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二妙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加味二妙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加味二妙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25 各家论述 26 摘录 3 《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味二妙散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外科大成》卷二 41 组成 42 主治 43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二妙散 1 拼音

jiā wèi èr miào sǎn

2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加味二妙散

21 处方

苍术1两(炒),黄柏2两(盐水炒),龟版2两(盐水炒),萆薢2两,知母2两(盐水炒)。

22 制法

上为散。

23 功能主治

阴内生疮,脉细数者。

24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人中白煎汤调下。

25 各家论述

湿热内甚,浸*不化而下注阴中,故阴内生疮焉。苍术燥湿强脾以治疮,黄柏清热燥湿以存阴,知母清热壮水,萆薢利湿分清,龟版滋阴壮水,以清湿热下注之源也。人中白汤调下、使小便清利,则湿热自化,而经府清和,何阴内生疮之患哉?

26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3 《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味二妙散

31 处方

黄柏2钱,苍术3钱,藿香2钱,茯苓4钱,车前子3钱,冬瓜皮4钱,莲须3钱,白芷1钱半。

32 功能主治

导湿化浊,兼以清热。主湿热带下,湿邪偏重,白带量多而稠粘,头胀胸闷,面目及四肢略显浮肿,脉濡,苔垢腻。

33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4 摘录

《中医妇科治疗学》

4 《外科大成》卷二 41 组成

黄柏7分,苍术1钱,归尾1钱,赤芍1钱,桃仁1钱,南星1钱,牛膝1钱,胆草1钱,黄芩5分,连翘5分,羌活5分,红花3分,木通3分,甘草3分,金银花2钱。

42 主治

膝肿初起者。

43 加味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用水1钟,煎8分,加姜汁2匙,食前服。

古籍中的加味二妙散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膝部

加味二妙散治膝肿初起者。黄柏(七分)苍术归尾赤芍桃仁南星牛膝胆草(各一钱)黄芩连翘羌活(各五分)红

《类证治裁》:[卷之五]痛风历节风论治

系瘀血阻隧。趁痛散。肢节热痛者,系阴火灼筋。加味二妙散,或潜行散,用四物汤间服。周身麻痛者,系气血

《顾松园医镜》:[卷十六·数集]带下

。又叔和云∶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当脾肾兼补。加味二妙散苍术白术〔燥湿。〕黄柏黄芩〔清热。〕茯苓〔消

《类证治裁》:[卷之五痛风历节风论治]附方

(各二钱)乳没(各一钱)为末,酒下二钱。〔阴火〕加味二妙散见本卷痹。〔阴火〕潜行散黄柏(酒浸,焙,研

《类证治裁》:[卷之五痹症论治]附方

目录 1 拼音 2 《鸡峰》卷五:柴胡地黄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柴胡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四圣心源》卷十:柴胡地黄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柴胡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柴胡地黄汤 1 拼音

chái hú dì huáng tāng

2 《鸡峰》卷五:柴胡地黄汤

21 处方

柴胡8两,人参3两,黄芩3两,甘草3两,地黄3两,半夏2两。

22 制法

上为粗末。

23 功能主治

产后恶露方下,忽尔断绝,热入血室,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寒热往来,如见鬼状。

24 柴胡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1盏,去滓温服。

25 摘录

《鸡峰》卷五

3 《四圣心源》卷十:柴胡地黄汤

31 处方

柴胡3钱,黄芩3钱,甘草2钱,芍药3钱,丹皮3钱,地黄3钱。

32 功能主治

热入血室,胸胁痞满,状如结胸,语言谵妄,神识不清。

33 柴胡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大半杯,温服。

表未解,加苏叶、生姜。

34 摘录

《四圣心源》卷十

4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41 方名

柴胡地黄汤

42 组成

柴胡、黄芩、川芎、归须、生地、人参、甘草、香附、陈皮、黄耆、半夏、丹皮、童便、大枣、赤芍。

43 功效

清热行血。

44 主治

产后恶露方下,忽然一断,热入血室,寒热往来,妄言谵语,如见鬼神。

45 各家论述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小柴胡也;生地、川芎、赤芍、当归,四物汤;半夏、陈皮,二陈汤也,佐以丹皮、童便凉血清热,加耆、枣,佐参、甘以益气除热,痰化热退,结血消而自无妄言见鬼之症矣。

古籍中的柴胡地黄汤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妇人科]经脉

结胸,语言谵妄,神识不清,此谓热入血室也。以柴胡地黄汤主之。如带下者,缘相火下衰,肾水澌寒,经血凝

《伤寒总病论》:[修治药法(方中有不修治者,今不载。)]不可作煮散方

阳毒升麻汤阴毒甘草汤热病干姜附子汤青筋牵柴胡地黄汤赤脉KT石膏地黄汤黄肉随玄参寒水石汤白气石膏杏仁

《医学摘粹》:[杂病证方歌括妇人科]经脉

甘草首马良,腹疼偏在行经后,血脉虚时用此方。柴胡地黄汤(证附)妇人经水适来期,血室旋惊热入时,须用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二产后伤寒方论第一]阳旦汤

状。此由为热入血室,不即治之,诸变不测,宜服柴胡地黄汤。(方见第六卷十五论中)四物汤加北柴胡。《妇

《伤寒九十论》:青筋牵引证(五十三)

目录 1 拼音 2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各家论述 2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通幽散 通幽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tōng yōu sǎn

2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21 方名

通幽散

22 组成

升麻、木通、滑石、葵子、麻仁、苏子、陈皮、枳壳、甘草、川芎、赤芍、生地、当归、黄芩、葱白、淡竹叶、大黄、槟榔(2味酌用)。

23 功效

补阴血,滋肾水,抑阳清热。

24 主治

产后血去亡阴,津液内竭,肠胃枯燥,阳气独盛,热结大肠、膀胱、小肠,以致二便不通。

25 各家论述

是方木通、滑石、葵子、竹叶、甘草以通小肠之火,麻仁、苏子、枳壳以通大肠之火,而大黄、槟榔性猛,必宜酌用,恐不宜于产后、芎、归、芍、地四物养血滋阴,升麻引火上泄,黄芩引火下达,葱白滑窍,陈皮行气,皆可以通之也。

26 附注

大小便三日不通,方可用大黄以荡涤。

古籍中的通幽散 《医贯》:[卷之五·先天要论(下)]泻利并大便不通论

予尝体法东垣之论。不用东垣之方。如润肠丸润燥汤通幽散之类俱不用。惟用六味地黄丸料。煎服自愈。如热秘

《古今名医汇粹》:[卷六病能集四(杂证十门)]二便门

尝论治秘,予体之而不用其方,如润肠丸、润燥汤、通幽散之类,俱不用。惟用六味地黄丸料煎服,自愈,如热

《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下列方]和方四十四

(炒)有痰,加姜汁、竹沥;大便闭,加麻仁。加味通幽散(四十一)川芎当归肉苁蓉(洗)炙甘草桃仁麻仁(

《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中产后]发热

倦伤脾,运化稽迟,血枯肠燥,虚症类实病也。加味通幽散。(和四十一)《盘珠集胎产症治》清单南山公元1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九秘结候]药方

目录 1 拼音 2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上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乌药泽兰汤 1 拼音

wū yào zé lán tāng

2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上 21 方名

乌药泽兰汤

22 组成

乌药、泽兰、生地、元胡、木香、当归、赤芍、甘草、桃仁、五灵脂、生蒲黄、香附、川芎、红花、陈皮、丹皮。

23 主治

产后腹痛。

24 附注

产后腹痛,其症不一,有临产寒气入胞门,有产后余血未尽,有伤食,有新感客寒,有血虚,当审所因治之,或就本方加减。

古籍中的乌药泽兰汤 《女科撮要》:[卷上]附方并注

结壅肿,血气无亏者。紫苏叶青皮苦梗半夏煨当归芍药乌药茯苓川芎黄枳壳(去穣麸炒)防风(各半两)甘草橘皮

《妇科玉尺》:[卷六妇女杂病]治妇女杂病方

甘草(各一两)异香四神散治同上。香附(四钱)陈皮乌药(各二钱)甘草(一钱)姜枣人参荆芥散治妇女虚劳。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一产后诸疾门]腹痛(附论)

节。杵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三服。血下尽即止。泽兰汤服亦妙。治产后腹痛。用赤鲤鱼烧灰。酒调服之。兼

《类证治裁》:[卷之八]经闭论治

传遍,死矣。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持,宜柏子仁丸、泽兰汤。益阴制火,忌青蒿、虻虫等凉血行血。凡经闭因血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调经门]经闭

目录 1 拼音 2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三才大补丸的用法用量 2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三才大补丸 1 拼音

sān cái dà bǔ wán

2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21 方名

三才大补丸

22 组成

人参、白术、杜仲、熟地黄、当归、川芎、香附、黄耆、白芍、熟艾、补骨脂、阿胶、山药。

23 主治

妇人经行后腹痛。

24 三才大补丸的用法用量

生姜汤送下,如余血未尽痛不止者,可先服艾附丸23两。

25 各家论述

经已行则血海空,血去多亡阴,则阳气无辅。虚则生寒,故腹痛。非气血俱补,将来虚证陡起,久则经闭。或经行时腹痛,过后仍痛,是余血未尽也。以大补药中加一二行滞药,则痛自止。是方人参、白术、黄耆、山药以补阳;归、芎、芍、地以补阴;杜仲、阿胶以固左尺,滋阴血;熟艾、补骨脂以肋右尺,暖命门、丹田;香附以行气,使上、中、下三焦诸气运行不滞,经血自如期而止,不致作痛矣。

古籍中的三才大补丸 《丹溪心法》:[卷三]补损五十一

两)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服五六十丸,空心温水下。三才封髓丹降心火,益肾水。天门冬熟地黄人参(各五钱)

《脉诀汇辨》:卷九

去,四肢皆能屈伸。余曰,今积滞既祛,真元虚惫。与三才膏十斤,尽剂而康复,如是元气之实,如是治法之峻,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通治方

,阴虚湿热痿相宜。(按∶补益丸丹溪所加者,阴虚湿三才丹用天(冬二两)地(黄二两)人,(人参一两)能补

《医门法律》:[卷六虚劳门]虚劳门方

金肺逆,每服少许,秋凉去之。)上咀,水煎。丹溪大补丸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两)熟地黄(酒蒸

《临证指南医案》:附录

香附子其实就是农村田地里面常见的“莎草”根,因为它具有一股淡淡的辛香之味,所以古人称之为香附子。

在古代,香附子还是一味常用的香辛料,用来做香囊等饰品佩戴在身上,不仅可以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之味,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帮助人们调理气血,舒畅心情。

虽然现代很多人对香附子并不了解,但是在古代中医里面香附子可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良药。古籍之中曾说到,香附子乃是“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可见其在女士健康方面有多么高的地位。

香附子的作用范围比较广,中医认为香附子可助人“行三焦之气滞”,且尤其适用于缓解女士各种气滞血瘀之症。熟悉中医药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在很多助人行气解郁的方剂里面,香附子是常见的一味药材。

1、香附子可以助人‘行气解郁’。

香附子味辛香微苦,药性甘润平和,不似其它辛散行气之药那般峻猛走窜,故而比较适宜大众人群使用。

其辛香之性善入肝、胆二经,有助人疏利肝胆、行气解郁的良效。像是生活中精神压力较大、经常容易心情郁闷的人群,就可以尝试用此物缓解。

比如有的朋友生活中因为压力大,或是心情抑郁等引起的胸腹满闷、两胁胀痛、心情不佳且爱叹气等情况,以香附子入药就可以起到良效。

中医里面就有一名方‘柴胡疏肝散’,正是以香附子配伍柴胡、川芎、陈皮、枳壳等药材同用,在疏肝解郁方面颇有良效。

而若是心情抑郁烦闷,进而导致的脘腹胀满、胃中泛酸、消化不佳等情况,则还可以再加入一些神曲、苍术等药材同用,能起到疏肝解郁、调和脾胃的作用。

2、香附子可以帮助女士‘调经止痛’。

在诸多的女士疾病之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经血问题。而香附子在帮助女士朋友调经止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古人才称香附子为‘女科之主帅’。

很多女士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压力较大、心情不佳的时间自己的经期也会出现紊乱,其实这多是因为情志影响了肝内气血,从而导致体内气血瘀滞,所以才会出现周期紊乱的现象。

对于此类情况,中医里面就常用香附子配伍当归、熟地、川芎、红花、五灵脂等药材同用,可有效缓解上述问题。

而若是此时体内伴有寒湿之邪,还极有可能出现经期腹部冷痛难忍的情况,则还可加入艾叶、肉桂、吴茱萸、沉香、延胡索、紫苏叶等药,更能起到行气调经、散寒止痛的效果。

还有的女士朋友因为肝气郁滞常伴有胸部胀痛之感,对于这种情况以香附子配伍当归、柴胡、郁金、蒲公英、青皮等同用,也是有缓解之效的

本草-古籍

南朝 本草经集注

唐 新修本草 食疗本草

元 汤液本草 饮膳正要 本草品汇精要

明 滇南本草 本草蒙筌 本草纲目 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征要 本草纲目别名录

清 神农本草经 本草易读 本草新编 本草备要 本经逢原 本草经解 本草从新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崇原 本草求真 神农本草经读 本草述钩元 本草思辨录 本草便读 本草撮要 本草问答 本草择要纲目 得配本草 本草害利 本草分经 吴普本草 海药本草 本草图经 本草衍义 食鉴本草 神农本草经赞 证类本草

方药-古籍

西汉 五十二病方

东晋 肘后备急方

齐 刘涓子鬼遗方

唐 千金翼方 孙真人海上方 外台秘要 千金宝要 备急千金要方

北宋 医心方 苏沈良方

南宋 普济本事方

元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瑞竹堂经验方 世医得效方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明 炮炙大法 雷公炮制药性解 药鉴 卫生易简方 奇效良方 医方集宜 医方考 普济方 仁术便览 祖剂 文堂集验方 证治准绳·类方

清 古今名医方论 种福堂公选良方 汤头歌诀 奇方类编 医方集解 绛雪园古方选注 医方论 串雅内外编 成方切用 时方妙用 时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验方新编 经验丹方汇编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大小诸证方论 惠直堂经验方 绛囊撮要 古方汇精 外治寿世方 回生集 增订医方歌诀 济世神验良方 医方歌括 医方简义 急救广生集 疯门全书 删补名医方论 雷公炮炙论 炮炙全书 濒湖炮炙法 要药分剂 药征 名医别录 太平圣惠方 博济方 史载之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 鸡峰普济方 洪氏集验方 杨氏家藏方

全生指迷方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严氏济生方 药征续编 急救便方 十剂表 药性切用 华佗神方 集验方 奇效简便良方 神仙济世良方 是斋百一选方 小品方 经验奇方 本草简要方 急救良方 增订十药神书 食疗方

妇幼-古籍

东汉 颅囟经

唐 产宝

南宋 女科百问 妇人大全良方

元 活幼心书 活幼口议

明 婴童百问 女科证治准绳 幼科证治准绳 女科撮要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幼科折衷 幼科发挥 幼科类萃 保婴撮要 妇人规 慈幼新书 济阴纲目 邯郸遗稿 证治准绳·幼科 证治准绳·女科

清 女科切要 傅青主女科歌括 沈氏女科辑要 济生集 幼科切要 婴儿论 小儿推拿广意 女科旨要 女科折衷纂要 女科要旨 女科秘旨 女科经纶 幼幼集成 幼科推拿秘书 幼科铁镜 儿科醒 胎产心法 胎产指南 妇科心法要诀 麻科活人全书 麻疹备要方论 麻疹阐注 痘疹心法要诀 盘珠集胎产症治 原要论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民国 儿科萃精 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 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要略 痧疹辑要 女科指要

女科指掌 女科秘要 女科精要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幼幼新书 幼科心法要诀

幼科指南 幼科概论 竹泉生女科集要 保幼新编 胎产秘书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妇科秘方 妇科秘书 妇科问答 专治麻痧初编 张氏妇科 产鉴 陈氏幼科秘诀 评注产科心法 慈幼便览 毓麟验方 经验麻科 达生编 竹林女科证治 产后十八论 脚气治法总要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鬻婴提要说 婴童类萃

医论-古籍

东汉 华氏中藏经

齐 褚氏遗书

隋 诸病源候论

唐 千金食治

南宋 医说

金 内外伤辨 儒门事亲 医学启源 兰室秘藏 脾胃论

元 症因脉治 饮食须知 此事难知 金匮钩玄 卫生宝鉴 医垒元戎 丹溪手镜 医述

明 内科摘要 温疫论 寿世保元 广瘟疫论 养生导引法 养生导引秘籍 养生类要 瘴疟指南 明医指掌 明医杂着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丹溪心法 古今医鉴 医学入门 医学纲目 韩氏医通 医学正传 轩岐救正论 丹台玉案 古今医统大全 推求师意 医旨绪余 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杂病 万病回春 续医说

清 医林改错 金匮翼 医门法律 笔花医镜 血证论 中风论 脉确 医学从众录 医门补要 痰疠法门 证治汇补 理瀹骈文 温热暑疫全书 疫疹一得 温病条辨 温热逢源时病论 温病指南 女丹合编选注 运气要诀 心医集 性命要旨 松峰说疫 寿世传真 陆地仙经 温热经纬 温热论 养生秘旨 重订广温热论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寿世青编 脉因证治 医宗金鉴 医学衷中参西录 石室秘录 古今名医汇粹 痧胀玉衡 医学三字经 辨证录 医学指归 医学实在易 冯氏锦囊秘录 医学心悟 类证治裁 医碥 医学真传 张氏医通 伤寒论纲目 幼科释谜 妇科玉尺 古今医彻 药症忌宜 医宗己任编 医学妙谛 顾松园医镜 医医小草 医学传灯 宜麟策 养老奉亲书 何氏虚劳心传 周慎斋遗书 订正太素脉秘诀 脉症治方 脉诀乳海 脉诀考证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推拿抉微 脉理求真 脉诀刊误 脉诀汇辨 西池集 宁坤秘笈 温病正宗 达摩洗髓易筋经 修昆仑证验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扁鹊心书 玉机微义 校注医醇剩义 杂病治例 医经国小 卫济宝书 三消论 医学摘粹 简明医彀 辨症玉函 中国医籍考 脉象统类 洗冤集录 格致余论 诸病主病诗 医学见能

伤科-古籍

唐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元 外科精义 阴证略例

明 立斋外科发挥 外科枢要 跌损妙方 外科集验方 外科正宗 外科启玄 外科理例 正体类要 理虚元鉴 慎柔五书 痰火点雪 解围元薮 疠疡机要 仙传外科集验方 证治准绳·疡医

清 杂病心法要诀 杂病广要 伤科大成 跌打损伤回生集 疡医大全 疡科心得集 外科大成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全生集 外科传薪集 外科选要 外科医镜 正骨心法要旨 伤科方书 伤科汇纂 伤科补要 外科十法

民国 疡科纲要 江氏伤科学 跌打秘方 跌打损伤方 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 发背对口治诀论 集验背疽方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精要 金疮秘传禁方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 青囊秘诀 秘传外科方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接骨手法 救伤秘旨 虚损启微 诊脉三十二辨 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书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外科证治全书

经络-古籍

唐 黄帝明堂灸经

元 西方子明堂灸经

明 奇经八脉考 经络全书 经络考 经络汇编 灵枢经脉翼

清 包氏喉证家宝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厘正按摩要术 -- 经穴汇解 炙膏肓腧穴法 广嗣语

五官-古籍

唐 银海精微

元 原机启微

明 口齿类要 神应经

清 审视瑶函 目经大成 尤氏喉科秘书 白喉全生集 白喉条辨 重楼玉钥 重楼玉钥续编 神灸经纶 眼科心法要诀 喉舌备要秘旨 喉科指掌 喉科集腋 眼科秘诀 尤氏喉症指南 重订囊秘喉书 秘传眼科龙木论 异授眼科 眼科阐微 喉科秘诀 焦氏喉科枕秘

针灸-古籍

南宋 针灸资生经

金 子午流注针经

元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针经节要 针经指南

明 针灸大全 针灸聚英 杨敬斋针灸全书 普济方·针灸 针灸素难要旨 针灸问对

清 针灸易学 针灸逢源 刺灸心法要诀 一草亭目科全书 银海指南 针灸集成 针灸大成 针灸甲乙经 宋本备急灸法 子午流注说难 灸法秘传 走马急疳真方 明目至宝 金针秘传 针灸神书

医案-古籍

元 丹溪治法心要

明 医贯 肯堂医论

清 友渔斋医话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吴鞠通医案 冷庐医话 柳洲医话 古今医案按 侣山堂类辩 临证指南医案 存存斋医话稿 医经溯洄集 三家医案合刻 客尘医话 王氏医案绎注 市隐庐医学杂着 未刻本叶氏医案 回春录 吴医汇讲 奇症汇 知医必辨 花韵楼医案 眉寿堂方案选存 凌临灵方 孙文垣医案 马培之医案 张聿青医案 张畹香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寓意草 程杏轩医案 慎疾刍言 对山医话 质疑录 丛桂草堂医案 归砚录 医学读书记 续名医类案 读医随笔 医学源流论 王旭高临证医案 邵兰荪医案

-- 叶天士医案精华 一得集 丁甘仁医案 上池杂说 也是山人医案 先哲医话 何澹安医案 证治心传 研经言 重订灵兰要览 重庆堂随笔 塘医话 叶选医衡 医原 医暇卮言 医学课儿策

医经-古籍

西汉 八十一难经

东汉 伤寒论

唐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太素

金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素问要旨论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注解伤寒论 伤寒直格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河间伤寒心要

元 读素问钞 敖氏伤寒金镜录 刘河间伤寒医鉴

明 类经 类经图翼 难经集注 伤寒六书 伤寒论条辨 伤寒证治准绳 伤寒括要 证治准绳·伤寒

清 内经博议 医经读 医经原旨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六因条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黄帝素问直解 素问经注节解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内经评文 内经药瀹 医效秘传 古本难经阐注 难经正义 难经经释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伤寒捷诀 伤寒寻源 张卿子伤寒论 伤寒论注 重订通俗伤寒论 伤寒溯源集 伤寒缵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大白 伤寒悬解 伤寒论类方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审证表 伤寒补例 伤寒舌鉴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伤寒指掌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高注金匮要略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伤寒心法要诀

-- 内经知要 灵素节注类编 素问识 灵枢识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难经古义 伤寒总病论 类证活人书 伤寒九十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 伤寒明理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 伤寒法祖 伤寒论辩证广注 伤寒论辑义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中寒论辩证广注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四诊-古籍

西晋 脉经

元 诊家枢要

明 濒湖脉学 诊家正眼

清 三指禅 形色外诊简摩 临症验舌法 望诊遵经 诊宗三昧 医灯续焰 察舌辨症新法

-- 脉诀 察病指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