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的传说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守岁的传说故事,第1张

关于守岁的传说故事

关于守岁的传说故事1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汉族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关于守岁的传说故事2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关于守岁的传说故事3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守岁这一习俗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它指的是在除夕这一天晚上人们会整夜的不熄灯。原因是有说法,通过这样,就会使得第二年家中的财富变的非常充实。所以人们对于,这一美好希望都愿意去遵守,并且一代代的延续下来。

这一习俗最早在西晋时期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上面写道,在除夕这天晚上,人们互相赠送礼品,同时互相敬酒,然后长辈与晚辈聚集在一起,互相说祝贺词,大家整夜的不睡,等到天亮,这就叫做守岁。

除此之外像唐代的杜甫以及白居易等人都写过关于守岁的诗词,到宋朝的时候,这一习俗,可以说是在全国都通行了。在苏东坡的诗句里面就写到在这一天,儿童们强忍着不睡,一起守夜,热闹的玩闹。也有记录风俗的作品里面写到除夕这一天,不管是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大家都会围着火炉而坐在一块,整夜的不睡。而到了现在,随着守夜的项目就成了一起观看春节晚会。

守岁之所以用这两个字,也是因为守这个字体现出了人们对即将过去的一年所有的留恋,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满怀着希望。而是这一个字也寓意着,当除夕这一夜过后,所有的人都增长了一岁。而通过这一个除夕夜,不论是亲朋还是好友,大家围坐在一起,讲述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共同畅想未来一年大家的计划,这是一个非常增进感情的时机。

除夕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文化。以下是关于除夕习俗的介绍,并附上相关。

1 年夜饭:除夕之夜,家人会聚在一起共进年夜饭,这是一个团圆的时刻。桌上摆满各种美食,象征着来年生活的丰裕和幸福。

2 贴春联:在除夕前后,人们会在门上贴春联,春联上写有吉祥的对联,以祈求来年平安和好运。

3 守岁:除夕之夜,家人会一起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在守岁期间,人们会放鞭炮、观看春晚、打牌等,以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4 拜年: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互相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以祝福他们新年快乐、健康、平安。

5 放鞭炮:放鞭炮是为了驱邪避灾,迎接新年的到来。鞭炮声象征着驱逐一切不祥和邪恶的力量。

6 祭祖:除夕之夜,人们会祭拜祖先,感恩祖先的栽培和保佑,祈求祖先在天之灵能够庇佑全家人平安幸福。

以上是关于除夕习俗的介绍。通过这些习俗,人们向往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幸福,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 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除夕守岁,除了岁火外还有“燃灯照岁”的习俗,即大年夜遍燃灯烛。过除夕,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在北方,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除夕守岁源于南北朝,守岁,又称为照虚耗、熬年,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遍燃灯烛通宵不灭,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除夕守岁还有“燃灯照岁”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点起蜡烛或油灯,还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

守岁古诗的注释有,芳殿,华丽的宫殿。下文绮宫亦同,丽,使动用法,使美丽,馥,香气,盘花,此指供品,译文有傍晚的夕阳斜照着华丽的宫殿,岁月使宫廷更加美丽,年终岁寒,冬雪消融,暖洋洋的宫闱里似乎吹进了和煦的春风,巨大红烛点燃了,远远看上去,像一簇簇花团,君臣欢宴饮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辞旧岁,通宵歌舞。

原文,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古诗的赏析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入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

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守岁的习俗来源于唐朝。

新年前的一天晚上要守岁,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

守岁习俗又名“熬年”,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守岁的来历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关于守岁的传说

传说一:守岁熬年

相传,远古洪荒时代,有一种叫“年”的凶恶怪兽,它生性凶残,喜食肉类,从飞禽走兽,到鳞介虫豸,以至于人类,一天换一种口味。

“年”的口味活动规律,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要吃一次人,而且都是在天黑后来人间,鸡鸣破晓时分离开。人们就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这也就是“年关”的来历。

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就把家门关好,鸡鸭鹅圈好,牛羊猪拴牢,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人们喝酒、吃饭,这就是“年夜饭”。

因这顿饭凶吉未卜,故置办得很丰盛,全家老小围在一起,表示和睦团圆;吃饭前还要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传说二:守岁克照跑驱走邪瘟病疫

相传,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灯光、火光,除夕夜通宵点燃灯光、旺火、放鞭炮,可以把这些对人们不利的邪瘟病疫都吓跑驱赶走,在新的一年不至于为害人间。

除夕守岁介绍

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的习俗。《东京梦华录》第十卷《除夕》说:“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其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

进入近现代,在除夕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如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等等。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其乐融融。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