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经史子集”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古籍中“经史子集”是什么意思?,第1张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每一部分又包括其他经典,合成“经史子集”。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纪、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纪》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扩展资料: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

《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参考资料:

经史子集——

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凿壁偷光》、《悬梁》、《刺骨》等。

1、《曹冲称象》

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年龄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们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在他小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3、《凿壁偷光》

在汉代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勤奋好学,但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白天要干活,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匡衡没办法就利用邻居家的小洞烛光刻苦学习,最后饱读诗书成了有名的学者。

4、《悬梁》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

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5、《刺骨》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史书古代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史书的种类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五种。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私家编写的史书。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史书的体例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又如《汉书》。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三国志》。 另外,还有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等。古代史书的体裁本纪,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帝王简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为中心,兼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谱写人物和事件。书,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专编。世家,用来记载王侯封国以及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动。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 来源:

1、古籍的成语。

2、古籍中的词语。

3、古代典籍中的成语。

4、古书典籍成语。

1古籍成语就是出自古籍,例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2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3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4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和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5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6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7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8古籍成语就是出自古籍,例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9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10 关于古籍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1)一般认为,凡是线装都是古籍。

11(2)凡是用文言文写作的书都是古籍。

12(3)凡是古代人写的书都是古籍。

13(4)以成书年代为标准来确定古籍。

含义如下:

1内,里。

《论语》:“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 内心,心情。

《战国策》:”隐中不竭,臣之罪也。“

3 中间

4 正

《吕氏春秋》: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正,用心则不专。

5 一半

《战国策》: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