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舌绛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舌绛简介,第1张

舌绛指舌色呈深红。是温病热邪传入营分的舌象。《温热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起绛色而有黄白苔,是邪在气分,未尽入营。全舌鲜绛,是心包络受病。绛而中心干,是胃火伤津。舌尖独绛,是心火盛。舌绛而有大红点,是热毒乘心。绛而光亮,是胃阴已亡。绛而干枯不鲜者为胃阴已涸,望之若干,手摸觉有津液,是津亏而湿热上蒸,或有痰浊。绛而上有粘腻,似苔非苔,是中焦有秽浊。绛而舌体瘦小,干有裂纹,光剥无苔,多属重证。

详见百科词条:舌绛 [ 最后修订于2016/3/29 12:26:54 共20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内烦为症状名。指伏热或吐后引起的心胸烦热或烦闷。《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伏热内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注解伤寒论》卷五:“吐后心烦,谓之内烦。”参见虚烦:虚烦为病证名。指因虚而致心胸烦热者。多由伤寒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胸中,或病后余热留恋,或津涸、血虚、肾亏、痰饮、虚劳等所致。常伴郁闷不寐、口干咽燥等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主之。”《类证治裁·烦躁》:“其杂症虚烦,因津涸燥结而烦者,人参固本丸加枣仁、竹叶。因血虚烦渴,至夜躁热尤甚者,当归补血汤。因肾水下竭,心火上炎而烦者,生料六味丸煎服。病后余热欲吐,虚烦不安者,人参竹叶汤、竹茹汤。病久烦热不止,六味汤加枣仁。肥人虚烦不眠为痰,温胆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亦有虚烦状似伤寒,但不恶寒,头身不痛,脉不紧数者,则可选竹叶汤(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九)。

详见百科词条:内烦 [ 最后修订于2015/11/4 18:42:21 共44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里面所说的痰更多是说「 ”无形之痰”,而不是老百姓所理解的咳嗽咳痰的痰。 有形之痰,是平常咳出来的,多数是咽喉气管部位的病理产物,是看得见的;中医说的「 ”无形之痰”是不能用肉眼观察得到,是脏腑代谢产生的病理产物,是由津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而成。 如果这种痰湿病理产物,凝聚体内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各种疾病及症状的发生,在一些常见的疾病和症状,比如血管硬化、肿瘤、乳腺增生、肥胖、脂肪瘤,恶心呕吐、头昏眼花、精神障碍、睡眠不安,身体困重,很多就是痰湿作祟。 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多的症状,我们要理解痰的由来,以及其会导致的后果,痰是由水湿停聚而来,而水湿多是由我们日常饮食之中的食物及水谷消化不良而形成,脾虚在其中是关键的影响,如果本身脾胃虚弱,加上饮食不节劳倦所伤,便会产生痰湿的现象,因此有「 ”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 肺为储痰之器,很多痰湿最终会表现为咳嗽气喘、气逆咳嗽,痰邪流注全身,会发生四肢困重、大便溏泻、神疲倦怠、头昏眼花、精神萎靡精神障碍等问题。 中医治疗痰邪,尤其要重视脾肺肾三个脏器的综合调理,温阳健脾和胃是化痰的根本,顺气化痰理肺是解决一些实际的症状,肾阳和脾阳相生,适当的温补肾阳是脾阳气健旺的基础;因此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适当的调补脾肺肾三个脏器,是解除痰证的重要思路。 #中医来了#更多中医养文章内容,关注我头条号内,有疑问可留言评论。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柴胡二陈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柴胡二陈汤 1 拼音

chái hú èr chén tāng

2 处方

二陈汤加柴胡。

3 功能主治

内伤发热。

4 柴胡二陈汤的用法用量

内伤饮食发热,加枳实、山楂、神曲;房劳内伤发热,加知母、黄柏。

5 摘录

《明医指掌》卷三

古籍中的柴胡二陈汤 《明医指掌》:[卷三]发热证五

苏饮(方见伤风条。)内伤发热内伤饮食发热者,柴胡二陈汤加枳实、山楂,神曲。劳倦内伤发热者,补中益气

《伤寒大白》:[卷三]胸满

下行。栀子豆豉汤见懊。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即柴胡二陈汤。小柴胡汤,不去黄芩加茯苓,名柴苓汤;去黄芩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七疟证门]药方

盏半,姜五片,煎七分,温服不拘时。(仲景)小柴胡二陈汤治热痰作疟,用此和解。(方见伤寒门。)(《活

《丹溪手镜》:[卷之中]疟(七)

,至于阳分截。补发丹治久疟痰邪相合者带虚。小柴胡二陈汤苍术葛根常山虚加人参白术老疟丹治风水入阴在脏

《保幼新编》:疟母

角弓反张为症状名 。指因背部肌肉抽搐而导致身体向后挺仰,状如弯弓的表现,是全身剧烈抽搐时的身体姿态 。因项背强直,使身体向后反折如角弓状,故名。《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多见于痉,破伤风等病证。参见痉、破伤风条。痉又称痓。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痉有虚实二证。实证多因风、寒、湿、痰、火邪壅滞经络而成。虚证多因过汗,失血,素体虚弱,气虚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所致。《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盖病有太阳风寒不解,重感寒湿而成痉者,亦有亡血竭气,损伤阴阳,而病变成痉者。……阴阳既衰,筋脉失其濡养,而强直不柔矣。此痉病标本虚实之异,不可不辨也。”实证治以祛邪为主,可兼扶正。虚证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予息风。痉有刚痉、柔痉、阳痉、阴痉、三阳痉、三阴痉、风痉、风寒痉、风痰痉、痰火痉、湿热痉、热甚发痉、血虚发痉、虚痉等。破伤风又名伤痉、金疮痉、金疮中风痉。多因风邪侵入破伤或疮口所致。初起四肢无力、头痛、两腮酸痛、口噤、颈部转动不灵、发热发冷,进而面肌痉挛,呈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流涎,甚则全身肌紧张,角弓反张,频频发作,最后语言、吞咽、呼吸均困难,甚或窒息而死。治法初宜祛风定痉,服玉真散或五虎追风散,或脱凡散(蝉衣30g,研极细末)热黄酒送下,取微汗。外治宜清创、扩创及敷玉真散。后期当祛风、解毒、镇痉,用木萸散加减,并配合针灸。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详见百科词条:角弓反张 [ 最后修订于2015/12/24 10:46:30 共69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提到痰,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咳嗽会产生痰。 但在中医里,痰的概念要广泛得多,它往往与「 ”饮”并称。痰饮是指由于外感六*,或内伤七情,或饮食所伤,使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 痰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 ”痰「 ”,清稀的称为”饮「 ”。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 我们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属于有形之痰,不难对付。 止咳化痰-孔最穴、丰隆穴 有些人咳嗽很长时间都不好,称为久咳,多是因为外在的病邪长时间停留在身体里,伤害了我们的脏腑,或者气虚血亏,七情郁结等所造成。很多人喜欢喝止咳糖浆来止咳,下面再教大家找一找我们身体上自带的、不用花钱的「 ”止咳糖浆”,那就是孔最穴。 弹拨孔最穴可以缓解久咳的症状,针刺孔最穴则可以治疗久咳。弹拨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手法,即用拇指深按于穴位,待出现有酸胀、疼痛的指感后,像弹拨琴弦一样地往返拨动。 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络穴,最擅长祛痰,既可以化有形之痰,又可以化无形之痰,健脾化痰止咳的效果都很不错。 取穴方法:位于小腿外侧自犊鼻至外踝尖之间中点,胫骨外缘再向外约两横指处。 手法:先点后揉。即先向下用力点压丰隆约10秒钟后,保持向下的力道,改点为揉,操作约10秒钟,如此反复至少3分钟,再换另外一侧。 ❖ 另一种无形之痰才难缠,它是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通俗地说,就是体内代谢不掉的垃圾。 这种无形之痰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只有有经验的医生才能通过舌苔、脉象等特征判断。但这种痰又是很多疾病的致病原因,所谓「 ”百病皆由痰作祟”,三高症、脂肪瘤、不孕不育、胃病、脂肪肝、中风、心脏病、脑血栓等,都与痰邪有一定关系。 由于痰湿产生的原因与脾胃有关,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导致湿邪聚集,久而久之,则会聚湿生痰。所以,燥湿化痰要在胃经和脾经找穴位。 刚才提到的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对清理人体多余的营养或代谢后产生的废物垃圾,非常有效。那么脾经上应该找哪个穴位呢?那就是阴陵泉了。 阴陵泉穴 脾主运化气血,脾经不通的人气血必定会不足,多按阴陵泉,既可以培补气血又可以健脾袪湿。因为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是脾经经气注入的地方,脾经经气在这里最为盛大,具有健脾化湿、通利三焦、清热利尿的作用,是人体上非常重要的健脾祛湿利水的要穴。 取阴陵泉穴的时候,要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每次 50下左右,每天早晚各 一次,两腿都要 ,一般 两周就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感谢您的关注!您还想要了解哪方面的内容?欢迎在下方留言,或给我私信。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收藏!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喘有寒、有热、有水病。寒喘遇寒则发,热喘发于夏,而不发于冬水病者,小便涩,胸膈满闷,脚微肿是也,更有肺热,有肺虚,有胃热,有肾虚,最宜分别。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然痰盛而喘,则治痰为本,而利气为标,气实而喘,则气反为本,痰反为标,哮喘未发,以扶正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若自少腹下火气冲于上而喘者,宜补阴以敛之。

凡咳不得卧,其脉浮,按之虚而涩 者,为阴虚,去死不远,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大宜补阴壮火,火归则为气为痰,俱不泛上矣。

久病肺虚而发喘者,必少气而喘,右寸脉微,或虚大无力,宜阿胶、人参、五味补之。新病气实而喘者,寸脉沉实,痰涎壅盛,呼吸不利,宜桑白皮、苦葶苈泻之。凡喘正发时无痰,将愈时却吐痰者,乃痰于生发之时闭塞不通,故喘甚。当于其时,开其痰路则喘易安也,宜桔梗汤及枳壳、栝蒌、杏仁之类,引出其痰,候痰出喘退,却调其虚实。 喘者,张口抬肩者是也。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是也。戴复庵曰∶短乏者,下气不接,上呼不来,语言无力,宜补虚,四桂饮木香减半,加山药、黄 各一钱。东垣曰∶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气,气不足乃尔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 。更曰,少气短气,治法各异。夫短气有虚有实,治法有补有泻,故曰,短气有属饮,脉必弦滑,宜苓术甘桂之类渗之,或从小便中去之,一属气虚,脉必不足,若少气则纯属不足也。治惟有补而已,中年人病后,气促痰嗽,腿足冷肿,腰骨大痛,面目浮肿,太阳作痛,悉属命门火衰,阳虚之候,用八味丸料佳。若作痰治立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