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关于铅丹的记载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古籍中关于铅丹的记载有哪些?,第1张

《淮南子·人间训》记载:“铅之与丹异类殊色,而可以为丹者,得其数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铅与铅丹不是同一类物质,颜色也迥然不同,但只要掌握其变化规律,就可以由铅制出铅丹。《神农本草经》说:“铅丹……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九光”可能是指铅的各种不同颜色的氧化物。东汉末狐刚子在《五金粉图诀》中记录了“九转铅丹”的做法:“铅十斤,铁杯中销铄令作青砂。铁盆中,铁锤研腾,取黄汁,新瓦中暴取粉黄,和玄精汁为团,如鸡子,阴干,镣炉中销取铅精,铁杯中猛火还销铄一伏时,即铅丹。如此九转为丹,名曰‘九转铅’。”这段文字中的“粉黄”即铅丹,又名黄丹;“玄精汁”即牛粪汁,它在镣炉与铅丹作用,可以还原出铅。所谓“九转”,是指先将铅煎炼为铅丹,又以铅丹为原料,还原出金属铅,再将所得铅煎炼为丹,如此反复九次。狐刚子在《五金粉图诀》中记载的“九转铅丹法”共约2500字,这里只摘录开头一段文字。这是迄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制铅丹法要诀,是中国古代金丹家认识和实现可逆化学反应的创举。

目录 1 拼音 2 《普济方》卷二七四 21 组成 22 主治 3 《圣惠》卷二十五 31 组成 32 主治 33 走马丹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35 用药禁忌 4 《本草纲目》卷九引《普济方》 41 组成 42 主治 43 走马丹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走马丹 1 拼音

zǒu mǎ dān

2 《普济方》卷二七四 21 组成

朱砂、轻粉、粉霜、金脚信、雄黄、蟾酥、百草霜。

22 主治

一切疔肿。

3 《圣惠》卷二十五 31 组成

朱砂1两,雄黄1两,硫黄1两,水银1两。上为极细末,墨染纸裹,用线系定。取巴豆1斤,和皮都捣粘烂,以瓷盒纳巴豆1半铺底,入前4味药在巴豆中心,上又以巴豆盖之;如法固济,候干,入炉中,用半秤火煅,候火尽取出,并巴豆灰与四味药同研极细,更入后药。木香1分,天麻1分,犀角屑1分,白附子1分(炮裂),天南星1分(炮裂),丁香1分,肉桂1分(去粗皮),麝香1分(细研),龙脑1分(细研),白花蛇3分(酒浸,去皮骨,炙微黄),白僵蚕1分(微炒),干蝎1分(微炒),附子1分(炮裂,去皮脐),藿香1分。

32 主治

一切风。

33 走马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温酒送下。当取下如鱼油恶物12碗,便是风之根本。

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与前药同研令匀,用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35 用药禁忌

忌动风物。

4 《本草纲目》卷九引《普济方》 41 组成

银朱。

42 主治

鱼脐疔疮,四面赤,中央黑。

43 走马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温酒送下。

44 制备方法

水为丸。

古籍中的走马丹 《太平圣惠方》:[卷第二十五]治一切风通用丸药诸方

相和令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豇豆治一切风。走马丹法。朱砂(一两)雄黄(一两)硫黄(一两)水银(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四诸疮肿门]诸疔疮

黄(各半钱)麻黄(半两去根节)麝香(为丸。如鸡走马丹朱砂轻粉粉霜金脚信雄黄蟾酥百草霜又方治一切疔肿

《普济方》:[卷一百十五诸风门]诸风杂治

冬、知母末各二钱。服讫衣覆取汗。不过三五服瘥。走马丹法(出圣惠方)治一切风。朱砂(一两)雄黄(一两

《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银朱

赤,中央黑∶银朱,水和丸。每服一丸,温酒下,名走马丹。(《普济方》)杨梅毒疮∶银朱、官香等分。为末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一玉石部]银朱

中医·丹毒丹毒(erysipelas)为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丹熛、天火、火丹、流火。是指以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丹毒常发生在面部或下肢。因皮损部位色红如涂丹状,故名。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春、秋是丹毒发病季节,见于幼童和老年人。针具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如因混合感染形成溃疡,或出现败血症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综合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丹毒的中医病因病机丹毒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丹毒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丹毒多因血分有热,更兼火毒侵袭,或皮肤黏膜破损,邪毒乘隙而入,火热邪毒郁于肌肤,经络阻塞,气血壅遏而成。发于头面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胁者,多挟肝火;发于下肢者,多兼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则多由胎毒内蕴,外邪引动而发。丹毒的诊断丹毒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全身症状明显,突然发冷、高热、全身不适和头

详见百科词条:丹毒 [ 最后修订于2017/6/14 23:01:43 共878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