陵泉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纲,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阴陵泉配足三里、上巨虚,治腹胀、腹泻[7]。

阴陵泉配中极、膀胱俞、三阴交,治小便不利[7]。

阴陵泉配水道、中极、复溜,治水肿[7]。

16 特效

双手轻握膝下处,屈曲拇指,指尖由下向上出力揉按阴陵泉穴,每次揉按1~3分钟,可缓解腹痛、膝痛等症[8]。

夏季多雨,暑湿之邪阻滞经络,故应谨防湿邪,可每天 阴陵泉10~15分钟[8]。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

《针灸甲乙经》: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肾腰痛不可俯仰,阴陵泉主之。溏,不化食,寒热不节,阴陵泉主之。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针灸大成》:霍乱,阴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备急千金要方》: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尿黄;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千金翼方》: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

《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小便不通阴陵泉。

《百症赋》:阴陵泉、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18 研究进展 181 对膀胱的影响

针刺阴陵泉有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松弛者使张力增加,扩张者紧张[7]。取双侧阴陵泉,进针1~15寸,行提插泻法,以针感向上传导为佳,施手法1~3 min,留针15~30 min,可治疗尿潴留[7]。

182 治疗骨性膝关节炎

选取阴陵泉、阳陵泉、内膝眼、犊鼻、髋骨(梁丘两侧各旁开15寸)及阿是穴[7]。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腧穴,通过提插捻转产生针感后,在每根针上套上事先准备好的中间带有孔的小硬纸片,把2 cm长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点燃艾条,待艾条燃完后,将针取出[7]。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达967%[7]。

18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针刺阴陵泉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7]。实验表剪,强 多引起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健康人抑制过程较慢较弱;给予轻 时,半数患者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患者引起抑制过程,但健康人多数为兴奋过程,只有少数人引起抑制过程,说明因功能状态不同,针刺轻重不同,其效应也不同[7]。

184 治疗菌痢

目录 1 拼音 2 《医效秘传》卷三:桔梗半夏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桔梗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续名家方选》:桔梗半夏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桔梗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桔梗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桔梗半夏汤 1 拼音

jú gěng bàn xià tāng

2 《医效秘传》卷三:桔梗半夏汤

21 处方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桔梗。

22 功能主治

腹胀满。正虚邪胜,阴阳不和,清浊相混者。

23 桔梗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24 摘录

《医效秘传》卷三

3 《续名家方选》:桔梗半夏汤

31 处方

茯苓5分,陈皮5分,当归5分,莪术5分,枳壳5分,瓜蒌根5分,桔梗8分,半夏8分,甘草3分。

32 功能主治

久喘咳嗽。

33 桔梗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4 摘录

《续名家方选》

4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41 方名

桔梗半夏汤

42 组成

桔梗(锉,炒)1两,半夏(姜汁制,切,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

43 功效

顺气消痞。

44 主治

伤寒冷热不和,心腹痞满,时发疼痛。胸膈痰涎不利,气逆呕哕;痰气不降,咽肿欲成喉痹者。

45 桔梗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热服。

4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桔梗半夏汤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九伤寒门]伤寒心腹痞满(附论)

根据方调治莫蹉跎。腹胀者。何也。阴阳不和也。桔梗半夏汤最良。仲景太阳证。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半夏

《明医指掌》:[卷九妇人科]产后六

吐,抵圣汤。产后腹胀而呕逆者,胃气不和故也,桔梗半夏汤主之。抵圣汤治产后恶露下少,败血入于脾胃之证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四伤寒药方]诸方目

半)水盏半,枣二枚,煎八分服。第一百五十五、桔梗半夏汤腹胀。桔梗半夏陈皮水盏半,生姜五片,煎八分服

《证治准绳·伤寒》:[卷四太阴病]腹满

一二剂胸即快矣枳实理中丸五积散尤妙胀腹满者宜桔梗半夏汤桔梗半夏汤治伤寒心腹痞满时发疼痛桔梗(微炒)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太阴病]腹满续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