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是升官还是贬官?
贬官,古人把降级称为“左迁”。
“左迁”的左,是和汉字书写方式有关的,我们知道古文一般都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书写,如果在古代我们去写一份人员名单,那么地位高的人自然次序在先,要靠前写,也就是写在右边,而地位低的人次序在后,要靠后写,也就是写在左边。
那么例如在古代上朝的时候,点官员的花名册,也就是从职位高到职位低,即从右往左来点名,如果官员被降级贬值,在名册上自然要把名字往左移,所以贬官为左迁,升官为右迁。
“尊右”还是“尊左”的演变过程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对左右的高低区分。先秦时期主要是尊右卑左。《史记·廉颇宁相如列传》记载“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里廉颇居左,蔺相如居右,蔺相如高于廉颇,居廉颇之上。
虽然也有以左为尊的例子,但是毕竟少数,主流还是尊右卑左,并且一直延续到西汉时期。古籍中记载:“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西汉的时候是以右为尊。到了东汉以后,才逐渐有了改变。
东汉以后,逐渐形成以左为尊,这个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唐朝延续了东汉的传统,在唐朝是以左为尊。并且这个传统一直流传至元朝,因为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族,他们的习惯中以右为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郭沫若,便向毛主席提议:改过去竖向的书写方式为横向书写方式,把从右往左改为从左往右。因为人的眼睛,左右转动所看到的角度和区域,要比上下转动所看到的角度和区域都广阔的多。这样横着书写和看书就会减轻眼睛的疲劳程度。
汉字的书写顺序正式变为由左至右,1954年的学生课本正式变为由左至右,由上到下。1955年10月,教育部和文改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建议全国印刷品采用横写印刷。
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和各大地方党报开始正式改为横排右行,报面上仅有少部分标题和文章采用竖排。
扩展资料:
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变传统书写方式,改用从左到右的“横行”排列方式,1909年中国已有了用“横行”排版的书,它就是提倡拼音文字改革的刘世恩写的《音韵记号》一书。
东楚网-“红色布告” 一个时代的印记
人民网-第五次:1956年1月1日 由竖排版改为横排版
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报头成长记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讲的就是以右为尊,蔺相如官位高于廉颇。
唐朝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讲的就是王昌龄被贬谪了。
唐朝白居易《琵琶行·序》中说:“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司马。”他由太子左赞善大夫降职为江州司马,成为一个“无言责,无事忧”的闲散官。
我国后代常用左右来代替东西,即左东右西,同今天地图上的“左西右东”正好相反。如《晋书·温峤传》:“元帝初镇江左。”这里的“江左”就是“江东”,也就是长江以东。这样,便由室内座位上的以西为上为尊,引申出以右为上为尊,以左为下为卑。
扩展资料:
史载,汉高祖刘邦的发迹就缘于他于沛县令的“重客”群豪宴会上旁若无人“坐上坐”。当时还是“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这种宴席上的“上坐”,因坐制的饮食基础器具、几案、餐桌椅形制的历史演变而有时代的不同。两汉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即以面朝东坐为上。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会的座次是一规范:“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此即顾炎武所谓:“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着是指的“室”内设宴的座礼。而在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
参考资料:
因当时的书写条件形成的习惯而已,以前在竹木简上书写汉字,就是从上到下,连接成“篇”的时候是从有往左排列,你到博物馆看“古籍”就可以看到。只是后来发现书写、阅读时,一定幅度的横排文字更合理,更不容易引起疲劳,所以现在汉字才逐步推行横排、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排列习惯。实际上,在一些场合,比如读对联,读书画题词,如果不知道由右向左的习惯,可能就会闹笑话了。
本文2023-08-19 03:22: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4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