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有经商智慧的是范蠡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古代最有经商智慧的是范蠡吗?,第1张

漫漫历史长河中,英才辈出,春秋战国时期更是人才济济。中国很多的思想源头都起源于那个时期,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建者;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建者;墨子,墨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法家的代表人物等等。 传奇经商人才范蠡也是那个时期的佼佼者,他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业学家了,他的经商之道是很值得现代企业学习和借鉴的。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细细道来。

范蠡的生世

范蠡生于楚国的一个穷苦人家,家境贫寒的他从小聪慧过人,他饱览群书,热爱学习。青年时期的他思想独特,甚至被他周边的朋友称为“另类”,因为对于一件同样的事情,他看得比别人深刻透彻,更能抓住这件事的核心,这样才是可以成大事的模样。

范蠡的为官之道

范蠡在年轻的时候就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当时他所在的楚国国君残暴易怒,国家治理的可谓一塌糊涂,朝政混乱,宦官勾结,很多像范蠡这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于是他决定离开楚国,投奔越国。吴国打败越国之后,勾践成为了吴王的俘虏,范蠡陪越王卧薪尝胆,共患难,睡草席,食粗粮等等。吴王很赏识范蠡,希望他可以留在吴国,为吴国效力,范蠡拒绝了。他的仁义忠诚值得现代很多人学习。

后来,勾践从吴国回到越国,开始养兵蓄冷,范蠡尽心辅助勾践,后来有了天时,地力,人和,他劝越王出兵攻打吴国并一举得胜。越王封范蠡为上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下。与勾践日夜相处的范蠡深知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但不是能共享福的人,于是他毅然决然的决定辞官归去。勾践许诺说愿意用一半江山换取他的留下,范蠡还是决定辞官离开。

事实证明,范蠡是个聪明人,他走后,好几个开国功臣都被勾践残暴的杀害了。有得必有失,有取必有得,做人做事亦是如此,我们要懂得取舍,无论是看物还是看人都全面,透彻。范蠡对君忠诚,有谋略,并且懂得给自己留后路,从政就是需要有他这样的大智慧,为商也是。

范蠡的从商经历

范蠡携妻儿先到的齐国,给自己改了一个名字---鸱夷子皮,从此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范蠡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他花钱买了海边的土地,勤于耕种,同时下海经营海产物。他对雇工慷慨,照顾有佳,他的员工愿意为他工作,不过几年时间,他就成为了当地的富人,他救济穷人,为人善良。在经商方面,他很有自己的想法,薄利多销,诚信合作,他在开春的时候与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条约,条约规定:如果到年末的时候,价格上涨的话就按照时常的评价售价收购商品,价格暴跌的话就按照合同价格收购。这种条约收购会他赢得了很多稳定的合作伙伴。

现在生活中,很多企业合作也是很看重条约的,也很看重诚信,企业的规模可以不大,但一定要靠谱,信得过。这样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愿意帮助的伙伴会很多,资金周转方便也会容易很多。

范蠡的事迹传到齐国国君的耳朵里,国君让范蠡做齐国的宰相。他为政期间,大力发展齐国的经济,开通与周边国家的商贸,在他的努力下,齐国经济达到高度繁盛。三年之后, 他功成名退,再次选择了辞官归去。

很多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并不能正确地做出决定,可能会被眼下的利益冲昏了头脑,一味地往前进,从而栽了跟头,吃了大亏。经营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一直追求盈利,盲目地去扩大企业规模,忘了初心,得不偿失。

传奇人物之所以被称为传奇,是因为他们即使平凡也能创造奇迹。范蠡散尽他的家产之后,来到了陶地,这次他又改了一个名字,朱公。新的名字新的开始,朱公从零开始,他发现陶地是一个适合经商的好地方,四通八达,交通便利,通往各处。于是他开始利用这种地理条件,开始了他的新的一轮经商致富之路,在他的推动下,陶地成了齐国的富商之城,商贸枢纽。

范蠡的经商之道

商圣这个称呼是后人对于他的敬畏和他一生的精辟总结,范蠡首先从事的是农业,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农业是国之大本。范蠡认为天时是农业发展的依据,其次是地利,庄稼的收成好坏与天时有着很大的关联,而农作为商品之本,它的价格波动极大地影响着其他商品的价格,这也是当时市场的自然规律,他认为要在合适的时节卖符合买卖规律的商品,如水灾时卖车,旱灾时卖船·······

价格不会一直无限的上涨,有涨必有跌,一件商品涨到一定的极限它就会走下坡路,这也是现代经济学经常强调的价格波动规律。所以聪明的范商人提出要在物品价格极低时大量买入,等到价格上涨的时候全部卖出。他不会一直囤积在手中,因为价格不会无限上涨,要适时抛出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管理谋略,而这些也同样适用于当代的经商者与管理者。

 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

经商如作战,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有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商。

 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而变。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

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

 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据《夷坚志》记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池鱼,一位裴姓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等建筑材料。

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因此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

 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 贱下极则反贵”。

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

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一、谋士,即只负责出谋划策,而并不亲自参与实施的。所以姜尚,张良,诸葛亮等人算不得谋士。谋士这种人多得志于战乱年代。谋士地位最高的时期是春秋战国,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而谋士最泛滥也最鼎盛的时期无疑是三国,毒士贾文和,鬼才郭奉孝等可谓达到了谋士巅峰。个人见解:单以计谋而言贾诩为最,贾诩可谓算无遗策,据说用计成功率100%。其实郭嘉、李儒、陈宫、许攸等也计谋高超,不过都稍逊一筹半筹的。

二、若说谋士是有全才者,那么出名的周有姜尚,春秋有管仲、乐毅,战国有苏秦、张仪,秦有商鞅、李斯,汉有萧何、张良、曹参、三国有荀彧、荀攸、周瑜、鲁肃、法正、诸葛亮、司马懿,晋有羊祜、杜预,唐有房玄龄,魏征、杜如晦,元有耶律楚材,明有刘基等。个人见解:首推姜尚姜太公,为什麽呢这麽说呢?盖因这老儿是这行的鼻祖。

在历史中,有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能人,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到智谋,我们首当其冲的自然想到是诸葛亮,他那羽扇一挥,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样子深入老百姓的心中;而说道经商能力的,就要说到胡雪岩了,他那白手起家,亦官亦商,成为一代商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但往远了看,在春秋时期还真有这么一个人,那就是范蠡,不论是谈谋略,还是说经商能力,范蠡都完败诸葛亮和胡雪岩。

范蠡出身贫寒,但却博学多才,拥有治国之才,与当时的文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曾一共辅佐勾践帮助他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大家都知道,勾践年轻的时候比较冲动,也正因为冲动,而间接杀死了吴王阖闾,而阖闾的儿子夫差为报父仇,一举灭掉了越国,曾经的勾践还想自刎谢罪,但却被范蠡劝下,从此苟且残喘的活着。

后来是范蠡帮助勾践一步步夺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更是投其所好送了不少的美女,消磨夫差的斗志,其中西施便是其中之一。而勾践也在范蠡的帮助下,才能安然无恙的返回越国,意图东山再起。

回到越国后,为了瞒过强大的吴国,军队由文种操练,而治国却让范蠡全权负责。当时的越国可谓是百废待兴,范蠡于是在经济上,鼓励农业的发展,合理的减轻赋税,让百姓们可以有田种,有饭吃,越国的经济也在一步步的回升。

等到万事俱备的时候,趁吴国夫差攻打其他国家的时候,一举灭掉了吴国,最后逼迫吴王夫差自杀。就这样范蠡把一个穷困潦倒的亡国之君,重新扶植成了一代霸主,这可比诸葛亮强多了,毕竟诸葛亮才只能三分天下。

而位极人臣后的范蠡并没有贪图荣华富贵,带着西施下海从商,过起了逍遥快活般的生活,他把治国之术运用到商业中,倒卖粮食,做起了长途贩运,并且制成一整套的经商之术,让后代的商人都供奉他,还曾三次成为首富,三次散尽家财,这可比胡雪岩有魄力多了!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 ,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 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郡耕种。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1]  ),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为南北朝西魏时“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李泌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南岳第钦赐的隐士。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安禄山叛乱,唐肃宗即位灵武,召其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外出任官。唐德宗时再次入相,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  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时,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业为“经商黄金法则”。时贱而买时贵而卖代表人物:商祖白圭商祖白圭倡导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的买进卖出。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魏文候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观时机的变化。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他曾说:“我做买卖,就象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手判断,还能象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的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

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

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蕾谋略,精心经蕾,以至家累千金。薄利多销无敢居贵代表人物:计然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郁离子》中记载: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一起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众,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肯降价销售,结果获的利远不及前者。

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知地取胜择地生财代表人物:范蠡地形对作战很重要。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场。

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巨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子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巨富。“鸟择良木而栖,商人择地而贾”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曙经营。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发展到与晋商分庭抗礼终执明清中国十大商帮之牛耳,成为“商道一龙头老大”。

见端知末预则生财代表人物:越王勾践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太肆收购吴国粮食。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苦心人,天不负。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

《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子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市民的需要。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雕红刻翠留连顾客代表人物:浙商张文举《燕京杂记)中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产。”

有的店铺招牌高悬,入夜家家门口点起了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昼,有的店铺摆、挂商品宣传字画、张挂名人书画,附庸风雅。

以此来升华店铺的品位与提高顾客的回头率。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中特意安排有乐器演奏和评书为客人助兴。宋代京都杭州浙商张文举的面食店里,只要顾客一进店坐下,伙计立刻前采问顾客所需,顾客“百端呼索取复”伙计们“尽合诸客呼索指挥,不致错误”。经营者们深深懂得豪华的装饰,反映一个店铺的实力,于是店堂设计画柱雕粱、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迎合达官巨贾,贵妇名嫒“以求高雅”的消费心理。

在服务上进门笑脸相迎,出门点头送行。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贵典雅的装饰使众多顾客“如坐春风”,“一见钟情”从而留连忘返、百顾不厌。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五蠹》中说:“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善”字。资金充足,必须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获利,唯有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货币和商品流通了,买卖就活了。宋代的沈括举例说:10万元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如果贸易流通,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

奇计胜兵奇谋生财代表人物:司马迁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

书中还列举了卖油脂的雍伯,卖桨的张氏,卖肉制品的浊氏等商人,他们都是掌握一技之长,经营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后世的“张小泉剪刀铺”亦然。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粱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粱。

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将成年高粱大量出手。

结果高粱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粱欠收。而曹氏商人却因末萌见著,奇计获利。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代表人物:任氏《书经》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秦末有位任氏商人“折节为俭”,要求家人“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古人关子经商理财的记载中还有云:“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由此可见,经商者居安思危,勤俭为尚。“处乎其安,不忘乎其危”。少一些安乐,多一份忧患,将使经商者进入佳境。择人任势用人以诚代表人物:刀闲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商人叫刀闲。当时的商人一般都不愿雇用头脑灵活的人做事,唯独刀氏专门使用这种人,并给以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去干,这些雇工干得十分卖力也非常出色。

明代苏州有个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其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

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象苏州这个五方杂处,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兴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奥秘当得益于用人以诚,店规之严。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实,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经商的传统美德。

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