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祖是指谁周朝祖先
田祖是指谁周朝祖先:叔均
从现存古籍来看,只有《山海经》明确指出叔均是田祖,而关于先啬、神农、后土、田正被称为田祖的说法,都是后人所加。
引证解释传说中始耕田者;《周礼·春宫》终有“凡国祈年于田祖”;指神农氏 。《诗·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毛传:“田祖,先啬也。” 孔颖达 疏:“以迎田祖先啬之神而祭之。” 朱熹 集传:“谓始耕田者,即神农也。”
周代王室还在其祭祀社稷之神的祭坛周围,插上合适的树木作为田祖的象征,称为“田主”,唐玄宗 《千秋节宴》诗:“处处祠田祖,年年宴杖乡。” 太平天囯 洪仁玕 《钦定英杰归真》:“又耕田农民拜妖社、妖稷、妖田祖以求逐蝗虫,免水灾……诚为可笑可怜之极。”
毛《传》认为田祖即先啬。先啬是八蜡之一,《礼记·郊特牲》载:“天子大蜡八……岁十二月……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蜡祭在周历每年十二月(夏历十月)举行。而《甫田》和《大田》中祭祀田祖并不在此时。
周朝祖先叔均始作牛耕,被称为田祖。
早在春秋之先的西周时代,就已有牛耕传说。《山海经,大荒经》中说:周人的祖先叔均始作牛耕,被称为田祖。
《山海经·大荒经》中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
周前面是商朝
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伏羲
伏羲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三皇五帝,是 中国 在 夏朝 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燧人 、 伏羲 、 神农
伏羲 、 女娲 、 神农
伏羲 、 祝融 、 神农
伏羲 、 神农 、 共工
伏羲 、 神农 、 黄帝
黄帝 、 颛顼 、 帝喾 、 尧 、 舜
宓戏( 伏羲 )、 神农 、黄帝、尧、舜
太昊 、 炎帝 、黄帝、 少昊 、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 尚书 》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 汉朝 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 道教 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关于三皇五帝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祝融
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 火神 。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 风里希 (可能是凤里牺)。传说中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 伏羲 的后代。又传说她以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鳖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在 中国神话 中,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 水神 共工 和 火神 祝融 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 不周山 ,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 五色石 补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娲还创造了 瑟 这样乐器。另外,女娲在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
一说女娲后来升天,由 白螭 和 腾蛇 保护著去了天宫。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 图腾 上更有女娲和 伏羲 交合的图像。
在中国南部的 苗族 等 民族 尊其为大神,并建有 庙宇 供奉。
燧人氏
燧人氏是 中国 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有说法他为 三皇 之一。
《 韩非子 ·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传说中的 农业 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神农氏即 炎帝 ,与 黄帝 为兄弟。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甚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
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得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
共工氏
中国上古传说 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 姜 ,是 炎帝 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 辉县 。
黄帝
黄帝被认为是 中华民族 的始祖。根据记载,号 轩辕氏 、 有熊氏 , 姬姓 ,一说姓 公孙 ,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 共主 , 五帝 的第一个。黄帝也被 道教 尊为 道家 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 史记 ·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 少典 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 河南 省 郑州 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另有传说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 的 沮源关 降龙峡 ,农历二月初二(参见 二月二 )。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 北极光 ,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 炎帝 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 涿鹿 。他推算 历法 ;教导 百姓 播种 五谷 ;发明 指南车 ,造舟车弓矢;兴 文字 ;作 干支 ,制 乐器 ,创 医学 。
今日在 陕西省 的 桥山 有 黄帝陵 ,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与 炎帝 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 嫘祖 ,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 史记 》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 颛顼 、 帝喾 、 唐尧 、 虞舜 ,以及 夏朝 、 商朝 、 周朝 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 庄子 》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 列仙传 》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拼音:zhuānxū,注音:ㄓㄨㄢ ㄒㄩ),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传说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帝喾
帝喾,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之孙,颛顼是其伯父。
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得颛顼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许多古文献认为帝俊就是帝喾。《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传说帝喾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契,为商之始祖;次妃庆都生放勋;次妃常仪生挚。帝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
孔子认为帝喾“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义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帝尧
尧,名放勋,又称陶唐氏,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传位于挚,就是帝挚;帝挚不善,而让位于放勋,也就是尧。尧在位时,他的仁德使百姓爱戴,万国敬服。尧的都城在山西南部。 《尚书·尧典》记载:尧命羲氏、和氏观察天象,授时于百姓;委派禹的父亲鲧治水,可惜不成功;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暴虐凶恶,没有传位给丹朱;后来因为舜的德行而传位与他。
舜
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舜是否有其人史学家们争论不清。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农耕的时代,并是道德观的开始。传说舜受尧传位,自己则传位于禹。 作家柏杨的观点认为:舜得王位并非由尧禅让,而是篡权,“除四凶,举十六相”培养自己的羽翼,架空尧的权力。而后由禹重蹈覆辙,所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实际情况可能是被禹流放死于途中,因为中国的上古时代江南地区仍属蛮荒之地,舜已是高龄的老人,到蛮荒之地"巡狩"不符合逻辑。 以下引用周时的一些关于舜的记载:
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
司马迁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炎帝
炎帝,神农氏(有说为神农后人),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是中国传说时代(或称上古时代),约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陕西、湖北一带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於烈山(今湖北省厉山镇),所以炎帝之后又称烈山氏。
少昊
少昊,亦作少嗥。五帝之一,黄帝之子。
少昊陵,山东省曲阜市城东。
在西周的时候,史料并不是很多,但是在东周的时候,比如说春秋战国的时候,史料却非常多,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其实我们可以把周朝分为西周春秋和战国这三个阶段来看,如果你分成这三个阶段来看的话,你就会发现有个特点,西周的历史记录很少,但是比较完整,而内容看起来很多都像是童话一样。春秋的历史记录比较全,可以说十分完整,大部分的史料看上去很可信。战国时期史料确实非常多,不过非常的碎片化,甚至拼不完整。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历史记录的载体,当时的历史记录载体有三种。第1种是王室的档案,这些档案截止到秦朝末年战争全部被摧毁了,被摧毁的原因包括灭国,统治者为了变法而自行消除,秦朝灭六国系统性消灭,项羽的报复性摧毁。

而春秋史料典型的是春秋左传,由于存世相对较多,是无法被彻底摧毁的,其他的书也引用了很多典籍,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等,也包括战国战国纵横书,这种记录事件的书籍。

从上述的内容来看,原因非常明确,西周的内容少,原因在于当时的档案可能因为多次动荡而减少,秦昭襄王灭掉西周国的时候,相关的档案也可能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尤其是面对当时魏楚联盟的压力,秦朝也确实没有什么精力去清点史料内容,所以西周的主要内容保存在尚书这一类儒家书籍中。所以它的内容出现儒家观点的高度理想化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而春秋的时候,有春秋左传这两本历史著作,所以整体内容就比较完善的。

而战国时期的主要内容都散落在诸子百家和纵横家的书籍里边,内容也就主要集中在列国中和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段,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的材料秦孝公以前的内容是非常少的,燕国整体比较少。尤其是最后战国的20年,因为没有时间积累相关的内容,在很多著作中,你根本就发现不了魏国晚期到底干了什么事,直到考古发现了战国纵横书,才找到一点点的内容。其实,周朝有800年,西周300年,东周将近500年,从东周末期看西周就和我们看明清两代一样,清朝的史料,要详细的很多,毕竟时间才是最大的杀猪刀
1、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依据出土的西周利簋的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西周利簋的铭文,澄清了武王伐纣具体日期,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2、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3、姜太公钓鱼
太公钓鱼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历史传说故事。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
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4、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称霸讲的是齐桓公在位期间,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展开对外活动,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5、假道灭虢
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它的灭亡必然会导致虞国灭亡。”虞国君主不听劝谏,答应晋军过境,结果晋国灭掉虢国立即灭虞。
如果要问,《周易》的作者是谁?也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周文王。周文王把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写了《易经》,这几乎成了一种舆论。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载“文王被捕,行于《周易》”。但是我们找不到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周易》是周朝的官书,周朝官方任命专门的官员负责编辑、编撰和推广。
傅Xi
在古代,知识和文献技术掌握在贵族阶层手中,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们既没有知识,也没有文字功底。所以《易经》这本书不可能是下层阶级写的。那时候纸还没有发明,古籍都是竹简或者石刻的形式。书籍的制作、运输和推广成本非常高,所以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创作书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的观点是,文字可以用来记录事务或思想,可以编成书流通推广。这也是社会群体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商周时期,文化垄断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没有私人奖学金,文化是官方的,政府任命专门的官员来搞。所以在古代,不会出现一个哲学家独立著书的现象。所以,我们不能想象在创造《易经》的过程中,为一个哲学家独立记录自己的神秘思想。
春秋以前的书基本都是史家编辑整理的。因为只有统治阶级才能掌握书写工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图书编辑发行。古代占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这一点从商代甲骨文的发现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对于《周易》的官方编纂,可以认为是合理的。殷墟甲骨文几乎都是商代宫廷占卜师留下的卜筮档案,可想而知卜筮活动在商社会的重要地位。
周朝和商朝相距不远,不会有完全的文化对立。因此,可以推断,占卜也是周代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所以官方编辑占卜书的可能性很大。这样看来,《易经》很可能是周代关所作。至于他是不是文王,那就说不准了。古书中有一种信古贤的风气,文王充当伪信也不是没有可能。比如有的古籍冒充殷商的名字伊尹,有的冒充黄帝。政治权威也是文化权威,历史上不是没有,但总是很少。古人把古籍托付给古圣先贤,难免有把政治权威理想化的嫌疑。一个人的智慧不一定是思想的巅峰。思想家和政治家往往不是一类人。
https://pic1zhimgcom/80/v2-3630ec91f9aa6f44d991b92aa61f5f28_720wjpg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创始者,他监国摄政七年,为推行宗法制、礼乐制呕心沥血,而他又被分封于鲁国,所以他同时也是礼乐制度的执行者,更兼与周王室有血亲联系,他的后代自然也不会轻易破坏先祖留下的制度。平王东迁,西周覆亡,周室的大部分文物典章都在战乱和迁徙中遗失,而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国,自然保存了许多有关周礼的典章文献,因而成为保存周礼最为完备的国家。
本文2023-08-19 03:23: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