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地黄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黄连地黄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黄连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地黄汤 1 拼音

huáng lián dì huáng tāng

2 处方

黄连(去须)生地黄 天花粉 五味子(去梗)川当归 人参(去芦)干葛 白茯苓(去皮)麦门冬(去心)甘草各3克

3 功能主治

滋阴清热,生津止渴。治阴虚火旺之消渴。

4 黄连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锉为一剂,加生姜1片,大枣1枚,竹叶10片,用水600毫升煎,去滓温服。

上焦消渴,加山栀、桔梗;中焦消渴,加黄芩;头眩渴不止,加石膏;下焦消渴,加黄柏、知母。若作丸,加薄荷,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噙化咽下。

5 摘录

《万病回春》卷五

古籍中的黄连地黄汤 《万病回春》:[卷之五]消渴

,大能泻膀胱中伏火,引阴水上潮于口而不渴也。黄连地黄汤黄连(去须)生地黄天花粉五味子(去梗)川当归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计四十证)]血箭(一名肌脉。)

以京墨研末醋调涂亦愈。凉血地黄汤生地(三、五钱)黄连(一钱)当归(一钱五分)甘草栀子元参黄芩(各一钱

《医方集宜》:[卷之四诸血门]治方

归川芎熟地黄乌梅(一个去仁)白水煎服桃仁地黄汤青皮桃仁黄连山楂陈皮甘草栀子(炒)茯苓当归芍药川芎茅

《专治麻痧初编》:[卷三张氏《痘疹诠》]疹汗衄

,衄者毒从衄解,但不可太过,如汗太多人参白虎汤或合黄连解毒汤,衄太多者元参地黄汤。《专治麻痧初编》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麻疹(全)]疹汗衄(二十)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参麦黄连汤 1 拼音

shēn mài huáng lián tāng

2 处方

人参5分,麦冬3钱,川连4分,生枣仁5钱,石菖蒲1钱,甘草5分。

3 功能主治

疫疹邪热未尽,伏于心胞络,终日昏昏不醒,或错语 者。

4 摘录

《疫疹一得》卷下

古籍中的参麦黄连汤 《疫疹一得》:[卷下]疫疹诸方

半)独活(八分)前胡(八分)黑枣(三枚)昏睡参麦黄连汤人参(五分)麦冬(三钱)川连(四分)生枣仁(

《审视瑶函》:[卷六运气原证]诸因

翘黄芩(酒炒)土茯苓细甘草(减半)黄连(酒炒)苦参麦门冬(去心)白芍药(酒洗)玄参(各等分)上锉剂。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三]微汗自汗大汗无汗第五十七

生甘草荆芥穗桔梗水煎服。静远主人化斑汤石膏知母元参麦冬牛蒡子连翘黄芩地骨皮淡竹叶水煎服。秘本黄连汤黄

《类证治裁》:[卷之八诸疮论治]附方

。〔口渴〕加减八味丸见六卷喉症。〔生津〕五味子汤参麦味陈草〔血虚〕圣愈汤见二卷劳瘵。〔阴虚〕当归补血

《儿科醒》:治疹论第十二

宣黄连 宣黄连因形如鸡爪,又名鸡爪黄连。中国医科院注释称“四川宣汉县生产的黄连称宣黄连”。宣黄连主产于渡口、龙泉、自由、鸡唱等山区,全县现有种植面积40公顷(600亩),年产8000公斤,畅销全国各地。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黄连黄芩汤的用法用量 5 备注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黄芩汤 1 拼音

huáng lián huáng qín tāng

2 处方

黄连6克 黄芩6克 郁金45克 香豆豉6克

3 功能主治

清热化浊。治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

4 黄连黄芩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5 备注

温热,燥病也;其呕,由于邪热挟秽,扰乱中宫而然,故以黄连、黄芩彻其热,以郁金、香豆豉宣化其秽。

6 摘录

《温病条辨》卷二

古籍中的黄连黄芩汤 《西塘感症》:感症变病

五苓散。经以喘而汗出脉促者。(邪气内攻)葛根黄连黄芩汤利之。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外邪壅盛)麻黄杏仁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汇方

白头翁汤,即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也。葛根黄连黄芩汤干姜黄连黄芩汤黄连汤黄连阿胶汤葛根连芩汤甘草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汇方

白头翁汤,即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也葛根黄连黄芩汤 干姜黄连黄芩汤 黄连汤 黄连阿胶汤29葛

《医宗己任编》:[卷七西塘感症(中)]感症变病

五苓散。经以喘而汗出脉促者。(邪气内攻)葛根黄连黄芩汤利之。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外邪壅盛)麻黄杏仁

《伤寒附翼》:[卷上]太阳方总论

目录 1 拼音 2 《云岐子脉诀》:黄连泻心汤 21 黄连泻心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伤寒大白》卷三:黄连泻心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摘录 4 《证治汇补》卷五:黄连泻心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证治汇补》卷四:黄连泻心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摘录 6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黄连泻心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明医指掌》卷五:黄连泻心汤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75 各家论述 76 摘录 8 《疡科心得集》卷上:黄连泻心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摘录 9 《外科真诠》卷上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10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1 《云歧子脉诀》 111 方名 112 黄连泻心汤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主治 115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16 附注 12 《医统》卷十四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3 《外科正宗》卷四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4 《医方简义》卷二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泻心汤 1 拼音

huáng lián xiè xīn tāng

2 《云岐子脉诀》:黄连泻心汤

21 黄连泻心汤的别名

泻心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

22 处方

黄连 生地黄 知母各15克 黄芩60克 甘草15克

23 制法

上药哎咀。

24 功能主治

养阴泻火,治伤寒,太阳、少阳相合,伏阳上冲,变为狂病,脉紧。

25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0克,用水230毫升煎服。

26 摘录

《云岐子脉诀》

3 《伤寒大白》卷三:黄连泻心汤

31 处方

黄连、麦门冬、赤茯苓、甘草、木通。

32 功能主治

热病内伤不得卧。

33 摘录

《伤寒大白》卷三

4 《证治汇补》卷五:黄连泻心汤

41 处方

黄连5分,厚朴5分,干姜5分,甘草3分,人参1钱,半夏1钱,生姜1钱。

42 功能主治

痞满。

43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44 摘录

《证治汇补》卷五

5 《证治汇补》卷四:黄连泻心汤

51 处方

大黄、黄芩、黄连、生地、甘草、木通。

52 功能主治

心热口苦。

53 摘录

《证治汇补》卷四

6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黄连泻心汤

61 处方

大黄1两,黄连1两,甘草5钱。

62 功能主治

伤寒阳痞,时有热证者。

63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原书用本方治上症,宜先用桔梗枳壳汤,后用本方。

64 摘录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7 《明医指掌》卷五:黄连泻心汤

71 处方

黄连1钱2分,厚朴1钱(制),干姜8分,甘草5分,人参8分,白芍药8分。

72 制法

上锉1剂。

73 功能主治

心下虚痞,按之痛。痞满,脉弦数者。

7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2钟,煎8分,空心热服。

75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黄连清膈热以消痞,厚朴泻中满以除痞,干姜温胃散寒滞,人参挟元鼓胃气,甘草和中气,半夏燥痰湿,更以生姜温气散寒滞也。

76 摘录

《明医指掌》卷五

8 《疡科心得集》卷上:黄连泻心汤

81 处方

黄连、黄芩、甘草。

82 功能主治

一切火热壅肿疮疡。

83 摘录

《疡科心得集》卷上

9 《外科真诠》卷上 91 方名

黄连泻心汤

92 组成

人参1钱,黄连5分,熟地1两,白芍2钱,远志1钱,麦冬2钱,茯神2钱,银花5钱,公英2钱,甘草1钱。

93 功效

大补其水,内疏心火。

94 主治

井疽。生于心窝中庭穴,属任脉经,由心经火毒而成,初如豆粒肿痛,渐增心躁如焚,肌热如火,乃心热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济心火也。

10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101 方名

黄连泻心汤

102 组成

姜黄连、甘草、生地、归尾、赤芍、木通、连翘、防风、荆芥。

103 主治

舌心疮。

11 《云歧子脉诀》 111 方名

黄连泻心汤

112 黄连泻心汤的别名

泻心汤

113 组成

黄连半两,生地黄半两,知母半两,黄芩1钱,甘草半两。

114 主治

伤寒太阳、少阳相合,伏阳上冲,变为狂病。

115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两,水1盏半,煎服。

116 附注

泻心汤(《杂病源流犀烛》)。

12 《医统》卷十四 121 方名

黄连泻心汤

122 组成

黄连1钱半,生地黄1钱半,知母1钱半,甘草5分。

123 主治

大头时疫。心脉实,舌干,或破或肿者。

12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水1盏半,煎8分,温服。

13 《外科正宗》卷四 131 方名

黄连泻心汤

132 组成

黄连1钱,山栀1钱,荆芥1钱,黄芩1钱,连翘1钱,木通1钱,薄荷1钱,牛子1钱,甘草5分。

133 主治

大人、小儿心火妄动,结成重舌、木舌、紫舌、胀肿坚硬,语言不利。

13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水2钟,加灯心20根,煎8分,食后服。

14 《医方简义》卷二 141 方名

黄连泻心汤

142 组成

黄连(姜汁炒)1钱,姜半夏1钱5分,酒炒黄芩1钱,干姜8分,人参1钱,炙甘草5分。

143 主治

伤寒吐利并作,邪在上者。

14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加大枣2枚,水煎服。

古籍中的黄连泻心汤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按之自濡者,谓不硬不痛,但气痞不快耳。此甘草泻心汤证也。集注程应旄曰∶误下成痞,既误在证,尤

《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半夏泻心汤。枳实理中丸。喻氏程氏魏氏。主大黄黄连泻心汤。金鉴。主甘草泻心汤。未如钱氏不主一方也。太

《伤寒溯源集》:[卷之三结胸心下痞(脏结附)]心下痞证治第四

下。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食入口即吐。而以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之。理自明矣。寒热兼施。辛苦并用。

《婴儿论》:辨上焦病脉证并治第六

人参(三分)干姜(三分)黄苓(三分)半夏(一钱)黄连(二分)大枣(二枚)上八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

《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治喉痹单方

目录 1 拼音 2 《东北药用植物志》·土黄连 21 土黄连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土黄连的药理作用 3 《陜西中草药》·土黄连 31 土黄连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归经 34 功能主治 4 《辞典》·土黄连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土黄连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性味 47 功能主治 48 土黄连的用法用量 49 附方 410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土黄连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土黄连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土黄连 1 拼音

tǔ huáng lián

2 《东北药用植物志》·土黄连

土黄连为中药名,出自《东北药用植物志》。为《救荒本草》记载的白屈菜之别名[1]。

21 土黄连的别名

土黄连、山黄连、断肠草、雄黄草[2]

22 来源及产地

**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的全草。分布东北、华北及河南、山东、江苏、江西、四川、新疆、陜西等地[2]。

23 性味

苦,寒,有毒[2]。

24 功能主治

镇痛,止咳,利尿,解毒[2]。

1治胃痛,腹痛,泻痢,慢性气管炎,百日咳,黄疸,肝硬化腹水。煎服:15~6g[2]。

2外治水田皮炎,疥癣,疖肿,毒虫咬伤,青年扁平疣。捣汁局部涂擦[2]。

25 化学成分

本品含白屈菜堿、原阿片堿、小檗堿、黄连堿等生物堿。还含芸香苷、槲皮苷、强心苷和多量维生素C等[2]。

26 药理作用

流浸膏对小鼠有轻度祛痰作用,煎剂有平喘作用。白屈菜堿能轻度镇痛,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与**堿相似而稍弱,对小鼠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2]。

3 《陜西中草药》·土黄连

土黄连为中药名,出自《陜西中草药》。为《陜西中草药》记载的黄三七之别名[1]。

31 土黄连的别名

土黄连、太白黄连[3]

32 来源及产地

毛茛科植物长果升麻Souliea vaginata (Maxim) Franch的根茎或全草。分布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陜西[3]。

33 性味归经

苦,凉。入心、肝、胃[3]。

34 功能主治

泻火解毒,清心除烦[3]。

1治眼结膜炎,咽炎,口腔炎,热病心烦,痢疾,肠炎。煎服:6~9g[3]。

2治痈疮肿毒。研末调敷[3]。

4 《辞典》·土黄连 41 出处

《滇南本草》

42 拼音名

Tǔ Huánɡ Lián

43 土黄连的别名

鸡足黄连(《昆明药植调查报告》),三颗针(《四川常用中草药》)。

44 来源

为小檗科植物九莲小檗或湖北小檗的根或茎叶。

45 原形态

①九莲小檗,又名:石妹刺(《滇南本草》),蠔猪刺。

常绿灌木,高至2米。小枝微有棱,幼时带**,次年黄灰色或黄褐色。小枝具刺,刺坚硬,3分叉,长1~3厘米。叶簇生;硬革质,窄椭圆形至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8厘米,宽1~2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刺状锯齿,多少反卷,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网脉不显。花鲜**,15~30朵,簇生,花梗长5~20毫米;小苞片3,卵形或披针形;萼片6,2轮,外轮披针形,内轮卵圆形,较花瓣长;花瓣6,卵圆形,先端微凹;雄蕊6,与花瓣对生;雌蕊1,卵状矩圆形,子房上位,柱头无柄.浆果,卵状矩圆形,长约7~8毫米,蓝黑色,表面被白粉,有短而明显的宿存花柱。

生于低山丘陵地带。分布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②湖北小檗

叶窄披针形,长2~3厘米,宽8~11毫米,有波状刺锯齿。花3~10朵簇生。浆果卵圆形,长8~10毫米,柱头几无柄。

生于山地灌丛中。分布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46 性味

《滇南本草》:"味苦,性大寒。"

47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小便。治腹泻,赤痢,火眼赤痛,齿龈肿痛,咽喉炎,热淋,痄腮,丹毒,湿疹。

①《滇南本草》:"泻小肠经实火,胃中实火,利小便。止热淋疼痛,牙根肿疼,咽喉痛,小儿乳蛾,痄腮。"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亦痢,劳伤吐血,咽喉肿痛,腹泻,齿痛,耳心痛,跌打损伤红肿。"

48 土黄连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2~3钱,茎叶1~2两。外用:乳汁泡点眼或研末调敷。

49 附方

①治暴亦火眼,肿胀疼痛:土黄连为太,泡人乳点之。(《滇南永草》)

②治急性肠胃炎,口腔咽喉炎,眼结膜炎:三颗针茎叶2两,煎水代茶饮。(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无名肿毒,丹毒,湿疹,烫伤,跌打瘀肿:三颗针根、茎适量,刮去租皮,切片焙干,研细末,水调敷;或用麻油、凡士林调成30%软膏,凉一薄层于纱布上,敷贴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410 摘录

葛根黄芩黄连汤又称“葛根芩连汤”。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组成为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具有解表清里的功效。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者;近代也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属热证者。

葛根芩连汤是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方剂,其强大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内、外毒素作用,抗细菌耐药作用,以及对绝大多数肠道致病菌的抑杀作用,对肠道感染源是有力的控制;其抗炎、抗氧化损伤以及对胃肠黏膜的修复作用,抑制肠黏膜分泌作用和解痉作用,可促使腹泻好转;其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又可进一步加强其抗病原微生物的力度,因此对肠道感染性疾病可以大胆应用。同时发现该方剂虽然用药简单但对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心脏缺血性疾病有着明显的保护、修复作用,对血压、循环、血流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所有药味对肿瘤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该方剂可以试用于心脑血管性疾病。

详见百科词条:葛根黄芩黄连汤 [ 最后修订于2017/5/25 12:14:08 共692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