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人物画基本技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国画的人物画基本技法,第1张

人物画基本技法 无论中外,在早期绘画的发展史上,都以人物画为主,而 且都为宗教或政治服务。从近年来陆续发掘的古代帛画或壁画 中,可以见到古代的帝王、功臣、圣贤或文人们的面貌,有浓 厚的政教功能,也有古人信奉的佛、菩萨、罗汉等释道人物, 甚至更早的神话传说,充满的神秘的宗教色彩,尚可见到描写 现实生活百态的风俗画、表现宫廷唯美趣味的仕女画及戏曲中 的人物故事画等,各种不同形式与题材的人物画,都有细致的感情描写,和唯妙唯肖的形象刻划,给观赏者带来深刻的美感。

综观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类, 一为白描画法。为工笔重彩画法。三为写意画法(简笔画法) ,兹分别简述如下

白描法画法

白描化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 称为「白画」,也有人称为「线描」,如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 我国最早的帛画,即以白描画法表现,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 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到了唐朝吴道子,才能把白描线 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摺的动感与厚度 感。北宋画家李公麟可称是白描画法得代表性人物,下图是李 公麟的「维膜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明嘉庆年间,邹得中总括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其 著作「绘画发蒙」中,提了「十八描」的说法,这十八种描法 是指: 1 行云流水描 2 高古游丝描 3 铁丝描 4 柳叶描 5 琴弦描 6 蚂蝗描 7 混描 8 橛头钉描 9 曹衣描 10 钉头鼠尾描 11 折芦描 12 减笔描 13 战笔水纹描 14 竹 叶描 15 橄榄描 16 蚯蚓描 17 枣核苗 18 枯柴描

 以上十八种描法是古人根据当时的服装(大都是宽袍大 袖)领略出,有些是唐朝以前就可以见到,有些则是後来逐渐 添加的,然而这十八描并不是包罗前人所有的描法,也有人主 张简化为五种,或合并为三大类。擅长白描人物的当代画家董 梦梅先生则指出:十八是以线条描法的形状命名,并不妥当。

工笔重彩画法

工笔重彩画法是一种造型工整细致,色彩浓艳而略带装饰 性的画法,如下图是晚唐周 的簪花仕女图即为典型的作品  画工笔重彩法适宜使用熟纸或绢,通常可分成六个步骤:

(一)起稿: 先用铅笔或炭笔在稿纸上将人物造型画正确,修 改完美後将画纸蒙在上面覆描。

(二)钩线: 钩线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钩勒法,就是先用淡 墨钩出轮廓线,著色後再用重墨或重颜色把主要线条重 复钩勒一次,这种方法不怕著色时把原来的线条遮盖, 画起来较方便 另一种称为钩填法,就是用浓淡墨色把 线条钩好的轮廓里面,不可将颜色盖住墨线,这种方法 钩出来的线条流畅,但填色较费工夫。

(三)分染底色: 为了表现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变化,在暗 处先分染一次重色,面部可以用赭色分染,方法是珠一 只笔蘸赭石,一只笔蘸清水,先用颜色笔局部染色,即 用清水笔推开 仕女的面颊可先用洋红分染。

(四)著色: 传统仕女的著色法近似京剧人物的化装,称为三 白法,即额鼻和下颚三部分晕白粉 眼眶和面颊用色比 较夸张,多用洋红朱膘藤黄,调少许白粉 男子的脸用 赭石朱膘和藤黄,加少许白粉。

(五)罩色: 在渲染和著色之後,为了使色调统一或补救某些 不协调的部份,如脸部常用淡赭石平涂一或两遍。

(六)提色: 在最後完成之前对重点部份再作加工,如眼睛口 角或鼻等,使其更为突出 画仕女面部在三白的部份再 加白粉,有时可从纸的背後托染白粉,以加强面部的粉 的粉白效果, 一般常用於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染色法有:罩(平涂 色) 窄染(窄小范围的分染)宽染接染叠染掏染(染背景底色而预 留出前面人物)染(染儿童或妇女面颊,著色时旋转用笔,使 颜色逐渐变淡变无,又不留笔痕)。

下列图版为董梦梅先生示范的慈母图设色步骤 先起稿钩 线完成白描(头发须经多次的淡墨渲染),再取两枝羊毫笔染 色,以花青朱膘粉黄等色分染衣服 乾後再染一次衣服,并以 赭石染脸,草绿色勾衣纹 最後再以洋红染脸,分出阴阳浓淡 後,以白粉钩线洋红染唇 石青染发饰衣带配饰等,完成全画总之许多颜色不是一次染出来的,需经多次渲染,达到预期 的深度和均匀度才停笔。

写意画法

 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即以狂草的笔意,画出深具禅 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画家梁楷发展减笔人物画,开拓新风气 ,而且创造了大笔泼墨法,成为写意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其 作品「泼墨仙人图」、「李太白行吟图」等皆运用豪放而简洁 的笔墨,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神韵。近代自扬州八怪以来,也 有不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画家,逐渐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一 个主要潮流。

 画写意人物宜选用生纸,通常先以炭笔在画纸上轻轻钩画 轮廓(如已熟练,则不必用炭笔钩轮廓),然後蘸墨先画主要 的线,涂上大的墨色面逐渐加重,再画次要的线与色面,尽量 避免用琐碎的笔墨,以免破坏整体统一。

在生纸上作画,一互失败了就很难修改,故用笔用墨时, 必须考虑整体的调和该强调的地方(如眼睛)必须画得传神。 用墨画後,再上产色,著色燎应慎重,依据人物的结构、明暗 的关系来表达彩色,才能增加色彩的变化,活生生地反映人物 的精神和表情。

下列图版为李毂摩先生示范的「屈子行吟图」,他的画法 是先上颜色,再勾墨线。首先以羊毫笔蘸赭石画脸、浓墨画发 ,花青画衣袍。再以小狼毫笔勾脸部及衣袍的线条,再以赭墨 大区分阴阳面,最後补景落款,完成全画。

中国画技法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基本绘画技法。

中国画技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的墨线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到了元以后(文人画家的介入),中国画的抒情意味越来越浓。中国画的笔墨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技法问题,而是中国画的代名词。在中国画的笔墨观中,渗透了中国画的精神。简单说来,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

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1)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

积墨法。用浓淡不同的墨,层层积染,称积墨。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浑厚华滋。

泼墨法。有二种泼法,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冲墨法。是用墨画后,乘湿速以清水冲淋,使墨自然渗发。

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

中国画基本技巧之一 --用笔

唐代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用笔便成了中国画基础的基础。

1:笔与线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线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2:笔与意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运用来实现这种"抒情写意"的。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故学之者必先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

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活动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笔"的,中国画以意使笔的要领,就在于以气使笔,以意领气,即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意在笔先"就是说画家在命笔落纸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构思,一旦笔行纸上,意在笔中。

中国画家往往就是在这种情态下来把握自己瞬息万变的情绪流程,抓住来去倏忽的创作灵感,保持创作冲动的新鲜性和连续性,不失画机,一气呵成。

3:笔与力

气运用笔要求画者全身精力贯至笔端,下笔自然能产生力度,这就是"笔力"。由于构成画家的"意"的气质、涵养、情感、思绪不同,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以气使笔的"气"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如吴昌硕运笔质朴而苍浑,赵之谦用笔如"绵里裹针",郑板桥的线则秀挺刚直,更有名垂青史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中国画家在意存笔先、以气使笔中,创造出了形态有别各具韵致的种种笔法。笔法的变化是以笔力的变化来体现的,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又给中国画家提供了"笔力"的创造源泉。如王羲之从鹅颈的回转感悟到了笔力的弹性变化,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狂草之笔法,而苏轼、黄庭坚又分别从逆水行舟与船夫荡桨中悟出了笔力的奥秘。

中国画家在运气使笔时,笔随气行,画家的天机才华,全在有意无意间自然流溢。清代王原祁说:"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中国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常说要排出杂念,保持松静自然的心身状态,就是要使气运笔端,笔笔畅通,笔笔见力。

三: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之一 --用墨

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历来的画家都讲究用墨,大写意画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应用,用墨与用笔便成为中国画的基本特色。

中国画的用墨,主要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便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处。此外,还有墨分六色之说,清代的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谈道:"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又云:"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瓣,是无凹凸远近也。"以中国画墨色变化的丰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没有变化的墨色必然呆滞板浊,成为没有生气的死画。一个画家成功往往离不开用墨的精能,如齐白石画虾所以能妇孺皆知,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用墨的得当。他画虾曾三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如今我们所见到他笔下的虾形态栩栩如生,通体透明而坚韧的虾壳,特别是虾的头部,在脑壳墨色清淡处,浓墨一笔即为虾脑,真是妙到了绝处。

中国画用墨技巧,并不是体现在调色盘中能调出多少种墨色的变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纸面上体现出来,其中尤为困难的是,如何使一枝笔中产生出各种墨色的变化。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用墨的技巧也趋成熟,产生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多种表现手法。

四:中国画的技巧之一 --用色特点

中国绘画历来都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随类赋彩"作为"六法"之一。这以物象的种类不同面赋以不同色彩的理论,便是中国画用色的基础。

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的变化,物象的色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南北朝时的萧绎对这一现象曾作过仔细的观察,在《山水松石格》中谈到:"秋毛科骨,夏荫春英,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这是我国最早说明季节、气候的不同,所以起的物象色彩的变化,特别是冷暖色调的变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概括了季节的变化对水色和天色的影响:"水色:春绿,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科黯。"清代的唐岱《绘事发微》引用郭熙的话,更是形容得有声有色:"山有四时之色,风雨晦明,变更不一,非着色以像其貌。所谓春山艳冶面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淡,冬山惨淡而如睡,此四时之气也。"

太多了,一言难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