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上记载楼兰古城雄伟壮观,为何考古家至今未发现遗址?
其实是发现过古城的遗址的。
1979年,一支由我国新疆考古研究所组织的楼兰考古队进驻楼兰,将这座沉睡的数千年的古城唤醒。在这里,人们发掘了古城的建筑遗址,出土了4000年前的楼兰女尸,还有大量的铜器,铁器,石器,文书等,这让人们充分的感受到了昔日楼兰的繁荣景象。
楼兰古国曾经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地区的一个繁荣富庶的国家,也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周围绿树环绕,水土肥美。这里寺院林立,商业和手工业也很发达。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朝时楼兰国改名为鄯善国,是西域的一个重镇。
三国时期归魏国管辖,西晋时期,鄯善王封为归义侯。约在公元4世纪被零丁国所灭,自此再无鄯善国音讯,此后便消息的无影无踪。到了唐代,人们已经无法找到楼兰的踪影。千百年来很多考古队满怀希望,一次次深入沙漠,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一去不复返!
直到1900年,瑞典的一支探险队来到罗布泊一带,带路的向导偶然发现遗址,次年这支探险队又来到这里,并发掘了大量的文物。
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的分析,认为这里就是楼兰古城的遗址。考古家们面对茫茫的沙漠,不禁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楼兰古国的消失?这个楼兰人世代眷念的家园,一个迷人的绿洲,为何变成一座空城,成为了被荒沙掩埋的废墟呢?就算环境不断恶化,导致楼兰人已无法在此生活下去,那楼兰人后来又去了哪里?谁又是他们的后代呢?
考古学者认为楼兰的消失可能是由于气候的变化,也有可能是亡于战争,也有可能是丝绸之路北辟的缘故等等,总之是众说纷纭。加上楼兰附近一些神秘的现象(楼兰彩棺消失,楼兰女尸之谜等),导致楼兰古城的一直是考古圣地。也许随着科技更进一步的发展,楼兰的神秘面纱才会慢慢被揭开!!!
张骞,汉中成国人。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十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人作妻,已经生了儿子,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由大宛介绍,又通过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乌孙,63万人,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汉书·西域传》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江都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做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行赏赐于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冯夫人。由于她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人降汉,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汉宣帝任命卫司马郑吉为西域都护,驻守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这是汉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
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是极其残酷的。西汉的封建制度,较之匈奴的奴隶制度要先进得多。因此,新疆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接受西汉的统治。西汉政府在那里设置常驻的官员,派去土卒屯田,并设校尉统领,保护屯田,使汉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其中,包括玄奘游学五印,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有同名电视剧《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地的情况。书中各国的排列,基本上以行程先后为序:卷一所述从阿耆尼国到迦毕试国,即从中国新疆经苏联中亚抵达阿富汗;卷二为印度总述,并记载了从滥波国到健驮罗国,即从阿富汗
该书对研究古代中亚及南亚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玄奘的记述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印度的史料,如关于古代印度的地理、政治、赋役等状况;关于杰出的梵文文法学家波尼尼;关于印度历史上著名的毗卢择迦王、阿育王、迦腻色迦王等,该书都提供了很宝贵的史料。所述佛教史上几次著名的结集,大、小乘部派的分布,一些著名佛教学者的活动等,更是印度佛教史研究的难得资料。该书也是中亚和南亚考古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考古学家曾根据书中提供的线索,发掘和鉴定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遗址,就是据该书提供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所以说《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和佛教典籍的重要作品。
因为有学者认为李白的出生地其实是一处名为碎叶城的地方,而该地方位于西域境内,所以才会出现李白是西域人的说法。由于古籍中对李白的出生记载得并不详细,所以关于他的出生至今存在争议。在现存的三种说法中,其中李白出生于四川的说法是最受人认可的。而除了这个观点之外有部分学者认为李白出生于陇西,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碎叶城才是他的出生地。
其中碎叶城地处西域,是唐朝政权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而设立的一个边境重镇。认为碎叶城才是李白出生地的学者提出:李白出生于这碎叶城,待长到五岁时才跟随家人来到四川生活。现如今这座碎叶城早已经变成一个名为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这个国家曾不止一次表示李白的故乡其实是位于他们国内的托克马克市。但是究竟是不是,目前还没有相关证据可以证明。
关于李白有可能出生于碎叶城的这一观点其实是郭沫若最早提出的,但是相比起这个观点诸多学者更认同四川江油才是李白出生地这一看法。李白的身世其实不光身为后人的我们觉得难以琢磨,就连唐朝时期的百姓对他的身世也是不甚清楚的。因为李白鲜少向他人提及自己的身世,面对他人的询问时也是含糊其辞。这也导致《新唐书》这一古籍只提及李白是西凉政权建立者李暠的后代,而李暠则是陕西人。
除此之外,这本古籍中还记载着:李白先祖曾在隋末时期因犯事被逐至西域生活,等到了唐中宗时期才返回陇西生活。所以也有人认为李白的出生地其实是在陇西成纪。其实不管李白究竟生于何处,他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诗人。
傅介子斩杀楼兰王安归是在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质子名叫尉屠耆,公元前108年,楼兰国王内附汉朝,以次子尉屠耆到长安为人质。前92年,尉屠耆之兄安归即楼兰王位,杀死汉使,归附匈奴。公元前77年,傅介子设计刺杀了安归,改立亲汉的尉屠耆为王,国号也改为“鄯善”。鄯善(楼兰)王伐色摩那(Vasmana,汉文古籍记载为“元孟”)具体在位时间无可靠记载,依据已有的佉卢文书和汉文史料来看,大约公元322年前后他已经在位,公元335年前凉沙州刺史杨宣讨伐鄯善时,伐色摩那仍然在位,并向前凉王张骏献楼兰美人,以此推算,伐色摩那(元孟)在位时间应不少于14年。伐色摩那并不是最后一任鄯善(楼兰)王,在他之后,佉卢文资料中至少还记载了两位国王的名字---疏梨阇(Sulica)、休密驮(Sumitra),公元382年,休密驮曾亲自向前秦朝献,于383年卒于归途。 以后的汉文史料还记载了两位鄯善王---比龙、真达。公元447年真达向北魏遣子朝献,448年北魏封交趾公韩拔为“征西将军、鄯善王”,并在鄯善正式设置郡县,鄯善本土的国王真达似乎被废黜了,此后不再有鄯善本土国王的记载, 但是鄯善国似乎依然存在。直到公元492年北方游牧民族高车(或称“丁零”)从高昌南下,与柔然争夺塔里木盆地诸国,击破鄯善。南齐使者江景玄亲眼目睹 “鄯善为丁零所破,人民散尽”,鄯善(楼兰)才从此灭国。
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
但是最早的外交活动在很早以前就有了,著名的有周穆王会西王母!
最详细的记载在《穆天子传》,这本古籍于西晋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据分析这本书成书于西周末年或东周初期,距离周穆王时代并不远,所记载的应是史实: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这其实就是一次周天子羁縻周边游牧部落的外交行动。在三、四千年之前,中国广袤的西部最强盛的民族是古羌人,周朝王室也是羌人的一支,只是当他们东征灭商,分封诸侯,建立一个强大的王国时,已经成为崇尚礼治、文化发达的统治阶层,而他们的诸多同族部落,还在关中沃野以西的土地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周朝的统治重点在镐京以东的中原地区,但是对西部、北部的大后方不敢忽视——因为直接关系到首都安全。西周后来就灭于犬戎。
这段话所说的故事是周穆王从首都出发,到西部地区敦睦各部落,西王母显然是一个部落女首领。
周穆王和西王母相处了两天,其礼仪和今天外交礼节也没有本质的区别。第一天即甲子日,是周天子作为客人,携带礼物见西王母,“白圭”是长条形的白玉,“苍璧”是圆形的黑玉。周人有着浓郁的玉崇拜,“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圭后来成为天子和重臣上朝时的手板。周天子以此赐西王母,和明清两代赐给边疆土司金印是一样的含义。
▲白圭和苍璧
“锦组百纯,●(缺字)组三百纯”,则是向西王母赠送了百匹丝绸和三百匹其他纺织品。——这是西部游牧部落最缺少的奢侈品。
第二天乙丑日,西王母在瑶池边尽地主之谊,为穆王举办宴会。宴会完毕,便是分手。所以西王母深情款款地问道:“天上白云飘飘,地下山陵巍峨(这描绘倒是很像天山),道路那么遥远,大河大山阻隔;你若继续活着的话,还会再来么?”
周穆王立马拍着胸脯承诺:“我回到东土以后,将华夏各地治理好了,万民贫富均匀,我会来见你的。只要等三年,我将再回到这个地方。”
本文2023-08-19 01:06: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