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记录美食的典籍有哪些
几本古代菜谱:
《食经》
这本书传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叫崔浩的人写的,之所以是传说,是因为这本书全本并没有流传下来,只在各种流传至今的古籍中,偶然录入到几个方子,合成了大概有三四十个的菜谱,但也只是全书的一个部分而已。
这本书其实是崔浩记录他母亲及家族女眷做菜的一个合集,非常庞杂,而且深入细节,比如怎么做酸菜、怎么做酱,怎么做各种羹汤等等都有记述。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趁现在,一点一点的把自己家和亲戚拿手的菜整理出来,几十年几百年以后,后辈拿出来一看,那感觉,肯定不一般,要真能传到几百年以后,那估计也会成大家的经典了。
《调鼎集》
这是一本清人所作的扬州菜菜谱,属于从各处摘抄为主的手抄菜谱集。从手法到选材,从调料到点心制法,从江河鱼鲜到家禽、果蔬,分门别类的写,非常庞杂。有许多菜式,在现代的扬州菜中依然能找到。
《易牙遗意》
这本书的作者不确定,但绝对不是易牙本人作的。易牙这个人相传是春秋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厨师,被现代很多厨师奉为祖师爷,据说厨艺那是神乎其神的。不过,他最为出名的一件事却是“易牙烹子”。
《闲情偶寄》饮馔部
闲情偶寄这部书很有名,据说调鼎集的一部分菜谱就是取自它。但更为有名的是它的作者李渔,他不但写书(数量不少),还会编剧(戏曲),而且还能编辑,像是《金瓶梅》、《芥子园画谱》、《三国志》都曾经过他的手头校正或是改定,真个是才情爆表。所以把闲情偶寄当闲书来读,是很舒服的。
《随园食单》
清人袁枚的这本书,相较以上几本书来说,是更出名的,这一方面是时代离我们较近,一方面也是像李渔那样,有文采的人写出东西来,总会更能有意无意的突出渲染一些让人馋的做法和味道。这书单里,将当时杭州和南京的美食记载了个七七八八,包括某官家家厨善做某样菜,某处饭店特制某种酒食,某个寺庙里什么泡菜香飘几里,都有记录,并且都有做法。所以,这本书虽然是一个不会做菜的人写的,只是记录自己的听闻,但是这种记录,对于后人来讲,也是相当不可多得了。
《闲情偶寄》,清代李渔的大杂烩书籍,食谱也记载了很多。
《食宪鸿秘》,清代学者朱彝尊写的食谱,记载了很多食材和菜肴。
《调鼎集》,据说是清朝扬州人童岳荐的作品,扬州菜百科全书,尤其是鱼类做法相当详尽。
《随园食单》,清朝才子袁枚的作品,记录了300多种南北各地菜肴及其做法。
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会“吃”的文明了,世界上主要吃饭时候使用的三个工具分别是“筷子”,“手”,“刀叉勺”,不管何时,在中国人的餐桌之上,这三种工具都是可以随处见到的。可以说中国人对于吃是非常讲究的,所以就有言论说,中国美食流传千年,自中国人会吃熟食以后,就不断有美食传承下来。这种说法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严谨的说,我们如今所见到的中华美食,几乎都是明清或者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菜肴,而在这之前的“中华美食”,可能如今的人是不太能接受的。
中华美食
中华美食
中国人学会炒菜,也是在1500年以前,而中国人对吃的研究虽然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直到明清时期大量外来食物进入中国,才形成完整的菜肴系统。如今我们所见的“中华美食”,其实年龄都不大,而按照古籍做出的美食,可能也不符合如今人的胃口,就先不说没有那么多调料,著名的“东坡肉”大家都熟悉,而如今的“东坡肉”其实压根一点也不正宗,因为苏东坡做的“东坡肉”,放到如今来看只是“白水煮肉”而已,古时候的水虽然要比现在的好,但是即便是用千年前的水来做一碗血统纯正的“东坡肉”,相比如今的人也很难下嘴吧。
东坡肉
先秦时期的食物
因为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制度的社会,所以古时候和平时期,人口流动量没有那么的大,所以中国人对于“吃”一直研究,但是碍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当初的“珍馐美味”放到如今也是没几个人能够真正享受的了。《礼记》记载,先秦时期牛、羊、狗都不能随意杀,即便是王公贵族,除了祭祀的日子也不能随意杀戮。虽然是有老死、病死的动物,但是这些动物的肉远远不够消费,所以在先秦时期想要吃肉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不是王公贵族或者是士人阶层,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了。
先秦时期的宴会
猪肉
有人就说了,古时候难道没有猪么?其实古人吃煮肉还是非常少的,毕竟当时没有如今这种烹饪条件,就拿苏东坡的“白水煮肉”来说,有几人能下得去嘴的?况且当时人对猪又有崇拜的心思,所以最少先秦时期的人吃猪肉还是少之又少的。
古时候的烧烤
蔬菜
既然不能吃肉,那吃菜总行了吧?要是在先秦时期,可能正儿八经的菜都很难吃上,先秦时期地里种植的都是庄稼,一直到汉代,反应民间生活的诗歌中提到最多的蔬菜就是葵、藿简简单单的几种菜,如今我们熟知的蔬菜,要么是以后才逐渐发现的,要么就是从国外流传进来的,所以先秦时期想要吃蔬菜?可以自己拿一个小铲子上山挖些野菜吃,不过当时的人也没有吃蔬菜的习惯,毕竟当时也没有“炒”这个概念,这些野菜往往都是汤中的调味品,类似于如今的“香葱”、“香菜”的作用。
藿
主食
没有肉吃,还只有野菜,那吃主食总行吧?香喷喷的大米饭也是挺好吃的嘛。如果你是贫民百姓的话,可能这些要求都满足不了。据《吕氏春秋》记载,先秦时期北方的主食是栗米、也就是我们如今吃的小米了。南方主要所吃都是稻米,也就是如今的大米了。至于小麦,最少先秦时期这种东西还不受待见,北方种植是非常少的,也没有饮食小麦的习惯。先别着急,这些都是贵族吃的东西,至于平民,老老实实的吃“豆饭”喝“野菜汤”吧,不过要是运气好的话,还是能打两个野味开开荤的。
小麦
尾言
除了食材的限制,先秦时期烹饪的手法,烹饪的器材、调料也都是少得可怜。《礼记》中记载的战国时期最高规模的宴会,也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顿烤肉和一大鼎的煮肉汤而已,而且那时候也没什么调味料,充其量也只有蒜和葱等有限的调味品。这都已经算得上最高规模的宴会,只有皇室或者诸侯才有资格享用,那先秦时期的百姓们所吃的,如今大多数人怎么吃的习惯?
滤镜:回顾于正这几年来的作品,大家就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自从《延禧攻略》后多用寡淡色调,让画面感多了一些阴郁,观众已经无法再接受了。可是于正对这种滤镜,依旧还是不放手,以至于观众没有了想要追剧的热情。剧情:在于正的塑造下,吴谨言的女主让人搞不懂,绿茶又自带玛丽苏光环。
《尚食》电视剧是由王威、白云默执导,许凯、吴谨言、王一哲领衔主演的古装宫廷美食剧。该剧讲述了大明永乐年间,少女姚子衿(吴谨言饰)进宫入选为尚食局宫女,在深宫中不断成长并一路坚持对中华美食技艺的追求,结识友情并邂逅爱情,在和朱瞻基(许凯饰)一波三折的感情故事。
剧情简介
永乐十九年,大明国事昌隆,万邦来朝。为招待源源不绝的各国使节团,永乐帝不拘一格,昭选天下擅烹的女子入宫,充大明尚食局掌膳之选。经过重重选拔,少女姚子衿入选为尚食局宫女,因此与出身丐户的骆星桥、天才掌膳苏月华结识。向来得过且过的姚子衿受到他们二人的激励,对烹饪之道真正燃起兴趣。三人奇计百出,创新百道新鲜菜色,巧妙融入中华药膳,更令历代古籍名肴重现人间。子衿一步步从宫女、女秀才、女史到掌膳、司膳,烹饪技术渐臻佳境。一路苦苦追求掌明宫饮馔最高权柄的尚食之位,子衿逐渐明白“食”的真正意义,美食是促进人与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最终她放弃最高尚食比赛的角逐,离开皇宫投身民间,将传统美食文化发扬光大。
剧集评价
《尚食》这部剧的播放量跟热度都不高,口碑也是可想而知。从上线第一天开始,就有观众给出了评价,豆瓣上更是被刷满了差评。并且,大多数人给出的评价,更是不约而同,理由出奇一致。
一半以上的观众都在吐槽于正《尚食》的滤镜跟妆容问题。这种白花花的滤镜不仅让演员显老了十岁,而且整体的画风也是偏向于寡淡。于正想要打造《延禧攻略》时期的观感,可惜的是这种寡淡风的滤镜,已经被用烂了,观众也都审美疲劳了。豆瓣的评论区,被无数观众刷满了差评,大家都认为,《尚食》存在着问题。
《尚食》的问题,就跟观众们评价的一样,出在了滤镜跟剧情上。回顾于正这几年来的作品,大家就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自从《延禧攻略》后多用寡淡色调,让画面感多了一些阴郁,观众已经无法再接受了。可是于正对这种滤镜,依旧还是不放手,以至于观众没有了想要追剧的热情。
《随园食单》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作者袁枚不但是著名诗人、文学家,更是一位对饮食极有心得的美食家。《随园食单》成书于是1792年(乾隆57年),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等十四部分,不仅介绍了菜品的制作方法和烹饪的注意事项,还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方式和菜品搭配等方面的多个独到观点,今天读来,依然获益多多。 厨师用的作料,就好比女人的衣服首饰一样。女人即使天姿国色又善于化妆打扮,但衣衫褴褛破旧,就算西施也不会让人觉得好看。所以,善于烹调的人,酱要用伏天制作的,用前要先尝一尝味道是否甜;油要用香油,一定要检查油的生熟;酒要用酒酿,要去掉糟粕;醋要用米醋,味道必须清冽。同时酱又有清浓之分,油又有荤素之别,酒也有酸甜的差异,醋还有陈醋新醋的不同,这些使用起来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其他东西如葱、椒、姜、桂、糖、盐之类,虽用量不大,但都应当选择品质上等的。苏州店出售的秋油(又叫母油,以黄豆为原料,水煮发酵而成)。分为上、中、下三等。镇江的醋颜色虽然不错,但味道不太酸,失去了醋的根本特质。醋以板浦产的为第一,浦口产的次之。
本文2023-08-18 22:33: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