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什么时候列入世界非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古琴什么时候列入世界非遗,第1张

2003年11月,古琴艺术被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比如:昆曲、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侗族大歌、呼麦、藏戏、宣纸、西安鼓乐、京剧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1、中国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并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2、中国书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故有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最重要的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王铎、柳公权、 苏轼、于博、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等。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

  3、宣纸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原产于安徽省宣城泾县,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茶百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是用茶和清水进行作画,是比较雅致的一种文化活动,倍受古代文人们推崇。茶百戏的流程是比较复杂的,做出来的图案是比较精美的,最开始起源于唐代,在宋代比较盛行。

茶百戏起源于哪个朝代

茶百戏始于唐代,而盛行于宋代。在宋代上自帝王,下自文人、僧徒都会分茶,宋徵宗赵佶、文人陆游、李清照、杨万里无不精于此,留下了许多赞美分茶的诗文。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已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百戏的茶汤不仅可供欣赏还可品饮。据称,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泡茶法,人体可获得茶中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茶百戏的历史渊源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

茶百戏是历史上盛行于闽北武夷山一带的传统文化,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作为原料就能在茶汤表面幻变出文字和图案。

其中包括了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和点茶,而点茶又分为调膏、注汤、击拂。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到了宋代,宋徽宗不仅亲自撰写《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的技艺,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

两宋的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

北宋陶谷在《荈茗录》中对“茶百戏”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陶谷明确记载了茶百戏是用注汤和茶勺搅动的方法幻变形成生动图案的独特技艺。

古籍中关于茶乳幻变图案的记载和描述还有许多,如宋·郭祥正在《谢君仪寄新茶二首 其一》也记载:“辗开黳玉饼,汤溅白云花”;

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中记载:“银瓶首下仍尻高, 注汤作字势嫖姚”等等。

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也描述了茶百戏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

茶百戏是非遗吗

是的。

茶文化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现代人沿袭了明朝沏茶、泡茶的方式,而早在唐、宋年间,煮茶、点茶则是当时的流行。“茶百戏”由宋代点茶技艺延伸而来,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表现字画的古茶艺。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茶艺师章红艳以茶匙为画笔,用茶汤当画板,她的“茶百戏”作品已经达200多幅,亚运吉祥物、花鸟虫鱼和仕女图等都出自茶盏间的一笔一划,承载了径山的千年茶香。

据了解,径山镇被誉为“中国禅茶文化镇”,千百年来茶文化兴盛、绵延不衰,宋代非遗点茶技艺在这里发扬传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