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老子是哪里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请问老子是哪里人?,第1张

  老子故里在鹿邑求解

  老子故里在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既有古代文献为证,又有出土文物为据,验之地理位置也完全密合无间。同时也证明了,今人所谓老子故里在涡阳的说法不足为凭。

  关键词 老子故里 鹿邑 求解

  关于老子故里所在地,古今学者提出了诸多说法。其中,证据确凿、流传最广的是鹿邑说(刘庞生1998),而最能迷惑世人、最为谬误的是涡阳说(孙以楷2002,李玉成2003)。本文从四方面对鹿邑说进行重新论证,涡阳说则不攻自破。

  一、文献信而有征

  关于老子故里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其中写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楚就是古代楚国,苦县就是今鹿邑县,厉乡(或作“濑乡、赖乡”)就是县城东的太清宫乡,而曲仁里就是今乡政府所在地--太清宫镇。这本是一桩铁案,历代均史不绝书。如古苦县即今鹿邑,公私著述记载者就有如下数家。

  《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

  《史记正义》引《年表》:“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

  《通典州郡》:“真源,古之苦县,老子生于此。”

  《括地志》:“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

  《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三国仍称苦县。晋成康三年更名为谷阳。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卫真,全同。元初省卫真,入鹿邑,后迁鹿邑治,此属亳州。”

  《元和郡县图志》卷七:“真源县,本楚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所并。汉属淮阳国。后汉苦县属陈国。晋属梁郡,成帝更名谷阳,高齐省入武平县。隋开皇六年,后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

  《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苦县,今鹿邑县东10里楚之苦县。”

  上引典籍均以老子为苦县人,且记载了苦县更名及隶属沿革的轨迹:东周及以前属陈国鸣鹿(即今鹿邑辛集乡)-→春秋楚国苦县-→西汉淮阳国苦县-→东汉陈国苦县-→三国苦县-→晋更名谷阳县-→北齐撤谷阳入武平县-→隋谷阳县-→唐叠更名真源县、仙源县、真源县-→宋更名卫真县-→元撤卫真县入鹿邑县(移今治),明、清沿袭,也曾多次属亳州(或谯郡)。

  记载古厉乡(或濑乡、赖乡)的典籍也有如下数家。

  《后汉书郡国志陈国》:“苦……有赖乡。”并引伏滔《北征记》说“有老子庙”,引《古史考》说“有曲仁里,老子里也。”

  《晋太康地记》:“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

  《朱韬玉札》与《神仙传》:“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元和郡县图志》卷七:“(唐)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

  《舆地志》记载:“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

  《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春秋时曰相,有濑乡,老子所居也。”

  《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

  以上均详尽记载了老子为苦县厉乡或濑乡、赖乡人。且考之音韵,“濑、赖、厉”为一韵之转,“厉乡、濑乡、赖乡”实为一地之异名。该地名的历史可远溯商代。那时在今鹿邑县东,有一小小方国--赖(濑、历)。周灭商后,赖归陈。但有人认为,赖国在西周时即不存在。《春秋僖公15年》云:“楚人伐徐”(“徐”在今安徽泗县西北约50里处);“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左传》说:“秋,伐厉,以救徐也。”惠栋《左传补注》以为即《左传桓13年》之赖,在今湖北省随县之厉山店,晋、宋以来沿袭惠说。王夫之《稗疏》以此为另一厉,即苦县厉乡。今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可证成王说。另外,出土铜器《鲁大司徒匜铭》云:“鲁大嗣(司)徒子仲白乍(作)其庶女厉孟姬賸也(匜)”。铭文之“厉”乃“厉”之繁文,郭沫若据此认为即鲁大司徒长女孟姬所适之国名。春秋惯例,女性婚前称谓结构为“排行+父姓”,婚后则改为“丈夫国名+父姓”。铭文“厉孟姬”就是“孟姬”婚后称谓:“历”即丈夫国名,“孟”意为“长、老大”,“姬”为鲁国公族之姓。另据《水经注》“涡水又东迳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入谷,谓死谷也”、“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和“涡水又东迳赖乡城南”的记载,历或赖的都城北魏时还有明显遗址,否则郦道元不会言之凿凿。据上,春秋“厉”(或“赖”“濑”)应有两处:其一即今鹿邑境内太清宫,为古厉国都城所在,亦即老子故里。请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舆地志》云“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历代地理沿革表》云“苦,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史记集解》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元和郡县图志》云“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唐僧道宣《广弘明集序》说“李叟生于厉乡”;《太平寰宇记》引崔元山《濑乡记》云“濑乡在(苦)县”;《历代疆域表淮阳国》云“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上述文献完全可信且于今有征:“赖乡”就是今鹿邑县城东太清宫乡一带地方,旧时出土的《鲁大司徒匜铭》与最新考古发掘均为有力证据(详下)。

  至于“曲仁里”,有鹿邑县城东门内的老君台正门牌坊上的联语可以为证。联语云:“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曲仁里作为“赖乡”的下级行政单位,即今太清宫镇(笔者幼时以至青年时代即在此镇读书、工作)。太清宫镇在县城东5公里处(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均符合若契),旧名又为“犹龙镇”,义取《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镇内西北角有一方圆数十丈高地,父老相传谓之“隐阳山”;一条小河发源于此,当地至今名之为“赖(濑)乡沟”,该沟贯穿太清宫乡全境。此水名与历代文献恰好符合(其本字应作“濑”)。至于“曲仁里”的含义,或许即边韶《老子铭》所谓“曲涡间即曲仁里也”。

  二、当地遗迹犹存

  《括地志》、《太康地记》、《太平寰宇记》、《濑乡记》、《舆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历代地理沿革表》等均记载苦县境内有供奉老子的庙宇及旧宅,至今鹿邑境内还有三处。

  一处即县城东门内北侧的升仙台,民间名之为老君台。唐玄宗天宝2年所建,台高13米,是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传说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故有今名。山门下青石台阶32级,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合老子升33层天之说。进入山门,是正殿,面阔3间,硬山式建筑,殿内西偏殿各一间。台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联为“地古永传曲仁里”,下联是“天高近接太清宫”,横幅为“万教之祖”。升仙台因老子道德高崇,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高宋李治、玄宋李隆基、宋真宋赵桓,以及大文学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此或祭祀朝祖,或观瞻游览,留下了不朽华章。现仅存一座高达数丈的台观,上有一座正殿两间配殿,正殿内供奉有老子铜像。鼎盛时期,台前有房宇百数,曾设有“鸣鹿书院”,现为老君台中学所在地。

  另两处,一是太清宫镇东门内北侧太清宫,民间俗称“前宫”;二是镇北与前宫呈南北方向的“洞霄宫”,民间俗称“后宫”。历代所建老子宫殿庙宇多集中于此。自西汉始,老子地位不断提高,帝王奉祀不绝,至唐达到顶峰。东汉时,老子被道教奉为教祖,汉桓帝延熹间遣中常侍左悺赴该地祀老子。隋开皇年间,文帝命亳州刺史杨元胄,营建宫宇。唐太宗贞观元年修老子宫;乾封中,高宗亲诣道宫,追加老子“玄元皇帝”尊号,并修建“紫微宫”。开元三年玄宗亲书《道德经》刻石立于宫内;天宝二年,改“紫微宫”曰“太清宫”,后有“洞霄宫”,两宫相距一里,中有河流,上有会仙桥;总占地872亩,各种建筑600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东有老子牧牛场遗址,西有隐阳山遗址,中有九步井;大殿内供老子像,殿侧立有高约15米,直径约25公分的铁柱,为老子任柱下史的象征。唐太和7年,文宗敕宣武军节度使李程兼太清宫使予以修葺。当时“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明皇六圣御容,列侍于老君左右。两宫二观,古桧千余树,屋宇七百余间,有兵士五百人镇卫宫所。”(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宋建隆元年,皇帝遣使致祭;祥符5年,上老子尊号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宫名改为“明道宫”。继唐玄宗以二月十五日为老子诞辰,宋徽宗重和元年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为贞元节,至今为道教重大节日。金大定24、26年,先后建三清、玉帝等大小殿宇数十,后因兵乱兼涡水改道,均荡然无存。元朝经10余年重修,曾颇具旧观。明、清虽一再重修,终难再现昔日辉煌(刘玉珍2003)。

  三、地下证据确凿

  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太清宫镇出土了很多周、唐、宋、元时期的文物、碑刻,发现了宋代殿堂遗址,整个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其中一座面积达3,000平方米,是故宫太和殿的两倍。20世纪80年代,河南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建成太极殿、三圣母殿、娃娃殿、围墙、山门等,并重雕玉石老君像,置于太极殿中。在隐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春秋至商代的夯土建筑、祭祀坑、马坑、大型墓葬等。马坑发现三处四坑,一般为四匹埋在一起(所谓一驷),马骨架排列有序,以四马架车的姿势摆放,马头上有铜饰件及革带痕迹,每匹马都随葬有罐、盆等陶器。

  大型墓葬为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南北475米,宽75米。墓室内共清出随葬人骨架13具,狗骨架1具。墓内有大批精美文物,其中青铜容器68件,兵器及工具类20余件、玉器80余件、陶瓷器100余件,大量的币贝、骨镞等达千余。出土铜器以酒器为最多,以方形器较多,有方尊、方觚等。形体较为特殊的有一条龙形觥,盖有三条龙盘卧其上,下为簋形。在该觥内还保存有淡**液体,酒香尚存。部分铜器带有铭示,有长子、长子口、戈丁等。其中以长子口为最多,可确定墓主人应为“长子口”。玉器有戈、刀等仪仗用具,也有壁、环、璜、柄形器、条形玉等礼玉和佩饰,以及牛、虎、鹿、鸟等形体的玉雕。出土有石磬、铜铙、骨排萧等乐器,骨排萧5件,其中两件较好,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排萧实物,并将排萧生产的历史提前了几百年。从出土器物特点及葬俗等方面分析,该墓时代应为商末周初之际(刘玉珍2003)。

  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早在商末周初这里就是中央王朝的一个军事据点或方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汉、唐、宋几代这里又成为祭祀老子的胜地,只是到了元、明、清才因屡遭兵燹水患而逐步衰落。

  四、相县故城有觅处

  司马迁之后,史学家出于疑经蔑古的心理,提出种种新说:陈国相人说,楚国相人说,宋国沛人说,本已众说纷纭;今人似乎也不甘落后,又提出相县、苦县一地说、安徽涡阳说等(孙以楷2002,李玉成2003),意在以此否定传统的鹿邑太清说。最后一说颇能迷惑世人,下文专驳此说,以正视听。

  涡阳说的主要根据是,老子是宋国相人,相在今涡阳,而今鹿邑春秋时属陈国;春秋时宋、陈以涡河为界,涡北属宋,涡南属陈,古“相”在涡北,今鹿邑在涡南;今涡阳境内故城父遗址是春秋“相”地;今涡阳有天静宫;相是殷城,宋是殷地,陈是舜的后裔;《庄子》载老子、杨子居南之沛见老子,沛是宋地;宋有老氏,老子姓老,云云(孙以楷2002,李玉成2003)。论据似乎很多,但关键在于古代相(县)究在何处?此事一明,涡阳说便不攻自破。

  有关老子为相(县)人的记载,典籍记载意见不一,乃至自相矛盾。最早见于边韶《老子铭》:“老子,楚相县人。”崔元山《濑乡记》:“濑乡在县东南12里,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5里,各水分流入灵溪也。东入涡水,相县在濑乡东是也。灵溪之元北。”官书则有《后汉书郡国志陈国》:“苦,春秋时曰相”,并引伏滔《北征记》说“有老子庙”,并引《古史考》说“有曲仁里,老子里也。”《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春秋时曰相。”《水经注阴沟》:“涡水又东南屈,迳苦县故城南。王莽曰赖陵矣。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涡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涡水屈东,迳相县故城南,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涡水又东,迳谯县故城北,魏立谯郡。涡水又东迳朱龟墓,涡水又东南,经城父县故城北。涡水又东南……”仅据上述引文,显然无法得出老子故里为涡阳的证据。但既然好事者以为言之凿凿,我们就来考证一番。

  首先对边韶引为证据的《水经注》这段话中古代地名的地理位置一一考明。

  1有关地址的东西分布

  《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和崔元山《濑乡记》所记地址可从西向东依次排列如下:

  西 0 5km 75km 25km 110km东

  鸣鹿、今鹿邑县城、赖乡、老子庙、相县故城、谯县故城、城父县故城、今涡阳

  姑且不论涡南涡北,在这条东西仅百余里的纬线上,北魏“相县故城”肯定西不过老子庙、东不过谯县。也就是说,相县故城无论如何都不会“飞”到70公里外的安徽省涡阳县境内的天静宫或更远的相山脚下,亦即《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35所谓“相县故城在宿州西北相山下,春秋时宋邑”。

  2有关地址的涡南涡北分布

  文献所记地址当时均紧邻涡河南北两岸。其中,苦县、赖乡、老子庙、李母庙、相县故城位于涡北;谯县故城、城父县故城均在涡南。元代涡水河床苦县至相县故城段改道北移后,造成今鹿邑、太清宫镇均处于涡南,今亳州、古城父遗址,仍在涡南。但决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春秋时苦县、相县故城在涡北,今鹿邑、太清宫镇在涡南,所以老子故里不在鹿邑而在涡阳。因为涡水改道并未改变各自东西位置,只是改变了相对于涡水的位置而已。所以不论东西分布,还是南北分布,春秋时相之西的厉乡、苦县、鸣鹿,相之东的谯、城父,都不可能改变东西方位。换言之,相县故城就在濑、谯之间。现在寻找二者之间的相县故城的具体方位倒成了至关重要的任务了。

  3相县故城在今太清宫镇附近的涡北

  与《水经注》记载相县故城地理位置相符的文献,还有《太平寰宇记》所引崔元山《濑乡记》。既然是“记”,应当是亲历后亲手所“记”,可信度甚至准确度都毋庸置疑。崔氏说:“濑乡在县东南12里,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5里,各水分流入灵溪也。东入涡水,相县在濑乡东是也。”这明确告诉我们,当时“苦县界”确有“濑乡”和“相县故城”,其确切方位是:濑乡在“县(城)东南12里”,在“相县故城西5里”;而相县故城在濑乡东5里,距当时苦县治所也仅仅17里之遥。姑且不论“濑乡东”指东北或东南抑或正东,只从距离即可断定,这个“相县故城”绝非100公里外的相山脚下的相县,更不是《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所说“今宿州西南90里,盖相土旧都”,而只能在苦县--鹿邑县城附近。更具体地说,就在濑乡--太清宫镇附近。至于当地有无相姓之人,则无关宏旨。

  相县故城的确切位置在哪儿呢?考虑到元代涡水改道造成苦县治所由涡北变为涡南的事实,仔细考察太清宫镇附近地形,我们的目光聚焦到涡河北岸上的一处高地。可能由于涡水改道时激流冲刷而过,且历代受河流雨水冲刷严重,这块高地现在只剩下半公里大小。它位于太清宫镇东北方向,与《濑乡记》所说相县故城在“濑乡东”吻合。与此高地隔河相望的是南岸的抄纸店村,该村距太清宫镇大约3华里,加上涡水宽约一公里,高地距太清宫镇的远近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相合无间。其次,当地父老至今仍称该高地为“谷阳城”。这个自古相传的地名,不仅令人想到上引晋成帝成康三年更名谷阳县,直至唐乾封元年才更名真源的事实,以及边韶、郦道元“相县荒虚,今属苦”的记载。这均可证明当地所传“谷阳城”之名完全有根有据,决非空穴来风。至此,这个扑朔迷离的“相县故城”的地理位置终于有了完全合乎情理的解释。或许可能正是因涡水改道造成地理变迁,才使相县故城迷失了两千年,以至今日学人因不知有此高地及故老相传的地名,而误将相县故城连同老子故里一同搬到了涡阳。

  其次,这个相县故城与《历代疆域表》所说“苦县,今鹿邑县东10里楚之苦县”和《后汉书》所记“苦,春秋时曰相,有赖乡”,以及《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所记“苦,春秋时曰相,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均相合。换言之,这个相县故城就是涡水改道之前的苦县旧治所在,直到元代后才迁今址-鹿邑县城关镇。至于典籍记载“苦,春秋时曰相”,只能证明该遗址春秋时名相,后改名为苦,楚北伐陈后设立苦县。至此,我们对高亨先生的慧眼独具不禁由衷钦佩:“然则谓老子为相县人,探古以为言也。谓老子为苦县人,据今以为言也。二说虽异,两地则一”(廖群2001)。看似折衷其间,实则片言道破玄关。

  文献还说明,历史上,只有李耳才被称为“老君”、“太上老君”、“太清”、“太上玄元皇帝”等称号,其家祠、寺庙、观庵的名字也都冠以这些字眼儿。有人以安徽涡阳“天静宫”为老子庙宇,并以此推断涡阳是老子故里的说法,至少有三处谬误:首先庙名与老子历代称号不符;二是建立时间不早于明代,与老子的历史地位不符;三是全国道教寺观甚多,若以此为例,岂不都可认作老子故里了?

老子是安徽涡阳人

老子是哪里人?现在的主导说法有两种,鹿邑说与涡阳说。“安徽倪劲松”先生在贵刊撰文说老子是今河南鹿邑人,不是今安徽涡阳人。对此,我不能赞同。特为贵刊撰写此稿。

一、老庄文化是楚文化,鹿邑在老庄时代未属过楚

河南鹿邑说大概从清代以来就成为主要的说法:宋真宗皇帝曾在河南鹿邑的太清宫竖立了一个《先天太后赞》碑,是称颂老子母亲的。虽没有提到所谓老子故里,但可以肯定地说,鹿邑确是中国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教文化纪念地。近现代,在1990年以前,老子故里鹿邑说争议不多。

1990年以后,安徽省有关方面和涡阳县的一些文化人士通过对史料的检索和对当地的文物考古和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研究老子故里的文献与实物资料,他们确认:老子当是春秋时期宋国相人,出生在今天的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园址。从此开始了老子故里之争。

老、庄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所创立的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精神支柱。道家思想文化的源头,我以为,它也与儒家一样,是与历史文化地域有关联的。

明确记录老子籍贯的,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解开老子的籍贯,应从这里开始。探究“楚苦县”在什么地方,至关重要。

《史记·正义》明确说苦县与“彭城相近”,同时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亳州谷阳县在哪里,在鹿邑吗,谷阳必与谷水有关,鹿邑没有谷水,谷水入涡处在今涡阳。

老子诞生地有其地理特征:

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管霸与边韶去祀老子,边韶的《老子碑》文说:“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

公元六世纪初,北魏郦道元撰的《水经注》也记述了老子庙的地理特征:“涡水又东北屈,谷水注之”,“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孔子庙…北侧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涡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涡间。”

古代诗文中亦有对老子庙的描述:

《古诗源》卷十四,有北周诗人庾信(公元513~581年)的一首《至老子庙应诏》诗,诗中有“三门临苦县,九井对灵溪”之句;唐代诗人温庭筠(?~公元866年)也有《老君庙》诗一首,诗中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之句,这二首诗将“涡水处其阳”,有“九井”、“灵溪”的地理特征描述得很明白。

《全唐文》中,唐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有一篇《赐亳州太清宫敕》敕文指明“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诞之地”,地有“九龙之瑞井”。

唐代杜光庭(公元850~933年)的《道教灵验记·亳州太清宫记》(《道藏10–804》)中写道:“亳州真源县太清宫,圣祖老 君降生之宅也。历殷周至唐,而九井三桧宛然长在。”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也明确地指出老子的诞生之地:“诞生于亳,即今真源县九龙井太清宫是其地也。”(《全唐文》P4301)

我们这里所列举的人文历史记录,反映出老子诞生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的特征,就是:这老子庙及老子故宅,是在涡水的北面,涡水处其阳;老子庙旁,谷水注之;老子庙东,必有九井。具备了这些特征,才能是老子的诞生地。而安徽涡阳今“天静宫”之地,是与之相符的。兴造于元代的“天静宫”老子庙至今还在,正在涡河北岸,涡水处其阳;庙旁的武家河(古谷水)注入涡水之中;庙中的九口春秋时代的古井,亦在田野考古中出土。

从历史地理学方面的考察,安徽省涡阳县正是春秋时代宋国相县,宋国相在楚国占领后改称苦县;今涡阳县与彭城(今徐州)相近,地域属沛。所以,史料中有老子是“宋国相人”、“楚苦县”人、“沛”人,等等,都是同一个地方,这地方就是今安徽省涡阳县涡河北老子庙之基。在唐代,这地方叫做真源县。有人说,真源县就是鹿邑县,有这个可能吗?没有!唐、宋、元代,真源县与鹿邑并存,倪 先生有一句话我很赞同:“古代县城相距百里左右”,不可能在几十里地的地方同时存在真源、鹿邑与亳州(谯)三个县。真源县是谷阳县改名,谷阳者,谷水之阳也。谷水不在鹿邑附近,它恰恰在今涡阳县入涡!

淮阳景区的景点有:太昊伏羲陵庙;龙湖;淮阳平粮台城址;画卦台;蔡池秋月;周口弦歌台;淮阳龙湖水利风景区;淮阳独秀园;太虚观;太虚观;陈风文化园;宛丘古城遗址等。太昊伏羲陵庙

太昊伏羲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 15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

太昊陵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

龙湖

龙湖,俗称城湖,因中华人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而得名。

淮阳平粮台城址

淮阳平粮台城址,一般是指平粮台古城遗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区东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

画卦台

画卦台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始画八卦的圣地,是中华文明第一道曙光升起的圣地。

蔡池秋月

“蔡池秋月”是个充满诗意的景点,是淮阳人自古引以为骄傲的景点之一,其故址在画卦台南的一方水域,面积约660平方米,与东湖和柳湖的源水相连,历经六千年清澈澄碧,风光秀丽。

周口弦歌台

弦歌台在县城西南隅湖中,台高3米,整个建筑屹立于水中高台上。原为东汉灵帝时陈王刘宠的苑台,唐开元中(720年左右),为纪念孔子厄于陈,移孔子庙于上,故又称“绝粮祠”“厄台”。1962年4月被淮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载:陈王宠(刘宠)善-射,中平(180年左右)中,黄巾贼起,郡县皆弃城走。宠有强-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闻王善射,不敢反,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众十余万人。《太平寰宇记》载:“有陈王-台,开元中移孔子庙于其上。”清顺治《陈州志》载:“厄台,在州城外西南隅,世传为孔子绝粮处。明成化六年(1470),知州戴昕阔其基址,建以庙庭,绕以周垣,中设尼父木牌拜谒,以石记之,名曰:厄台祠。

淮阳龙湖水利风景区

淮阳龙湖水利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境内,依托龙湖而建,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76平方公里。龙湖由东湖、柳湖、南坛湖、弦歌湖四部分组成,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湖水环抱淮阳古城,古城屹立水中,湖中有城,城中有湖,被誉为内陆奇观、中原明珠。景区碧水清清、浩浩渺渺、蒲苇葱葱、荷花飘香、水天一色、美妙绝伦。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遗迹众多,有太昊陵庙、汉代淮阳王刘崇墓、曹植墓、平粮台、包公祠遗址、城隍庙遗址、袁端敏公祠大殿等。景区已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淮阳独秀园

淮阳独秀园位于河南省淮阳县,是全国唯一以松柏造型艺术为特色的剪枝公园,内有各种松柏造型200多种,成为世界园林界的一枝奇葩。1986年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来这里参观后,亲笔题写“淮阳独秀”。1996年6月,中央电视台《九州神韵》栏目以《松柏造型天下奇》为题向全世界作了专题介绍。1997年6月,朱镕基总理参观公园后,感叹地说:“我去过的地方不少,像这样的公园还真是绝无仅有。”许多游客赞不绝口,称其为“天下第一园”。

太虚观

太虚观太虚观位于县城东3公里的大连乡董阁村,据文献资料记载,淮阳太虚观(董阁庙)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太虚观里的诸神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神,有玉皇大帝、人祖伏羲、白玉奶奶及十大阎王等72神。道观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建有大殿(玉皇大帝)、二殿(太昊伏羲)、后楼(白玉奶奶)、东西廊坊、阴曹地府、十大阎王,诸神俱全。

陈胡公陵园

陈胡公陵园有陈胡公墓,俗称胡公铁墓。此墓位于淮阳龙湖东南南坛湖畔,是中华陈姓的始祖墓。陈胡公名妫满,虞舜后裔。周武王灭商后,把他封到陈地,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雄才大略,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雄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妫满死在陈国,就葬在这里。周武王以国赐姓,称他为陈胡公,陈胡公自然就是陈氏的得姓始祖,这就是陈姓的由来。

一、司马迁的《史记》

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7),字子长,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他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03篇,五十多万字。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求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进步思想在《史记》中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到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还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

《史记》的叙事简明生动,尤其是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马迁极少用排比铺张的骈文,而形成了自己朴素简炼、通俗流畅,既疏缓从容、庄谐有致,又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史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

二、史记中的文章原文、译文、注释等

十二本纪

孝景本纪第十一

说明

这篇本纪以大事记的形式,简略地记录了汉景帝在位十六年间所发生的要事。

作者对景帝的功绩基本上是肯定的。本纪虽然记载简略,但从中仍可看出,景帝在基本国策

上对文帝的继承和发展。如“除禁锢”的宽松政策、“省列侯遣之国”等节俭措施,以及遗诏中

“出宫人,归其家”的善举等等。尤其对景帝果断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和鼓励农业生产、稳定局势

等做了肯定的记录。《太史公自序》说:“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

然,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纪》。”这篇本纪基本上体现了这个这思想。

较之前篇,《孝文本纪》详载诏书德泽,而《孝景本纪》只书年月。这一详一略,说明二帝

在作者心目中的份量相距颇大。实际上所谓“文景之治”的主要功绩应属于文帝,而且在对百姓

的仁爱、对臣属的宽厚等方面,景帝也是远不及文帝的。这篇本纪行文省俭的另一个原因,恐怕

还在于作者对景帝之子、当朝执政的武帝心存戒惧,唯恐言多语失,招致更大的祸患。

虽然这篇本纪未见直书景帝之过的文字,但从他篇中还是可以看到作者对景帝在用人方面的

批判。如在《绛侯周勃世家》中记载了景帝意气用事,致使敢于直言诤谏、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

臣周亚夫受辱含冤绝食而死;在《袁盎晁错列传》中记载了颇有远见、为朝廷的利益出谋划策的晁错,最后却成了景帝退敌的牺牲品。作者没有因为景帝之功,而漏书其过,对他的不仁不义之举,还是给予了相当尖锐的批判。这篇本纪篇末的赞语只论及七国之乱一事,表面上指责晁错削夺诸侯封地操之过急,实际上暗刺景帝审时不明,谋划不周。

译文

孝景皇帝刘启,是孝文皇帝排行在中间的儿子。其生母是窦太后。孝文皇帝在代国的时候,

前一个王后有三个儿子,等到窦太后得宠,前一个王后去世,三个儿子也相继死亡,所以景帝得

以继承帝位。

前元元年(前156)四月乙卯日,大赦天下。乙巳日赐给民众每户户主爵位一级。 五月,下诏

减去一半田租。为孝文皇帝修建太宗庙,诏令群臣不必为此上朝拜贺。这年,匈奴侵入代地,朝

廷与匈奴定约和亲。

二年(前155)春天,封原相国萧何的孙子萧系为武陵侯。 规定男子满二十岁开始著于名籍服

徭役。四月壬午日,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去世。景帝的儿子广川王刘彭祖、长沙王刘发都回自己的

封国去了。丞相申屠嘉去世。八月,任命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为丞相。彗星出现在天空的东北方

向。秋天,衡山一带下了冰雹,雹子最大的达直径五寸,最深的地方达二尺。火星逆向运行到北

极星所处的星空。月亮从北极星星空穿过。木星在太微垣区域逆向运行。下诏设置南陵和内史、

祋祤(duìxǔ,音对许)三个县。

三年(前154),正月乙巳日,大赦天下。 流星出现于西方。天火烧掉了洛阳的东宫大殿和城

楼。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和胶东王刘雄渠

反叛,起兵向西进发。景帝为安抚反叛的诸侯王而杀了晁错,派遣袁盎通告七国,但他们仍不罢

兵,继续西进,包围了梁国。景帝于是派了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率军讨伐,平定了叛乱。六

月乙亥日,下诏赦免被打散逃亡的叛军和楚元王的儿子刘艺等参与谋反的人。封大将军窦婴为魏

其侯。立楚元王的儿子平陆侯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改封济北王刘

志为淄川王,淮阳王刘余为鲁王,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齐王刘将庐、燕王刘嘉都去世了。

四年(前153)夏天,立皇太子。立皇子刘彻为胶东王。 六月甲戌日,大赦天下。闰九月,把易阳改名为阳陵。重新在水陆要道设置关卡,用凭证方得出入。冬天,改赵国为邯郸郡。

五年(前152)三月,修建阳陵和渭桥。五月,拨钱二十万,招募民众迁居阳陵。 从西边来的大风暴侵袭江都一带,毁坏城墙十二丈。丁卯日,景帝封姐姐长公主的儿子陈蟜为隆虑侯。改封广川王刘彭祖为赵王。

六年(前151),春,封中尉卫绾为建陵侯,江都国丞相程嘉为建平侯,陇西郡太守公浑邪为平

曲侯,赵国丞相苏嘉为江陵侯,前将军栾布为(shū 音输)侯。梁王,楚王都去世了。闰九月,砍伐驰道两旁的树木,填平兰池。

七年(前150)冬天,废掉栗太子刘荣,封他为临江王。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日食。春天,赦免和释放修建阳陵的囚犯和奴隶。丞相陶青被免职。 二月乙巳日,任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四月乙巳日,立胶东王的母亲为皇后;丁巳日,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叫彻。

中元元年(前149),封前御史大夫周苛的孙子周平为绳侯,前御史大夫周昌的孙子周左车为安

阳侯。四月乙巳日,大赦天下,赐给民众每户户主爵位一级。废除不准商人、入赘女婿做官和不

准犯过罪的官吏重新做官的法令。发生地震。衡山、原都地区下了冰雹,最大直径达一尺八寸。

中元二年(前148)二月,匈奴侵入燕地,朝廷因而断绝与匈奴和亲。 三月,下令召临江王刘荣来京问罪,刘荣畏罪,就在中尉郅(zhì,音至)都的府第中自杀了。 夏天,立皇子刘越为广川王,刘寄为胶东王。分封了四个列侯。九月甲戌日,发生日食。

中元三年(前147)冬天,废除诸侯国中御史中丞一职。 春天,匈奴的两个王率领自己的部众前来归降,都被封为列侯。立皇子刘方乘为清河王。三月,彗星出现在天空的西北方。丞相周亚夫被免职,任命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四月,发生地震。九月最后一天戊戌日,发生日食。在京城的东都门外驻扎军队。

中元四年(前146)三月,修建德阳宫。发生大蝗灾。秋天,赦免修建阳陵的囚犯。

中元五年(前145)夏,立皇子刘舜为常山王。 分封了十个侯。六月丁巳日,大赦天下,赐给民众每户户主爵位一级。全国发生严重涝灾。将诸侯国的丞相改称为相。秋天,发生地震。

中元六年(前144)二月己卯日,景帝亲自到雍县,在效外祭祀五帝庙。三月,下冰雹。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都去世了。分别立梁孝王儿子刘明为济川王,刘彭离为济东王,刘定为山阳王,刘不识为济阴王,把梁国一分为五。封了四个列侯。把廷尉这个官职改名为大理,将作少府改名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改名为都尉,长信詹事改名为长信少府,将行改名为大长秋,大行改名为行人,奉常改名为太常,典客改名为大行,治粟内史改名为大农。把主管京城仓库的大内定为二千石级的官员,设置左、右内官,隶属于大内。七月辛亥日,发生日食。八月,匈奴侵入上郡地区。

后元元年(前143)冬天,把中大夫令改名为卫尉。 三月丁酉日,大赦天下,赐给民众每户户主爵位一级。赐给中二千石一级的官员和诸侯国的相以右庶长的爵位。四月,下令特许民众聚会饮酒。五月丙戌日,发生地震,早饭时又震。上庸县地震连续了二十二天,城墙被震毁。七月乙巳日,发生日食。丞相刘舍被免职。八月壬辰日,任命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封为建陵侯。

后元二年(前142) 正月,一天之内连续地震三次。郅都将军率军回击匈奴。下令准许民众聚

会饮酒五日。诏令内史和各郡不准用粮食喂马,违者将其马匹收归官府。规定罪犯和奴隶穿很粗

糙的七緵(zōng,音宗)布衣服。禁止用马舂米。因为这一年粮食歉收,诏令全国节约用粮,严禁

不到收获时节就把口粮吃完。减少驻京的列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国去。三月,匈奴侵入雁门

郡。十月,把高祖陵墓长陵附近的官田租给农民耕种。发生大旱灾。衡山国、河东郡和云中郡发

生瘟疫。

后元三年(前141) 十月,太阳和月亮连续五天呈现红色。十二月最后一天,打雷了。太阳变

成紫色。五大行星倒转运行,在太微垣区域。月亮从太微垣星区穿过。正月甲寅日,皇太子刘彻

举行加冠典礼。甲子日,孝景皇帝逝世。遗诏赐给诸侯王以下至平民应该继承父业的人每人爵位

一级,全国每户一百钱。把后宫宫人遣散回家,并免除其终身的赋税。太子即位,这就是孝武皇

帝。三月,封皇太后的弟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把景帝的灵柩安葬在阳陵。

太史公说:汉兴以来,孝文皇帝广施恩德,天下安宁。到了孝景时代,不再担心异姓诸侯王

的反叛了,然而晁错建议大力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使得吴、楚七国一同起兵反叛,联合向西

进攻朝延。这是由于诸侯势力太强大,而晁错又没有采取逐步削减的办法。等到主父偃提出准许

诸侯王分封自己的子弟为侯的建议,才使诸侯王的势力弱下来,天下终于安定了。这样看来,国

家安危的关键,难道不在于谋略吗?

原文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1> 。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2>,故孝景得立。

〔注释〕

<1>中子:排行居中的儿子。 <2>更:相继地,接连地。

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1>,赐民爵一级。五月,除田半租<2>。为孝文立太宗庙<3>。

令群臣无朝贺<4>,匈奴入代,与约和亲<5>。

〔注释〕

<1>乙巳:据梁玉绳《史记志疑》考证此二字衍。 <2>除田半租:减去一半田租。文帝时田

租十五而税一,景帝再减收一半,即三十而税一。 <3>太宗: 文帝的庙号。古代帝王世系中,

一般称开国皇帝为“祖”,称第一个治理天下有功绩的皇帝为“宗”。“太”是尊称。 <4>无:

同“毋”,不要。 <5>和亲:指与匈奴议和,结为姻亲。

二年春,封故相国萧何孙系为武陵侯。男子二十而得傅<1>。四月壬午,孝文太后崩<2>。广

川、长沙王皆之国。丞相申屠嘉卒。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为丞相。彗星出东北。秋,衡

山雨雹<3>,大者五寸,深者二尺<4>。荧惑逆行<5>,守北辰<6>。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廷中

<7>。置南陵及内史祋祤为县。

〔注释〕

<1>“男子二十”句:意为男子二十岁开始服兵役。 傅,著。指著于名籍,给公家服徭役。得,应该,必须。又梁玉绳以为“得”字是衍文。按:《索隐》引颜师古云“旧法二十三而傅,今改也。” <2>孝文太后:文帝的母亲薄太后。 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 <3>雨雹:下雹子。 <4>深者二尺:《会注考证》引王念孙曰:“深下‘者’字衍。” <5>荧惑:火星的别名。因其隐现不定,令人迷惑,所以叫荧惑。 <6>北辰:北极星。 <7>岁星:木星。天廷:古代把星空分为三个区域,叫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天廷即太微垣。也写作“天庭”。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星出西方<1>。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2>。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3>,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4>,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立楚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立皇子端为胶西王,子胜为中山王。徙济北王志为淄川王,淮阳王馀为鲁王,汝南王非为江都王。齐王将庐、燕王嘉皆薨。

〔注释〕

<1>长星:彗星的一种。 <2>天火: 指由雷电或物体自燃引起的大火。 燔(fán,音凡):焚烧。雒阳:《索隐》:“《汉书》作淮阳。”此事指景帝三年淮阳王刘余的宫殿被大火焚毁。

<3>吴王濞……反: 以刘濞为首的同姓诸侯王进行武装叛乱,就是指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

国之乱。这次叛乱的借口是“清君侧”诛晁错,因为晁错主张“削藩”,即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4>为诛晁错:为安抚反叛的诸侯王而杀了晁错。 按:景帝实际是上了刘濞“清君侧”的当。

四年夏,立太子<1> 。立皇子彻为胶东王。六月甲戌,赦天下。后九月,更以(弋)〔易〕阳

为阳陵<2>。复置津关<3>,用传出入<4>。冬,以赵国为邯郸郡。

〔注释〕

<1>太子:指栗太子刘荣,栗姬所生。 <2>“更(gēng,音耕)以”句:指景帝决定在易阳为

自己修建陵墓,并将易阳更名为阳陵。 更,改。 <3>复置津关:津关,设在水陆要道的关卡。文帝十二年曾颁布通关梁的法令,允许人们自由出入关隘。景帝在平息了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恢复了凭证出入关隘的制度。 <4>传:一种出入关隘的凭证。

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丁卯,封长公主子蟜为隆虑侯<1>。徙广川王为赵王。

〔注释〕

<1>长公主:指皇帝的姐姐刘嫖,窦太后所生。 汉代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皇帝的姊妹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为大长公主。

六年春,封中尉(赵)绾为建陵侯,江都丞相嘉为建平侯,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侯,赵丞相嘉

为江陵侯,故将军布为鄃侯。梁楚二王皆薨。后九月,伐驰道树<1>,殖兰池<2>。

〔注释〕

<1>驰道:秦代修建的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 <2>殖: 《集解》引徐广曰: “殖,一作‘填’。” 按:应以“填”为是。 兰池:池名。秦始皇时所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1> 。十(二)〔一〕月晦<2>,日有食之。 春,免徒隶作阳陵者

<3> 。丞相青免。 二月乙巳,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4>。

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5>。

〔注释〕

<1>栗太子被废,因后宫争庞引起,事详见《外戚列传》。 <2>晦: 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徒隶:服劳役的犯人和奴隶。 <4>胶东王太后: 景帝之妃,刘彻的母亲,姓王。 这时刘彻

还是胶东王,所以称为胶东王太后。 <5>名彻: 《会注考证》引张文虎曰:“‘名彻’二字疑后人旁注误入。”

中元年,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子〕〔孙〕左车为安阳侯。四月

乙巳,赦天下,赐爵一级。除禁锢<1>。地动。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注释〕

<1>禁锢:这里是指限制不准做官的法令。 西汉初年曾规定,商人,入赘女婿不准做官,犯

罪的官吏不准重新做官。(参见《汉书·贡禹传》)

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亲。三月,召临江王来,即死中尉府中<1> 。夏,立皇子越

为广川王,子寄为胶东王。封四侯<2>。九月甲戌,日食。

〔注释〕

<1>“召临江王来”二句: 临江王,即被废掉的栗太子刘荣。因利用文帝庙外的空地扩建王

宫,被人指控侵占宗庙罪,景帝召来京城,由掌管京城治安的中尉郅(zhì 音至)都责讯。刘荣畏

罪,即在中尉的府第中自杀。事详《史记·五宗世家》) <2>封四侯:吴、楚七国叛乱时,楚国

丞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赵国丞相建德、内史王悍因劝阻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不要反叛,结果被

杀。所以景帝封张尚之子张当居、赵夷吾之子赵周、建德之子横、王悍之子王弃为侯。

中三年冬,罢诸侯御史中丞。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立皇子方乘为清河

王。三月,彗星出西北。丞相周亚夫(死)〔免〕,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四月,地动。九月戊戌晦,日食。军东都门外。

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1>。大蝗。秋,赦徒作阳陵者。

〔注释〕

<1>德阳宫:《集解》引臣瓒曰:“是景帝庙也。 帝自作之,讳不言庙,故言宫。《西京故事》云景帝庙为德阳宫。”

中五年夏,立皇子舜为常山王。封十侯<1>。六月丁巳,赦天下,赐爵一级。天下大潦<2>。更命诸侯丞相曰相。秋,地动。

〔注释〕

<1>封十侯:据《惠景间侯者年表》载,这年夏天封五侯,不是十侯。 <2>潦:同“涝”,雨多成灾。

中六年,二月己卯,行幸雍<1>,郊见五帝<2>。 三月,雨雹。 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

汝南王皆薨。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

为五。封四侯<3> 。更命廷尉为大理,将作少府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为都尉,长信詹事为长信

少府,将行为大长秋,大行为行人,奉常为太常,典客为大行,治粟内史为大农。以大内为二千石,置左右内官,属大内。七月辛亥,日食。八月,匈奴入上郡。

〔注释〕

<1>幸:帝王到某处叫幸。 <2>效见五帝:指到郊外祭祀五帝庙。郊,郊祀。在郊外祭祀天

地,是古代祭礼之一。 五帝,传说中的五帝,具体所指不一。《五帝本纪》是指黄帝、颛顼、

帝喾、尧、舜。 <3>封四侯:梁玉绳《史记志疑》以为当作“封五王”。 据《汉书·景帝纪》载:“梁王薨,分梁为五国,立孝王子五人皆为王”。

后元年冬,更命中大夫令为卫尉。三月丁酉,赦天下,赐爵一级,中二千石、诸侯相爵右庶长。四月,大酺<1>。五月丙戌,地动,其蚤食时复动<2>。上庸地动二十二日,坏城垣。七月乙巳,日食。丞相刘舍免。八月壬辰,以御史大夫绾为丞相,封为建陵侯<3>。

〔注释〕

<1>酺:命令特许的大聚饮。秦汉时,三人以上无故聚饮,罚金四两。 <2>蚤:通“早”。

<3>封为建陵侯:《会注考证》引卢文绍说,此五字衍。 按:卫绾封为建陵侯事,在前元六年,上文已经叙及,此处当删。

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动。郅将军击匈奴。酺五日。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1> ,没入县官

<2>。令徒隶衣七緵布<3>。止马舂<4>。为岁不登<5>,禁天下食不造岁<6> 。省列侯遣之国。三月,匈奴入雁门。十月<8>,租长陵田。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9>。

〔注释〕

<1>食(si,音寺)马粟:即“食马以粟”,意思是用粮食喂马。食,给吃,喂。 <2>县官:这里是朝廷、官府的代称。 按:这句当是违者没入县官的意思。 <3>七緵(zōng,音宗)布:古代布帛在二尺二寸的幅度内,含经线八十根为一緵,也因此指很粗糙的布。 <4>止马舂: 禁止以马舂粟。朝廷规定不许用马而用人力舂粮食,可以使贫民得到一些粮食。 (参用《会注考证》引中井积德说) <5>为:因为。 岁,年成。 不登:歉收。 登,庄稼成熟。 <6>食不造岁:意思是口粮吃不到收获时节。 造,到。 <7>省:减少。 <8>十月:《会注考证》引陈仁锡语:“十月,七月误。” 按:汉承秦历,以十月为岁首,应记于正月之前,不当记于三月之后。

<9>疫:瘟疫。这里指发生瘟疫。

后三年十月,日月皆(食)赤五日。十二月晦,雷<1>。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2>。月贯天廷中。正月甲寅,皇太子冠<3>。甲子,孝景皇帝崩。遗诏赐诸侯王以下至民为父后爵一级<4>,天下户百钱。出宫人归其家<5>,复无所与<6>。太子即位,是为孝武皇帝<7> 。三月,封皇太后弟蚡为武安侯,弟胜为周阳侯。置阳陵<8>。

〔注释〕

<1>雷:原字结构“上雨下回”《会注考证》引焦竑曰:即‘雷’字。”。另作“濸” ◇集解徐广曰:“一作‘雷’字,又作‘图’字,实所未详。” <2>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 太微:即太微垣。 <3>冠:冠礼。这里指举行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结发戴冠,举行加冠典礼,表示已经成年。 <4>民为父后:指百姓中继承父业的人。 <5>出:使出,即放出。 归:使归,即遣送回家。 <6>复无所与:《会注考证》释此句为“复终身”。复,免除

(赋税徭役)。 与,使,用。 <7>是为孝武皇帝:梁玉绳《史记志疑》曰:“史公本书称武帝曰‘今上’,曰‘今帝’,曰‘今天子’,曰‘今皇帝’,故凡言‘孝武’者,悉后人所妄改也。”<8>置阳陵:指把景帝的灵柩安葬在阳陵。

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1>。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2>,

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3>,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4> 。及主父偃言之<5>,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6>,岂不以谋哉?

〔注释〕

<1>怀安:指人民怀念帝王的德政而安居乐业。 <2>“不复忧”句:不再担心异姓诸侯王的反叛。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时,先后封九个异姓诸侯王。取天下后,刘邦逐个铲除了异姓王,改封同姓王。到景帝时,仅存一异姓王长沙国吴氏因无后而国除,便再无异姓王。 刻削诸侯:指削藩政策。 刻削:削减,削夺。 <4>合从:本指战国时六国联合进攻秦国,这里借指吴、楚七国联合起兵反叛朝廷。 从,同“纵”。 <5>以:用。 渐:渐进,逐步进行。 <6>主父偃言之:武帝元朔二年(前127),中大夫主父偃建议:允许诸侯分封自己的子弟为侯,目的是为使诸侯国的封地愈来愈小,以削弱诸侯的势力。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对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事详《平津侯主父列传》。 <7>机:关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