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对古籍修复很感兴趣,怎么可以系统学习一下古籍修复技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本人对古籍修复很感兴趣,怎么可以系统学习一下古籍修复技术?,第1张

如果您对古籍修复感兴趣,我建议您采取以下步骤来系统地学习古籍修复技术:

1 寻找专业的学习机会:可以联系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了解他们是否提供古籍修复的培训或课程。此外,您也可以搜索一些专门的古籍修复学校或培训课程,比如国家图书馆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提供的课程。

2 自学相关知识和技能:您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和在线资源来了解古籍修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可以阅读《古籍修复技术与实践》等书籍,以及一些在线资源,比如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网”等。

3 实践操作:实践是学习古籍修复技术的重要环节。您可以通过参与修复项目、实践操作或者找到一位有经验的导师来指导您的实践操作。

4 参加相关活动和组织:参加古籍修复相关的活动和组织,比如学术会议、研讨会、古籍收藏机构和修复组织等,可以进一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和实践经验。

5 持续学习和提高:古籍修复技术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领域。您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您开始学习古籍修复技术。

“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据了解,天禄琳琅是中国清代宫廷珍藏的图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该项目的修复工程是2013年启动并于2021年结束,一本古籍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接受着万名游客欣赏观看,背后是国家古籍修复师的八年努力,“天禄琳琅”修复是利用不同修复技法进行的修复,因为这些古籍的破损程度不同,所以在修复过程中,需要有大量修复经验的古籍修复师,需要细心认真寻找修复材料和工具。

据了解,修复这本古籍所用到的工具就多达48种,研究翻阅的修复办法更是数不胜数,终于在修复师历经八年的努力后,“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成果成功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接受着万民游客的观览,让游客明白古籍修复的难易和古籍的珍贵,这当中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实这次举办的“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能够让国人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文物修复的困难,知道我国文物的珍贵和意义。其实进行维护修复的文物是需要有相当高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天禄琳琅”成功重现生机并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它的重现生机是国家文物修复师日日夜夜的研究分析,编造固定,因为“天禄琳琅”的大部分古籍是自然老化而形成的破损,所以在修复过程中会比较困难故国家修复师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将其修复。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的“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以不同层次将国家古典书籍展现给人民群众,这样能够更加体现出“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成果,让这些典籍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让人民群众在观看它时能够迸发出一种自然骄傲的情绪,“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成功其实也是国家服务修复的一大重要成就。

这里自古就是中国西南的战略要冲。

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地带,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的高山幽谷、溶洞和各色奇峰怪石。这里自古就是布依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独特地理造就独特地位 独秀峰下演绎文化交融

独山城外有一座山峰。山形并不高峻,却是在一处平坝中独自挺立,因此得名独秀峰。徐霞客在《黔游日记》中曾经如此描述独秀峰:“有山尖起,立于众山之中,是名独山,州之所以得名也。” 在旅行家看来,这座山峰正是独山地名的由来。

这是独山县城的主干道毋敛大道,毋敛正是独山在汉朝时的名字。

东汉人尹珍走出贵州的大山、叩问中原文化,成为一代大儒,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让独山成为四方交会的中心。这里是文化荟萃的地方,也成了政治角力的舞台。

一代名儒一生坚守 影山文化薪火相传

古籍,是古人跨越时空发来的讯息,也是传承文化的方舟。而研究古籍则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晚清大儒莫友芝。

《黔诗纪略》,共计三十三卷,收录诗作两千多首,莫友芝想以此证明,中华文脉在贵州同样传承不绝、充满生机。

1865年,莫友芝被聘为金陵书局的总编校。在他的主持下,大量在战乱中散失的古籍被搜集、抢救了回来。1871年,莫友芝病逝在寻找《四库全书》残本的路途中。

这里就是莫友芝年少求学的地方。幼年时的莫友芝曾以南朝诗人谢眺“竹外山犹影”的诗句,给自己的学塾命名为“影山草堂”。斯人已逝,但在他留下足迹的地方,传承不绝的中华文脉依旧生生不息。

深河桥见证 历史 人民战争永载史册

抗日战争时期,独山是屏障四川的重要门户,也是抗日大后方的重要枢纽。随着难民的大量涌入,这里也成为了战时的“小上海”。

1944年12月2日,独山县城被占领,日军在城内烧杀抢掠,大火再次燃起,古城沦为“地狱”。得知日军正往深河桥进军,守桥军队最终决定将深河桥炸毁。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独山各族儿女的奋力反抗。这种武器当地人称为耍猫叉,当年,布依族群众就是用这种原始的武器和敌人的枪炮对抗。

深河桥战斗之后,日军节节败退,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北起卢沟桥,南止深河桥”是史学家对中国全面抗战的简短概括,也道出了深河桥一战的伟大意义。

独山花灯精彩纷呈 时代变迁精神长存

随着西南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往愈加频繁,花灯传入独山。

和其他地方的花灯艺术形式不同,独山花灯戏不仅有着丰富的唱腔变化,而且还有大量的扇、帕动作和身姿造型,表演时艺人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念做打,精彩纷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独山县建立了花灯戏专业演出团队,创作表演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花灯戏节目。

2009年3月16日,独山花灯戏演员们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用传统独山花灯戏折服了音乐之都。独山花灯戏历经时代变迁,反复诉说着一个真理,唯有向下深深扎根,才能蓬勃有力地向上生长,这也是独山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一道 美食 勾起青春记忆 时代发展难忘乡土滋味

四十多年前,欧阳还是独山花灯戏的一位年轻演员,经常随剧团下乡为群众表演花灯戏。农村条件艰苦,但是乡亲们总把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好饭好菜拿出来招待客人们。这是欧阳第一次吃到地道的独山三酸。

在西南山区湿热的气候中,酸成了贵州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尤以独山三酸最有特色。三酸就是盐酸、虾酸和臭酸,用料不同,做法相似。

三酸曾是独山人贫乏的餐桌上最重要的菜肴,而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三酸更多的是作为调味的配角存在。时代在变,而那份真实质朴的人情味却并未在这片土地上消散。平凡却又不凡,这就是独山的 美食 ,也是独山的真性情。

守护绿水青山 延续文化传承

从空中俯瞰独山,这块绿色区域就是都柳江干流的发源地,这里不光有自然形成的湿地和山林,还有大片的农田。

2013年,贵州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

绿水青山也正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独山县出产的泥炭藓已经远销海外。

独山县狮山希望小学,是贵州省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孩子们正在表演的是独山的传统民歌——莫家大歌。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独山县启动了民族文化教育工程,将花灯歌舞、莫家大歌等民族歌舞编入教材,并组建起了这样的传承班。

独山人在保护这片绿意,也在保护珍贵的文化传承,因为他们知道,这就是独山腾飞的翅膀和真正的希望。

两千多年 历史 ,独山一直在交融中调整自己的步伐,在变革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在新的时代,它同样有能力创造新的发展模式。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 历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