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假修真,出自哪本道家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借假修真,出自哪本道家典籍?,第1张

“借假修真”意思是借着四大假合的身体来求得真我,修成正果。这句话出自《修真》。

借假:道经所言万物皆可化气,而有趣的是另一种真相,万物皆为器,为一种载体,甚至包括人生、事业、成功、财富、欲望、名利、开心、愤怒、悲伤、烦恼等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化作载体。所以假应指的肉身。

修真: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修真之名,古已有之,俗曰修道。它囊括了动以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位证真仙的全部修持过程。

真乃真人之业位,真乃真仙,不是自封标榜,实乃空间上界所封也。真人乃修道人的最高境界,修持者均应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终生勤奋,刻苦修持,德功并进,以求达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故曰修真。

修真是道家理论之一。

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

修真者,借假修真也。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刚不坏之真身。古今天下,没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恒的法身。所谓: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大为炉炼作团。 [2] 

肉体者,四大假合矣,虽曰父母恩赐,然父精母血本为凡俗之物,数十年后焉能不坏?何为四大?地、水、风、火,是也。地构成骨胳肌肉和脏腑,水构成身中之血液,风构成呼吸系统,火则构成身中之恒常体温。

反映道家思想的典籍有《道德经》、《庄子》、《列子》、《黄帝内经》、《抱朴子内外篇》、《文子》、《鹗冠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等。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教经典很多,但比较糟糕的是,大大小小的门派也很多,道教内部几乎是不成一个清晰的体系的,不像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大宗教那样层次分明,所以道家经典主要以时间先后顺序和相对重要性的说几部吧:

基本功:《清净经》、《度人经》、《玉皇经》

先秦诸子时期:《道德经》、《南华真经》(庄子)、《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

魏晋南北朝:《抱朴子》、《化书》

北宋:《悟真篇》、《黄庭经》、《乐育堂语录》,

东汉时期:《太平经》、《周易参同契》、

这些道家经典古籍都出自的最上面,都有PDF格式电子版道家经典书籍

不常见的道家经典古籍: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上中下卷经折装3册明宣德6年内府泥金写本1431年》

《安居金镜八卷清周南吕临等合辑寿南堂藏板清乾隆45年刊本1780年》

《封神真形图2册55像清代墨绘本》

《小十三经十六卷十三种明顾起经辑明嘉靖时期祗洹馆刊本》

《居家必备阙名辑10卷读书坊藏板明刻本》

《忄生命又又修万神圭旨性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清康熙9年棣鄂堂刊本》

《忄生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安徽木板印刷明代黄伯符刻板明天启时期刊本》

《新刊京本风鉴相法人相编6卷首1卷明回阳子编明万历30年刘氏明德堂刊本》

《新刊禽遁大全4卷附补全明池本理著明弘治09年进贤书舍刊本》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6卷晋干宝集撰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刊本明万历元年1573年》

《绣像吕洞宾祖师全传汪淇编清康熙元年1662年》

《老子道德经上下卷河上公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董氏诹吉新书上下册明董德彰撰清光绪20年重刊本1894年》

《道德经释义外六种白云山房藏板清嘉庆14年刊1809年》

《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撰附菜根谭二卷明万历时期雅尚斋刊本》

《遵生八笺(重订全本)[明]高濂 巴蜀书社1992年》

《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经折装清代刻本》

《阴骘文图说4册清黄正元著绘像丹桂籍清同治6年奉天锦府文英斋刻本1867年》

《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1卷附御制真武庙碑缺首页明永乐时期刊本》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2卷清道光12年寿恩堂刊1832年》

《三才发秘天部2卷地部3卷人部4卷清陈雯撰德星堂宝翰楼藏版清康熙年间刊本》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佚名撰西岳天竺国藏板清刊本》

《三订历法玉堂通书捷览十卷首一卷元宋鲁珍通书何士泰历法明崇祯十六年余应灏三台馆刻本》

《丹鹤图谱3册纹部调度部水野忠央著江户晚期刊本19世纪》

《五要奇书五种明江之栋辑尚白斋藏板清康熙三十九年古歙丰南吴氏重刊本》

《仙佛奇踪4册消摇墟3卷寂光镜3卷长生诠1卷无生诀1卷明洪应明撰明万历30年1602年》

《全真太教传修仙辨惑直指口诀妙奥清手钞本》

《六壬图像二十四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彩绘钞本》

《关圣帝君万应灵签2卷尚勤堂马宅刊北京龙文斋刻字铺藏板道光6年》

《关圣帝君宝训像注4卷光绪8年》

《冲虚至德真经8卷晋张湛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周庄周撰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清嘉庆9年(1804)刊本》

《南工庙祠祀典3卷李奉翰纂辑清乾隆44年序刊本1779年》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7卷明余文龙重编旧钞本》

《神相全编十二卷首一卷宋陈抟撰明袁忠彻订正致和堂藏板明刊本》

《笺元遁甲句解烟波钓叟歌1卷赵普撰罗通遁法池纪解编明正德时期刊本》

《新刻星平总会命海全编10卷首1卷明薛承爱遗稿夏从仁编明万历39年潭邑文林积善堂陈奇泉刊本》

《新锲徽郡原板梦学全书2卷明代书林杨玉林半留堂刊本》

《新镌仙媛纪事9卷明杨尔曾编明代万历30年钱塘杨氏草玄居自刻本1602年》

《无文印20卷语录1卷宋释道撰释惟康辑宋咸淳九年惟康刊本有补钞1273年》

《易筋经外经图说附八段锦图清梁世昌撰清末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冲虚至徳真经巻1-8列子张湛注》

《祝由科秘诀奇书乾元亨利贞五册明末清初钞本》

这些道家经典书籍都出自图中最上面的地方

大众普通人都知道的道家经典书籍:

《道德经》、《道家易》、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

《行气玉佩铭》、《击壤歌》、《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逍遥咏二百首》、《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1 关于道家的诗句

挂金索 马钰

四更里,无事好把真经看。

句句幽玄,说道教修炼。

不用水火,不用柴和炭。

炼就灵丹,万两金不换。

满庭芳 无名氏

道教初兴,释门微显,一兴一废如然。达磨阐教,东土至西天。都是后学晚辈,贪酒色、损坏真源。争财气,不依教法,也望到西天。三千年一遇全真,大教甲子天年。丘公阐教,万朵金莲。上界群仙。在世诸魔,难道化才贤。君知否,今番不遇,更待万余年。

寄嵩阳道人 曹邺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

华表千年孤鹤语,人间一梦晚蝉鸣。

将龙逐虎神初王,积火焚心气渐清。

见说嵩阳有仙客,欲持金简问长生。

赠道师 曹邺

举世皆问人,唯师独求己。

一马无四蹄,顷刻行千里。

应笑北原上,丘坟乱如蚁。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2 赞美道教/道家的诗句和文章

zt

诗仙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不需多想,无需多问,只有李白才能够写出如此飘然若仙的诗句,只有李白才能够白发三千丈却独立壶口看滚滚黄河奔流不息在自己脚下,却会心地发出如三千年的孔圣那样至悲,至情,至理,至道的叹息。逝者如斯!!黄河长江之水或许会奔流到海,难以回复,然而李白,站在大河之畔里李白确实永远的凝固了,凭借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叹息,他永远的凝固在了后人的心中。不为时间所动,不为岁月所摧。

于是乎,李白一直在壶口边就这么站着、站着。在人们心中站了几个世纪、站了几个千年。人们说那是羽化而登仙,于是后人称其为诗仙。

作为,诗仙,自然有道,得道。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述说了李太白,这位青莲居士全部的道行。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231633230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首区区三百字的长诗叙述了乘白鹿访名山,飞渡镜湖,梦游天姥的超凡境界。仅以梦游为题,只是在题目上就为自己开拓了一片足够大,足够广阔的想象空间,尽情发挥、翱翔,正是万物归我心,我新生万物的仙家境界。只是在这一点上就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于白鹿,青崖则突出了李白作为一个求仙访道之士的身份。而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3 推荐几首关于道教的诗

1、《水龙吟·道家弱水蓬莱》

作者:[宋] 程珌

道家弱水蓬莱,鲸波万里谁知得。

人间自有,南昌居士,仙风道骨。

诗似白星,貌如聃老,风尘挺出。

向谪仙家里,滕王阁畔,飘玉佩、下丹阙。

黄发四朝元老,又谁知、重生绿发。

手提一笔,活人多少,三千功积。

已冠文昌,人人瞻望,玉枢躔逼。对新凉、酒颊微红,宛是一星南极。

2、《道家四首奉敕撰》

作者:[唐] 张说

金坛启曙闱,真气肃微微。落月衔仙窦,初霞拂羽衣。

香随龙节下,云逐凤箫飞。暂住蓬莱戏,千年始一归。

窈窕流精观,深沉紫翠庭。金奁调上药,宝案读仙经。

作赋看神雨,乘槎辨客星。只应谢人俗,轻举托云輧。

金炉承道诀,玉牒启玄机。云逐笙歌度,星流宫殿飞。

乘风嬉浩荡,窥月弄光辉。唯有三山鹤,应同千载归。

道记开中箓,真官表上清。焚香三鸟至,炼药九仙成。

天上灵书下,空中妙伎迎。迎来出烟雾,渺渺戏蓬瀛。

3、《龚立道家藏虢月石屏》

作者:[宋] 敖陶孙

桑田鉴一夺,周官寒如灰。赐珏先沦奔,乃自垂棘胎。

劫火到咸阳,六国无珍材。空馀虢山在,蚌水相萦回。

古潭月荒凉,孤光翳复开。六丁所邀留,珪魄幻紫瑰。

必藏三千年,掘狱无张雷。君先世闽南,家枕凤咮堆。

夜光有感触,渠伊人剸裁。向来匪石心,不转误国魁,

皦发照万世,是君以闻来。远孙极风流,乞语谫馀哀。

摩挲紫云姿,百感集我怀。石汝亦不遇,无两欧苏梅。

4、《曾钦道家山图》

作者:[宋] 王之道

永叔爱清颍,明仲乐阳羡。投老获所归,为计亦良便。

何如强健时,从官山水县。升虚得吉卜,怳若地祗荐。

曾侯卿相种,才业固邦彦。而况盛德后,世祀乃天眷。

式古吾畏友,被命按邮传。来归自濠梁,访我出诗卷。

为言有华宗,畴昔无半百。相逢遂相喜,笑语至舞抃。

其家负家山,山水家可恋。松篁递森列,冈恋互萦转。

台池及花草,高下焖明绚。粲然图一幅,规抚坐中见。

予尝赋此诗,好事敢独擅。纵横一千字,把玩不知倦。

桐庐在何许,东望眼欲眩。子陵亦往矣,钓漱清练练。

家山亘今昔,昔隐今始现。彼美曾侯贤,何当睹岩电。

5、《宋次道家摘宝相花归清平里》

作者:[宋] 梅尧臣

往岁见此花开迟,手撷群芳因醉嗅。

今来须约烂熳看,及过风雨又已后。

主人为我特殷勤,架底深深掇孤秀。

密枝阴蔓不争开,薄红细叶尖相斗。

先时已落已扫除,最晚堪怜子所厚。

呼童归遗不可缓,金盘付与急奔骤。

暮还已见映雪髻,初拈尚觉香在袖。

官桥夜市正沽酒,沽酒共赏莫待昼。

-道家四首奉敕撰

-龚立道家藏虢月石屏

-曾钦道家山图

4 关于养生的古诗词

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5 道家养生语录,有哪些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健康的根本在心心净则身净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4、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6、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7、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8、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9、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10、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11、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

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12、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

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13、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病情才会显现出来。

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4、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15、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

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16、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17、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

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18、多嗔伤肝,多*伤肾,多食又伤脾胃。

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19、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

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

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20、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

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21、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

欲治其病,先治其气。22、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

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23、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

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

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24、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25、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

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

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么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26、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27、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

故安心法,为卫生第一要诀。心可以主动一切。

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

6 关于道家的句子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