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喜欢选择吉日,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4收藏

古人为什么喜欢选择吉日,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第1张

择日,也就是择吉日,是大有讲究的。造作,无论是阴宅,还是阳宅,还是做灶,还是打家具,做衣服,日子都有的选。婚嫁,什么月什么日什么时,也是要认真选择的。看望病人,特殊的时候,也要择日。还愿,拜神佛,有时也用的上。为什么要择日?这里除了美好的祝福,还有就是避讳,怕冲撞了不好的东西,使得事情不能圆满成功。你比如说喝喜酒,就怕做酒席有什么意外。曾经有一家酒店开张,选择一个日子,不想这日出事了。一个厨师杀了一条蛇,蛇头掉地上,蛇羹已做好,他记起了蛇头,不想用手去摸,结果给蛇咬了,抢救都来不及,一命呜呼。当然这本来就是一个故事。不过,择日就是要避免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择时而为,这不但有自然科学之理,更有人心理上的爱憎之理,不但古人喜欢选择良辰吉日而为,就是今人也喜欢选择吉日良时而为。谁不想图吉利而得好?谁不想事半功倍?谁都不想连连失败,祸患不断。这与择时而为是有关系的,适时而作就好,逆时而为就丑,这是许多人的共识。只是如何看待,如何做法,各有不同而已。

我国创造有节气历,使用二十四节气,这对人从事农业生产,指导农耕是很有帮助,什么地方,什么季节,什么时日,该做什么,种什么是有讲究的,早不成,迟不得,早了,迟了对收成是会有影响的。所以择时而为,选适合时日而为是对的,不可不识天时节令,地方特点,而乱干胡来。

凡事都有规律特点,都应去认识了解之,选取适时而为是最好。遵从天时地利人心,莫逆之而干。但是,现在流行的一些择吉择时学说,有许多已脱离了天时地利人心自然之道,而循入专论凭空而造的吉星凶神之门,大谈吉凶星神宜忌,颇有迷信味道,这样的择吉选时,就不一定是对的了。不少请了“大师”帮择吉良时而为,结果逢凶出事的不少。所以,择时而为是对的,但太迷信而无主见,求大师代择良时,就未必是对的。

古人喜欢择吉日行事,这样的习俗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我国的农村。凡是遇到婚嫁、祭祀、开张、动土、殡葬、修房建屋等等,人们总喜欢挑个好日子,祈求趋吉避凶,顺利完成,也就是选个黄道吉日来办理。

古人认为黄道天空中共分布着十二个亮度最高的 星座 ,它们是青龙、白虎、明堂、天刑、朱雀、金匮、天德、玉堂、天牢、玄武、司命和勾陈等,并总结了这种现象对人类影响的规律,围绕二十八宿星运行、值日,并据此制定了黄黑道日,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趋吉避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选择。正统的黄道吉日,必须结合用事者的生辰进行选择。

古人做事喜欢喜欢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才能成其大事。选对了吉日,那么就能占有天时最有利时机,我想,这就是古人喜欢的原因吧,而且久经不衰,流传至今。

反正我选了,你呢?

要先从”黄道吉日”的由来说起。

”黄历”,是由黄帝轩辕发明的,是中国朴素的科学规律的应用,是中国特有的时间记录方式,它含有天文学的研究,依照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推算制定的,涵盖有”天干,地支,星宿等”内容。

而”黄道吉日”,就是通过对以上规律整理,在其中找到可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同时暗合自然规律的时间点。归纳为”吉日”。

”吉日”的说法,会对人的心理暗示作用,可以让人以正能量的心态去办事,成功率自然高。在古代 科技 不昌明的时期,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对自然了解深入,古人对”吉日”的计算及解释方式,更加的系统化,理论化,演化出的中国的”五行八卦”理论及奇书《周易》,让”吉日”应用面更广。不管是国家层面的大事,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出门必问吉凶”,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内容。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天气(估且称之)和个人八字其实都是一种信息密码,择日,是将这种密码进行契合,只有这样才能打开自己所需的宝箱。

虽然古人常讲“良辰、美景、赏心、悦事,四者难并”,但人们还是一直不懈于追求得天时、地利及人和,以祈求事事开头圆满,开展顺利。都说“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该何时着手,从何处下手。于是,古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天象四时变化,个人命理及八方吉时方位,逐渐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择吉”之法,包括“择日”和“择地”。今天就单独谈谈“择日”的相关常识和讲究。“择日”是中国民俗之一。顾名思义,“择日”就是选择日子、挑选时辰,故在民间又叫“看日子”、“挑日子”。“择日”和“择地”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一个侧重时间,一个侧重空间,然而两者关系不可割裂,互为依存,共同形成古人为趋吉避凶、实现美好愿望的常用的卜算方式。“择日”讲究起源于何时,目前尚不可考据。但有一点可断定,这与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建立起来的《周易》阴阳五行学说是有密切渊源的,而且“择日”之法的出现也不晚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这在一些先秦典籍中可见相关记载。《礼记·曾子问》:“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孔颖达疏:“谓选择吉日,妇亲自执馔以祭于祢庙。”从此段文字可见古人已有选择吉日祭祀祖先的讲究。古人对“择日”的重视,达到今人很难想象的地步。从一些现存的相关文献看,古人择日可谓事无 巨细,大到天子敬天祭祖、远征破敌,再到官宦婚丧嫁娶、出行沐浴,小到百姓农耕凿井、移床安灶,都会涉及到择日。《汉书·韩信传》记载:“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儒林外史》第十九回描述:“(匡超人)正要择日回家,那日景兰江走来候候,就邀在酒店里吃酒。”可见无论是皇帝设坛斋戒,还是小到仕人回家,都有“择日”的讲究。可以说,“择日”的讲究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祭祀、求嗣、入学、求医、结婚、嫁娶、远行、搬移、开市、破土、动工、修宅、安葬、凿井等。在他们看来,“好的开始,才是成功的一半”,而要有开好头,择日不可不讲究!说到这儿,再谈谈现代人的“择吉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古人传承下来的择日习俗虽有式微,但在民间仍有很大的影响,只是人们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异而已。其实,从国家层面讲,一些国家大事仍然有深奥的“择日”讲究,比如2008年的北京1奥运会,选择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开幕,既遵循中国人崇尚数字8的吉利寓意,又有很深的择日奥秘。

有,玄门太多了,不光以前,现在照样实用!我先透漏一点点: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间~~~~~

还有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此处一年十三天,百事皆不顺,就是生孩子碰到,此娃都一背子不如意!

更有太岁、月冲,四废日等~~

更有:甲不开仓,财物耗亡;

乙不栽植,千株不长;

丙不修灶,必见灾殃;

丁不剃头,头主生疮;

戊不受田,田主不祥;

己不破券,二比并亡;

庚不经络,织机虚张;

辛不合酱,主人不尝;

壬不决水,更难提防;

癸不词讼,理弱敌强;

亦有亥不嫁娶必主分张~~~不再一一列举!灵验之处妙不可言!

择吉是中国民俗不可或缺的一个传统,一般较大的事项都要择吉日吉时兴办,如婚嫁、乔迁、建房、工程奠基、丧葬、外出办事等等,都需要择吉!

一般而言我们经常听到“黄道吉日”这个词,一般认为“黄道”为吉日,“黑道”为凶日,黄道指日,黑道指月,沈括在《梦溪笔谈》有云:“日之所由,谓之黄道;月行黄道之北,谓之黑道。”

选择的最吉利的好日子就是黄道吉日了,这一天去办事最容易成功了,与黄道吉日对应的是黑道凶日,这一天是不宜办任何事,凡事谨慎的。

看旧 社会 的年历(俗称旧黄历)里面,在每个日子的下面标有:建、除、满、平、执、收、成、破危、开、闭字样,就是说明该日吉凶的。大致来说,初、危、定、平、成、开为吉日;建、满、执、破、收、闭为凶日。但也要区分要办的事情而具体看待。

其具体含意如下:

建日:指事情未成之初始。宜于建基立业,破土、开斧、开光、安座,此外一切均不宜。

除日:指清楚的含意。宜于吐故、清洁、沐浴、求医、安葬等。

满日:指圆满的含意。宜于办一切喜庆之事,忌办诸凶事不吉事。

平日:指平顺之意。喜、凶事均可办。定日:指凡事皆有定。宜采纳、商贾、拜访 、考试等,此外诸凶事不宜。

执日:指凡事固执无变通。一切喜、凶事均宜忌。成日:指凡事成就。喜凶诸事均 可办理。收日:指收回、收敛的含义。只宜收敛、索取、埋葬。此外诸凶事不宜。破日:指破裂,冲 破的含义。忌办一切喜凶事,刑破日就是指此日而说。

危日:凡事应小心之意。可办事但要小心,大事小用。

开日:指开通顺利,百事可行。闭日;指不通闭塞。可以收敛、埋葬,余事不宜。

以上是就黄道吉日而谈的择吉依据,随着易学术数的发展,人们对择吉已经做到更具体更专业化

A,婚嫁择吉;

婚庆择吉大致考察以下几点

一、结婚年和结婚日不能冲克双方的夫妻宫。

二、结婚日期不能冲克双方的生辰八字用神。

三、在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将结婚日期选择在一个有天德贵人或者月德贵人的日子。

四、对于男女双方八字有冲克的情况,尽量选择一个可以合住或冲去凶煞的日子,此亦称化解婚煞。

五、结婚日期要避开干支同气且又与男命日干五行相同,亦要避开日干同气且又与女方伤官五行相同。

B,乔迁择吉:

乔迁择吉类属于风水类择吉,它大致要考察一下几点:

一、夫妇的年命,年命与房屋的山向相匹配

二、年月日时的选择,这个时刻以及房屋的座山对夫妇的作用。

三、考察择吉时刻的天星,是否有福星禄星以及贵人驿马可用,是否太阳月亮之吉气为我所用。

四、考察房屋地运与天时天运是否相生和,这种相合的吉气与房主人的关系如何等等。

丧葬择吉:

类属于风水择吉,它大致要考察一下几点:

一、用地首先要完美然后才是用年月日时催动旺气。

二、择吉需考察用地座山的元运,就是我们所讲的:正神正位装,坡水入零堂。

三,考察择吉之年月日时,与地运是否阴阳相见,是否生克制化合吉。

四,考察天星,福、禄、贵人、驿马以及日月之贵气是否为我所用。

五、考察奇门格局,是否可用。

以上安来概括的论述了择吉的术数依据,而择吉的方法不一,比较科学的择日方法还是,地脉与天星的阴阳交融,再折射到人的运势,此种术数几乎网络里学不到的,它是对《藏经》、《天玉经》最好最权威的解释,以上是安来就古人择吉之依据的论述,祝你好运!

旧时民间婚嫁、破土、出行、安葬等仪式都要选取黄道吉日。古人认为,在这些日子举行仪式可以免除灾难,诸事顺利。

择吉就是选择吉日,古代凡是结婚、嫁女、殡葬、建房、出门办事都要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一般认为黄道为吉日,黑道为凶日。“黄道”“黑道”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名称,黄道指日、黑道指月。哪天黄道、哪天黑道,旧历书有详细说明,但重大事情吉日的选择仍要请阴阳先生,一般事情选择吉日,查历书即可

一般稍微重要的事情都要选吉日,戒凶日,甚至夫妻同房也不例外,比较娇贵的幼儿剃头也择吉日。

古时候,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对天气万物变化理解不是很清楚,就利用风水学来选择重大事情的日期,这也是一种心灵的安慰。按照现代科学来说没有什么依据。就是在当下 社会 ,还是有些在选择重大事情的日期时,依然按照古时候的黄道吉日来参考甄选,以求好彩头,这是千百年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很高兴有缘回答下这个问题:

关于吉日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黄道吉日,而黄道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形成的轨道,绕太阳公转一圈,正好一年,走过的路线叫做黄道,也代表着365天的时间刻度点;

古人总结出了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规律,而形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文化意识,认为在不同的时间刻度的日子上,所形成的磁场能量不同,对人们所做的事情的成功率的吉凶影响不同,而慢慢的创建了历书,相传是由皇帝轩辕发明的,因此又叫黄历;

围绕28宿值日运行,干支计时,神煞值日等而制定了好黑道日之说,其中有十二神煞值日,青龙,天德,玉堂,司命,明堂,金匮,为黄道吉日,朱雀,白虎,天牢,玄武,勾陈为黑道凶日,是其一说,

其二又有12建星值日,黄黑道之说,依除,危,定,执,成,开之日为黄道吉日,又依建,满,平,收之日,为黑道凶日等等,

从而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帮助,用来择选吉日,趋吉避凶,当然不同的事情会有不同的择日方法,是黄道日并非万事大吉,是黑道人,也并非是凶,结婚择日还需看夫妻二人的八字来配合,是造葬的须看仙命,山向,以及其它专业神煞的讲究,乔迁,开业,上官赴任,动土,修造等等,,都是需要择日的,只是主事之不同,其择法有所不一,这就是古人择日之说,当今 社会 也是一直沿用,感谢阅读。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关于身后之事是极为严肃的,因为这不仅是代表着对逝者的尊敬,也是在为逝者家属、子孙后代祈求福荫;在一些地区,丧葬事宜办得是否体面,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逝者家族的声望。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丧葬择日的类型和意义。

丧葬择日的类型主要包括:成服日,开山斩草、破土开穴日,出丧下葬日,入殓日,等等。择日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择日(择吉)的目的就是趋吉避凶、祈福禳祸,正所谓“发福由其地脉,催福出于良辰。”

丧葬择日的意义是对家属、子孙产生积极向上的作用,秘录云:“亡人更生造化,只於入地之课是推,后裔盛衰灾祥,在乎行年气星为应。”为亡者选择适宜的丧事吉日,对家人与子孙有比较大的影响。

“三分命,七分运”,命有贵贱,运有好坏;丧葬择日择吉是开运旺运的有效方法之一。上梁、破土、结婚、造房、搬家皆民间大事,都应该选择合适的吉日而为之。古诀云:“不得真龙得日月,也应富贵旺人家。”可见择日的重要性。

择日择吉选择、利用有利条件避开和克服不利因素所做的一种努力,以获得吉祥平安,近利远害,这同时也是人类的天性或本能,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寻找、向往平安吉祥生活环境的一种主观性行为。

人们运用智慧和经验,寻找、确定人世间种种活动的适宜时间、空间,其要领在于尽可能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以上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所造成的适时机遇。同时择吉也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增加人们的信心和决心。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凉山是彝族聚集最多的地方,现在还保留着自己丧葬文化。丧葬文化在 彝族文化 中是特别重要的仪式,而且在丧葬时他们会聚集在一起饮食,彝族称之为“古止古舍切”。下面,我们一起更深入的了解凉山彝族丧葬文化吧。

  凉山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火葬在凉山彝族地区传袭甚久。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规格无统一的标准,视家庭条件以及亲族网络关系的强弱来定。丧葬的礼仪是基本相同的,大体可以分为收殓、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程序。

 在凉山彝族地区,不管是男是女,不论名望高低尊卑,辞世后家人和邻居都给他穿上黑白蓝配套的丧服。合唇瞑目蜷腿,两手交叉于胸前,手指轻轻扣拢成拳。盖上披衫,将遗体侧身放在木制的尸架上。男的左侧在下,这是因为男的右手需要拿剑防身,女的需要左手在上,便于抓羊毛捻线。

 遗体可以放在家里,也可以搭上布棚放在院子里,近邻听到哭声,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不沾亲的都纷纷哭着赶来合力料理丧事。寨人到齐,长辈们择吉定下出殡日期,出殡日期是根据辞世者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而定。而辞世者的命宫是根据辞世者出生之日的“弹布”所在方位而定。出殡日期确定以后分头给居住在远处的亲友报丧。出殡前夕彝族称之为“撮热”,意为集中人。

 这天是丧期中最热闹的一天。凡是来参加丧葬的人都定在这天到齐,祭品也是这天送来。奔丧者多以一个家支或村寨为单位,客人中有提酒的,牵牛羊的,还有悬举着祭帐的。临近了人人都得大哭一场。之后劝诫家属节哀,主方则就地用酒给他们洗尘,简要介绍死因及生平事迹,然后统一安排食宿。

 守灵是凉山彝族地区丧葬的一大习俗,也是各村寨间团结互助和亲戚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现。彝族认为老人辞世是青笋脱壳,菜熟叶黄,是人们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用不着过分悲伤。因此灵前既有悲戚的哭声,也有乐天的酒语,还有扣人心弦的摔跤比赛。最吸引人的则莫过于答辩贤言巧语了,通常以宾主对垒的形式,引经据典临场发挥相结合,双方常常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阿古荷”是贯通这一夜的活动,鸡鸣之后更盛,通常组织许多人,排成队以领唱的形式为死者指路送魂。

 出殡在凉山彝族的丧葬活动中是很重要的,要专门请“毕摩”做法事,目的是为了不让死者带走在场亲戚朋友的灵魂也为死者做出殡前最后的指路送魂。凉山彝族的葬地多选在住房上方的荒坡上,有些岁数比较大的人自己在世的时候就把葬地指定好的,有些是死后其子女或者祭师指定的。出殡时,所有的送葬者都拥挤在灵床后边朝前走动。这时儿女子孙、亲朋好友个个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声,一直把灵床抬到柴堆上,安放就绪,从上引柴火。

 聚集在一起饮食是凉山彝族丧葬中特别重要的一种仪式。彝族叫“古止古舍切”。为老人办丧呜枪意为向前来蛮缠死者灵魂的魔鬼开火,为祖灵除去祖界途程上的邪魔。实际上是为了显示家支的势力,过去在这个场合里,谁家的枪鸣得多谁家就显得体面,以显示家支势力庞大。雨点般的枪声,使人震耳欲聋。

 在枪声陪伴下主方抬起砣砣肉和荞饼,让客人自由组合成团,不分男女老幼,不管相识或相关与否,按人头分给一份砣砣肉、荞饼或米饭。待到在场的人都得到一份时,主人鸣枪,大声宣布丧事圆满结束,并劝各路宾客回到村寨吃点便餐再走。至此,有宴者可以赴宴,无宴者可以归家,整个丧葬仪式便告完成。

闽南丧葬数:泉州那个方向,石狮 晋江那带最浓重。死一个人送葬队都上百人,几百人。不知道的人看了还以为是地方热闹风俗。曾经位朋友,去那边做洗发水广告,走着走着看的前面人好多走过来。还以为是热闹。赶紧把简介桌子摆下,摆上洗发水开始卖,后来才看到扛着死人。哈哈。。。所以说一楼说的很对:活在 苏州 杭州。死要死在 福建泉州。浓重死法。

厦门那边,到了往生者的棺材前,鞠躬3次。你是要去送葬?那就送到半路了。要给人纸份(钱)。就直接找理事人,把钱拿给理事人。

一楼回答的也不是错的啊。二楼的,你说他说错了。没错啊,在我们这里以前不是火葬时,死者埋三年后是要挖开棺木。把死者骨头从新搬到另一个地方,我们这闽南语叫:捡骨。 埋葬三年后需要请一个懂的人来。开棺时要祭拜,还要嘴里念着,捡骨要有次序的,先从什么地方捡,又怎么放到:陶瓷灌。我们这叫:金枓盎。再粗点讲叫:咸菜缸。里面去。然后又请风水师先选好风水地。再将陶瓷灌放置那个地方。

谚语有云“生在苏杭二州,葬在福建泉州”。而晋江乃泉州首邑,郡治即设晋江县中,由此可以窥知古代晋江丧葬仪俗是可以让“亡灵倍感幸福”的。自早年民间人们对于丧葬就有一套不成文的规例,从古至今这样逐渐延续下来了。 我曾问过一些老爷爷老奶奶才得以知道这当中的环节是多么繁杂。垂危之际的年老病重之人要将其移至大厅侧由四块木板搭成的铺上,俗称“正寝”,病人气绝之后即“寿终正寝”。由孝男上街买回陶盆并不断焚烧库钱于钵中,边烧边叫“给你买路走,给你买路走……”。此时还在尸旁点油灯和白烛,俗称“棺头灯火”;在露天用煮熟的鸭蛋置于白米饭之上,并放置于棺头,称“棺头饭”,即“送终饭”;给死者换“寿衣”。丧家然后请择日师开列“开斗书”,同时派人分头报丧,俗称“报死”。入殓之前,孝男孝女身穿孝服,取新水桶到附近水井汲水,以沐尸体,俗称“小殓”。此时请来装扮死者及负责入殓的“雕虎”者,将装扮好的死者扶坐在厅中的交椅上,前面摆小几或长椅,上摆五色果点或十二碗菜肴,俗称“辞生”。诸礼俗以毕,即准备入殓,俗称“大殓”。大殓之后要做两件事,一是择吉安葬,二是停柩在堂,出殡落土安葬以后还有“小祥”“大祥”与“做忌”。三周年后还要拾骸重葬,即请风水先生卜得丁、财、贵好地,择吉日隆重重葬,修筑庞大的“龟坟”,此时方能脱去孝服换吉服,称为除服,这三年称为守孝。由此可以看出,俗谚“葬在福建泉州”就不足为奇了。 直至今日我们所见的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我也曾参与过,懵懵懂懂的我不由产生了怀疑:繁琐的仪俗背后,是对亡灵的追思,还是借此对亡灵至诚至孝的最好表达?或是祈祷亡灵真的会升入天堂?陆游诗曰“家祭无忘告乃翁”,果真亡灵会“泉下有知”吗?然而,我并不相信,我认为这繁琐的习俗是存在着很大弊端的。 首先,对亡灵的追思本无可厚非,采取一定的仪式如“沐尸换寿衣入殓”以表示对亡灵的尊重是有必要的。但是,借此表达孝男孝女的至诚至孝,我是不赞同的,而且还有封建迷信之嫌疑。 诸如守孝三年,拾骸重葬,方能脱去孝服,这种“孝道”,我想亡灵是不会“泉下有知”的,如果算的话,只能说是“死后孝心”,更何况还要再请“风水”加以隆重厚葬。自汉代以来,阴阳五行之说盛行不衰,“风水”迷信随之而起,世俗以为“风水”选择得当与否将对后世子孙的繁衍、事业的发展起重大影响。有钱人家往往重金聘请“灵验”的风水先生选择吉地作为安葬之地。由此看来,披上沉重封建迷信色彩“外衣”的丧葬习俗,最终演变成了生者为自己能更好活着而祈求亡灵的“阴德”,即鲁迅所说的“荫功庇护”。如果亡灵“泉下有知”的话,这种反复折腾的习俗背后,“孝道”何在?这恐怕是活着的人“演”给活着的人看。不然,在外死于非命的亡灵为何不停在自家的厅堂,而是“在外搭棚守灵”。除此之外,这种用封建迷信“包装”的“死后孝心”还表现在以下习俗。 如源于封建迷信的“做旬”。世俗相信佛经人生有六道轮转之说,认为人在死后与再投生之际,有所谓“中阴身”呈童子形,寻求生缘。世俗又传逢七家祀,请僧侣做佛事,能为亡者修福,使其免遭地狱之苦,而投生为人类。又如“做功德”,是死者子孙感激死者养育之恩而请僧道做的道场法事。民俗认为这样可以为死者赎生前罪孽,超越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而获得升天或投生人生。如此等等,我称之为“死后孝心”,并且封建迷信色彩极浓厚。 因此,闽南繁琐的丧葬仪俗虽隆重地烘托出生对死的追忆,但是宗教迷信泛滥成灾,并不能表达出生者“孝悌为先”的道德境界,再则耗费无度。 听爷爷说,人们是极讲究殡葬仪仗队的隆重程度的,因此,所有的费用也就得更高一筹。像请僧道、买铭旗、神主亭、魂桥、灵柩、挽轴、花圈、乐队、高跷、请舞狮队、拍胸队等,再加上“出山”后要请所有送葬的宾友族人吃饭,所需的一切费用对于经济一般的也要四五万;若家庭经济较好的,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生怕折了“声名”,则要花上七八万甚至十几万。可想而知,人们在丧葬中铺张浪费了多少啊。如今,这样隆重的送葬队伍等习俗愈演愈烈却演变成了“活”人们竞相攀比、夸富斗豪的“门面”! 民俗骂人不识廉耻为“前世无盖面布”,源于“水被”“面布”(为死者覆盖)的习俗,从这一小小的细节,我们就不难看出,这种丧葬仪俗在闽南的社会影响是多么深刻。但是,耗费无度且充满迷信的“死后孝心”,其弊端显而易见,着实令人心痛。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革旧布新。 “佛陀为失去母亲的波斯匿王说法”,给了我很深刻的启发: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将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尤其当父母健在,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生前尽孝,则死后从简。 我认为,生前尽孝,应该从生活细节做起。譬如在古代《孟子·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说的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在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活中,时常会碰到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代沟”现象,有时的确是由于父母的过错而导致了相互的“心理裂痕”。我们应该正视父母的过错,心平气和地与父母沟通,并且要注意尊重,而不能逆反、选择逃避,是可以避免“代沟”现象的,这种“孝行”也是不难做到的。除此之外,我认为有时候给父母一声轻声的问候,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并以一颗感恩的心善待父母;现在努力学习,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就像我校宣言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打好人生的基础。这应该是我们中学生对父母最大的孝。 只要生前尽孝了,那么亡后一切丧事就可以从简。我们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选择科学与文明,远离迷信,一革到底,采取全新的现代丧礼做法。不搞祭祀,不烧香烧纸,只设灵堂置遗像。用遗体告别、开追悼会代替焚香摆供;用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鞠躬默哀代替磕头跪拜;用播放哀乐代替吹吹打打、鸣放鞭炮。这也一样隆重,一样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敬爱与怀念。在社会生活中,共和国***丧事从简为人民群众树立了榜样。电视上简单、肃穆的追悼会场面成了最生动形象的移风易俗的教材。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闽南这种繁琐的丧葬仪俗进行改革,革除当中的陋俗,树立“生前尽孝,死后从简”的意识,用健康、科学、文明的丧葬观,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和谐。

   布依族文化 是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下形成并发展的,因此布依族文化中融入了很多布依族人民对自然以及神的崇拜。布依族丧葬,更是极具特色,深刻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么,就让我带大家看看历史悠久的布依族丧葬文化吧。

  当布依族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濮摩”先生择吉日举办丧事。如果死者为女性,则必须待舅家人员到现场亲自检视入棺,才能安葬。丧事办得繁简与否要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清贫之家只请“濮摩”开路,一切从简。

 富有之家讲排场,除了开路、堂祭之外,还要举行“古夜王”仪式,砍牛做斋。古代凡遇丧事都要砍杀数头牛羊祭供,大办酒席宴请宾客,丧期长达三、五天。停柩期间,丧事之家一律素食。出丧之后才能开荤。

 下葬前二天,寨邻亲友送礼凭吊。视其亲疏送幡文、酒、鸡、钱及小猪。女婿和舅家要送香亭、纸马、祭幡。孝子着长幡孝帕,穿草鞋,系麻丝。当外家舅爷到来时,孝子们拄孝棒于柩前跪迎,来者将其扶起。是夜,敲铜鼓,吹唢呐,打竹筒,举行治丧仪式。

 届时,村寨男女集于丧家门外,各持尺余长竹筒刷把。两人一组交叉对阵,一人执木棒敲粑糟为拍,有单打、双打、三打、五打至十二打不等,声调铿锵,整齐和谐,有条不紊。又于灵柩前悬挂数面铜鼓,有节奏地敲击,同时用竹竿敲楼板相应,曰“打铜鼓”。唢呐队是女婿所请,有一至数对,整个村寨笼罩在悲声之中。

 下葬前一夜举行堂祭。堂祭分家祭、宾祭两种。家祭是儿子女婿等凭吊;宾祭是一般亲友的祭吊。堂祭宣读祭文,缅怀死者生平,寄托哀思。用素菜九道供奉。过去孝家要做素、荤两莱,现在是孝家做素菜,女婿做荤菜。堂祭之后,将灵柩移于门外长凳上停放。吉日出殡,孝子跪拜于前,铜鼓、唢呐、铁炮、鞭炮、恸哭声交汇一片,灵柩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而行。

汉人的丧葬仪礼(一)

台湾汉人的丧葬仪礼,沿袭古代中国大陆的传统,以周朝的礼仪为根本,又混和了道教、佛教、阴阳家、风水先生等种种说法,自成一体,别具风格。丧礼的全过程是相当繁琐的。

搬铺。病人病重临危之际,须将病人移到正厅临时搭起的板床上,俗称“搬铺”,若死在卧室,据说“冥魂”会吊在床上不能“超度”。而台湾人相信正厅是家中最好的位置,若能在此瞑日,可谓光荣、幸福。男人要移到正厅的正旁(右侧),女人移到正厅的侧旁(左侧)。

烧银纸。银纸是供亡魂在阴间的旅费,称为“脚尾钱”;还要放一香炉,烧香点烛,为死者照亮赴阴间的路。

人死后,有所谓“哭路头”之俗,即父母亡故,女儿闻讯需立即返家,一边大哭一边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自己的悲痛之情等等,一直要哭到有人拿茶给她喝或拿毛巾给她擦脸才能停止。但家属哭嚎,忌泪水滴在尸身上,否则据说此人会发疯。而族中人来到死者身旁,男人在死者床位的东边,女 人在床位的西边,一律去掉身上的饰品,着素服,集体号哭。

开魂路。请道士(俗称“乌头司公”)或僧侣来念经。为亡魂超度,开路,引导至阴间。

乞水沐浴。亲族穿上丧服以后,就到河边排队取水,称之为“乞水”。回来后请“好命人”用白布浸水,做为逝者擦拭身体的模样,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你现在已经变成神明了,已能和祖先见面”等,这就是“沐浴”。

套衫。为死者准备的衣服(寿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达十一件(但必须是奇数),先由孝男套上试穿,称为“套衫”。孝男穿好寿衣后,拿一个秤子,好像要称衣服似的,这就是告诉死者寿衣是子孙买的,要他穿了去见祖先。

抽寿。“套衫”后,亲人们都要吃用面线和黑砂糖混和而成的食物,因为面线很长,象征长寿,所以称为“抽寿”。“抽寿”完后,要把笠帽和箍丢到屋顶上,表示已将死者的年龄加进了子孙寿命里,以延长子孙寿命的意思。

张穿。孝男“套衫”之后,请“好命人”为死者穿上寿衣。寿衣是于老人生前就准备好了的,有的甚至是出嫁时由别人送的,有的是做61岁大寿时别人送的生日礼物,俗称“张老衫仔裤”。另外,女子出嫁时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也可做日后的寿衣用。

辞生。尸体纳棺前,死者还要在阳间吃最后一餐,代表与世人告别。与“食酒婚桌”一样,有12种菜肴,依旧由“好命人”做出夹菜的动作,口中还要说些吉利的话。 入殓(纳棺)。入殓是整个葬礼的重要时刻,必须请算命先生来选择良辰吉日。之后的顺序也是非常严格的:棺材的底部放草丝;草丝上面放烧过的灰;灰上放银钱;银钱上又放库钱;放上写有七星的薄板,力“七星枋”,七星代表太极;放上桃技,用以驱逐阴间恶狗;放一块石头、一个煮熟的鸡蛋、一碗酱油曲,表示人死后不能复活;放“过山裤”;放上用红布和白布缝成的枕头,还有银纸,称为“鸡枕”;在尸体旁放上金器和宝石,为的是鼓励子孙日后能为死者拾骨再葬;放“水被”,盖在尸体上;放“掩身幡”,这是由道士做成的白布,长度和棺材一样,死者有几个子女就撕成几条,把剩下的部分放在棺材中;最后放些银钱。这些仪式统称“收乌”。

纳棺之后,还没有嫁娶的子孙要轮流在棺材旁睡觉,称之为“困棺脚”,一直到出葬为止。

出山(出葬)。出葬通常由和尚和道士来主持,日期则由择日士来决定。

送葬的队伍也很壮观。送葬时,由亲人们护送棺材前往山上安葬,并按传统习俗列队,行列中有整只猪、羊、开路神、放银钱纸、铭旗、孝灯、吉灯、吹鼓团队、五彩旗、风水先生、凉伞、花圈、歌仔戏团、二十四孝花车、掌柩旌官、道士、和尚、金童玉女、纸幡、灵柩、男性遗族队、女性遗族队、送葬亲友等,共约50种。

丧服也是非常讲究的。遗族中的亲属都要穿丧服。男子穿草鞋,女子的鞋上要缝丧布,跟随送丧行列边走边哭。一般前来送葬的亲友来宾,跟随一段路后,找个恰当的地方停下来。棺材也停下来,由丧主跪地答礼,恳辞送葬的亲友,并表示感谢,故为“谢步”。于是,送葬的亲友们便与灵柩告别,而子孙及近亲一直送到下葬为止。

台湾民间至今仍盛行土葬(大城市除外),选择墓地十分讲究“风水’”,不惜重金聘请风水先生觅寻“吉地”。台湾多雨水,墓的形状与闽粤地区相仿,多用砖石砌成“椅子形”,外包水泥或石灰。

下葬(落葬)。这是最后一关。墓地的坟墓是事先委托“土公”(从事埋葬洗骨的人)掘好的,待棺木到达时,将棺上的覆盖物取掉,男性跪在棺的左边,女性跪在棺的右边,大声哭号,以示诀别。和尚和道士念完经后,就开始“放栓”,也就是在棺材的某一部位打孔,然后打进水栓。用意是让棺材里面能通空气,以便早日物化。最后同土公等人把棺材放进墓穴,由丧主先往棺材上埋上,以示尽孝。

最后对土地公烧金纸,对坟墓烧银纸,并收回全部的牲礼,至此葬礼便告完成。

葬礼结束后,由长孙将牌位放在“魂轿”中带回家中供奉,称为“返主”。送葬本为丧事,但返主则为吉事,所以长孙要脱掉丧服,换上浅**的长衣。回家后,以预先准备好的菜肴款待帮助送葬者。同时,把神主牌位奉在正厅,僧道烧香、烧纸、读经,家人亦烧香、祭拜、号哭,称为“安灵”。

葬仪三至七天后,孝男及近亲要备牲礼到墓地祭拜,叫做“巡山”域“收灰”、“谢土”。以后还要选一吉日举行完坟仪式。之后,还有许多仪式,如“做旬”、“做功德”等祭礼。

做旬,就是在死者死后的每七天所做的供奉。在这些日子里,早晚要做“孝饭”供在灵桌上,遗族上香烧银纸,妇女则跪地哭嚎。如果是富人家,则请和尚和道士来“做功德”。

最后一个做旬叫做“尾旬”,这要根据丧礼时的“套衫”所穿衣服的多少而定。如果是穿了7层,就做“七旬”,七七四十九天;如果是穿11层,就做“十一旬”,长达77天。

此后还要做百日,也就是人死后百天的祭祀。有钱人家要请和尚或道士到家中,举行盛大的供养法会。而一般人家只需在灵桌上供奉,子孙们祭拜一番就可以了。

死者去世一年后,要“做对年”。这时死者出嫁的女儿,都必须回来供奉牲礼祭祀。这一天的仪式完成后,女儿及远亲就可以“脱孝”了。

之后,就是选个吉日撤掉“魂帛”和香炉,这叫“推灵”。

合炉。就是在死者的丧期届满时,把香炉灰的一部分,放进祖先牌位的香炉中,到这时死者的牌位才能和祖先牌位供在一起。也有人把死者的新牌位火化,仅在历代祖先的大牌上写进死者的名字。

新忌。合炉后的第一次忌日叫“做新忌”,从此以后每年都在这一日祭祖。

扫墓。也叫培墓、上墓,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十天内。扫墓时要 铲除坟上的杂草,把墓碑上的字洗涮清晰,然后在墓前供上红龟稞、发糕、牲醴祭拜。祭拜后要在坟头及坟墓四周放上称为“墓纸”的长方形五彩纸。

汉人的丧葬仪礼(二)

台湾民间另有“捡骨”之俗。捡骨,俗称“捡风水”,又称“二次葬”,即人死后第一次葬时比较简单,埋得较浅,坟墓不包水泥和石灰,不立正式墓碑;待五至七年之后,尸体已经腐烂,择吉日挖开墓地,捡拾遗骨,经洗净、曝晒,再装入骨坛择吉地正式安葬。骨坛又称“黄金瓮”,是高约二尺,直径一尺的圆形特制陶瓮。其款式依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男性的图案是“双龙拜塔”,女性的图案则是“双凤抢珠”,坛盖则都是“前寿后福”。在台湾西南沿海一带,“捡骨”属于专门行业。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捡骨人俗称“土公仔”,包工包料。

“捡骨”之俗原本传自闽、粤祖籍,至今在粤东客家人聚居地仍保留此俗。这与客家祖先早年流离不定的移民生活有关,因骸骨装人陶瓮便于随家搬迁,且若要送返故乡安葬也较容易,是客家人怀祖念宗、眷恋故土之情的一种表现。不过传入台湾后此俗又有了变化,变成了改葬习俗。即死者葬后,凡遇家运不济、怪事连连。无丁无财、生意失败等等,必归咎于墓地风水不好,立即择地另葬。民间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意思是说改葬的次数越多越好。

那令世人震惊的骷髅墙,庄严肃穆的天葬台,盘旋飞翔的鹰鹫,举世无双的天葬场面,形成一个神秘世界,吸引着无数有缘或无缘走上 高原的人。

但 到底有没有骷髅墙,就连许多老 也仅仅是听说而己,没有几个有缘走近。 著名作家马丽华在《藏北游历》一书中肯定地说 有骷髅墙,在藏北的“多多卡便成为全 唯一保存头骨的天葬台了“。

探寻天葬和天葬台

一位藏学研究造诣很深的人对我说:到骷髅墙去看看吧,那是人类的归宿。后来要不是看到在比如县工作过的曹长进先生拍的一组照片,我决不会鼓足勇气寻找藏北骷髅墙的。

从城北行署所在地的那曲镇向东南走约300公里,就是比如县。比如即“母牦牛角“的意思,传说这里原是一个“母牦牛部落“定居的地方。达摩寺多多卡天葬台就位于比如县城西郊,也是骷髅墙所在地。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依据 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纪以后,有学者认为,这种丧葬形式是由直贡噶举所创立的。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地方建造了直贡替寺,并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

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天葬台上桑烟引来的鹰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 称之为“神鸟“。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所以 至今仍流行天葬。

多多卡天葬院中间,有一块约4平方米大小、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葬尸池,池北边有一块60厘米高的长方形石块,是天葬时停放尸体的。在天葬院南门外,还竖立一根约10余米高的经幡旗杆,上边有骷髅骨雕塑,顶部悬挂着很多褪了色的经幡。

送逝者到多多卡天葬台前,把尸体卷曲起来,头屈于膝部,使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台,点燃桑烟引来鹰鹫,再进行尸解。因为鹰鹫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骨头,所以天葬程序就采用倒叙法,先喂骨头。

摄人心魄的骷髅墙

整个天葬台院子约有4000多平方米,四周有约一人高的土墙,在南墙和西墙上修有木架,约四五格,每格内都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人头骨,形成两面长长的骷髅墙,一个个威严的骷髅头骨,让人感到神圣的威慑和由衷地惊叹。这时我才知道,骷髅墙是天葬的产物。

在 ,人死后尸体全部喂鹰鹫,不留一点,唯独藏北的比如县达摩寺内的多多卡天葬台,保留了众多死者的头骨,此举堪称世界一绝。子文在他的《苍茫 》中写道:原先达木(实为一地。由于是音译,各作者所用汉字也不同--编者)天葬台三面是骷髅墙,有一人多高,后来在一个大雨如注的日子,浊水从山上滚滚而下,天葬台的墙倒了。现在的两面骷髅墙,是用剩下的骷髅在近几十年内慢慢垒砌而成的。现在剩下的这两堵墙只有原来的一半高。

天葬台院子的西、南两处各有一道门,西门是活人进出用,南门是抬尸体的入口,北面是平房,专供为死者诵经祈祷的众僧使用,屋内还供奉各种佛像和经文。走廊的东西两侧各塑有一个佛塔。

在多多卡天葬台院子内还有一个秘密--院子下面全是空的,很像我国北方地区冬天贮菜的窖。这里四边及底部全部是用石块砌垒而成,里面塑着佛像,存放着经书、宗教用品和供品。有趣的是这里冬季的气温极低,有时竟达到零下37度以下。然而,尸体在别处不管冰得多结实,只要在多多卡的天葬池里放上一夜,第二天准会百分之百的解冻,并可进行正常天葬,其中原因谁也说不清楚。由于这个谜的存在,使得多多卡天葬台名声远扬。附近许多县里死了人,都把死者驮到这儿天葬。

一江隔开三个垒人头骨墙的天葬台

从多多卡天葬师口中得知,在整个 ,过去曾保留死者头骨的有三座寺庙,除达摩寺的多多卡天葬台外,还有其对面的日丹寺天葬台和附近的缺代寺天葬台。由于这三个天葬台均在比如县境内,也使比如名声大震。可惜的是,天灾人祸使三处天葬台内骷髅头大多被毁。直至80年代初期,即便 落实了宗教政策,但缺代寺的天葬台却再也没有继续保留死者头骨。日丹寺原保留的部分死者头骨,“文革“期间有一部分曾被当地人偷偷埋入地下,所以至今在那里仍保存着部分骷髅墙,但规模远不如多多卡天葬台骷髅墙的宏大。因日丹寺与达摩寺仅怒江一江之隔,日丹寺位北岸,达摩寺于南岸,加之两寺天葬台均由一名德高望重的天葬师管理,平时乘牛皮船就可往返于两岸了。

那么为何这里的天葬台要保留死者的头骨呢目前的说法很多,但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早在80多年前,在青海的某个部落里有个小男孩,他在8岁那年目睹了3个百姓被杀,吓得他一口气跑到比如县的五世达布活佛跟前。达布活佛任他为达摩寺天葬院的天葬师。于是,他把所有死者的尸首取下丢在天葬院的东南墙角里,直到成了骷髅时,再把它们一个个拾起码好。他从天葬院的东北角开始顺序摆放,到他50多岁归天时,基本上摆放到了西南角上了。据说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怕那个杀人狂死后混入天葬队伍中。又一种说法,保留死在 十三世期间,由比如县香曲乡缺代寺的打普活佛丹巴乌珠(又名白玛白扎)定下的寺规,具体动机至今尚不清楚。子文在书里写道:“天葬师阿旺丹增说:‘把骷髅头留下来,砌成墙,无非是告诫活着的人,要多行善,少有俗念,无论什么人,死了不过如此。‘“

……俱往矣,如今达摩寺多多卡天葬台被美术家们命名为“骷髅金字塔“,考古学家意识到这对人类学研究将有重大的意义;文学家则被它高深莫测的哲学和传奇色彩所感染和震惊。

我只到多多卡看了一下,对藏传佛教深邃的哲理不敢妄加评说,但有一点对我很有启发:虽说天葬在当今世人眼里是一种奇特的葬俗,但是藏族人通过天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起来,就像当地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一样,天葬也是藏族人与自然处于相协调发展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