痼疾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痼疾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痼疾的方剂 2 治疗痼疾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痼疾 1 拼音

gù jí

2 注解

痼疾 指病证顽固、牵延不愈。见《难经·十八难》。患者病期较长,投剂、服药多不易见效。如痼疾患者又感受新病、急病,宜先治其新、急病证,后再调治痼疾。参见痼病、瘤病条。

治疗痼疾的方剂 应钟散

:大黄2两,川芎6两。主治:诸上冲转变不治。结毒痼疾。用法用量:每服6分,酒或汤送下。不治,稍加1钱

轻粉剂

钱,大黄5钱,赤小豆5钱,鷃鼠霜2钱。主治:霉毒痼疾。用法用量:更以大黄、芎藭各1钱半,土茯苓4钱,

玄直散

)1两,甘草1钱,人参(茅野产)2两。主治:一切痼疾,羸瘦虚弱,不可与峻剂者。用法用量:以土茯苓煎汁

仙饭丸

:上党胡麻3升(拣净)。功效:去痰火,充精气,除痼疾,养颜乌发生齿。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用淡酒化

松精散

下诸毒物,此药力盛行也,必须日服,不可中止。远年痼疾,尽料全愈;轻浅者,只需半料。制备方法:去滓,取

更多治疗痼疾的方剂

治疗痼疾的中成药 艾茸丸

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妇人下脏久虚,沉寒痼疾。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温酒。盐汤送下。摘录《

三甲散

浑,肢体时疼,脉数身热,胁下锥痛,过期不愈,致成痼疾者。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去滓温服。加减:若

附桂八味丸

次,并能自醒,5天内仅遗尿一次。服至80丸,5年痼疾痊愈,2年内未有复发。凡临床遇小儿属虚证者,均投

丹参

吴普本草》:治心腹痛。《名医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陶弘景

更多治疗痼疾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痼疾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也。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注

《医宗金鉴》:[卷二]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注

《养生类要》:[前集养生叙略滋补方论]食物所忌所宜

多食损齿食粟米后食杏仁成吐泻五种粟米合葵菜食之成痼疾稷米发癸三十六种风疾不宜食又不宜同川乌附子服麦占

《急救广生集》:[卷十·防病预诀]谨口食

米麦类粳米同马肉食,发痼疾。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食疗》)凡新谷初成,老人及脾弱人,切不可食。(

《饮食须知》:[卷八]兽类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缺唇的方剂 2 古籍中的缺唇 1 拼音

quē chún

2 注解

缺唇 病名。即兔缺。见《疡医大全》卷十四。指先天性上唇或下唇部分或缺,如兔唇状。其治宜手术。《鲍氏验方新编》详叙了古代的手术方法:“缺唇,先用麻药敷上,然后用刀割开两边薄皮,用丝线缝好,以生蟹黄敷之。静坐七日,勿言勿笑,自能收口。”现多采用矫正修补术治疗。

治疗缺唇的方剂 封口药

脑,再和匀,瓷器收贮。功能主治:刀斧伤,割喉断耳缺唇,伤破肚皮,跌破阴囊皮碎。用法用量:如缺唇,先以

芦荟黄连丸

烂出血,为走马疳;传与二颊,浮肿,久而穿颊破腮,缺唇崩鼻,为崩砂狐惑等危证。用法用量:白滚汤送下。制

黄龙散

方:枯矾7钱,松香3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缺唇,自刎血流如注者。用法用量:本方为原书同卷“二龙

麻药

方:草乌、川乌。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止痛。主缺唇缝合手术。用法用量:凉水调,摊贴患处。摘录:《理

白龙散

上为末。功能主治:《外科大成》卷四方之白龙散主治缺唇、自刎,血流如注者。用法用量:本方为原书“二龙散

更多治疗缺唇的方剂

古籍中的缺唇 《幼幼新书》:[卷第三]胎中受病第五

胸。食獐无胆,主多惊风涎,独肾疝气。食兔无脾,主缺唇,或生六指,患脾疾气。食野鸭无髓,主患雀目,鹤膝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一胎中病论]诸不治病

指。五、体残。六、肢废。七、独肾。八、喑哑。九、缺唇。十、社老。十一、挛拳。十二、侏儒。胎外十二证一

《饮食须知》:[卷八]兽类

《内则》云∶食兔去尻,不利人也。妊妇不可食,令子缺唇,主逆生。兔尻有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金疮

掺。虚者,加人参末。封口药治刀斧伤,割喉、断耳、缺唇、伤破肚皮、跌破阴囊皮等证,大效。乳香没药、儿茶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跌扑伤损]舌唇口喉齿腮伤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艾梅饮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艾梅饮 1 拼音

ài méi yǐn

2 处方

蕲艾4钱,乌梅1个(上鉆1孔)。

3 功能主治

大便下血。

4 艾梅饮的用法用量

以蕲艾包乌梅,用线扎定,水2钟,煎8分,空心温服。

5 摘录

《内经拾遗》卷一

古籍中的艾梅饮 《普济方》:[卷二百十二泄痢门]血痢

烂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如硬。入梅水和丸。龙骨丸治下血痢。腹痛。龙骨龙胆羚羊角当归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艾

,拓金疮,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癣甚良。捣汁饮,治心腹一切冷气、鬼气(甄权)。治带下,止霍乱转

《饮食须知》:[卷一]水火

取之。桑柴火宜煎一切补药,勿煮猪肉及鳅鱼。不可炙艾,伤肌。灶下灰火谓之伏龙屎,不可香祀神。艾火宜用

《邯郸遗稿》:[卷之二]血崩

散,或凉血地黄丸。黄柏散地黄柏叶黄芩蒲黄当归艾叶伏龙肝干姜因热崩下者,宜胶艾四物汤加黄芩,或黄

《普济方》:[卷二百十二泄痢门]白滞痢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黎豆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黎豆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化学成份 28 性味 29 归经 210 功能主治 2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黎豆的方剂 2 古籍中的黎豆 1 拼音

lí dòu

2 《辞典》:黎豆

21 出处

《本草拾遗》

22 拼音名

Lí Dòu

23 黎豆的别名

虎豆(《尔雅》郭璞注),貍豆(《纲目》),巴山虎豆、鼠豆(《植物名实图考》)。

24 来源

为豆科植物头花黎豆的种子。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收。

25 原形态

头花黎豆,又名:欇、虎櫐(《尔雅》),横欇(《尔雅》郭璞注)。

一年生缠绕草本,全体被疏柔毛。3出复叶,小叶片卵形,长65~95厘米,宽4~75厘米,先端圆,有细尖:小托叶刚毛状。头状花序,有很短的总花梗;萼钟状,2唇形,密被银色短柔毛;花冠深紫色,长25~30毫米;雄蕊10,9和1两束;花柱丝状,通常有短柔毛。荚果深棕色,长约9厘米,密被银灰色茸毛;种子2~5颗,白底有灰色斑纹,或灰色底有黑色斑纹,长约14厘米,宽1厘米,厚6毫米,种脐长6毫米,有围领状隆起的白色种阜。花果期10月。

26 生境分布

安徽黄山有栽培。

27 化学成份

种子中分出L3,4二羟基苯丙氨酸19%,测定含量为265%。未测出生物堿、鞣质、皂甙。

28 性味

《纲目》:"甘微苦,温,有小毒。"

29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210 功能主治

《纲目》:"温中,益气。"

211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黎豆的方剂 诃黎豆蔻丹

拼音:hēlídòukòudān别名:诃黎豆蔻丸处方:诃黎勒皮1两,草豆蔻仁1两,白术半两,干姜(炮

更多用到中药黎豆的方剂

古籍中的黎豆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四卷谷之三]黎豆

虎、貍之斑,煮之汁黑,故有诸名。集解藏器曰∶黎豆生江南,蔓如葛,子如皂荚子,作貍首文。人炒食之,

《饮食须知》:[卷三]菜类

胭脂菜。脾冷人不可食,曾被犬啮者食之,终身不瘥。黎豆味甘微苦,性温,有小毒。其子大如刀豆子,淡紫色,

《本草分经》:[同名附考]谷类

米黑者是相思子,亦名红豆。豆即大豆黄卷。貍豆一作黎豆。苦酒即米醋,古名酰。御米壳即**壳,其花名丽春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中)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鲳鱼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鲳鱼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味 28 功能主治 29 注意 210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鲳鱼 1 拼音

chāng yú

2 《辞典》:鲳鱼

21 出处

《本草拾遗》

22 拼音名

Chānɡ Yú

23 鲳鱼的别名

鮀鱼(《临海异物志》),昌侯龟、昌鼠(《本草拾遗》),狗瞌睡鱼(《岭表录异》),鲳鳊(《医林纂要》),镜鱼、平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白昌(《中国动物图谱·鱼类》),叉片鱼(江苏、浙江)。

24 来源

为鲳科动物银鲳的肉。

25 原形态

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体长约20厘米。头较小,侧扁而高。吻短、圆钝,稍突出于下领之前。眼小,侧位。眼间隔呈大的弧形隆起,鼻孔小,每侧各2个,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呈裂缝状。口小,微斜。上颌骨达眼前缘的下方。两颌各有1行细齿,排列紧密。鳃孔小,鳃耙短弱,排列稀松。鳞细小,圆形,极易脱落。侧线鳞110~130,侧线位高,几与背缘并行。背鳍Ⅸ~Ⅻ,Ⅰ42~48,起点略在臀鳍起点前方。臀鳍Ⅵ~Ⅶ,Ⅰ41~46。背鳍、臀鳍同形,鳍棘均呈截形,鳍条部前端皆隆起呈镰刀状。胸鳍长大,24~27。无腹鳍。尾鳍17,分叉很深。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多数鳞片上有细微的黑色小点。

26 生境分布

栖于近海中下层。以小鱼、硅藻等为食。产卵期5~6月。分布我国沿海,以南海和东海为多,黄、渤海较少。

27 性味

①《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苦,温。"

28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肥健,益气力。"

②《本经逢原》:"益胃气。"

③《随息居饮食谱》:"补胃,益血,充精。"

29 注意

①《本草拾遗》:"腹中子有毒,令人痢下。"

②《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疥动风。"

210 摘录

《辞典》

古籍中的鲳鱼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下)

江鱼)鲚鱼(鱼鱼鱼鱼鱼望鱼)嘉鱼(鱼丙穴鱼拙鱼)鲳鱼(鱼鲳鱼昌鼠)鲫鱼(鲋鱼)鲈鱼(四腮鱼)鲂鱼(鱼

《饮食须知》:[卷六]鱼类

瓜生者,用勒鱼骨插蒂上,一夜便熟。石首鲞骨亦然。鲳鱼味甘性平。和生姜粳米煮,骨皆软,其子有毒,食之令

《药性切用》:[卷之六中鱼部]鲳鱼

性味甘平,益气壮力,令人肥健。鲳鱼子∶有毒,食之令人利下。《药性切用》

《食鉴本草》:鳞

者。水昂头者。腹下有黑点者。无腮者。俱不可食。鲳鱼多食难消。生热痰。与荞麦同食。令人失音。河

《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三]鲳鱼

冬季养生重头戏 养生食物排行榜 第一菜:莲藕 榜理由:民间早有"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的说法。 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此时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莲藕,毫无疑问地成为时下的"当家菜"。 鲜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治疗便秘,促使有害物质排出,十分有益。 最佳吃法:七孔藕淀粉含量较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适宜做汤;九孔藕水分含量高,脆嫩、汁多,凉拌或清炒最为合适。 最好搭配:黑白木耳。搭配银耳可以滋补肺阴,搭配黑木耳则可以滋补肾阴。 第一坚果:花生 上榜理由:秋季果实丰收,这其中,最具明星气质的当属有"长寿果"之称的花生。"常吃花生能",花生仁中含蛋白质高达26%左右,相当于小麦的两倍,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含脂肪达4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0%以上。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高,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 中医认为,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可以醒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主治营养不良、食少体弱、燥咳少痰、咯血、皮肤紫斑、产妇乳少及大便燥结等病症。 最佳吃法:新鲜花生最好连壳煮着吃,煮熟后的花生不仅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花生壳和内层红衣的医疗保健作用。花生红衣能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血小板新生,加强毛细血管的收缩功能,可治疗血小板减少和防治出血性疾病;花生壳有降低血压、调整胆固醇的作用。古籍认为,花生补中益气,盐水煮食养肺。 最好搭配:红枣。搭配红枣,能补脾益血、止血。对脾虚血少、贫血有一定疗效,对女性尤为有益。 第一补:山药 上榜理由:每个季节都讲补,但进补方式不一样,春天温补、夏天清补、秋天要润补。秋季最佳的进补食物是山药,不仅有"神仙之食"的美誉,还有"食物药"的功效。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中医也认为,秋吃山药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 最佳吃法:蒸着吃、做汤喝、炒菜均可。蒸着吃,营养损失最小。 最好搭配:枸杞。如果不单独吃山药,可以和枸杞搭配来熬枸杞山药粥,能更好地发挥滋补效果。 第一肉:墨鱼 上榜理由:关于吃肉,民间一直有"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两条腿的不如没腿"的说法。墨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仅07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B族维生素及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滋补食品。秋天吃墨鱼,对女性尤其滋补。 墨鱼具有益血补肾、健胃理气的功效,秋吃墨鱼能养阴生津。 最佳吃法:红烧、爆炒、熘、炖、凉拌,做汤均可,但为防秋燥,墨鱼做汤是比较合适的。 最好搭配:豆腐,也属于养阴生津的食物,一起吃还能起到蛋白互补的作用。 第一饮:黄酒 上榜理由:"菊花开,饮黄酒"。黄酒是我国的民族特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是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比较全面的饮料酒,含有18种氨基酸,这在世界营养类酒中是少见的。黄酒还含较高的功能性低聚糖,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是葡萄酒、啤酒无法比拟的。 黄酒的功能根基深厚。中医认为,黄酒性热味甘苦,有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润皮肤、散湿气等治疗作用。 最佳饮用方法:黄酒温饮,暖胃驱寒。黄酒的传统饮法是放在热水中烫热或隔火加热后饮用,以35℃-45℃为佳。在黄酒烫热过程中,黄酒中含有的极微量对人体健康无益的有机化合物,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掉,减轻对身体的伤害。 最好搭配:乌梅。秋季讲究饮食以"收"为主,搭配乌梅恰恰符合"收"的理念,有养阴生津、润肺护肝的作用。 第一水果:梨 上榜理由:梨因鲜嫩多汁,含有85%的水分,酸甜适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等,被称为"天然矿泉水",自古就被尊为"百果之宗"。 秋季空气干燥,水分较少,若能每天坚持食用一定量的梨,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不同种类的梨性寒程度也不完全一样,如我们常吃的天津鸭梨、香梨和贡梨寒性差不多,而皮粗的沙梨和进口的啤梨,则寒性更大一些。 最佳吃法:梨的不同食用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功效,生梨和熟梨的功效就不一样。吃生梨能明显解除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的咽喉干、痒、痛、声音哑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将梨煮熟或蒸熟吃,如冰糖蒸梨可以起到滋阴润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对痛风病、风湿病及关节炎有防治功效,同时对治疗肺热咳嗽和喉咙痛等效果更佳。 最好搭配:蜂蜜。闻名中外的梨膏糖,就是用梨加蜂蜜熬制的,对患肺热久咳的病人有明显疗效。 第一粥:百合粥 上榜理由:秋季由于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人们常会口鼻干燥、渴欲不止、皮肤干燥,甚至出现肺燥咳嗽。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等功效,成为秋季食用之上品。 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其营养成分丰富,有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及一些特殊的有效成分,如淀粉、多糖、果胶以及多种生物碱,对抑制癌细胞增生有一定的疗效。 最佳吃法:煮粥。百合食用的方法很多,可当菜肴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这些都称得上是美味佳肴;也可煮粥吃,如百合与糯米制成百合粥,放上一点冰糖,不仅可口,而且安神,有助于睡眠;还可以用百合、莲子和红枣共煮成羹,可补益安神。 最好搭配:杏仁。杏仁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搭配百合熬粥适用于病后虚弱、干咳患者。 冬季养生十种蔬菜 1、小白菜 中医认为,小白菜养胃和中,味苦微寒,通畅利胃。小白菜富含维生素C和钙质,还含铁、磷、胡萝卜素和B族维生素等。 还有洋白菜,即卷心菜,性味苦平,能益心肾,健脾胃,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止痛、促进愈合的作用。 2、菜花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物质,每200克新鲜菜花,可为成年人提供一天饮食所需的维生素A 75%以上。 其维生素C的含量更为突出,每100克可达80毫克,比常见的大白菜、黄豆芽菜高3~4倍,比柑橘高两倍。 3、芹菜 中医认为,芹菜性凉,平肝健胃,味甘辛无毒,富含蛋白质、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氨基酸等,能兴奋中枢神经,多饮食,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并有祛痰作用。 芹菜可与香干、肉丝等炒食,色彩鲜艳,味道清香。 4、红薯 系粮食中营养较为丰富的食品。由于红薯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维生素A和维生素C,因此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 因此,常吃红薯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萎缩,防止胶原病的发生。 5、包心菜 其维生素C的含量是西红柿的35倍,钙的含量是黄瓜的2倍。包心菜还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钼和锰,是人体制造酶、激素等活性物质所必不可少的原料。 它能促进人体物质代谢,十分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其多量维生素C能增强肌体抗癌能力。 6、豆芽菜 黄豆、绿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磷、铁、钙等人体必需的饮食微量元素。 豆生芽后,不但能保持原有的物质,而且增加了维生素的含量,有利于消除疲劳。豆芽中的叶绿素可以防治直肠癌。 7、莴笋 莴笋肉质细嫩,生吃热炒均相宜。秋季常吃莴笋,可增强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进胆汁的分泌。莴笋中含的钾是钠的27倍,而且含有的维生素还有利于促进排尿,维持水平衡,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有很大的裨益。 莴笋中的含碘量高,这对人体的基础代谢和体格发育会产生有利影响。莴笋叶的营养远远高于莴笋茎。莴笋饮食中所含的氟元素,可参与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形成,参与骨骼的生长。除此之外,秋季患咳嗽的人,多吃莴笋叶,还可平咳。 8、胡萝卜 中医认为,胡萝卜维生素多,味甘平,食之补脾健胃。秋末胡萝卜以炖食最好,炒食为良。 炖食能保持胡萝卜素93%以上,炒食也可保持胡萝卜素80%以上。 9、萝卜 萝卜含有较多的水分、维生素C,一定量的钙、磷、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的蛋白质、铁及其它维生素,还含有木质素、胆碱、氧化酶素、甘酶、淀粉酶、芥子油等有益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小便不利等症。 可见萝卜对调理脾胃作用非小,所以有“秋后萝卜赛人参”之说,对秋季常见的消化不良、风热型感冒、扁桃体炎、咳喘多痰、咽喉痛等疾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10、芋头 芋头富含淀粉,营养丰富。每100克鲜品中含有热量91卡,蛋白质24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05克,钙14毫克,磷43毫克,铁05毫克,维生素C10毫克,维生素B1009毫克,维生素B2004毫克。 并含乳聚糖,质地软滑,轻易消化,有健胃作用,非常适宜脾胃虚弱、患肠道疾病、结核病和正处恢复期的病人食用,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