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七神农家族
创世纪7:神农
女娲家族
女娲的家族,也被称为Nv和皇后,也以冯为氏,并有圣人之德。这个女娲家族和造人补天的女娲神同名,所以经常混淆。
在伏的传说之后,女娲继承了伏的王位和爵位。
《太平寰宇记》和《读史方舆纪要》都记载:“女娲都城在西华县城西二十里,此地后来叫女城。”
记载:“傅女娲未尽,其德留后世。”据说,傅和女娲是以大德教化天下,而不是立法规管天下,所以被誉为“连德也留后世”。
据说女娲家族完善了傅建立的媒妁婚姻制度,重新规范了人伦伦理。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媒人,因为她在男女婚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真诚地向天祈求,得到了天地的认可,所以被后人尊为“媒人”或“高媒人”。《淮南子览冥训》引用《绎史》的话说:“女娲在神社祈祷,做了女中介,就结婚了。”
此外,女娲还发明了笙簧等管乐器,命臣下制作了和板管两种乐器,并谱曲《补乐》,以教化人心,陶冶民德,使天下为治。
记载女娲家命鄂陵家制作此乐器杜关良,以和谐统一天下音律;他还命令圣诞老人制作这种乐器,斑点管;并根据宇宙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创造了“填乐”的乐舞。乐谱完成后,世间万物都能得到开悟和规范,让万物从最小的点开始改变,让万物同化,让万物和谐有序。
说:女娲家族之后,十五代,都继承了傅的爵位。
神农氏
神农姓姜,五行属火,火德为王,故称,又称夔魁氏、连山氏、烈山氏。神农的母亲是少典的妃子,名叫女邓,或称任四,是乔的女儿。
传说一女子登上华阳长阳山时,看到了龙头,因情怀孕,生下神农。神农天生圣人之德,后被选为王。
神农画像,《风俗通义》,18世纪所绘,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据说神农天生神通广大,是个和尚。《帝系谱》年有一个神农和谢赫干一起向老龙脊学习的故事。湖北神农架的原始森林,据说是神农采药救人的地方。神农在此采药时“造梯登高”,故名神农架。据说神农的贴身大臣在神农架采药时,突然有一只鹤从天而降,他们带着鹤上天了。神农架至今仍有神农乘鹤升天的地方。对了,在古代,骑鹤、凤凰、飞龙上天都是道教白天成仙的方式,后世也有类似的记载。
在随州北部的烈山,至今仍留有神农洞和神农碑。神农洞原有的石桌、石凳、石碗、石榻,据说都是神农氏使用的器物。烈山还有神农架、神农寨、神农关、颜地庙等古建筑。
公元年有一个故事:相传炎帝神农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娲。一天,女娲去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身亡。女孩的仙女在她死后,变成了一只嘴白脚红,头上有花纹的鸟,取名精卫。它日复一日地穿梭于西山和东海之间,从西山带来木头和石头填东海,希望能填东海世世代代。这就是精卫填海的传说。
神农像,《遁甲开山图》,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
神农有火之德,所以以火为官,比如春官是火,夏官是鹌鹑火,秋官是西火,冬官是北火,中官是中火。神农在位时,以德治国,感化百姓,使民风淳朴,使天下归心。人不一定要去争取,但有了财富就活了。他们服从而不制定任何法律,他们也不必受杀戮的欺凌。
年的记录:在炎帝统治期间,诸侯苏莎不服从规则,反叛。炎帝没有出兵讨伐,但认为自己不够贤惠,不足以让天下屈服,于是主动退位给修德。沙夙的人听了之后,背过身去,开始攻击沙夙,然后向炎帝投降。
记载神农第十七次传。相传神农乘鹤升天后,其子孙继承皇位,世代相传,都继承了神农的爵位,被称为颜地。
年记载:武王登基为周之后,神农氏子孙在交谊被封为帝。
神农白草
神农时期人口增加,渔猎逐渐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此外,人类的心灵不再纯洁,背离自然,自然环境继续恶化。人类开始遭受疾病的折磨。
神农亲自尝百草,辨五谷,发明了——雷这种耕田工具,教人耕种,从而解决了人类抢食的生存危机。
东汉无量寺画像石中的神农。
记载:神农出生时,五谷从天而降。神农得到它们后,教人耕种,从而创造了农业。
由此,神农引领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时期。我们华夏先民生活安定,开始在土地上安家落户,不再为生存发愁,让华夏文明稳步快速发展。
此外,神农尝百草时,鉴定出365种药材,分为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他的书《PortraitsdeChinoiscelebres》一直流传至今。以及后来的《庄子》《山海经》《历代君臣图鉴》是中医四大经典,开启了中医治疗的源头。神农根据各种草药的药性,治好百姓,解决百姓疾苦,成为中医鼻祖。
神农还发现了茶的作用,教人泡茶,开创了中国茶文化。茶的起源记载于:“神农尝百草,一日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廖被命名为《帝王世纪》。
公元年有记载,神农氏有赤红色的神鞭,用来鞭笞草药,能辨别草药的毒性和冷暖属性。
有的传说还说神农有个“水晶肚”,肚子几乎是透明的,里面的东西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吃的东西一目了然,还能自行化解毒性。神农品尝草药时,依靠水晶肚皮观察内脏的颜色和变化,从而分辨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分辨草药的药性和毒性。
记载在太原神福岗,有一个神农尝遍各种药的宝壶。在阳山,神农以前鞭药的地方还在。
除了品尝草药,开拓农业,用中医和茶道治疗疾病,神农留下了许多伟大的文明成就。
尝尝神农的草药。
神农文明的其他成就
神农还发明了亚麻衣服。据说在神农之前,人们用树皮、兽皮等。作为衣服。神农开始教人种植葛藤、麻等作物,制作麻布。直到那时,人类才有了亚麻布衣服。
据说神农还建立了市场交易制度。据《吕氏春秋慎势》年记载,神农“日中为市,以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财,退交易,得其所”。神农开创的日中市场和物物交换的市场体系是其起源和基石
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面有五根弦,分别为:宫、商、角、正、玉。这种琴发出的声音可以“显天地之德,显神农之和”,陶冶人的情操。
神农制宋代绘画《典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周书》记载神农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创造了《神农本草经》。
以四时六气的盛衰为导向,以六甲价值符号判断好坏的坐标,三元九运的时空跃迁,揭示天道运行规律,高深莫测。但是《神农本草经》在汉朝就失传了。
2005年,一位贵州水族老人向贵州国家图书馆捐赠了一本其家族传世的水书《黄帝内经》。这个水书《难经》是水族古文字水书的摹本。共五卷,约八万字。其特征与古籍记载一致。经多位专家学者考证,认为是古已失传的《伤寒杂病论》。一些可能失传的历史文化依然存在于民间。
在古代黄三时期,由于年代太久远,其间发生了各种天灾人祸甚至毁灭性的灾难,大部分史料都丢失了。从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和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中,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和相关的书籍,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但基本的历史事实是,黄三时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上的半神伏、女娲、神农氏及其后继者,创造和积累了人类最初的文明,并带领人类从蛮荒逐渐开化,最终进入我们的五千年一轮,以黄帝为人类始祖,是对神性文化和文明成果的更加辉煌灿烂的诠释。
参考资料:
1《神农本草》
2《神农氏采药图》
3《述异记》
4《下谋》
5《扶持》
6《世本下篇》
7《历代琴式图册》
8《帝王世纪》
9《连山易》
10《连山易》
11《连山易》
12《连山易》
13《连山易》
14《连山易》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古代人物,与燧人氏、伏羲氏合称“三皇”。传旧说神农氏是农业、商业、音乐和医药的创始人。战国时人传神农氏“人身牛首”,教人播种五谷,发明农业生产工具,传授打井技术,是为农业神;又曾“日中作市”,使民交易,是为商业神;又曾创制五弦琴,是为音乐神;又曾创医药,是为医药神。一说神农氏即炎帝。
<img p=""
神农氏画像
一、神农真神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燧人氏、伏羲氏合称“三皇”。关于三皇的说法有多种,将燧人、伏羲氏、神农列为三皇,最为恰当,这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燧人氏时期,人们学会了人工取火,饮食由生吃进步到熟食,人的体质提高了。在伏羲氏时期,人们从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种族得到了进化,中国也从母系社会逐步进入父系社会。神农氏时期,人们学会了种植与养殖,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耕,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文明时代。
远古时代,人们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神农氏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们农业生产。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
关于神农氏的历史有几种记载,《易·系辞》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从此,中国原始社会许多族群由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谋生手段逐步转向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白虎通义·卷一·号》载:“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草木之实,食螺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些说明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耒耜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神农氏功绩伟烈,被尊为“农皇”、“地皇”。《尚书大传·卷第四》说:“神农为农皇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指其功德在于发挥地力,故称“地皇”。
《史记·五帝本纪》载: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说明黄帝时期,神农氏的时代已经衰落,诸侯间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农氏不能征讨,于是黄帝危害最大的蚩尤,把他伐灭,随后黄帝征服了不服自己的炎帝,威望大振,于是取代神农氏而有天下。这也说明神农氏与炎帝不是一个人。
《庄于·盗跖》说神农氏“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这说明神农氏不事征伐,不以武力扩充势力。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九穗谷,飞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落下,神农氏把它埋在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谷子。他把谷穗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谷子连年种植,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
二、尝草传奇
据《淮南子·修务》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后世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多源于此。
<img p=""
张惠斌作《神农尝百草》
有这样一则故事,传说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共生,药物和百花相杂,哪些果实可以吃,哪些草类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为生,飞禽越打越少,走兽越打越稀,人们食不果腹,坚持饿肚子。可怕的是生疮害病,无医无药,忍痛煎熬,时常要慢慢等死。
如何解决百姓的吃饭和治病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怎样才能使百姓不饿肚子,得了病得到治病,减轻百姓的疾苦,他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办法。
这一天,神农氏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奔向西北大山。他们走了七七四十九天,腿走肿了,脚起茧了,最后来到一个山区。眼前高山奇峰相连,道道峡谷,流水潺潺,漫山奇花异草,香气扑鼻,令人陶醉。在他们继续前行时,突然,一群狼虫虎豹从峡谷窜出来,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氏指挥臣民们挥舞神鞭,驱赶野兽。野兽也是饿急了,打走一批,又来一批,众人打了七天七夜,最终将野兽全赶跑了。那些贪婪凶猛的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道道伤痕,后来变成了身上的斑纹。
臣民们见这里太危险,打了退堂鼓,劝神农氏回去。他坚定地说:“不能回!百姓忍饥挨饿,忍受疾病的折磨,我们怎能回去呢!”他领着众人进了峡谷,来到一座大山脚下。
这座大山高耸入云,半截插入云彩里,四面悬崖峭壁,刀削一般,崖上瀑布垂帘,长满青苔,溜光水滑,没处登,没处抓,爬半尺都难,没有登天的梯子别想爬上去。臣民们劝神农氏趁早回去。他坚决不同意,使命没完成,回去就等于前功尽弃。他爬上一个小石山顶,四周眺望,琢磨着如何才能登上眼前这座高山。后来,人们把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
忽然,他的眼睛一亮,茅塞顿开。他看见几只金丝猴,在高悬的古藤和横倒的朽木上辗转腾挪,眨眼功夫就爬上了高山。他把臣民们召集起来,让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一层,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从不停工。经过一年的苦战,搭了三百六十层,终于搭到了山顶。传说后来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氏的办法。
神农氏率领着臣民,攀登木架,爬上山顶。山上是花草的海洋,百花盛开,五颜六色、密密丛丛,芳香袭人。他叫臣民加强戒备,预防狼虫虎豹偷袭,自己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品尝,判断哪些可以吃,哪些可以作药。他命臣民们在山上栽了几排密密实实的冷杉,当作城墙,以防野兽进入,在墙内盖了茅屋,以遮风避雨和生活居住。
白天,神农氏领着臣民在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借着篝火的光亮记载一天的收获:哪些草是苦的,哪些是热的,哪些是凉的,哪些能充饥,哪些能治病。后来,人们把他住的地方叫“木城”。
神农氏尝百草也是有代价的,是很危险的。有一次,他把一种草放到嘴里一尝,顿时感觉头昏脑胀,眼冒金星,天旋地转,栽倒在地。臣民们扶他坐起,他知道中了毒,但已说不出话了,他指着面前一棵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把那棵灵芝用嘴嚼嚼,喂到他嘴里。很快,他的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臣民们怕他再出危险,劝他下山。他还是不肯,又继续尝百草了。
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努力,他尝遍这里每座大山的花草,做了详细的记录。他尝出稻、黍、稷、麦、豆能充饥,他们把种子带回去,让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365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经》,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准备下山时。他们搭的木架不见了,那些搭架的木杆,竟长成了一片林海。他正在发愁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庭去了……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前住过的寨子,叫“留香寨”。
三、本草真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作者亦非一人,成书非一时,是汇集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配伍规则和“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img p=""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我国药物学最早分类法,为历代沿用,所载药物药效绝大部分是正确的。
《神农本草经·序录》称:“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神农本草经》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药物理论,奠定了药物学的理论构架。在药物配伍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上品药为君药,中品药为臣药,而下品药为佐使药。在组方时,方中既要有君药、臣药,还要有起协助作用的佐使药。其比例为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者是一君、三臣、九佐使。
在药物配伍中,要讲究“宜”和“忌”。《神农本草经》提出了“七情合和”的配伍原则:“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勿用相恶相反者。”也就是说,中药饮片的配方一定要讲究药物的药性和相互作用对药效的影响。所谓单行者,是指一味药独立发挥作用。如独参汤、首乌片。所谓相须者,是指两种作用相似的药配伍,有相互协同的作用。如大黄与芒硝,当归与白芍。所谓相使者,是指两种作用不同的药配伍,可相互促进。如黄芪与茯苓,白术与防风。所谓相畏者,是指一种药能抑制或减轻另一种药的烈性。如桔梗畏白芨,丁香畏郁金。所谓相杀者,是指一种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的毒性。如大黄与附子,甘遂与赤芍。所谓相恶者,是指两种药合用会降低或丧失药效,属配伍禁忌。如元参恶干姜,巴戟恶雷丸。所谓相反者,是指两种药合用能产生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如乌头反半夏,细辛反藜芦。七情原指人的七种感情或情绪。《普济方》
称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七情。对于“七情和合”,明代的李时珍曾有精辟的概括,即:“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彼之毒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制宜,可用相畏相杀者,
不尔不合用也。”实际上,上述七情归纳起来不外协同和颉颃两个方面。
《神农本草经》中对于所收录的各种药物的功效和主治疾病都有简要的记载与描述,实践证明,它对所载药物的功效认识大多是正确的,如人参补益、黄连止痢、麻黄定喘、常山截疟、大黄泻下等。所载药物主治疾病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等科170余种疾病。此外,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与采制、炮制方法、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等都有涉及,极大地丰富了药物学的知识体系。
《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它规定了药物的剂型,认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它对药物治病取效提出客观评价,认为“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它强调辨证施药,提出要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用药,辨别病因而治,辨别病情轻重用药。它重视服药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认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它遵循“药有阴阳”理论,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有寒热温凉四气,应对药“有毒无毒,斟酌其宜”,药有“七情和合”,等等。这些理论指导着后来的医学实践。
但是,《神农本草经》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在药物总数的确定受术数影响,所载药物仅365种,许多汉代常用药物均未收入。二是部分药物学理论受汉代儒家尊君思想影响,脱离临床实践,如“上药为君”理论,认为上药可不老延年,机械地规定方剂中君臣比例等。三是受方士的影响,片面夸大药物的益寿延年作用,四是对金石类药物的功效和毒性认识错误,对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这几种有毒的石药,只认为矾石“有毒”,而将石胆、丹砂列为上品,谓其多服久服不伤人,将雄黄、磁石列为中品,认为其具有“轻身、神仙”之奇效,等等。尽管如此,《神农本草经》在药学史上的贡献还是巨大的。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们农业生产。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神农氏尝百草的美丽传说流传2000余年。《神农本草经》无疑是托名之作,但作为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却毋庸置疑,其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其影响极为深远,它是中华医药的根。
炎帝神农对中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是发明种植,首创农具。《易·系辞下传》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又《沦衡·感虚》说: “神农之挠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白虎通·号》也说:“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通鉴前编》也说:“炎帝因天时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与耜都是木制启土工具,是先民当时从事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用具。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神农氏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势必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原始农业也因之逐步发展起来。《国语·鲁语》说: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殖百谷百蔬。”
《管子·形势解》说:“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同书《轻重戌》说:“神农作,树五谷谌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下化之。”《淮南子·修务训》也说:“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古籍虽未明言所种谷蔬的具体名称,但神农时已有人工栽培的稻谷蔬菜则无疑问。
二是制作陶器,首创纺织。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种植农作物与制陶术的发明是原始社会两项最主要的创造,也是人类由原始的茹毛饮血的蒙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迈进的基础。《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这是见于古籍较早的制作陶器的记载。《庄子·盗跖》:“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吕氏春秋·爱类》云:“神农之教日:‘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这虽有用后世男耕女织经济生活去附会远古经济生活的迹象,但毕竟反映出当时纺织业的某些因素已得到发展。
三是发明医药、煮盐,首创琴瑟。相传炎帝神农氏为了解除疾病和创伤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深入山野辨尝各种草木的性味,从而发明草药医治疾病和创伤的方法。《世本·作》说:“神农和药济人。”《史记·三皇本纪》也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盐的发明对于改善营养结构,增强人类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世本·作》说:“宿沙作煮盐。”《淮南子·道应训》说:“昔宿沙之官,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由此可知,首创煮盐的是炎帝神农的部属宿沙之民。《世本·作》说:“神农作琴,神农作瑟。”桓谭《新论》说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又云:“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扬雄称赞说:“昔神农造琴以定神,禁*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
四是始有地理观念,创立原始天文学和历法学。相传炎帝神农氏造历日,正节气,审寒暑,定为八节,以治农功。《通鉴前编》即说炎帝神农“因火德王,故以火纪,官为火师。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这正是天文历法中的所谓“观象授时”。说明炎帝神农部落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注意了“火”(按即星)与季节的关系,并利用所掌握的天文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炎帝神农已产生地域观念,始立地形,甄别考察天下方位。《帝王世纪》说:“自天地设辟,未有以界之制。三皇尚矣,诸子称:‘神农之有天下,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
五是始作集市,首创贸易。《史记·三皇本纪》则说:“炎帝神农氏……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这也正是《易·系辞下》所谓:“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孔颖达《正义》云:“日中为市,聚合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象物噬啮乃得通也。”日中时设立集市,聚集四方货物,进行以物易物,这也是社会分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贸易活动。
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炎黄”就代表了上古时期两位杰出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我们也都知道神农遍尝百草的故事,如果没有他,我们的先祖很可能会有更多因误食毒果而死的人。很多人可能一直认为,炎帝与神农并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但是却也一直存在一种观点,炎帝与神农是有关系的。两种看法差别非常大,究竟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炎帝”“神农氏”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在百科词条中,这两个是同一个词条介绍,即认为炎帝就是神农,号神农氏。炎帝原姓姜,因本姓的首领善于用火,因此得到王位,所以被称为炎帝。这里要注意的是,“炎帝”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指这个首领,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成为姜姓部落的首领,都会被尊称为“炎帝”。就像后世的统治者被称为“皇帝”,这就是一个指代的称呼,并不是单指某一个人。
而神农,被认为是炎帝的一个号。这个“号”可不等于我们现在很多人在社交网站上,除了一个经常用的大号,还有很多小号的“号”,后来的古人除了姓名,还会有“字”“号”,差不多可以这样理解。神农氏、魁隗氏、连山氏等都是炎帝的号。从这一角度来看,神农氏的确与炎帝就是同一个人,尽管“炎帝”指代是一群部落首领,但是其中的含义毕竟没有变化。
炎帝的政权又被分为两个大的支脉,一个是魁隗氏政权,另一个是神农氏政权。虽然说是分了两派,但是并不是同时存在的,而是魁隗氏传了七代之后,被神农氏取而代之。
至于另一方认为炎帝与神农毫无关系的看法,由于古籍记载颇多且杂乱,几乎每一本的说法都不一样,这里只挑一个来讲一讲。
《史记》中记载,黄帝时期,神农氏衰落,没有办法去征讨破坏安宁的诸侯,于是黄帝起兵,消灭了危害最大的炎帝与蚩尤,从而取代神农氏成为天下首领。试想,如果神农氏与炎帝是同一个人,那么为什么在其他书中“无有相害之心”的神农氏,怎么会变成要与黄帝多次交手才被打败的,暴虐百姓的人呢因此,炎帝等于神农氏的说法,颇有些站不住脚。
只不过,由于上古时期的文字记录、考古资料匮乏,因此炎帝与神农氏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目前还是没有定论。但抛开这些,他们对于上古时期社会发展的贡献,却也是值得纪念的。
东汉末年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有不少食物,如大枣、藕、山药、人参、枸杞、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葱白、当归、贝母、杏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龙眼、百合、附子等,被列为具有强身保健、延年益寿的上品,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
我觉得尝亦可,鞭亦可,若是尝,那么神农就被视作人,人之身亲尝百草,冒险不畏艰险
若是鞭,那么这里神农就被视作神,用一种鞭子能辨百草,说明有神力。
只是传说的记载不同,版本不一,可能有谬误,但也许就是如此。
原文: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译文: 神农用赤色的鞭子鞭打各种草木,因而全部了解了它们的无毒、有毒、寒热、温凉的性质以及五味所主治的疾病(酸主肝、咸主肾、甘主脾、苦主心、辛主肺),根据这些经验再选种各种谷物。所以天下的百姓叫他“神农”
关于神农尝百草、辨药性的事,古籍中有些记载:
西汉的《史记》实录:“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
东汉的《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 宋代郑樵的《通志》讲:神农尝百药之时,“……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其所得三百六十物……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
宋代罗泌《路史》云: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药正三百六十有五。”
问题一:炎帝和神农氏是一个人吗 《世本・帝系篇》则首把炎帝和神农氏扯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但是史记中显然是说两个人是不同的,因为黄帝之时,神农氏已经衰败了。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两者是否为同一人呢?关于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这一派的观点现在占上风,算是主流派,比如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就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所以纪念馆内就有炎帝偿百草的主题。而另一派则认为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扯不上关系,因此不可能是同一人。
那么我们还是来看一下炎帝和神农到底是不是同一人呢。
古代史书关于神农氏的世代记载是这样的:神农氏统治经历了七十个世代,(一说十七个世代)到黄帝部落崛起的时候才衰落下去了。这里有一个问题前面忘了说明的需要说明一下,即神农氏以前包括神农氏的时代,像伏曦,女娲,神农这样的称呼乃是对于某个部落或者部落的若干代首领的统称,而不是对唯一一个君主的称呼。但是后世的学者们往往产生歧见,比如关于古蜀国的历史记载中,很多人都认为蚕从和鱼凫是古蜀国的两代君王,但是实际上蚕从和鱼凫乃是两个分别长大数百年的古蜀国王朝,每个王朝都有十几个世代。(《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提到:黄帝崛起的时候,恰好“神农世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请注意这个“世”字。)这就是为什么伏曦,女娲,神农的统治往往高达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原因。按照一世三十年计算,那么神农氏统治的时期大约为两千年(如果是十七个世代则大约是五百年)黄帝的时代,在距今大约五千年以前,以此上推两千年,大约就可以推断出神农氏统治开始于距今大约七千年以前。
但是,关于炎帝的记载则明显和神农氏对不上号。和神农不同,关于炎帝的称号是对某一个人还是对若干世代的部落首领的称呼这一点是存在争论的。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经历了八胆世代。第一世炎帝叫神农,他的时代比黄帝的时代大约早几百年。而和黄帝同一个时代的炎帝是第八世炎帝,他叫榆罔。这种说法,就把炎帝和神农串到了一起,即无论炎帝还是神农都是同一部落首领的称呼。同一部落首领有不同的称呼倒不奇怪,但是无论神农氏是七十个世代还是十七个世代,显然都和炎帝的八个世代对不上号。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炎帝和神农为同一人的说法值得怀疑。
问题二:神农氏和炎帝到底是不是一个人?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两者是否为同一人呢?关于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这一派的观点现在占上风,算是主流派,比如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就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所以纪念馆内就有炎帝偿百草的主题。而另一派则认为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扯不上关系,因此不可能是同一人。
那么我们还是来看一下炎帝和神农到底是不是同一人呢。
古代史书关于神农氏的世代记载是骸样的:神农氏统治经历了七十个世代,(一说十七个世代)到黄帝部落崛起的时候才衰落下去了。这里有一个问题前面忘了说明的需要说明一下,即神农氏以前包括神农氏的时代,像伏曦,女娲,神农这样的称呼乃是对于某个部落或者部落的若干代首领的统称,而不是对唯一一个君主的称呼。但是后世的学者们往往产生歧见,比如关于古蜀国的历史记载中,很多人都认为蚕从和鱼凫是古蜀国的两代君王,但是实际上蚕从和鱼凫乃是两个分别长大数百年的古蜀国王朝,每个王朝都有十几个世代。(《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提到:黄帝崛起的时候,恰好“神农世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请注意这个“世”字。)这就是为什么伏曦,女娲,神农的统治往往高达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原因。按照一世三十年计算,那么神农氏统治的时期大约为两千年(如果是十七个世代则大约是五百年)黄帝的时代,在距今大约五千年以前,以此上推两千年,大约就可以推断出神农氏统治开始于距今大约七千年以前。
但是,关于炎帝的记载则明显和神农氏对不上号。和神农不同,关于炎帝的称号是对某一个人还是对若干世代的部落首领的称呼这一点是存在争论的。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经历了八个世代。第一世炎帝叫神农,他的时代比黄帝的时代大约早几百年。而和黄帝同一个时代的炎帝是第八世炎帝,他叫榆罔。这种说法,就把炎帝和神农串到了一起,即无论炎帝还是神农都是同一部落首领的称呼。同一部落首领有不同的称呼倒不奇怪,但是无论神农氏是七十个世代还是十七个世代,显然都和炎帝的八个世代对不上号。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炎帝和神农为同一人的说法值得怀疑。
问题三:炎帝是不是神农 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如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就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所以纪念馆内就有炎帝尝百草的主题。而另一派则认为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不可能是同一人。古籍中关于炎帝、神农氏的记载如下: 《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乔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宝……生黄帝于寿丘”很明显,少典、有乔都应为古国名或部落名。 又司马贞作《三皇本纪》,“神农纳奔水氏之水曰听妃。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所以跟黄帝大战的那个炎帝不是我们引为圣人的那个炎帝,而应为榆罔。 又有人说“神农氏统治经历了七十个世代(一说十七个世代),到黄帝部落崛起的时候才衰落下去了。”这个说法应该是出自《尸子》。《尸子》:“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岂每世贤哉?”这里要说明一下,按《三皇本纪》“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是一个部落,它的首位领袖不是“炎黄”中的炎帝。《尸子》中说的七十世应该是整个神农氏共传了七十世,跟《三皇本纪》不一样。 由于上古时的记载缺乏详尽的文献记录和考古资料,所以炎帝与神农氏是否为同一人,目前还没定论唬
炎帝不是神农氏 炎帝比神农氏要早
问题四:神农氏与炎帝到底是不是一个人? 上古历史无法确定事件的原貌,但确实有神农氏就是炎帝的说法,就类似有的传说中说炎帝和蚩尤同族,炎帝和蚩尤争夺争权失败投靠黄帝,还有说蚩尤是炎帝后人,炎帝与黄帝争权,最终失败而死,蚩尤作为炎帝同族后辈为炎帝报仇,才与黄帝大战。类似传说根本无法考证真伪,至少目前为止是没有办法的
问题五:神农是不是炎帝 是的,炎黄中的炎帝就是神农氏,传说他的脾脏都是透明的,因为尝百草救了很多人才会受到百姓的爱戴
问题六:炎帝是不是神农?? 不是 炎帝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另一种说法炎帝活动在山东济宁地区,是东夷人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黄帝西进,)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是传说远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神农氏。 传说为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传说在宝鸡民间和官方流传经久不衰。宝鸡市区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七举行盛大祭祀纪念活动。 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姜氏族为西戎族一支,原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进入中原。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著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据说因“炎帝欲侵凌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此次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 (阪泉,今京郊延庆境内的阪泉村)。面对著统领熊、罴、貔、貅、、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以胜利的姿态结束了这场战争。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著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源出于此。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则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神农 神农氏,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炎帝,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龙河马图神其应,泄阴阳之秘,奥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历象以兴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结绳(指燧人氏结绳记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传无怀、葛天、女娲至伏羲,继承基业),为礼道重人伦>>
问题七:李时珍和神农是不是一个人 不是一个人 炎帝神农为原始时期 神农人尝百草发明了医药 故中国第一本系统性药用医术被称为神农本草经 是为了纪念和歌颂炎帝尝百草的功绩
李时珍为明代人 著有本草纲目 为中国医学著作
问题八:炎帝和神农的区别是? 应是一个人
炎帝 神农氏
姓名:伊耆,姜
别名:炎帝,神农氏,烈山氏
地区:湖北随县
籍贯:湖北随县
生辰:古历四月二十六日
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神农氏的传说:
神农就是炎帝神农氏。五谷台就是神农氏遍尝百草、教发稼穑、播种理事长谷的地方,它是淮阳“七台八景”之一。
炎帝是中华民族“三始祖”之一。伏羲建都宛丘,后来,神农氏也在此建都,沿其旧而称陈。意思是这里曾是太昊伏羲氏建都的地方,比较古老,因此而称陈。这就是淮阳古代称“陈”的由来。
太昊伏羲氏开创了中国原始畜牧业的先河,是谁开创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先河呢?那就是炎帝神农氏。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淮阳。具体地点就是五谷台,距县城仅5公里。
据史书记载,炎帝神农氏名叫石年。其父是少典部落的君主,其母亲叫安登。传说,神农氏的母亲有一天去华阳(今陕西华山)游玩时,因感应神龙之气,在姜水(即岐水,流经姜氏城)河畔生下了他。他生下来时牛首人身,第三天就会讲话,第五天就能行走,第七天牙齿长全。他成人后,身高作废尺七寸,魁梧伟岸,仪表堂堂。他因在姜水边长达,就以姜为姓,这就是说,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姜姓的第一人。
长大后,他带着他的部落逐渐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因与黄帝在阪泉(今河北琢鹿东南)发生冲突,被黄帝所败,便来到了中原,先都陈(今淮阳),后徙鲁(今山东曲阜),他一生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尝百草种五谷就是这里完成的。
《史记注》云:“淮阳多古迹,有神农井”。其实,还有这面积十亩,原高约二丈的五谷台。经考古调查证实,这旨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里发现了石镰、石斧、石镰等生产工具,与传说中神农种五谷完全一致。
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查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确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菽、麦、稷、稻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在这一高台的四角各有一口井,台中央有一口井水都 会波动。由于这一带历>>
问题九:神农和炎帝真的是同一个人吗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两者是否为同一人呢?关于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这一派的观点现在占上风,算是主流派,比如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就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所以纪念馆内就有炎帝尝百草的主题。而另一派则认为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扯不上关系,因此不可能是同一人。
古代史书关于神农氏的世代记载是这样的:神农氏统治经历了七十个世代,(一说十七个世代)到黄帝部落崛起的时候才衰落下去了。这里有一个问题前面忘了说明的需要说明一下,即神农氏以前包括神农氏的时代,像伏羲,女娲,神农这样的称呼乃是对于某个部落或者部落的若干代首领的统称,而不是对唯一一个君主的称呼。但是后世的学者们往往产生歧见,比如关于古蜀国的历史记载中,很多人都认为蚕从和鱼凫是古蜀国的两代君王,但是实际上蚕从和鱼凫乃是两个分别长达数百年的古蜀国王朝,每个王朝都有十几个世代。(《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提到:黄帝崛起的时候,恰好“神农世衰”,黄帝 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请注意这个“世”字。)这就是为什么伏曦,女娲,神农的统治往往高达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原因。按照一世三十年计算,那么神农氏统治的时期大约为两千年(如果是十七个世代则大约是五百年)黄帝的时代,在距今大约五千年以前,以此上推两千年,大约就可以推断出神农氏统治开始于距今大约七千年以前。
但是,关于炎帝的记载则明显和神农氏对不上号。和神农不同,关于炎帝的称号是对某一个人还是对若干世代的部落首领的称呼这一点是存在争论的。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经历了八个世代。第一世炎帝叫神农,他的时代比黄帝的时代大约早几百年。而和黄帝同一个时代的炎帝是第八世炎帝,他叫榆罔。这种说法,就把炎帝和神农串到了一起,即无论炎帝还是神农都是同一部落首领的称呼。同一部落首领有不同的称呼倒不奇怪,但是无论神农氏是七十个世代还是十七个世代,显然都和炎帝的八个世代对不上号。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炎帝和神农为同一人的说法值得怀疑。
炎帝:少典部落之子,其母是有氏之女名叫安(女)登,炎帝因生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名石年,烈山氏,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因起于烈山,所以又号为烈山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故又号曰:伊耆氏。古代原始社会人很少而禽兽很多,所以都吃禽兽肉,到炎帝烈山氏姜石年的时候人民很多而禽兽已经不足,野生素食能吃的也都吃了,但还是不能解决人民的饥饿,于是炎帝烈山氏姜石年根据天时、地利,制作了劳动工具,教导人民耕种田地,种植庄稼作物,彻底解决了人民的饥饿,百姓也得以更好的繁衍息。百姓赞炎帝烈山氏姜石年曰:“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谓之神农。”后世继位的帝王称之曰:炎帝神农氏“姜某某”,后世继位为帝王者仍沿用炎帝神农氏番号。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取莽(奔水)氏之女曰听,生子二:长帝临魁、次桂。炎帝神农氏姜临魁生帝承,炎帝神农氏姜承生帝明、仲贤、希文,炎帝神农氏姜明生帝宜,炎帝神农氏姜宜生帝来,炎帝神农氏姜来生帝裹,帝神农氏姜裹生节茎,节茎生克、戏,戏生炎帝神农氏姜榆罔。炎帝烈山氏传至八帝至炎帝神农氏榆罔(炎帝神农氏榆罔为炎帝烈山氏第十世孙)。炎帝烈山氏姜石年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生卒年份概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后。
榆罔:姜姓,故全称曰炎帝神农氏姜榆罔。乃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十世孙,炎帝神农氏姜裹之曾孙,是继炎帝烈山氏姜石年后的第八位帝王,与黄帝公孙轩辕同时代人。炎帝神农氏姜榆罔居于空桑,后诸侯相互侵伐,暴虐百姓,其中以蚩尤最为暴虐,炎帝神农氏姜榆罔势力已经衰弱,没有能力进行征伐,于是被迫居于涿鹿,诸侯公孙轩辕实>>
问题十:炎帝,神农氏,伏羲是不是一个人啊? 太昊伏羲氏是一个人
炎帝神农氏是一个人
他们是两个人
1 神农尝百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在远古时代,人类是靠采集打猎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
为 了叫人们不挨饿,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教人类怎样播 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 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他常 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
人类跟 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可是, 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
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 好,只能挺到死亡为止。 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 卜,但他也没有治疗疾病的办法。
于是,他便与不少人商讨,怎 样才能把人们患的疾病治好,使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他想了很 多办法,如火烤水浇、日晒、冷冻等等,虽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 状有所缓解,但效果却不理想。
有一天,神农来到山西太原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 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 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 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神医尝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爬山走路寻找草木,而 且品尝草药还有生命危险。神农为了寻找药品,曾经在一天当中 中毒0次,神农被毒得死去活来,痛苦万分。
可是凭着他的强壮 的体力,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品尝更多的草木。 大地上的草木品种多得很,数也数不清,神农为了加强品尝 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种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 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这些草木经过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 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
神农就根据 这些草木的不同赋性,给人类治病。他在成阳山上,曾经使用神 鞭,发现不少疗效显著的草药,如甘草可以治疗咳嗽,大黄可以 治疗便秘,黄莲可以消肿等等。
所以对成阳山,后人管它叫神农 原,也叫药草山。 人类在世界上生活,所患的疾病很多,而神农所发现的草木 有治病功效的不多,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 多的草木。
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 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 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 农没有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
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 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
2 神龙尝百草文言文文章这是一本书不是文章
神农 亦称“神农氏”。①农业的发明者。关于神农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的情况。《周易·系辞下第八》;“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②古帝名,即炎帝、烈山氏。清马骕《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晋王嘉《拾遗记》卷一:“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及拾之,以植于囚,食者老而不死。”《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谓:“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纪。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种。③医药之祖。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流传久远,至今不衰。《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亦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好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参见明·周游《开辟衍绎》第十八回王子承“释疑”。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④土神。《礼记·月令》夏季之月:“毋发令而待,以防神农之事也。”注:“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⑤异草名。《太平御览》卷三九引《神农本草》:“常山有草名神农,置之门上,每夜叱人。”
神农涧 在河南省温县。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三一:“神农涧在卫辉府温县。神农采药至此,以杖画地,遂成涧。”唐代吴玉斗诗云:"坎水是从一画生,辟来古涧润温城。……久待两岸藏仙药,认识尚须眼有睛"。温县周围古属怀庆府,盛产的地黄、菊花、牛膝、山药素为上品,世称"四大怀药"。
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 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此赤布,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之火德。
铲草兴锄 传说,神农时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后来,人们变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草也不死了。没办法,人们拿铲子铲草。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化铲着得劲。从此有了锄。
神农氏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他,便是以“大德”闻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是神农氏的大德的完美写照。
为了怀念他,旧时的药铺里,常挂着一幅画像,那是一个浓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围树叶、手执草药的人,他就是“神农氏”。
3 传说神农尝百草,《搜神记》说:神农鞭百草我觉得尝亦可,鞭亦可,若是尝,那么神农就被视作人,人之身亲尝百草,冒险不畏艰险
若是鞭,那么这里神农就被视作神,用一种鞭子能辨百草,说明有神力。
只是传说的记载不同,版本不一,可能有谬误,但也许就是如此。
原文: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译文: 神农用赤色的鞭子鞭打各种草木,因而全部了解了它们的无毒、有毒、寒热、温凉的性质以及五味所主治的疾病(酸主肝、咸主肾、甘主脾、苦主心、辛主肺),根据这些经验再选种各种谷物。所以天下的百姓叫他“神农”
关于神农尝百草、辨药性的事,古籍中有些记载:
西汉的《史记》实录:“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
东汉的《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 宋代郑樵的《通志》讲:神农尝百药之时,“……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其所得三百六十物……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
宋代罗泌《路史》云: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药正三百六十有五。”
4 古文 神农尝百草 的翻译译文:
(上古)先民有病,但还没有发明医药。神农氏开始尝遍百草的滋味,体察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之间像君、臣、佐、使般的相互关系。曾经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种剧毒,他神奇地化解了这些剧毒。于是就用文字记下药性用来治疗百姓的疾病,我国的药医事业从此诞生了。
原文:
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神农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族,而医道自此始矣。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
本文2023-08-18 23:28: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4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