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什么叫刮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医学上什么叫刮沙,第1张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胀玉衡》一书,完整地记录了各类痧症百余种。近代著名中医外治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1、吃涮羊肉时不可为了贪图肉嫩而不涮透。由于羊肉中往往夹杂着病菌和寄生虫,因此,吃涮羊肉时要选经过质检的羊肉片,并且涮至熟透。

2、《本草纲目》在提到羊肉时称:“羊肉同醋食伤人心”。羊肉大热,醋性甘温,与酒性相近,两物同煮,易生火动血。因此羊肉汤中不宜加醋,平素心脏功能不良及血液病患者应特别注意。

3、另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以铜器煮之:男子损阳,女子暴下物;性之异如此,不可不知。”这其中的道理是:铜遇酸或碱并在高热状态下,均可起化学变化而生成铜盐。羊肉为高蛋白食物,两者共煮时,会产生某些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4、肝炎病人过多食用羊肉,可加重肝脏负担,导致发病。

5、吃羊肉后马上喝茶,容易发生便秘。

6、羊肉温热而助阳,一次不要吃得太多,最好同时吃些白菜、粉丝等。

扩展资料:

营养分析

1、羊肉性温,冬季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还能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修复胃粘膜,帮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补肾壮阳、补虚温中等作用,男士适合经常食用。

人民网——羊肉两大食疗功效 吃羊肉的6大注意事项

很多人都知道“冬病夏治”,所以三伏天来临,三伏灸、三伏贴就特别火。这不,三伏天还没到,就有很多伙伴提了不少相关的疑问了。比如:“三伏灸是三伏贴吗?”、“三伏贴真的有效吗?”、“三伏贴和三伏灸哪个效果好呢?”

一、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在三伏天时进行中药贴敷治病的方法。做法是,在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或治疗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有刺激性的药物,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以达到治病的效果。

二、什么是三伏灸

三伏灸,就是在三伏天进行艾灸养生治病的方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冬病夏治伏天保健疗法。

三、三伏贴、三伏灸大比拼

1、治疗原理比拼

三伏贴没有用到火,原料多样三伏贴的治疗原理是在三伏天,用于冬病夏治的贴敷疗法,由于没有用到火,它又称“冷灸”。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三伏贴”迅速爆发,引来各路人物收割,除了中医院,各种路边店、购物网也在销售“三伏贴”。市面上各种各样的三伏贴所用原料不同,有的三伏贴是沿用《张氏医通》里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方,还可配伍加减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其中白芥子能使皮肤发红、温暖,甚至引起水泡。细辛,含可致肾衰竭的马兜铃酸,也含较多的肝毒性黄樟醚。有的三伏贴则是艾叶帖,用料为艾叶加发热层,仅仅发热而无燃烧的艾叶,疗效很难得到保障。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发布一个通知,要求加强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要求开展三伏贴服务的机构应为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同时,规定三伏贴处方用药及穴位选择应由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拟定,并明确其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执法机构还特别提醒:药店、美容院、推拿中心等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三伏灸用到火,艾叶为原料三伏灸的治疗原理是在三伏天,用于冬病夏治的艾灸疗法。灸法是通过艾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腧穴,借助经络传导,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达到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当然,艾灸能起到作用的前提是必须用艾来灸,艾热之热,非其他发热的东西所能比拟。艾草性温为地之阳,有温经散寒作用;艾味芳香,有开毛窍及透肌肤作用。纯正艾绒灼烧的热量是比较足的,艾叶以火灸之,其“纯阳之性,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透诸经而除百病”的药性(出自《本草纲目》,李时珍),才能最大限度的透发出来作用机体,从而调整人体阴阳,在提高正气的情况下,让邪气自除。

2、起源比拼

三伏贴的起源于清代,流行于最近10年在中医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从民国往前数的全部)几乎没有关于三伏贴的记录。一个常见的说法是,三伏贴起源于清代《张氏医通》,原文提到:“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从时间、药物、穴位来看,此法与今天很多三伏贴基本相同,方法是涂,与贴也差不多。三伏贴在古代只有一个孤零零的“三伏涂”的原型,没有广泛流行,没有疗效验证,很多人把三伏贴等同于三伏灸并说三伏贴历史悠久,是错误的。检索中国知网可见,三伏贴论文2003年、2004年、2006年各1篇,2005年2篇,2007年4篇,之后逐渐多起来,至2016年达到顶峰,76篇。也就是说,三伏贴的真正历史只有十年左右。三伏灸历史悠久,流行于古代《医学入门》里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艾灸疗法在传统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调养和治病的过程中,更是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做到最大限度调动人体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三伏天是全年中最热、阳气最盛的时段,这时候,人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在此时借助天之阳、地之阳、人之阳的力量做艾灸,不管是冬病夏治、还是固本扶阳等都会比平时疗效更好。在中国的古代,三伏灸的主流是三伏温灸和疤痕灸,尤其是立秋的前半个月更是一年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上至达官贵族、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都会用艾灸来做保健。

3、疗程长短比拼

三伏贴一个疗程长达3年以前,很多三伏贴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共贴敷3次。如今,在三伏期间的任何时间都可进行贴敷,但每次应间隔7~10天。再加上夏季高温帖三伏贴可能造成皮肤炎症,很多三伏贴仅仅只是帖4个小时甚至更短。并将贴敷疗法长达3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更要延长疗程。三伏灸没有疗程三伏灸没有疗程的说法,有的病艾灸几次就有很大的好转,有的病灸一段时间就痊愈,但是有的病,却要灸上整个三伏天、甚至过了三伏还要坚持艾灸才能好。

四、三伏灸、三伏贴到底哪个更好?

三伏灸和三伏贴哪个更好?作为一位中医爱好者,相比于“三伏贴”这种近几年突然热起来的新民俗,本人当然是更认可历史悠久、疗效得到考证的三伏灸。不过,如果你是一个图省事,图简单的人,也可以采用三伏贴哦,但是记得一定要留意三伏贴的原料,及注意安全使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夏天无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夏天无的功效与主治 11 夏天无的用法用量 12 夏天无的化学成分 13 夏天无的药理作用 14 《中华本草》:夏天无 141 出处 142 拼音名 143 英文名 144 夏天无的别名 145 来源 146 原形态 147 生境分布 148 栽培 149 性状 1410 化学成份 1411 夏天无的药理作用 1412 鉴别 1413 性味 1414 归经 1415 功能主治 1416 夏天无的用法用量 1417 附方 1418 各家论述 1419 夏天无的临床应用 1420 摘录 15 夏天无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152 来源 153 性状 154 鉴别 155 检查 1551 水分 1552 总灰分 156 浸出物 157 含量测定 15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5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5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574 测定法 158 性味与归经 159 功能与主治 1510 用法与用量 1511 贮藏 1512 出处 1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夏天无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夏天无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夏天无 夏天无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ià tiān wú

2 英文参考

Corydalis decumbens Per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ydalis decumbentis,rhizom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hizoma Corydalis Decumbent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ecumbent corydalis rhiz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夏天无为药名,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科植物伏生紫堇Corydalis decumbens (Thunb) Pers 的干燥块茎[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hizoma Corydalis Decumbent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decumbent corydalis rhizom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夏天无的别名

夏无踪、伏地延胡索、无柄紫堇[2]。

7 来源

夏天无为**科植物伏生紫堇Corydalis decumbens (Thunb)Pers的块茎[2]。

8 产地

夏天无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2]。

9 性味归经

夏天无味苦,微辛,性凉;入肝经[2]。

10 夏天无的功效与主治

夏天无具有降压,祛风止痛,活血的功效,治高血压,偏瘫,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跌打损伤[2]。

11 夏天无的用法用量

研末冲服:每次2~4g,每日三次[2]。

12 夏天无的化学成分

夏天无块茎含夏天无堿(Decumbenine)、四氢掌叶防己堿、比枯枯林、原阿片堿、空褐鳞堿、藤荷包牡丹定堿(Adlumidine)等生物堿。还含夏无新堿、棕榈酸、谷甾醇等[2]。

13 夏天无的药理作用

夏天无总生物堿对麻醉猫有较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扩张末梢血管,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镇痛作用[2]。

总堿可能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2]。

夏天无对脊髓有兴奋作用,空褐鳞堿能对动物产生所谓“强直性昏厥”样现象,比枯枯林有强烈的致惊厥作用[2]。

夏天无中毒表现为惊厥等[2]。

14 《中华本草》:夏天无 141 出处

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42 拼音名

Xià Tiān Wú

143 英文名

Rhizome of Decumbent Corydalis

144 夏天无的别名

一粒金丹、洞里神仙、野延胡、飞来牡丹、伏地延胡索、落水珠。

1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科植物伏生紫堇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 decumbens(Thunb)Pers[Cambilis Migo;Pistolochia decumbens(Thunb)Holub]

采收和储藏:4月上旬至5月初待茎叶变黄时,先晴天挖掘块茎,除去须根,洗净泥土,鲜用或晒干。

146 原形态

伏生紫堇 多年生草本,无毛,高1630cm。块茎近球形,直径39mm,黑褐色,当年生块茎叠生于老块茎之上,老块茎随即变空。

不定根发自块茎表面。茎细弱,23枝丛生,不分技。基生叶常1枚;具长柄;叶片轮廓三角形,长约6cm,二回三出全裂,未回裂片无柄,狭倒卵形,全缘,叶下面有白粉;茎生叶34枚,互生或对生,生于茎中、上部,似基生叶而小,柄短。总状花序顶生,长154cm,疏列数花;苞片卵形或狭倒卵形,长57mm,全缘;下部花使长达12mm;花冠淡紫红色,外轮上瓣长1418mm,瓣片近圆形,先端微凹,边缘波状,距圆筒形,长68mm;柱头具4乳突。蒴果细长椭圆形,略呈念珠状。种子细小,2列。花期45月,果期56月。

1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300m丘陵、低坡阴湿的林下沟边及旷野田塍边。

资源分布:分市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148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怕高温,忌干旱。幼苗出土后,气温降至一5℃,不致受冻;2月中旬平均气温912℃时,生长迅速;3月中旬至4月上旬平均气温达1215℃时,地下块茎生长迅速;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达17℃以上时,开始倒苗。从播种到倒苗,整个生育期为21Od。以阳光充足,土层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块茎繁殖,收获后选色泽鲜艳、无病虫斑且完整的中等块茎,用细沙混合堆放于室内。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条播,按行距1520cm开沟,块茎按株距9cm栽种,芽头朝上,覆草木灰,再铺一层腐熟的畜粪,盖稻草。

田间管理 翌年春季出苗后,及时人工拔除杂草,不宜中耕,以免损伤块茎。追肥于11月下旬施腐熟人粪尿及厩肥,防冻保苗。12月上旬施腐熟人粪尿;3月上旬块茎膨大时,施人粪尿及过磷酸钙。遇干旱季节需浇水。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霜霉病,可喷65%代森锌300500倍液;菌核病可用50%氯硝胺粉剂喷粉。

149 性状

性状鉴别 块茎类球形、长圆形或呈不规则块状,长053cm,直径0525cm。表面灰**、暗绿色或黑褐色,有瘤状突起和不明显的细皱纹,上端钝圆,可见茎痕,四周有淡**点状叶痕及须根痕。质硬,断面黄白色或**,颗粒状或角质样,有的略带粉性。气无,味苦。以个大、质坚、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皮层为3至数列淡**、扁平的细胞,常具纹孔。维管束外韧型,47束,呈放射状排列。韧皮部宽广。木质部导管细小。中央有髓。薄壁细胞中淀粉粒已糊化。

1410 化学成份

块茎含夏无堿(decumbenine),紫堇米定堿(corlumidine),比枯枯灵堿(bicuculline),掌叶防已堿(palmatine),α别隐品堿(αallocryptopine),小檗堿(berberine),药根堿(jatrorrhizine), a四氢掌叶防已堿(tetrahydropalmatine),空褐鳞堿(bulbocapnine),原阿片堿(protopine),山缘草定堿(adlumidine),夏无新堿(decumbensine),表a夏无新堿(epiadecumbensine),羟白毛莫堿(hydroxyhydrastine),紫堇堿(corydaline)及夏无堿丙素(decumbenine C)等生物堿。

1411 夏天无的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夏天无生物堿可使麻醉犬脑与下肢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减低(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血压轻度下降,提示其有扩张脑血管和下肢血管的作用。并可对抗去甲基肾上腺素引起的脑血管与下肢血管的紧张状态。该药不能解除5羟色胺所产生的脑血管紧张状态。其扩张脑血管作用不被阿托品阴断。夏天无总堿体外实验和体内给药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明显抑制血栓的形成和血小板粘附。静脉注射03mg/kg 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313%。提示上述作用可能是该药治疗脑血管栓塞等疾病有效的机理之一。夏天无生物堿溶液具有延长小白鼠血凝时间;增加犬冠状动脉血流量和降压作用。此外还证明对大白鼠离体肠及子宫均有兴奋作用;对犬心脏迷走神经节及颈交感神经节的兴奋传递无阻断作用。采用豚鼠离体 状肌和心房肌标本,观察了夏天无对其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mg/L能明显延长功能性不应期,抑制肾上腺诱发的自律性;但不降低兴奋性,对收缩性也无明显影响。提示夏天无可能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夏天无注射液具有降低麻醉犬后肢血管阻力的作用,注射夏天无注射液100μg/kg后,血压由1244±52mmHg降至1116±48mmHg;后肢血管阻力指数由给药前的1524±118降至1228±115。股动脉注射夏天无注射液10μg/kg,血压未见改变,但后肢血管阻力指数降低568±48。这就证明具有降低麻醉狗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实验还表明夏天无对麻醉犬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不是通过兴奋肾上腺素能B受体,亦非通过阻滞肾上腺素能a受体,与组胺受体亦无关,而与胆堿能受体的兴奋有关。

2对离体平滑肌的影响:1%夏大无注射液03ml加入15ml平滑肌溶液中肠管节律性收缩增强,张力增强,甚至是痉挛性收缩,提示对大白鼠离体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1412 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10%醋酸20ml,振摇片刻,滤过。取滤液2ml,滴加碘化铋钾试液12滴,立即产生桔红色沉淀。

1413 性味

苦;辛;凉

1414 归经

肝;肾经

1415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降血压。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肌劳损;跌扑损伤;高血压

1416 夏天无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15g;或研末,13g;亦可制成丸剂。

1417 附方

①治高血压、脑瘤或脑栓塞所致偏瘫:鲜夏天无捣烂。每次大粒四至五粒,小粒八至九粒,每天一至三次,米酒或开水送服,连服三至十二个月。(《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②治各型高血压: 一、夏天无研末冲服,每次二至四克。二、夏天无、钩藤、桑白皮、夏枯草。煎服。③治风湿性关节炎:夏天无粉每次服三钱,日二次。④治腰肌劳损:夏天无全草五钱。煎服。(②④方均出江西《中草药学》)

1418 各家论述

1《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行血,活血,止血,止痛,镇痉。

2 江西《中草药学》:降压止痛,行气活血。治各型高血压、偏瘫症,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

1419 夏天无的临床应用

本品具有降压、镇静,舒筋、活络、止痛等作用。临床试治高血压12例,服药7天至12个月后,近期治愈3例,显著好转9例;偏瘫9例,经治312个月后,治愈4例,显著好转5例。对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骨折及扭伤、小儿麻痹症等,有止痛,消肿,缓解关节僵硬,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加速骨折愈合等效果。此外,配合天葵治疗乳腺炎33例,经14天全部治愈。

制剂及用法:1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05g。每次2ml,肌肉注射。

2冲剂:每日2次,每次1g。

3片剂:每片含量相当于生药03g。每天3次,每次35片。根据不同的病情,疗程可自数天至数月,最长者达1年。治程中除少数患者有恶心、胃部不适外,未见其他副作用。

1420 摘录

《中华本草》

15 夏天无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夏天无

Xiatianwu

CORYDALIS DECUMBENTIS RHIZoMA

152 来源

本品为**科植物伏生紫堇Coydalis decumbens(Thunb)Pers的干燥块茎。春季或初夏出苗后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干燥。

153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05~3cm,直径05~25cm。表面灰**、暗绿色或黑褐色,有瘤状突起和不明显的细皱纹,顶端钝圆,可见茎痕,四周有淡**点状叶痕及须根痕。质硬,断面黄白色或**,颗粒状或角质样,有的略带粉性。气微,味苦。

154 鉴别

(1)本品粉末浅黄棕色。下表皮厚壁细胞成片,淡黄棕色,细胞呈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稍厚,呈断续的连珠状,常具壁孔。薄壁细胞淡**或几无色,呈类方形或类圆形;螺纹导管或网纹导管细小。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5~16μm,脐点点状或飞鸟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糊化淀粉粒隐约可见,或经水合氯醛透化可见糊化淀粉粒痕迹。

(2)取本品粗粉4g,加1%碳酸钠溶液25ml,置近沸的水浴中浸渍5分钟,滤过,滤液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6,加三氯甲烷15ml振摇提取,分取三氯甲烷液2ml,加硫酸1m1,振摇,硫酸层即显棕红色,放置后显棕黑色。

(3)取本品粉末4g,加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5:1:01)混合溶液4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渣加甲醇2m1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原阿片堿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出,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二乙胺(16:3:1)为展开剂,预饱和15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55 检查 1551 水分

不得过150%(附录ⅨH第一法)。

1552 总灰分

不得过50%(附录ⅨK)。

15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0%。

15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B)测定。

15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三乙胺醋酸溶液(取三乙胺8ml,冰醋酸30ml,加水稀释至1000ml)(18:82)为流动相;原阿片堿检测波长为289nm,盐酸巴马汀检测波长为345nm。理论板数按原阿片堿和盐酸巴马汀峰计算均应不低于3000。

15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原阿片堿对照品1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1%盐酸溶液5ml使溶解,再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另取盐酸巴马汀对照品10mg,精密称定,置100m1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ml,置同一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原阿片堿40μg、盐酸巴马汀20μg)。

15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细粉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5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原阿片堿(C20H19NO5)不得少于030%,盐酸巴马汀(C21H21NO4•HCl)不得少于0080%。

158 性味与归经

苦、微辛,温。归肝经。

159 功能与主治

活血止痛,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用于中风偏瘫,头痛,跌扑损伤,风湿痹痛,腰腿疼痛。

1510 用法与用量

6~12g,研末分3次服。

1511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512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6

大家好,这是边肖。今天,我将告诉你关于古老的瘟疫。欢迎关注。

因为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情况,最近很多人都在关注,社会上也有很多情况。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实际上,如此大规模的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在古代就有发生。有一个词大家都很熟悉:“瘟疫”。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瘟疫发生的时候,人们都非常害怕。那么古代的瘟疫是怎么发生的,最严重的又是怎么治愈的呢?

1古代的瘟疫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类遭受了无数次瘟疫,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也很大: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等。一般来说,鼠疫是由一些高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等。通常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差造成的。

:“瘟疫,是所有人都有的,也被称为疫情。”其发病迅速,综合征凶险。如果疖子和流行性病毒出现在源头,开始时,人们可以看到恶寒和强烈的热量,但立即热不冷,头痛和身体疼痛,白苔如粉,绛舌,脉数等。主要用于治疏泄,用大元阴、三消阴。若热毒,邪在胃或热灼血,则可见高热烦躁、头痛欲裂、腹痛腹泻,或鼻衄、发斑、神志不清、舌苔灼热等。治瘟解毒,宜用清瘟败毒汤、白虎河犀角升麻汤等。见疫、日、时、温病、斑等。

2古代瘟疫是怎么发生的?

在中国的古装剧中,经常会出现令人闻风丧胆的——“瘟疫”的存在。所谓鼠疫,按照今天的理解,是一种容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有点类似于西方的黑死病。在中国古代,每当发生瘟疫,往往会死大量的人,人民苦不堪言。瘟疫究竟为什么会发生?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个方面是瘟疫的产生和传播。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即我们熟悉的四大自然灾害:水灾、旱灾、蝗灾和地震。这四种灾害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测,有时甚至相互伴随,造成严重后果。洪水和地震的直接后果是大量的人和牲畜死亡。大量人畜尸体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形成传染源。干旱和蝗灾造成农作物歉收,粮食短缺,进而导致人畜死亡,形成传染源。第二,社会因素,包括战争和饥荒。战争在古代并不少见,比如朝代之间的战争,民族之间的争斗,以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战争结束后,必然会尸横遍野,死伤无数。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形成疫情。至于饥荒,它的结果和前面的例子很像,这里就不赘述了。

当这些天灾人祸发生时,人们会为了躲避而迁徙,迁徙使得疫情在人与人之间广泛传播。即使没有迁徙,人们生活在一起,接触频繁,也容易导致流行性疾病的传播。所以如果一个人生病,整个家庭甚至整个村庄都可能遭殃。

第二个方面是应对不当。显然,古人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面对瘟疫,人们往往很难有效应对。就社会背景而言,在瘟疫到来之前,各种天灾人祸已经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人们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来及时实施保护和治疗,即使有,效果也相对有限。但由于时空的距离,中央很难及时到达地方。个人认为,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们的营养状况非常不理想。人体营养缺乏或多或少会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发生和传播鼠疫。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有一部分是人类不断与各种疾病作斗争。因此,社会的进步还体现在越来越多的疾病得到预防和治愈,人们的健康得到有效和永久的保障。时至今日,仍有人为医疗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我们生而为人,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去维持生命的意义。

3古代发生过哪些瘟疫?

先秦时期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比如《丹溪心法瘟疫五》记载:“包治百病的病,任何时候都有慢性病。”记载:“当季春处于夏季时,人们会遭受许多疾病和流行病。”当时对鼠疫的认识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认为鼠疫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其中一个原因是时令之气失常,这是由“不合时令之气”引起的。

还记载了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周礼天官冢宰》。比如《吕氏春秋季春纪》指出:“五疫到来时,不论大小,都容易被感染,症状也差不多正气存在于内,邪不可为,避其毒气。”:“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起,雨不下,湿天气不使其变,民病温疫,有缺陷。风,人的病是关节痛,头痛,发热心烦,咽干,饮酒。”指出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等特点,其发病与气候有关,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东汉

东汉张仲景在其《黄帝内经》一书的序言中说:“宗族众多,有二百余家。从建安年开始,还没有十年。三人中有两人死亡,伤寒排名第七。感受着过去的失落,很难挽回伤害,但也很难寻求古训,学习他人。”本文中的“伤寒”不仅指外感热病,还包括当时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瘟疫横行。

三国

曹植《素问刺法论》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疖子盛行,家家受僵尸之苦,家家有哀号。要么关门等死,要么失去家人。或者认为:瘟疫,鬼神。我知道我是布朗的儿子,并且在荆的房间里支起了耳朵!如果夫堂是在石鼎的家里,貂累的门口,那就新鲜了。这就是阴阳失和。寒热不对,就是疫情的诱因,愚民死抱着不放,真是可笑。”描述了疫疖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疫疖”并非鬼神所致,而是“阴阳错位,寒热错时”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灿也在《素问本能病》年记载:“出门的时候什么都看不见,但是骨头遮住了平原。路上有个饥饿的女人,抱着孩子,弃草而走。顾浩哭啊,哭啊,哭啊。如果不知道自己死在哪里,又怎么能和对方终成眷属?马被赶跑了,我不忍心听到这些。”是当时凄凉景象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高祖刘智到汉高祖刘勰,70多年间记载的疫情有17次。疫情已持续多年,百姓苦不堪言,连士大夫也未能幸免。比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杨颖、柳甄也死了一段时间。其恐怖可见一斑。

金朝

晋代葛洪《伤寒杂病论》年也讨论过瘟疫,说“伤寒、温病、温病是三个同类。晚年咳嗽,鬼毒,名曰热病。”此外,还专设“治疟、疫疖、毒”一章,记载了治疗和预防温病的方剂,如甘散、老君参明散、杜雪散、痹温病散等。

隋朝

隋代方《说疫气》认为疫病“类似于时令之气、温、热等疾病,

基于唐代王冰之后的《七哀诗》著述,认为温病与五运六气的异常变化有关,故称之为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的“五疫”和“五疮”。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温病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而是一种疫毒。

宋朝

宋代医家张从正,《肘后备急方》:“再如二三月,人人气高,瘟疫来袭,必先头痛或关节痛,与伤寒、时令气、暑、风湿、适量饮酒者相似。注意不要用巴豆毒治疗。丈夫的瘟疫上不了台面,就像巴豆的药丸。”作者对鼠疫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元朝

元代医生朱丹溪:“瘟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被称为天疫。治疗方法有三: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鼠疫的治疗方法。

明天

明代医家吴目睹了当时疫病的惨状,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疫病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论述。他的书《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是我国的温病专著,对温病有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病是一种病,既不风也不冷也不热也不湿,只是天地之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指出温病的致病因素为“邪气”,又称疫气、疖气、戾气等。这是对温病病因的独到见解。

吴认为愤怒是物质的,可以通过药物来抑制。戾气虽然是“看不见,看不见,无声无臭,怎么能看得见,闻得见”,但它是一种客观物质,进一步指出“事物能使人因毒品而生气。”

愤怒通过鼻子和嘴巴侵入身体。认为“邪从口鼻入”,感染戾气。“如果你患了它,你就会被感染。虽然感觉不一样,但都会患一种病”。

但人体感受到戾气后,是否患病,取决于人体的量、毒力和抵抗力。指出“感之深,感之浅者,不可克服,不能一下子成”;“无论强弱,正气稍衰,一触即病”;“此气满,邪不入。此气恰逢亏虚,呼吸之间,外邪乘虚而入”。

由rage引起的流行性疾病有疫情和散发的不同表现。然而,致病性rage存在地域和时间差异。另外,由于戾气的类型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涉及的器官也不同。我认为“人的疾病和动物的疾病是由不同的戾气引起的。

《素问》年,吴有科还创制了许多独特有效的治疗疫疾的方剂。是我国医学文献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急性传染病著作。至今仍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清朝

清代余写《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在吴有科《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疖子,并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有八九生,重者十有八九救。在环境中,这一比率很高。”根据暑疫的证候特点,建立了以石膏为主的“清瘟败毒汤”方剂,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创了新局面。

综上所述,中医在与温病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临床治疗方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急性传染病中的作用。

墨旱莲是一种菊科植物--乌骨草的全草。揉其茎叶时,可见黑色的汁液漂浮出来,故又称“月食”,又称“青草”、“莲子草”。整个中草药具有凉血、止血、延缓衰老、滋补肝肾阴、抑菌等功效。 凉血止血:黄连是一种止血效果好的中药。能增强人体凝血能力,促进损伤愈合。当人们受到创伤后发出呜咽声时,他们可以碾碎黄花草,并将其直接应用于侮辱。它可以在2-3分钟内基本停止嘟嘟声。铁线莲花还含有一些天然的抗炎和细菌成分。把它敷在伤口上可以防止感染。

①它属于命经和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头晕、牙齿松动、胡须早白、耳鸣耳聋、失眠健忘、眩晕、潮热、盗汗、口干口渴、腰膝无力、筋骨衰弱、肝肾虚弱所致的五心定热,也可用于治疗眩晕、牙齿松动、胡须早白、耳鸣耳聋、失眠健忘、眩晕、发热。也可用于治疗阴虚血热所致的各种出血证。可单用或与其他药物合用;常与车前草合用治疗尿血;常与仙鹤草合用治疗便血、食道病;用于治疗创伤性出血,可先捣碎再局部应用;可单用或与其他药物合用;常与植物合用治疗尿血;常与仙茅合用治疗输血。

①长期服用月桂的危害是对脾胃有一定的影响,因为月桂是一种感冒药。尤其是脾胃虚弱的患者,服用后会出现严重的胃寒、胃痛、腹泻等症状。在那里,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吃日食。患者在使用这种中药治疗相关疾病时,只要病情好转,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减量或停用。

因为月经的属性是冷的,长期使用很容易刺激无遗症,然后就会出现腹泻和腹痛的症状。 恶心和呕吐 长期服用月食极易损伤胃气,导致消化功能减弱,进而引起恶心呕吐。 3痛经 墨旱莲具有凉血止血作用。长期使用会导致月经不调和痛经。 简而言之,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治疗。

连日大雨、天气潮湿闷热,不仅心情郁闷,踩着水的脚竟然也不安分的开始发痒,还起了小水泡了,难不成是因为这几天没有维持脚底干燥,得到香港脚吗?

别着急买香港脚的药来擦,不是只有香港脚会出现水泡、发痒的症状。还有一种一样在湿热气候容易发作、一样难根治、一样痒起来让你恨得牙痒痒的皮肤病,叫作「汗疱疹」。

香港脚是霉菌感染所造成,通常生长在指缝,而且在一开始通常只有一只脚发作,之后才会因为交叉感染导致两只脚都中标。而汗疱疹是对称发生在手部或脚部的湿疹性变化,发作时手掌、脚掌,手指或脚趾侧面可能先有剧痒,再出现许多细小的、散在性或集簇的水泡,有些则较深沉,呈现西谷米似的细小疹子。

汗疱症到底怎么来的

林政贤皮肤科诊所院长林政贤曾在自己的网站介绍,汗疱疹跟「汗」没有太大的关系,而确切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它与多种内在或外在因素有关系。

内在因素包括有手掌或脚掌多汗症的患者、精神压力大、异位性体质、抽烟、静脉内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外在因素方面,则有接触性过敏原体质、常接触清洁剂、长时间戴手套、对于含有金属的食物过敏等等。

汗疱疹的治疗

汗疱疹的治疗,以涂抹类固醇药膏为主,如果情况较严重,医生会视情况搭配使用止痒的口服抗组织胺药物,或是给予短暂的口服类固醇治疗。

另外,夏天大家躲在冷气房里,皮肤因为太过干燥容易发痒,而汗疱疹结痂后更是剧痒难耐,建议可以使用冷敷或冰敷。要特别注意的是,汗疱疹的小水泡尽量不要挤破,很多人会觉得挤掉水泡比较不会痒,但其实水泡破掉后,会破坏原本的角质层,伤口就容易造成细菌感染,严重的话有可能引起蜂窝性组织炎。

中医怎么看汗疱疹

有些人会觉得,西医擦药膏治标不治本,汗疱疹容易复发,因此转求助于中医。

中医古籍《疡医大全》称汗疱疹为「蚂蚁窝」,描述:「蚂蚁窝多生手足,形似蚁窝,俨如针眼,奇痒入心,破流脂水。」中医认为汗疱疹发病受内在体质及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喜欢吃冰冷、辛辣烤炸的食物及饮料,容易使脾胃机能受损,形成湿热体质;台湾属海岛型气候,环境偏湿热,湿热邪气停留在皮肤肌表,就容易形成汗疱疹,这也是为什么汗疱疹容易在夏季发作的原因。

在治疗上,疾病初期可用茯苓、泽泻等热清利湿的药物;如果有干痒、脱屑情形,可以用养血祛风药物作搭配,如生地、赤芍等。

羊肉不能和西瓜一起吃。

羊肉是大家经常吃的一种肉类食品,通常在蔬菜市场销售或者是超市出售。羊肉常见烹调做法是豆芽羊肉,羊肉汤等。

羊肉不能和下列食物一起吃:

1、醋

羊肉不能与醋一起食用。很多人喜欢加醋来吃东西。当大家吃羊肉汤时,大家经常往碗里加上醋来认为很美味。不知道羊肉是热的,但醋和冷食一起是是好的,但是与大闸蟹和热羊肉不适合吃。

2、西瓜

吃羊肉后吃西瓜很容易“伤气”。这是因为羊肉是甜而热的,西瓜是凉性食物,凉性食物与羊肉搭配着吃会降低羊肉的滋补作用,而且还影响了脾胃的健康。

3、红豆

羊肉和红豆相克,这两种的食物一块食用会引起中毒。红豆味甘,咸,凉,可减少水肿,益气排毒,热毒,羊肉具有温胃,味甘,有健脾胃,补虚,涩汗,止尿,促进食欲的功效。这两种口味和功效都是不适合一起吃的。

4、奶酪

据记载,羊肉不可以和鱼或奶酪一起食用,会对人造成伤害。奶酪营养价值高,易于消化。成分根据类型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奶酪的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乳糖,丰富的维生素和少量的无机盐。奶酪是冷的,酸甜的,羊肉是大热的产物,两者的味道相反。此外,奶酪含有丰富的酶。在满足羊肉中的营养素后,它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营养价值和健康。

5、生鱼片

羊肉和生鱼片是不能一起吃的,因为羊肉和生鱼片加上姜、蒜、醋等容易导致身体发热。而且二者一块吃变化十分的复杂,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而且两种食物都是比较的腥的食物,口感不好。而且生鱼片中容易感染寄生虫也是不适合的。

6、南瓜

羊肉不应该与南瓜一起食用,这很容易诱发黄疸和脚气病,羊肉和南瓜都是比较温的食物,如果一起食用还是非常的容易上火的。而且在煮羊肉的时候,还应该加少些热辣的香料,如胡椒,胡椒,生姜,丁香,茴香等。

7、栗子

吃羊肉不能吃栗子,两者都不容易消化,也不适合一起炖煮。

扩展资料:

吃羊肉的注意事项:

1、内热体质者忌食:内热体质者往往因为体内热气过多容易出现牙龈肿痛、眼睛泛红或喉咙干痛等上火症状,进食性质温热能助火的羊肉,势必会恶化内热的体质而加重上火的症状。

2、腹泻患者忌食:无论是急性腹泻还是慢性腹泻,都伴有肠壁炎性水肿的症状。羊肉性质温热,人体进食后会加重体内的湿热而恶化肠壁炎性水肿的症状,不利于腹泻的控制和治疗。

3、体质强壮者少吃:羊肉是温补的上品肉类,体质强壮者本身血脉旺盛,过多食用性质温热的羊肉会进一步加强血液循环,不仅不会起到温补的作用,还可能引起心慌、失眠或怕热等症状。

4、小孩少吃:小孩处在生长蓬勃和发育迅速的阶段,犹如旭日初升蒸蒸日上,中医学认为是纯阳体质。纯阳体质的小孩子平时要少吃羊肉,以免破坏自带的纯阳体质而不利于生长和发育。

5、肝病患者少吃:羊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人体进食后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来氧化、分解和吸收羊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肝病患者平时要少吃羊肉,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而不利于肝病的治疗和康复。

6、夏季吃羊肉要慎重:羊肉是一种上品温补肉类,人体进食后能提高热量和抵御寒冷,非常适合寒冷的冬季食用。如果在炎热的夏季也想吃上羊肉,最好搭配性质寒凉的萝卜、莲藕或白菜等蔬菜同食,以免出现上火的症状。

7、忌用铜制品烹饪羊肉:羊肉是一种高蛋白肉类,人体进食后会水解成含有酸性羧基和碱性氨基的氨基酸,酸和碱在铜质器皿里高温加热后又会生成具有杀毒和驱虫作用的铜盐,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人体进食后可能会引起吐血、精神失常或肝损伤。

人民网—羊肉不能和什么食物一起吃?有哪些搭配禁忌?

人民网—吃羊肉要注意什么? 羊肉有哪些食用禁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