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古代人们的幻想变成了现实的例子(科技类)
中国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中的天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银河的起源》中的银河,是古代人民对宇宙的生动想象和艺术加工。中国家喻户晓的美丽神话《嫦娥奔月》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幻想(见彩图)。有关《嫦娥奔月》的记载, 初见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前87年)的著作《淮南子·览冥训》20世纪70年代初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也绘有嫦娥奔月图,足见这个神话故事至少在公元前 200多年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古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父子插翅逃亡,中国春秋时代萧史弄玉乘龙跨凤双双成仙飞去的故事,是人类升空愿望的生动反映,而古代人类对于升空飞行的方法和途径则又有不同的设想和探索。
对风力的认识和应用在中国已有4000年的历史,而凭借风力飞行的设想,在公元前就已有记载,中国战国时代庄周《逍遥游》中的“列子御风”,古叙利亚人幻想月球上的士兵靠宽大的衬衣升空作战,都表达了古代人类对空气动力作用的朴素认识。中国古籍《山海经》中的飞车、古希腊神话中墨丘利的带翅凉鞋、古条顿传说中魏兰的飞行马甲以及阿拉伯神话中的波斯飞毯等等,进一步表达了人类对利用器械飞行的向往。
飞行理想最初萌发于表象的感性认识,以后逐步上升为理想,理想则产生行动。中国春秋时代著名的工匠鲁班善制木鸟和西汉王莽时代的飞人试验都说明了这个规律。在欧洲,随着自然科学的逐步形成,中世纪后各种飞行设想不断出现,如耶稣会教士F德·拉那根据阿基米得原理,设想出用4个中空的薄壳铜球产生浮力,下面的吊筐内装人,配以帆桨飞行,这已接近古代飞行技艺的程度。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努力,终于使幻想成为现实,1783年法国JFP罗齐埃和M达尔朗德乘气球升空,是人类征服天空的开始;1903年莱特兄弟飞机试飞成功,开辟了航空的新纪元;1969年的“阿波罗”工程使人类登月的幻想最终成为现实。
中华几千年的璀璨文明,充满智慧的老祖先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奇技*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样样堪称“黑科技”一般的存在,精湛高超的技艺,令后人为之惊叹不已,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技术依然失传,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如今,我们也只能从史书古籍中,了解到它们的真面目。今日,笔者便带来了3件古人的智慧结晶,封建社会下的“黑科技”——
一、古代的“无人机”
这些年,无人机热越来越盛,不仅技术越来越成熟,玩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制造更是响彻海内。但你知道吗?早在战国时期,充满智慧的老祖先,已然研制出了“无人机”,他们所用的材料,不过是一些竹子、木头,而令人惊讶的是,所制造出来的“无人机”,竟然能在天上连飞三天而不落地,在科技业不发达的当时,真不知道,这是一项什么样的巧夺天工的设计。
要知道,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并非后人虚构,史料记载,这位发明人就是鲁班,发明这古代的“无人机”后,鲁班一时很得意,便向好友墨子炫耀,想得到一些赞扬,但在墨子看来,此物虽巧,却不实用,对老百姓全然没有一丝帮助,还不如做个车辖,鲁班一听,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在此后的创造中,逐渐摒弃了那些不实用的“黑科技”,反向实物主义进发,发明了许许多多巧夺天工的技艺,因此,这古代的“无人机”技术,也就此失传,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损失。
二、预测地震的黑科技——地动仪
我们曾在课本上读到过“地动仪”,这种可以预测地震的先进“黑科技”竟然早在东汉时期,便已然被发明出来,这得多么的牛叉,而作为它的制造者,张衡更是被历史所铭记,任历史长河滚滚,仍然掩盖不了后人对他的崇敬。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92年—125年,在这短短的30余年间,当时的东汉王朝,竟然发生了多达26次的大地震,这样高频率的数次下,不得不令老百姓心有余悸,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地震的新认识,当时的科学家张衡,便一心投入了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且经过多年,终于研制出了侯凤地动仪,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台检测地震的仪器。
要知道,自视甚高的西方,直到19世纪末才研制出类似张衡的地动仪,反观,我们早在东汉时期,科技业不发达的年代,愣是创造出了这么先进牛叉的仪器,而且,据记载,张衡的地动仪曾准确的测出了远在千里之外陇西的地震发生,这样的技术,哪怕放在现代,足以令人为之惊叹,竖起大拇指称赞,何况在古代。而不得不说的是,这项黑科技已然失传,我们课本上所看到的图形,不过是现代学者根据古籍文献所描绘出来的,并非当时的地动仪。
三、堪比AK47的秦军弓弩
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大壮举,开启了后来朝代“大一统”的思维和格局,将中华融合为了一体,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除了将帅的运筹帷幄之外,其中,他还有一项古代“黑科技”,那就是秦军弓弩。
看到弓弩,或许你会不屑一顾,不就是弓箭吗?有什么好骄傲的?历朝历代不是都有吗?算什么“黑科技”?但是,如果你获悉了它的精髓后,你或许别有一番感悟。在2015年的时候,考古学家曾发掘了一张完整的秦军弓弩,而据专家考证和测算,这秦军弓弩的射程足足高达800米之远,要知道,苏制的AK47有效射程不过区区400米,而一个是古代之物,一个是现代科技,却相差甚多,怪不得专家看后,惊讶不已。
当然,在历史长河中,老祖先所创作的“黑科技”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3件不过是沧海一粟,像“木甲艺伶”、“木流牛马”、“古代冰箱空调”……件件称得上巧夺天工,古人惊人的智慧,高超的技艺,令后人为之惊叹 。可惜的是,这么多的“黑科技”,大部分已然失传,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损失和遗憾!
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曾经说过:「在公元 3 世纪到 15 世纪,中国的科学知识水平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AI(人工智能)」可以说是时下最为炙手可热的概念。即便是作为「AI」载体的「机器人(ROBOT)」一词,从诞生之日算起距今也不足百年而已——1920n,捷克作家恰彼克在其剧本《罗莎姆万能机器人》中最先使用「ROBOT」这个词,意思是做工的人、干活的人和人类的助手,从此这个词传遍世界,中文译作「机器人」。
尽管名称是 20 世纪之后的产物,但是打造「机器人」的梦想,事实上已延续了数千n之久了。在西方,古老的《荷马史诗》中已经写到,身有残疾的「工匠之神」赫菲斯托斯用黄金打造了一批机械女仆,帮助他锻造器物:「它们有心能解意,有嘴能说话,有手能使力,精通手工制造。」
而在古代东方,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大概代表了中华先民对「机器人」的最早认知。
上古时代的机器人
在古籍中,周穆王(姬满)是一位传奇人物,按照《穆天子传》的说法,这位西周君王曾经驾八骏之乘驱驰九万里,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昆仑之丘,观黄帝之宫;又设宴于瑶池,与西王母作歌相和。《列子·汤问》的记载,可以说是这个传说的续集,据说周穆王西巡返回中原途中,遇到能工巧匠偃师前来献宝。第二天穆王召见时,偃师带了个人同去,说是「臣之所造能倡者」(倡者即歌舞伎)。周穆王惊讶地看到这位「倡者」疾走慢步、抬头弯腰,如真人一般。
碰碰它的下巴「则歌合律」;抬抬它的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穆王以为是个真人,即叫姬妃们来看。「倡者」在表演将结束时,竟对穆王的嫔妃眨着眼睛挑逗、引诱,穆王大怒,立刻要s偃师。偃师惶恐至极,马上将「倡者」拆开后请穆王验证,发现它的内脏和外躯以及皮毛、齿发,原来都是用皮革、木头、胶漆以及各种颜料制成的。
偃师随即又将从机器人身上拆卸下来的零件重新装好之后,一个活生生的「艺人」又出现在眼前。偃师还特地请周穆王动手试试,穆王兴致勃勃地上前试着取出「艺人」的心脏,它的嘴就即刻停下来了,再也不能说话唱歌了;穆王接着又取出它的肝脏,它的眼睛立即就不能转动;取出肾脏,它的脚就再也不能行走了。这位天子于是才高兴起来……
偃师所造的「倡者」应当说是我国古籍上记载最早的机器人。它不但能歌舞合乎节律,还能对周穆王的嫔妃眉目传情,看来完全是内置了高水平 AI。而且它的「帅哥」形象是如此逼真,使看到的人都信以为真,以至于周穆王都醋意大发。后来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就针对此事写下「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的诗句。想来水平这样高、形象如此逼真的机器人,即使放在几千n后的今天,恐怕也能轰动一时吧。
1、张衡的故事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2、鲁班的故事
锯的发明
大家可能还熟记着小学课本中的那篇关于鲁班发明锯的文章吧。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有着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的。鲁班工艺的不断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忙。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班母”与“班妻”
你知道吗:弹墨线用的小钩又被称为“班母”,刨木料时顶住木头的卡口又叫做“班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鲁班的母亲和妻子也都从事生产劳动,并对鲁班有很大的帮助。据说“班母”的由来是这样的:鲁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原来是由他母亲拉住墨线头的。后来经过多次实验,母子俩在墨线头上拴了一个小钩,放线的时候,用小钩钩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线,一个人操作就行了。从此,弹墨线不用再请母亲帮忙了。后世木工便把这个小钩取名为“班母”,以纪念这个创造。“班妻”的由来传说是因为鲁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着木料,后来才改用卡口的缘故。
讲述一个小插曲,根据《玉屑》上的记述:鲁班成年累月在外给人盖房,雨淋日晒,十分辛苦。他的妻子云氏就动脑筋做了一把伞,让鲁班出门做工的时候带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伞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见,鲁班家庭还是对鲁班有很大的影响的。
鲁班的其他发明
鲁班一生的发明创造很多。在《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发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鲁班创造的,所以又名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
本文2023-08-19 00:36: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4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