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舌强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舌强简介,第1张

舌强为舌象。又称为舌本强、舌蹇。指舌体强硬僵直,活动不灵,屈伸不便,或不能转动,使谈吐不利,言语不清的舌象。外感热病常见于热入心包,内伤杂病多见于中风症。亦可由热盛伤津或痰浊壅阻所致。《诸病源候论·风舌强不得语候》:“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医林绳墨》卷七:“涎痰壅盛,则舌强而难吞。”《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痰迷而舌强者,宜防己、僵蚕、木通、菖蒲、竹沥、山栀、南星、半夏、荆芥、陈皮。亦有中风病而舌强、舌卷、不能言者,宜大秦艽汤,若天热加知母五分。”参见中风:中风(zhòng众)为病名。1中风又名卒中。指卒暴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的病证。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风的病因,历代医书论述不同。《医略十三篇》卷一以北宋前皆宗《灵》、《素》作外风论治;刘河间谓中风非外中于风,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东垣以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丹溪谓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王安道则谓刘、李、朱三说是以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本病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及中毒性脑病等。2中风指外感风邪的病证。是太阳表证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详见百科词条:舌强 [ 最后修订于2016/3/29 14:46:44 共6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很多人的身体都处于亚 健康 状态,中医认为人体此时是处在阴阳失调、气血亏损的状态,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在身体上会有表现,也就是多种多样的症状,此时身体就是在提醒你 健康 已经出现了问题,需要注意了。

身体麻木就属于十分常见的早期症状,麻木的部位以及感觉也分很多种,今天李医生就给大家讲讲身体麻木的几种表现形式以及对应病症,帮大家积极自查,但是注意了,如果麻木频繁发生,不管是在哪个部位一定要尽早去医院检查。

半身麻木的症状有多种病因,如果时常半身麻木,同时伴随出虚汗、食欲不振等症状,那很有可能是脾胃虚寒,导致半侧肢体麻木,通常多发于右侧。方法以养胃健脾为主,首先要戒烟戒酒、少喝浓茶,平常多注意吞咽口水,中医古籍中提到唾液可以“强筋健骨、补气养血”。饮食中可以常常加入山药、山楂等食材,也可以用茯苓、红枣煮水饮用。

如果半身麻木时伴随头晕、半夜惊醒、心慌等症状,说明是气虚血瘀导致的,很有可能是心痹的前期症状,常见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方法以养气补血、舒筋通络为主,平常饮食中可以加入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辅佐膳食营养。

如果大拇指前端经常出现麻木,不痛不痒,如同群蚁行于其中,致肢体无感于外,经按揉揉搓,其感渐消。如果大拇指出现这样像小蚂蚁在爬的麻木感觉,按压揉搓之后症状渐渐减轻,直至消失,那这很有可能是脑卒中的先兆,特别是肥胖、三高人群,如果同时伴有舌头发胀、头痛眩晕,那更有可能是中风的前期症状。

遇到这种情况,首要的就是要先去检查一下是否出现了脉络淤结的病症,缓解的方法中医主张分型分治,以息风止惊、醒窍通络、活血化瘀为主要手段。

平常可以试煮大枣粳米粥,加减黄芪、生姜、桂枝等药材,经常服用可以预防中风,这幅方子同时可适用于中风后遗症患者,可以缓解后遗症症状。

       

        患者的家属是玉衡公益班的学员,所有来学习李氏砭法的“同学们”都有一个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为家庭健康的保驾护航。2018年7月份,她刚上完一次课回家以后就看见家里的老母亲中风,然后马上送到医院。母亲生病了,但是上天送了您一份美好的礼物“李氏砭法”。

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黄帝内经》对中风已有不少记载,当时在认识上以症状为主,描述为“偏枯”、“仆击”等。至汉代《金匮要略》始定名为中风,将喁僻不遂、不识人、舌强难言等症统一于一个疾病。

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

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

金元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他说:“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

主诉:2018年7月份突发中风,现在情况:1,脑脑梗塞后遗症,大面积脑梗死 

2,高血压三级。

3,冠心病,特发性心房纤颤。

4,肺部感染。

5,颅内多发缺血灶,

6,抑郁症

医院检查结果:

1、颈椎错位:根据李氏砭法核心基础理论八大理论的脊柱中心错位理论,针对脑梗,李道政老师说过: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颈椎。

2、肝阳上亢,脉络痹阻。

1.心经、心包经、肺经、稳定心肺功能,三焦经、极泉穴刮到,力求出痧、手上指甲刮透(先刮手三阴经预防心包积液和稳定上焦功能)

2.房颤刮通里、神门。

3.头部刮+推拿;推山根(鼻根推到上星)分阴阳(沿眉毛向两侧推)揉太阳----扫耳廓(大鱼际从太阳穴划至肩膀)----扫头两侧(五指梳耳上划至风府)----拍囟门(轻拍)

4.百会穴、四神聪、风池、风府、天柱,颈椎、颈动脉(颈根部重要,根据脊柱错位论)、脖子,督脉、膀胱经刮至长强穴、背部、腰椎刮透。

5.肺肝脾肾全部刮到。

6.胸腺刮到云门、中府,两肋刮到中脘、鸠尾穴。

7.胃经、胆经刮到。

8.每天膝盖以下排毒,公孙、太白、申脉、照海、太溪、复溜补气。

总共刮痧15次。

第一次痧像图如下↓(2018年10月7日)

第二次痧像图如下↓(2018年10月13日)

第三次痧像图如下↓(2018年10月20日)

病情记录:

第5次刮痧最大的惊喜是:原本左脚是一点力气都没有的,今天老奶奶左脚突然能往上抬起来了。在场的家属们和我都高兴坏了,老奶奶会心一笑。在下一次刮痧之前已经吵着想来继续刮痧。到目前为止,精神状态好很多。

第14次'刮痧:患病以来,以前在刮痧过程中从来不交谈的,今天可以在刮痧过程中正常的沟通说话,聊一些家常事,还跟家属发脾气。说明老奶奶气血在恢复了,心情也放开了。

看见老奶奶坚持半年刮痧以后成功摘掉胃管,可以正常的吃东西了。当时还跟老奶奶说开玩笑了一句:阿姨,快过年了,我不想你看到家里人在吃东西,而你在流口水。哈哈哈(ಡωಡ)hiahiahia

头发已经开始长黑发了。↓

愿岁月的阳光沐浴您的慈祥,愿生命的年轮筑牢您的健康,愿美好的日子徜徉您的心房

病情总结(改善):

①精神面貌每次刮痧后都比上次可观,脸色红润很多。

②胃口改善,摘除胃管后饮食量增大

③睡眠质量好,每晚能准时入睡,比刮痧前能多睡2个小时左右。

④左脚肢体能自行抬起。

⑤语言表达能力有提升,可以正常和刮痧师沟通

注:遇到中风,请不要慌张恐惧!第一时间,十宣+耳尖放血!然后,用虎符铜砭按照上述方案步骤刮痧! (愿更多人,掌握此方法,能用以守护自己、亲人、朋友,身体安康!)

《济生方》之涤痰汤组成半夏、胆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生姜、大枣。主治主治暴盲。方解本方以半夏、橘红、枳实、茯苓燥湿祛痰,理气降逆;胆星、竹茹清热化痰;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健脾,治痰之源;菖蒲化湿开窍。诸药合用,涤痰开窍。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涤痰汤处方南星(姜制二钱半)半夏(汤洗七次二钱半)枳实(麸炒二钱)茯苓(去皮二钱)橘红(一钱半)石菖蒲(一钱)人参(一钱)竹茹(七分)甘草(半钱)功能主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后服。出处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医宗金鉴》卷四十五:涤痰汤处方当归1两,茯苓4两,川芎7钱5分,白芍药1两,白术(土炒)1两,半夏(制)1两,香附米1两,陈皮1两,甘草1两。功能主治妇人肥盛,不孕,以身中有脂膜闭塞子宫也。用法用量上作10帖。每帖加生姜3片,水煎,送服涤痰丸。出处《医宗金鉴》卷四十五《麻症集成》卷四:涤痰汤处方竹黄、明麻、枳实、橘红、胆星、菖蒲、竹茹、甘草。功能主治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语。出处《麻症集成》卷四《寒温条辩》卷五方名涤痰汤组成栝楼(捣烂)5钱,胆星2钱,半夏2钱,橘红1钱5分,茯苓1钱,枳实(麸炒)1钱,黄芩1钱,黄连1钱,石菖蒲1钱,竹茹1钱,甘草(炙)5分,生姜3钱。主治膈间痰闭,呃逆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如痰闭呃甚者,用白矾1两,水2钟,煎1钟,入蜜3匙,少煎,温服即吐;如不吐,饮热水1小盏,未有不吐者,吐后呃即止。《奇效良方》卷一方名涤痰汤别名涤痰散组成南星(姜制)2钱半,半夏(汤洗7次)2钱半,枳实(麸炒)2钱,茯苓(去皮)2钱,橘红1钱半,石菖蒲1钱,人参1钱,竹茹7分,甘草半钱。功效豁痰清热,利气补虚。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2钟,加生姜5片,煎至1钟,食后服。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太阴药

详见百科词条:涤痰汤 [ 最后修订于2018/12/26 11:40:31 共99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太阳病为病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出《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 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参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太阳中风为病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中风是外感风邪之意,与猝然倒地、口眼㖞斜的中风不同。太阳中风的特征是发热恶风,汗出脉缓。《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中风,风伤卫也。……感之则为中风矣。然非独春令为然也,四时皆有之,唯春时为当令耳。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太阳伤寒为病证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由外感寒邪所致。太阳伤寒的特征是发热,恶寒,无汗,脉紧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

详见百科词条:太阳病 [ 最后修订于2015/10/26 15:41:19 共130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长期劳累、工作过于忙碌、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若遭受风邪侵袭,脸部经脉气血容易阻滞,导致肌肉无法正常运作。

一如往常,蔡先生在起床后,揉一揉惺忪的双眼,走进厕所,随意地瞥见镜内的倦容,打了一个哈欠后,感觉不大对劲,但也说不出哪里怪怪的。等刷完牙,含水漱口,水竟然从左侧嘴角流了出来,他连忙在镜子前挤眉弄眼一番,完了,左眼闭不起来,嘴巴歪向右边,赶紧呼喊太太:「我好像中风了!」

紧急去医院求诊,神经科医师听完蔡先生的叙述,请他配合指令做几个脸部表情,诊断是周边型颜面神经麻痹,开立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并帮他排定颜面神经传导检查。

吃了几天药,左脸歪斜的情况似乎没有起色,蔡先生心里开始慌了,向朋友诉苦,朋友以自身亲友的例子,建议他可以接受复健、针灸治疗颜面神经麻痹。

那一天,他来到我的门诊,听了他的陈述,我观察了一下他的表情动作,就知道他为何而来。在针灸科门诊,这一类周边型颜面神经麻痹的病人很常见,正准备要说明时,他紧张地问:「医师,我的脸,是不是中风造成的?」

我解释了颜面神经的来龙去脉,当脸部发生一侧肌肉无力或脸颊不对称,要考虑是颜面神经的问题。颜面神经是第七对脑神经,可控制脸部肌肉动作、调控唾液腺和泪腺分泌、传递舌头前三分之二部分的味觉。最常见的贝尔氏麻痹(Bell's palsy),是一种急性、周边性、原因不明的颜面神经麻痹。每年大约每万人有1~3个案例,临床症状多是单侧脸部的眉毛下垂、眼睛闭合困难、法令纹变浅或消失、向上看时患侧前额无皱纹、患侧嘴角往另一侧歪斜、患侧口角渗漏口水等。

蔡先生追问:「我父亲中风的时候,脸也歪了,我的脸真的不是中风造成的吗?」

(示意图,非文中个案。来源:shutterstock) 面瘫古名「中风」 和现代的脑中风不完全一样

我递了一面镜子给他,请他眼睛向上看,并解释:「 颜面神经麻痹可分为周边型与中枢型两种,中枢型的原因多是脑中风,周边型是病毒感染造成的,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周边型患者不会有脑中风半身感觉或运动异常的症状,而且周边型的不会有抬头纹,你的抬头纹不见了,所以是周边型颜面神经麻痹,这一类疾病好发于季节交替之际,尤其是免疫力低落的人,容易感染病毒,特别容易发生。 」

颜面神经麻痹在中医称作「面瘫」,古时候认为脸部肌肉的无力歪斜与风邪侵袭人体有关,称之为中风,仅是表达症状来得很急、很突然,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脑中风不完全一样。

古籍有一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当人体正气不足,再遭受风邪侵袭,容易造成脸部经脉气血阻滞,导致肌肉无法正常运作。哪些人容易正气不足?多发生在长期劳累、工作过于忙碌、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身上。

听完解释,蔡先生又问:「那我要吃什么,可以比较快好?」

他的问题显示了民众的通病,用吃东西来治病,我再说明这一类疾病来自于正气不足,也就是免疫力的低落,最重要的就是好好休息。

「可以的话,至少要休养1周,如果要快一点好转,请放下你手边的工作,调整生活步调,尽早配合复健、针灸治疗。」一般来说,8~9成的病患可以在2个月内逐渐恢复,少数比较严重,或者年纪较大、糖尿病的病患,复原时间可能会拖得比较久。

蔡先生听完,满意地开始每周2~3次针灸治疗,调整工作、生活作息,随着左脸肌肉歪斜逐渐好转,让他比较愿意和别人面对面交谈互动,1个月后,他带着两侧对称的笑容,向我握手道谢。

(本文作者为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孙茂峰)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一份贴敷治疗中风的验方验案。

来源 | 养生 正道

贴敷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诸科疾病,但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治。其在内科病症中常见的适用范围有感冒、哮喘、咳嗽、疟疾、中风、高血压、痹证、失眠、胃痛、呕吐、呃逆、咯血、尿潴留等。今天推送介绍贴敷治疗中风的验方验案。

贴敷治中风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㖞、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的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

贴敷治疗中风疗效较好,尤其对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等有促进作用,贴敷越早效果越好,治疗期间应配合功能锻炼。

贴敷治疗根据症状不同,用药和穴位也不同。神志不清者以开窍化痰为主,选用牛黄、冰片、石菖蒲等开窍醒神;口角㖞斜,半身不遂者,以通经活络为主,选用皂角、豨莶草走窜通络;言语不利者加用麝香化痰浊而通窍。另外,也可选用治疗中风的中成药用于贴敷。

贴敷方

1复方菖冰散(《家庭脐疗》)

主治: 中风。

处方: 石菖蒲、川芎、羌活各50g,冰片5g,牛黄3g。

用法: 上药共压细粉,取药粉5g,以蜂蜜调膏涂脐,常规法固定。每日用药1次。

图:川芎

2乌皂豨荷膏(《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 中风。

处方: 乌梅12g,皂角、豨莶草各6g,薄荷3g。

用法: 将上药混合共研为细末,用水调和成膏状,敷于脐内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3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3桃红龙石膏(《外治汇要》)

主治: 中风后遗症。

处方: 广地龙20g,川芎、红花、石菖蒲、羌活各12g,薄荷8g,桃仁、冰片各3g。

用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用凡士林适量调拌成糊膏状,均匀敷于双足心涌泉穴上,用纱布覆盖,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4中风散(《民间敷灸》)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闭,神志不清。

处方: 天南星12g,雄黄6g,黄芪12g,胡椒3g。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用水调敷,贴敷于脐中。

图:胡椒

5蛇鸡瓜蚤散(《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 中风热毒壅盛。

处方: 白花蛇舌草、鸡血藤各20g,丝瓜络30g,蚤休6g,白酒、陈醋各适量。

用法: 将方中前4味药共碾成细末,加入白酒和陈醋调成膏状,敷于患者脐部,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6桃仁膏(《中国灸法集粹》)

主治: 中风言语謇涩。

处方: 取桃仁、栀子仁各7枚,麝香03g,上药共研细末,密贮备用。

用法: 敷时取上药末,用白酒适量调如膏状,男左女右贴敷于劳宫穴,外以胶布固定即可。每周换敷1次,贴敷期间适当休息,减少谈话,如局部起水泡,谨防感染,忌食辛辣等。

7星姜膏(《贴敷疗法》)

主治: 用于突然中风致口斜,半身不遂,伴头昏眼花,呕吐痰涎,肌肤不仁,舌强语涩,舌苔白腻者。

处方: 天南星适量,生姜汁酌量。

用法: 天南星研细末,生姜汁调膏,摊纸上贴敷,分别贴合谷、内庭、太阳穴,左瘫贴右侧面,右瘫贴左侧面,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需做3个疗程左右。

8菖蒲泥(《中医外治法奇方妙药》)

主治: 中风昏迷不醒。

处方: 鲜石菖蒲(去叶用根)、鲜艾叶、生姜、生葱各1握,香油、米醋各适量。

用法: 将前4味药捣烂如泥,然后加入香油、米醋入锅共炒,用布包好。敷于患者的头顶、胸背等部位,连熨数次,以醒为度。

图:香油

现代医案

傅氏等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膜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 96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3组,针刺组28例,穴位贴膜组(选用舒愈康贴膜,取穴同针刺组,均取健侧,揭下贴膜保护纸,用棉签将生理盐水点在药膜上湿润药物,将贴膜贴在健侧肢体上,用贴膜后辅以适当的功能活动,2日换贴膜1次,10次为1个疗程)27例,综合治疗组31例,分别应用针刺、穴位敷贴以及二者综合的方法同期用来治疗中风偏瘫。

结果: 针刺组、穴位贴膜组和综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710%和939%,其中,综合治疗组优于其他二组,与穴位贴膜组有显著性差异(P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