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立秋艾灸哪些位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立秋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立秋艾灸哪些位置,第1张

5 立秋艾灸哪些位置 1、大椎穴

大椎穴是阳经必经的经脉,起到主宰全身的作用,是一个人体保健的重要穴位,艾灸大椎穴可以起到提高身体免疫力等功效。

2、太白穴

太白穴在脚部,对太白穴进行艾灸可以保护脾胃,一些脾虚的人群经常艾灸太白穴可以有效的调节脾胃,起到健康保健的作用。

3、关元穴

关元穴和肠道相关,秋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燥热,日常饮食上适当的吃一些富含水分的食物,然后进行艾灸调理可以改善秋燥伤人的情况。

4、气海穴

气海穴是主管腰腹的一个穴位,古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立秋艾灸气海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的功效。

任脉(conception channel、conception vessel)为奇经八脉之一。代号RN。任脉起于胞中,主胞宫和妊娠,并主一身之阴经,下出会阴,向上前行至 部位,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在腹中线,总统诸阴,谓之曰任,任者衽也,其循腹里上行,犹衽在之于腹前也。《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与本经脉气相通。

任脉本经共有24穴。分布于人体前正中线,起于会阴,止于承浆。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任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腹中结块等。

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症有较好的作用,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疗神志病。

详见百科词条:任脉 [ 最后修订于2017/2/22 10:38:07 共371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冬去春来,在这个冬、春交替之时,天地间之生气萌动,万物复荣。艾属纯阳之物,现在的季节,以艾灸帮助升阳气是最好的,那么灸哪里合适呢?

一、春灸气海穴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人之阳气步步升发,此时最应该灸气海,应其春生之时序,以助升发之气,逐陈阴,奠下元之基,以适夏令之长也。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古人说“气海一穴暖全身”,是强调该穴的保健 养生 作用。

据《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 养生 之术时, 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

据《窦材灸法》 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

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 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0壮。

现代实验室的实验也证实了, 艾灸气海对于免疫球蛋白有明显的增加。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肠炎、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症、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等。

可见,从微观和宏观来说,气海穴都是一个极其有作用的穴位。

古代医家对气海穴的作用十分重视的,认为丹田之气由精产生,气又牛神,神义统摄精与气。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丹田(气海)内气的强弱,决定了人的盛衰存亡。

二、气海是元气之根

固气海穴位于两肾之间,与人的元气相通,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更是人体生命动力之源泉。 气海穴是人体先天元气汇集之处,与人的元气相通,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更是人体生命动力之源泉,具有培补元气、回阳固脱的作用。

凡是元气不足、元气虚弱的人都可以通过刺激它得到改善。通过刺激此穴能够鼓舞脏腑经络气血的新陈代谢,使之流转循环自动不息,生命因此得以维持。古书气海穴记载气海穴为男性“牛气之海”,也就是说它是精力的源泉。 因此“气海”充实,则百病可治,永葆强壮。

三、艾灸气海暖全身

有一句俗语叫“气海一穴暖全身”,很形象地说明了气海穴的保健 养生 作用。 刺激它对妇科虚性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者男科的阳痿、遗精,以及中风、脱肛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中老年人为生气之海,故名气海。具有调气机、益元气、补肾虚、固精血的作用,故为 养生 长寿之保健要穴。

现在比较流行的灸法:

气海温和灸

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气海穴上,距皮肤约3cm,每次灸10 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每日或隔日,或3日施灸1次,10~15次为1灸程。

气海隔姜灸

每次施灸3 10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每日或隔日,或3日施灸1次,10 15次为1灸程。

气海附子灸

取附子切片04厘米厚,水浸透后中间针数孔,放在气海穴上,于附片上置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或潮红为度。每次3 5壮,隔日1次,每月10次。

总之:凡身体衰弱,阴阳两虚,营卫不调,下元虚惫,陈寒痼冷,体弱赢瘐,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一切虚弱衰迟病症,都可以艾灸气海穴,取得良好的效果。

1、艾灸的历史

灸的起源非常神奇。研究表明,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这就是最早的灸。艾草在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从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中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方法。

 

俗话说,“家有艾火不求医”。艾灸,这种利用艾绒熏灼体表穴位,来固护阳气、调节气血的保健方法,起源于上古时期,古书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为什么艾灸在针药不到时能发挥效果呢?于振中介绍道:“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古人崇尚用针灸。而灸跟针相比,更具有优势。这里的‘针之不到’有两种解释,一是有些病用针效果不好,二是有些部位不能用针深扎。中医方法各自都有适用范围和局限,要互相弥补、互相帮衬,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2、举例解析艾灸原理

于振中说,中医讲“风、寒、暑、温、燥、火”六大邪气,集中表现在秋季的有燥、风、寒。最典型的秋燥,人容易头晕上火,咽干口燥。比如鼻干症状,就是由于夏天湿润舒适,转为秋冬环境干燥,人体虚热引起。“鼻为肺之窍”,秋天容易肺阴不足,应注重养阴清肺。饮食上,可用百合、麦冬、藕等清热润燥的食物。而艾灸,灸涌泉穴则是关键,中医讲金水相生,肺属金肾属水,互相依存。涌泉在脚心,是人体最低的位置,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可滋阴降火安眠,也就能缓解鼻干症状。

 

灸法温热,常治虚性寒性的病,因此灸完也讲求饮食上的配合。患者忌讳吃凉的食物、吹风、洗凉水浴、衣着单薄。根据具体病症下人体肌理的状态,患者还应忌吃辛辣、腥臊等引热的食物,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热邪。

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艾灸也能够用来治疗“未病”。于振中说道:“未病不是没有病,而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比如入睡困难、多梦、心烦易怒、睡醒依旧全身疲劳、腰酸腿没劲、口干舌燥。这些都是苗头。这时候就得交由医生判断,开穴位的处方来防未病。艾灸容易操作,往往是隔日每个穴位灸10到15分钟,就能逐渐消除不适。”于振中就常给自己灸三个穴位:脚底的涌泉穴、掌心的劳宫穴和脐下三寸的关元穴。涌泉灸宁神安眠,劳宫灸开窍醒神,关元灸补气回阳,如此即便正值秋燥,也能宁心安神,清风自来。

3、深度解析艾灸的神奇疗效的本质

不打针不吃药,却能治疗百病,艾灸的神奇疗效,到底源自于哪里?

最为简单、实用且经济的艾灸疗法,经常体现出它不可思议的神奇效果。

经常接受艾灸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初次尝试艾灸时觉得它不会有什么太大作用,只不过是温热舒服一些而已,但随着灸治时间不断延长,你会惊奇发现,看似不起眼的艾灸,不但把相关主治病症治愈,且身体的其他不适也会伴随艾灸而消失了……

 

中医所说“三分治,七分养”,是指病人在康复过程中,药物的治疗作用只占百分之三十,而疾病的康复更多依赖于自身调节,也即自我修复过程。这是中医的根本宗旨,也是医疗的至高层次。

 

无论你现在受困于何种疑难杂症,只要机体的自愈力存在就可重获健康。自愈力既是天生的,也是可以被激发提高的。就跟人的某些潜质一样,需要被激发,自愈力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神奇,有效抵抗疾病;反之,弃它于不顾,一味寻医问药追着疾病跑,它就会越来越弱,被放逐于身体的角落……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增强和复原人体原本的自愈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明确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中医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唯有艾灸这种方法具有增强、提高和复原人体自愈力的能力。

艾草是纯阳之物,艾灸时通过皮肤、经络的能量传递与渗透,可驱散寒气,温通经脉,气血痹阻不通的各种疾病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但其本质在于艾灸从内部为身体补充阳气,滋补脾肾,健肾助脾,培元固本,提高人体自我修复和防御的自愈力。大量的临床实践也佐证了这一点。

 

简而言之,艾灸的实质功用在于其激活人体原本就固有的自愈能力,是其它任何药物和疗法所不具有的作用。

如需关注更多专业辟谷知识及养生之道,

可关注公众号:羲皇宗道;订阅号:羲皇养生

根据我自己艾灸的经验,艾灸肚脐周围是不会导致不育的。

提到艾灸应该注意什么,或者有什么禁忌,这些有的是先人总结的,但是更多的是我的经验。

1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疗程,我们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做好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

3艾灸后如果先马上洗手,希望你用热水,高于体温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产后风疾病,灸后30分钟可以着凉水,但是,原则上不要急于用冷水。

4如果你想怀孕,刚刚灸后就马上同房,这时的子宫和输卵管的环境还很热,不利于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后24-48小时候你在同房,这个时候,子宫和输卵管的环境已经适合精子的着床和存活生存。当然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5大悲,大喜,大怒,这样情绪不稳定,艾灸的效果会打折扣。太肌太饱都不适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质量,艾绒的好坏取决治疗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极好的艾绒,这样不伤经络,不燥,比较柔和,便于点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么一定要新姜和鲜蒜,保持新鲜。

7施灸的程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这里说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

8施灸时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没有时间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临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

9很多人问,艾灸后是否可以马上洗澡。如果是热水,可以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钟后,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此时在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10施灸的反应,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这个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11有的人边灸边吃,这样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么性质的?属寒还是属温,如果艾灸过程中,你边吃边艾灸,对于胃气也是一个挑战。有胃肠疾病的人千万不要这么盲目施救。

12艾灸的返病现象,在艾灸的过程中,往往有的人很快见效,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这要看是什么疾病?病长多久?另外人与人也不同,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个症状,同一种表现。

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

也许我想到的就这么多,希望大家帮助我总结。虽然写了这么多注意事项,但是有些你也分析着参照执行,有的人在艾灸中已经积累很多经验,不要说,阿姨总结这么多禁忌,那么我们如何下手呢?这些仅供参考!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淋渫吴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淋渫吴茱萸汤 1 拼音

lín xiè wú zhū yú tāng

2 处方

吴茱萸1两,川乌头1两(生用,不去皮),蛇床子1两,桂1两,荆芥穗半两,附子(生,不去皮)半两。

3 制法

上为粗末。

4 功能主治

风毒疮久不愈。

5 淋渫吴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吴茱萸汤”。

6 摘录

《御药院方》卷八

古籍中的淋渫吴茱萸汤 《医方集解》:[利湿之剂第十二]琥珀散

治气淋,血淋,膏淋,砂淋(心肾气郁,清浊相干,热蓄膀胱,溺涩而痛曰淋。气淋,便涩余沥;血淋,尿血而

《玉机微义》:[卷二十八淋门(小便不禁附胞痹附)]论淋分三因

陈无择云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癃者罢也淋者滴也古方皆云心肾气郁致小肠膀胱不利复有冷淋湿淋热淋等属外所

《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淋癃

(淋沥余见小便不通)关元、主胞闭塞。小便不通。劳热石淋。又主石淋。脐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并灸足太

《普济方·针灸》:[卷十五针灸门]淋癃

治石淋。脐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灸足太阳。又灸涌泉三十壮。治五淋(资生经)。穴悬钟治五淋不得尿。穴

《明医指掌》:[卷七]淋证十二

寒食节来历于“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称介之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

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记载的就是这个故事。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在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