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被入选什么遗产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2收藏

灵渠被入选什么遗产,第1张

在2018年8月13日,灵渠被入选为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且在2021年1月,灵渠又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

灵渠是在秦朝之前修建的一个水利工程,它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就是因为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它还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的一颗建筑明珠。

灵渠的出现打通了两条运河,两条运河之间的联系一旦建立,那么就证明着这两条运河周围的经济,政治等一系列都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

灵渠的出现也在南北双方之间建立起了一个水上的桥梁,为秦始皇统一南部地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在灵渠逐渐完成的一年之内,秦始皇就迅速的收服了岭南地区。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1、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4、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门的官职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5、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历史意义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物古迹

四贤祠

位于距南陡下游约半里的南渠北岸,是座庭院式的建筑,内有对灵渠有过贡献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鱼孟威半身塑像。四贤祠又名灵济祠、灵济庙,始建于何时,史说不一。乾隆《兴安县志》记载:“元至正乙末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道光《兴安县志》也记载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

飞来石

在四贤祠西约半里的灵渠北岸边,是一座突出堤上的天然岩石,略成方形,上平如砥,高约4米,周约20米,上有四季桂一株,有石级可以攀登而上。石壁各方,前人题咏石刻很多。传说此石是四川峨嵋山飞来的仙石,修渠时这里有猪婆精作怪,渠堤白天修好,夜晚猪婆精拱倒,使修渠误工,领工被杀,民夫受累,飞鹤大仙便将座下蒲团石飞来镇住猪婆精,渠堤始成。

三将军墓

在粟家桥附近的灵渠南岸,系明朝封张、刘、李镇国将军的神墓。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岁(1791年)季春月上水关众等立墓碑,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县张运昭砌以石,并立碑记。墓为圆形,高约2米,直径为4米。清乾隆五十六年立的三将军墓碑刻,文为:“三将军墓由来久矣。

秦并6国(韩、赵、魏、楚、燕、齐)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每军要占领五岭一个主要的隘道,而占领湘桂两省边境山岭隘道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军。最初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叛朝廷,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继续疏浚灵渠。  唐宝历元年(825年),渠道崩坏,舟不能通。桂管观察使李渤下令垒石建成犁铧形的拦河坝,即大、小天平,使河水分流进入南、北渠道。并在南、北渠道上设置壅高水位以利通航的建筑物陡门。秦监御史禄凿渠时灵渠的工程设施,只能从通航的可能性来判断拦河坝的存在,经过李渤的改建,才有了关于拦河坝和陡门的记载。唐咸通九年(868年)陡防尽坏,渠道淤浅。鱼孟威刺史将沿河40里用石块砌堤岸,用大坚木做成木桩植立为陡门,陡门增至18重,方通巨舟。用工53万,用钱530余万缗。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桂林衙前秦晟监修灵渠。庆历五年二月竣工,计用工1085万,用钱7560余缗。所有工料全由兴安、临桂、灵川3县差拨。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提点广西刑狱兼领河渠事李师中修灵渠,用民夫1400人,34天竣工,共用工476万个,此次维修采用“燎石以攻,既导既辟”的方法,清除渠内碍舟礁石,并将灵渠陡门增至36座。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朱晞颜修灵渠,于十二月初动工,至月底竣工,计用工25万,用钱300万缗。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乜儿吉尼修灵渠,于九月动工,至第二年一月竣工,计用工148万,用钱5000缗,修复了铧堤及陡门的溃坏处,舟楫以通。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监察御史严震直主持修灵渠,动用民夫9110余人,于九月十一日兴工,十一月底竣工,修成渠堤岸长126丈,阔66丈尺、高5尺,筑渼潭及龙母祠前土堤151丈、阔5丈、高05丈,增高中江石岸45丈,疏渠道5159丈,修斜坡、湎坡、泄水坡5处,砌灌田水涵24处,砌陡岸36处,共用石块石板28万块,桩木155万余根,石灰6749万余斤。这次维修,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较小,遇洪水时则冲毁堤岸,洪水尽流向北渠,南渠水浅,既不能通航,又影响农田灌溉。因而于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修复如旧。明代另一次较重要的灵渠维修是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485~1487年),由于洪水泛滥,渠堤毁坏严重,由全州知府单渭主持维修。“用巨石以铧嘴,措鱼鳞,缮渠岸,构陡门”(孔镛《重修灵渠记》),三十六陡中凡有缺坏者均修葺一新。这是有关大、小天平坝上采用鱼鳞石护砌的最早记载。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天平石诸险工倾决殆尽,陡门仅存14座,巡抚陈元龙率通省官员捐俸修治,重修被毁的大小天平由原来用巨石平铺坝顶,改砌成龟背形,将累卵状的鱼鳞形石改用长石直竖。陡门修整了尚存的14座,将已废弃的22座陡门修复了8座。凿去湘江及漓江险滩礁石19处。陡门过去皆用丛石砌筑,这次全用巨条石合缝浆砌,用银24万两有余。乾隆十九年(1754年)两广总督杨应琚奉旨修灵渠,由桂、平、梧、玉观察使富明安任总修官,庆远府同知查礼为协修官,兴安县令梁奇通任承修官。于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和乾隆二十年春至三月二十四日两阶段整修,计修堤和鱼鳞石102道,修坝1道,修陡门16座,并疏浚渠口积沙,天平坝基尽钉松桩,上面用青石密砌,两石相接处均以生铁锭钤锢,共用银4900余两。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西巡抚赵慎畛捐俸修灵渠,由桂林知府周之域监修。于九月十五日动工,至十一月二十日完工。计用工1496万个,用石256丈,用灰12万余斤,用桩木560余根,杉木64根,用银1775两,主要维修陡门。至此保留陡门32座。即北渠4座,南渠28座。光绪十一年(1885年),洪水冲毁分水坝及南北陡堤,广西护理抚院李秉衡请旨奉准修渠。因铧堤旧址填淤,改建于原址下游30丈,大小天平叠石如鱼鳞,接逢处胶以灰泥,外复巨石。并修北渠3陡,南渠19陡,修四贤祠、飞来石、蛤蟆塘、泄水天平、黄龙堤等石堤5道。新建滑石、鸾塘、牛角3陡。光绪十一年一月兴工,十二年五月完工,用银9400余两。又于光绪十二年十月动工修了社公坝和新陡海底,凿去石门坎、倒脱靴、黑石坝3处暗礁,用银800两,现今所见灵渠,大致就是这次维修后面貌。民国21年(1932年),兴安大水,大小天平部分损坏,兴安县长田良骥补修43~75丈一段,长107米。  1953年冬,兴安县水利局疏通了南渠南陡至大湾陡一段渠道,重修了飞来石旁秦堤一道,长30米,大小天平下增砌消力坎一道,长470米,同时砌直了大小天平跌水线,工程至1954年结束,用石3000余立方米,用钱4亿元旧人民币(折新人民币4万元)。1973年冬,自治区拨款修秦堤,由上水门至泄水天平一段长870米,外侧原系土坡,皆改用石砌,内侧石堤加高60厘米,秦堤路面拓宽15米,计用石1500立方米,用款36万元。另铺建南陡阁至泄水天平一段水泥路面,长900米,宽3米,用款2万元。1974年秋,自治区文化局拨款铺泄水天平至上水门一段秦堤水泥路面,长870米,宽3米,用钱2万元,同时开辟灵渠南岸公路,全长2公里,路面宽6米,沿途砌挡土墙9段,长600米,用款18万元。1975年11月自治区文化局拨款修铧嘴,主要加固水下部分,并恢复铧嘴南侧石堤一道,长20米,计用水泥40吨,片石200立方米,条石32立方米,同时补修了大小天平,共用款24万元。1976年5月16日大雨成灾,灵渠部分大堤和护岸被毁。秋季,自治区文化局拨款建南陡阁北侧湘江大堤一道,长80米,高4米,砌南陡口下鲤鱼洲护岸70米,南陡口护岸40米,并将文庙泮水桥迁于南陡口鲤鱼洲,共用款12万元。1977年冬自治区拨款5000元维修了大湾陡及重建北陡。1978年自治区文化局拨款修复“文化大革命”中被农民拆毁的大天平78米,建北陡下防洪堤60米,宽4米,砌北渠护岸300米,还修复了竹枝堰,拆除了堵塞北渠的拦渠坝,北渠恢复通水,共用款37万元。1979年冬,重修飞来石至泄水天平倒塌的秦堤一段,长48米,高6米,用款17万元。为防渗漏,于四贤祠至上水门一段渠内分段浇灌水泥墙1000米,用款1万元。1983年冬补修大小天平被水冲坏的消力坎一段,长15米,宽6米,用款2500元。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察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

历3年艰辛,这条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终于凿成通航。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刻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扩展资料:

灵渠的作用:

南渠长30公里,是引湘入漓的主要渠道。北渠是条引航渠道,长4公里,只有南渠长度的1/8,由于距离短,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施工时就将其设计呈“S”形,让渠水迂回曲折流入湘江,延长流程一倍,减小落差约一倍,以使水流平缓,让往来湘江、漓江的船只顺利通航。为确保渠道的安全,秦人又在南北二渠上又修建了溢洪堰。水大时,渠水可漫过石堤经斜坡而下,流进不远处的湘江故道;水小时,巨石就成了护水石堤。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级建置达到40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意思基本为白话,打油诗而已,无典故,请参考地理知识!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

  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又称湘桂运河或兴安陡河。开凿于西元前214年(秦)。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土岭,宽300∼500米,相对高度20∼30米,两河水位相差不到6米。

  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於「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现代的船闸,主要建於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据记载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公里。灵渠的修建,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後,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灵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60公里处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开凿于公元前214年。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土岭,宽300~500米,相对高度20~30米,两河水位相差不到6米。

灵渠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于“人”字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千米(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于现代的船闸,主要建于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据记载,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千米。灵渠的修建,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后,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灵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