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佛学的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有关佛学的文言文,第1张

1 佛教古文翻译

1师(沩山)曰:"适来是汝作么解,是否?"仰曰"是"

直解:沩山说:刚才你是这样解答的,是吗?仰山说:是的。

这是《指月录》里的一个公案,是沩山和尚询问仰山和尚,之后还评判仰山的认识,认为他还在心意识的层面,没有证得空。

2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

直解:恭敬地应对问答,穿衣吃饭,拿东西,做劳务的时候。

这是《宗镜录》里的句子。“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否?”是教导行者考证自己的修行功夫,在“应对问答,穿衣吃饭,拿东西,做劳务的时候”是不是随时都能认得真实自性。

3苟或因循,易由体悟 传不习乎

这个我不知道来历,而且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有问题的,你看“苟或因循”是“如果轻率随意”,之后怎么会“易由体悟”呢?《五灯会元》里有“苟或因循,何由体悟”的句子。意思是“如果轻率随意,怎么能体会领悟呢。”

“传不习乎”是《论语》里的句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老师教我的东西都练习了吗?”另外一种是,“教给别人的,自己有没有奉行呢?”我认同后一种。

但是,如果你的这句换成“苟或因循,何由体悟 传不习乎”,倒是可以解释为:“如果随随便便,怎么能明白老师教的道理,老师的教导有没有认真奉行呢?”

供参考。

2 [求翻译] 古文佛教经典

瞎翻翻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

——善恶之分洞若观火,心知敬畏,不会蓄意触犯,终能诸事顺遂,没有忧虑。

故世有福,念思绍行,善致其愿,福禄转胜。

——所以世代有福,身体力行,秉持修为,为心中所修执着以求,福禄寿喜兼得。

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阴德,久而必彰。

——心有善念,行德性,不以恶小而为之,心知生有阴德,因果报应,终归得报。

常避无义,不亲愚人,思从贤友,押附上士。

——平素为人,远小人,避愚昧,言行必效仿贤德之士,大德尚贤之人为友。

喜法卧安,心悦意清,圣人演法,慧常乐行。

——心澄明,寝食安,没有任何忌惮、忧虑,循圣人行事,身体力行而自得其乐。

仁人智者,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间。

——仁义之人、明慧智者,常斋戒修身,如群星拱月,光耀世间。

为善则得善、为恶则得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有识堕胞胎、恶者入地狱、

——为善有识者,死后转入轮回,恶者打入地狱。

行善上升天、无为得泥洹。

——行善者有为者,死后升天极乐,无为而修者,死后得涅盘。

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

——不在天上、不在水里、不在山石草木之间。

莫能於此处,避免宿恶殃。

——既入此轮回法道,善恶终有报。

吉祥品者,修己之术,去恶就善,终厚景福。

——吉祥品,是自我修为的方法,能远离恶性、行善积德,终能福泽绵厚。

3 佛教古文翻译

1师(沩山)曰:"适来是汝作么解,是否?"仰曰"是"直解:沩山说:刚才你是这样解答的,是吗?仰山说:是的。

这是《指月录》里的一个公案,是沩山和尚询问仰山和尚,之后还评判仰山的认识,认为他还在心意识的层面,没有证得空。2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直解:恭敬地应对问答,穿衣吃饭,拿东西,做劳务的时候。

这是《宗镜录》里的句子。“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否?”是教导行者考证自己的修行功夫,在“应对问答,穿衣吃饭,拿东西,做劳务的时候”是不是随时都能认得真实自性。

3苟或因循,易由体悟 传不习乎这个我不知道来历,而且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有问题的,你看“苟或因循”是“如果轻率随意”,之后怎么会“易由体悟”呢?《五灯会元》里有“苟或因循,何由体悟”的句子。意思是“如果轻率随意,怎么能体会领悟呢。”

“传不习乎”是《论语》里的句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老师教我的东西都练习了吗?”另外一种是,“教给别人的,自己有没有奉行呢?”我认同后一种。但是,如果你的这句换成“苟或因循,何由体悟 传不习乎”,倒是可以解释为:“如果随随便便,怎么能明白老师教的道理,老师的教导有没有认真奉行呢?”供参考。

4 搜集论语,道家佛家等古文的经典语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心经》是佛教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佛教之王”。其原文只有260个汉字,却深奥复杂,是禅宗僧侣及佛教修行者们所必看的佛教经典之一。《心经》内容较为简洁,却涵盖了佛教中重要的基本真理。其中,佛家信仰、缘起性空等最重要的理论思想都得以表现。这部经典至今为止一直被人们奉为信仰的指导。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中的著名大经之一,全称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它不仅是佛教的经典,也被许多禅宗大师与现代人士推崇为智慧与修行的良师益友。《金刚经》对我们了解佛教禅宗至关重要,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理、哲学、修行等多方面问题,并给出了很多非常实际的建议。

《释迦牟尼传》

《释迦牟尼传》是一本关于佛陀生平的传记,它描述了佛陀从出生、成长到大乘的历程,无疑是了解佛教起源和精神内涵的必读书籍之一。《释迦牟尼传》所描绘的佛教圣者,虽然与当代人生活的环境不同,但其关于人类本性、自我与外在世界的认知等问题的探讨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大藏经》

《大藏经》是佛教经文的总称,其内容在佛教经典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包含多部经典,涉及佛教研究领域的所有方面,是对佛教思想最全面的阐释。但由于篇幅较为浩繁,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阅读它。但对于那些真正想要了解佛教十大禅宗之一的禅宗,最终目的是成佛者,依然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佛教经典。

综上所述,佛教中的经典书籍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对人性问题的探讨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每一本佛经都应该被认真研读。因此,在寻求受到灵性启迪的人们,在正确的因缘相应时,适合阅读上述佛教经典,深入理解佛教思想是追求平和生活与灵性修行的优秀选择。

佛教典籍是指记录佛教的一些典籍的事情。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佛经大全是弘善佛教网为佛友所提供的佛经经典,是目前网路上最齐全的佛经典籍,包含佛经原文、佛经译文、佛经注音、佛经故事、佛经视频、大藏经等相关佛教经典。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佛教典籍 要点 :“经”、“律”、“论 出处 :杂阿含经 出处1 :大念处经 阿含部类,般若部类,法华部类,华严部类,大集部类,经集部类,密教部类,中观部类,瑜伽部类,净土部类,禅宗部类,事汇部类,其他, 阿含部类 ● 杂阿含经 ● 大念处经 般若部类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法华部类 ● 妙法莲华经 华严部类 ●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集部类 ● 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集部类 ● 维摩诘经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密教部类 ● 楞严经 ● 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 中观部类 ● 中论 ● 十二门论 ● 百论 瑜伽部类 ● 瑜伽师地论 净土部类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经 禅宗部类 ● 六祖坛经 事汇部类 ● 杂宝藏经 ●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其他 ●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 佛说高王观世音真经 ● 莲花生大士应化因缘经 ● 密教根本十四大戒

《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法华经》《华严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

《心经》 《金刚经》《地藏经》《佛说阿弥陀经》《涅槃经》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经》 《普贤菩萨行法经》《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宝箧印经》 。。。。。。。

      1佛教经典的诗词有哪些

      佛教诗词赏析

      来是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是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鸟巢禅师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东坡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明。憨山德清

2佛家的经典诗句

      原发布者:adudu001

      经典佛家语录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3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4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5、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6、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7、佛曰: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8、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9、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0、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11、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12、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13、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14、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15、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16、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

3佛经最经典的句子

      佛家经典的醒世禅语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伽叶:如何能为离于爱者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 伽叶: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伽叶:释尊,世人业力无为,何易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伽叶:世人心里如何能及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伽叶:有业必有相,相乱人心,如何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 佛语有云:万法唯心。 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 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 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 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 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一切皆为虚幻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以音求我 ,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必惹尘埃

      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十大经典佛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 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 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佛教有哪些经典句子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当下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无佛无世界。※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莫生异见,总不出汝心。

      ※云何识自心如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如虚空相似,无有相貌,亦无方所,亦无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你的微笑也是佛性作用,行住坐卧不离汝性,忧悲苦恼不离汝性,乃至慈悲喜舍亦不离汝性,珍重!※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即心即佛,若离于心,更别无佛。

      ※但无生死烦恼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故佛言:佛说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若欲无境,当空其心;心空境空,自性现前。※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五蕴如梦无自性,响、影、焰幻化无自性。若法无自性,是法无相,是法一相,若法无相,所谓无相。

      ※众生及诸法,非以入无余涅槃时乃空,从本以来常空。

5我需要一些关于佛教的经典语录

      慧律法师编撰之《佛心慧语》及《清心语录》《佛心慧语》 《清心语录》 部份内容摘要,详细请看上面网址 ◆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因为是——人嘛!◆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轻信道听涂说,就像一只傻狗,别人随便扔了一块石头就急忙跑去捡。

      ◆不能把握现在,就无法获得永恒。◆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难时不害怕,心中无事,是名真修。◆时间总会过去的。

      ◆算命不如认命。◆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怀著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

      ◆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有德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彻底的认识你自己,你就会认识佛。◆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著,通通放下。◆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佛性是每个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各有因缘莫羡人。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生命是妄想的产物。◆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也会错误。◆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颜老。◆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量大福大。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饱你的肚子,却填不满人心贪念。◆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机会转机。

      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余地。◆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过去,已成过去,它只是记忆的残影。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黄金无种子,惟生于勤俭之家。

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着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