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皇帝进行过泰山封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请问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皇帝进行过泰山封禅?,第1张

封禅,是中国古时候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祀典。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就是祭天地。 封禅产生于什么时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里认为,封禅产生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无怀氏曾封泰山,禅云云山。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诸侯后,想举行封禅,管仲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皆受命然后得封禅”。经管仲劝说,齐桓公才停止封禅。马端临则认为“七十二家”的说法,是“陋儒之见”,“诗书所不载,非事实”,所以他在《文献通考》中叙封禅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我们且不说七十二家封禅是否确有其事,封禅思想产生很早是无疑的,至少不晚于齐桓公时。封禅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进入阶级社会,封禅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了欺骗、愚弄人民群众的工具。 封与禅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封,都在泰山。据说,这是因为泰山是东岳,东方主生,是万物之始,阴阳交替的地方;也有说因为泰山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寿命长短。禅,在泰山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梁父(甫)山、社首山、肃然山,也有在会稽山举行的。封禅虽同时进行,但封的仪式重于禅的仪式。这是因为天在上,地在下,人们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高于地。实际上是因为天比地更能欺骗群众,天对统治阶级用处更大。 封禅的仪式不但复杂,而且神秘。传说时代及夏、商、周三代,虽有封禅之说,但无具体记载。进入封建社会,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的封禅仪式不尽相同。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只能举几个例子。 秦始皇准备封禅时,他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于泰山下,问封禅的礼仪。儒生众说纷纭,有的说,古代天子封禅坐“蒲车”,以免损伤泰山的土石草木;有的说,要“扫地而祠,席用葅秸”。秦始皇认为这些话都是胡诌,难以施行,因此绌儒生,自定封禅的仪式。他乘车从泰山南坡上至山顶,“立石颂德,明其得封”,然后从山北坡下,禅于梁父山,礼节类似太祝之祀雍上帝,但封藏皆秘,所以世人不得而记。秦始皇在泰山遇上暴风雨,避雨于松树下,因封松树为“五大夫”,号五大夫松。现今泰山上的五大夫松,据说是明朝人重新栽种的,已不是秦始皇避雨时的松树了。秦始皇封禅,是一封一禅。汉武帝封禅,则是两封两禅。他在封禅前,也曾经召集儒生讨论。这些儒生也不懂得封禅的礼仪,一人一个说法,难以施行。汉武帝把准备好的“封祠器”让他们看,他们又“拘于诗书古文”,说“不与古同”。不同在什么地方,怎样才与古同,谁也说不出来。于是汉武帝自定封禅礼仪,他到梁父山祭地,在泰山下东方,设坛祭天。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下埋“玉牒书”。礼毕,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顶,再次祭天。第二日从北山坡下,在泰山下的肃然山再次祭地,如祭后土礼。祭时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各地珍贵的飞禽走兽及白雉诸物,并以五色土益杂封。在隆重的乐声中,汉武帝身穿**衣服,亲自跪拜。封禅毕,他下诏改元,并令诸侯在泰山下“治邸”。以后历代封禅,基本上与此类同,但细节各异。 中国封建时代,举行封禅的皇帝,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想封禅而未果的,有魏明帝、(刘)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自南宋后,皇帝到泰山封禅,形式上是废止了,但实质还保留着,这就是以后的几朝皇帝把封禅与郊祀合二为一了。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年间,又将天地分祭,在北郊建方泽坛(即地坛)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为天坛,专门祭天祈谷。明朝郊祭时“陈户口钱谷籍于坛下”。清朝时也在天坛祭天祈谷。 进行一次封禅,是要耗费大量资财的。贞观初,唐太宗要封禅,魏征进谏说:“陛下东封,万国咸萃”,“须千乘万骑,供帐之费,动役数州,户口萧条,何以能给?”封禅时“动役数州”,劳民伤财。贞观时期尚难支付封禅费用,耗费之巨可想而知。封禅并不会真给帝王添德行,有些有见识的人早已认识到,如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就曾说过:“帝王所以能大著于后者,实在其德加于人,不闻在封矣。”唐太宗虽也想封禅,但他自己也认为:“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修封禅之仪,亦何异桀纣。” 既然封禅耗费巨大,为什么历代统治者还那么热衷?答案很简单,因为封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他们利用人们对天的崇拜,进行欺骗。封禅的欺骗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告诉上天已经改朝换代,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代天统治群民。一般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即易姓之主才能改封,中兴之主只能修封。东汉光武帝时本想修封,梁松力争“以为必改,乃当天意”,光武帝受了他的意见,进行改封。但未因此得到什么祥瑞,于是追究梁松的责任,把他杀了。 第二,封禅可以粉饰太平。历来封建统治者认为封禅是“太平盛世”的事,即“封禅以告太平也”,有德政的皇帝才有资格封禅。因此,谁封禅就意味着他有政绩。封禅又是颂扬皇帝“功德”的机会,汉武帝在封坛上树起三丈一尺高的大石碑,上刻:“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亲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第三,封禅可以“夸示夷狄”。封禅时有“夷狄”首领参加,可以向他们夸示王朝的太平、富裕、受天保佑等。宋朝的宰相曾率领文武百官、蕃夷僧道两万余人,请求真宗封禅。真宗无力收复幽、蓟失地,就想通过封禅,“镇服四海,夸示夷狄”,洗刷失地之耻。 第四,封禅能成“仙”。据说黄帝因封禅而成“仙”。秦始皇、汉武帝都热衷于求仙药,他们“封泰山,本因好仙,信方士之言”,想得到仙丹,长生不老。就连光武帝封泰山,改元易号,也是“其意在久生,不言而自见矣”。不能长生不死,至少也想延年益寿。由于这些原因,尽管封禅劳民伤财,统治者也是乐于举行的。]

《佛学大词典》

玄朗,(673~754)唐代僧。乃天台宗第八祖。婺州乌伤县(浙江义乌)人,一作浙江东阳人。俗姓傅,傅大士之六代孙。字慧明,号左溪。九岁出家。武后如意元年(692,中宗嗣圣九年),二十岁,蒙敕住东阳清泰寺。因就光州岸律师受具足戒,从学律仪经论,常恨古人章疏之判断有不允当者;乃博览群籍,精研涅盘经,曾至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禅师研学禅要;闻天台之宗可清众滞而趣一理,因诣东阳天宫寺,从慧威学法华经等。复依恭禅师修习止观。又涉猎儒书,兼好道宗。而自以止观为入道安心之要。其后,因好山林,厌人寰,而隐居婺州浦阳县左溪岩,常随仅十八僧物,复行十二头陀,麻衣蔬食,独坐一龛,达三十余年。开元十六年(728),应婺州刺史王正容之请,暂居城下,寻以疾辞还山。平日诲人不倦,颇勤讲学。天台教法,由斯转盛。门下有中兴天台宗之湛然,与新罗人法融、理应、纯英等,名僧辈出。一日,顾门人曰(大四九·一八八中):‘吾六即道圆,万行无得,戒为

心本,汝等师之。’天宝十三年示寂,世寿八十二。吴越王谥号‘明觉尊者’。世称左溪尊者。撰有法华科文二卷。[永嘉集、宋高僧传卷二十六、佛祖统纪卷七、卷四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释氏稽古略卷三]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婺州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一作东阳(今浙江东阳),傅大士六代孙也。字慧明,号左溪。九岁出家,如意元年,蒙敕度,配住东阳清泰寺。因就光州岸律师,受具足戒,寻学律仪。又博究经论,精通涅盘,常恨古人章疏之判断有不允当者。往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禅师共商榷禅要,然未明大旨。因诣东阳天宫寺,从慧威研学精励,不患贫苦。达法华,净名,大论,止观等,通一宗之教迹。后就恭禅师,重修观法,又涉猎儒书,兼好道宗。而自以止观为入道安心之要,厌人世,好山林,随十八种物,行十二头陀,隐于浦阳左溪山(一作佐溪),坐一室者三十余年。开元十六年,应婺州刺史王正容请,暂居城下,寻以疾辞还山,诲人不倦,颇勤讲学。细行修心,常徇律法之制。一日顾门人曰:吾六即道圆,万行无得,戒为心本,汝等师之。天宝十三年寂,年八十三。吴越王谥曰明觉尊者。以门人湛然为的嗣,新罗之法融,理应,纯英,亦悉弃旧学来投。尝撰法华经科文二卷。修治法华文句若干卷。事迹详见永嘉集,宋高僧传,释门正统等。

秦始皇赢政于公于前246年立为秦王后,重用李斯,灭六国、成一统,于公元前221前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自立始皇帝,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取消分封,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真可谓是千古功业。始皇所作,毕竟是为古人所未为,虽然大业告成,是否符合上天之意,自然就想到了要去泰山封禅而请天命。只要封禅成就,天命有归,则何愁功业不续,大统不继? 公元前219年,始皇便浩浩荡荡地东巡了。可是自上古黄帝封禅、周成王封禅泰山之后,典制便不可考,更何况,封禅仪典一直有秘而不传的做法,所以始皇封禅泰山时,着实为了封禅的仪典伤透了脑筋。于是征召旧鲁国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脚下议论封禅之事。诸儒生道:“古帝王封禅皆用蒲草裹用车轮,不恶伤山之土木石土,扫地而祭,礼仪简单。”始皇大为不满,自己千古功业,岂能如此草草而行?于是贬退儒生,修车道自岱阳至巅,乘辇而上。 行至半山以上,忽然天降大雨,寸步难行,恰路边有一极大松树,始皇忙慌慌至树下避雨,这时松树上有这神人讥曰:“无道德、无仁、无礼而得天下,妄受帝命,何以封?”左右众臣皆闻,诸儒生既绌,闻之更是加倍讥讽。虽遇小阻,始皇毕竟是一代帝王,继续完成他的封禅进程,并把避雨的松树封为“五大夫松”(五大夫为秦爵第九级),以谢遮雨之德。毕竟始皇虽成大业,却多苛政,民生沸怨,上天必要对他小惩吧。至今泰山十八盘侧,仍有此五大夫松耸立,但已为清为补栽。树旁石崖上有诗曰:“五松列峙泰山道,祖龙经锡大夫号,后世因以称秦松,其实赢秦时已老”,可谓深得始皇封禅之意也。作诗者何人?乾隆也。 始皇完成封禅,便刻石颂秦德,碑文由李斯所书,众所周知,李斯是小篆创始人,而此碑,便是李斯以小篆书成,成为名碑而为后世所楷奉。 始皇东封泰山,除了封禅请天命,还另有一层回归故土的深意,因为秦人的祖先即为东夷部落。《史记·本记》记载,秦人的始祖母是女修,女修在织布时“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生伯益,是舜的辅臣,舜以姚姓玉女妻之,并赐姓“赢”,伯益就成为赢政的始祖。后几代后出造父,为周穆王驾八骏周游天下,被封为赵城,为越氏,另一支名非子,被封秦邑,称“秦赢”。据考证,伯益居地,即今泰山以东四十里,座落在泰(安市)莱(芜市)平原之间的古赢城,正是始皇封禅泰山的必经之路。始皇的思想意识之中,还深埋着对祖先文化的认同与亲聚的基因啊。 在沟通天人的封禅中,还隐藏着始皇的个人愿望,即长生成仙。封禅仪式完成后,要把刻有乞望、意愿文字的玉册金简埋于地下以求上天得知,其内容涉及始皇秘密,的以“封藏皆秘之”。封禅一结束,始皇便匆匆东游海上,求海外仙山“蓬莱、方丈、瀛州”之不死奇药。奇药对于始皇的吸引力太大了,以至于派徐福九年间不停出海去求,并两次亲自东巡查看,还亲自射杀了妨碍出海的蛟龙大鱼,派三千童男童女随徐福出海。可是始皇因德政不修,上天如何能赐他仙药,徐福出海后,直扬帆日本岛,再也未回来。 始皇称帝凡12年中曾五度巡游,历经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12省达数万里之余。其中山东人民受害最深,修驰道、筑桥梁、刻石碑、建祠庙、供粮草、派童男童女,因而怨声载道。公无前210年,泰山前坠落一大块陨石,上面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句,与《秦泰山刻石》竞遥相呼应,始皇大为震惊,竟下旨处死了陨石落地处附近的居民,并把陨石烧毁了。 可是陨石之言竟然灵验了。就在这一年,始皇死于东巡归途中。少子胡亥继为二世皇帝,胡亥在封禅上,继承其父的作法,于第二年派李斯、冯去疾东封泰山,其仪礼与始皇同,并在其父泰山刻石的背面,又加刻字,颂扬始皇功德。徒有仪式、不修德政,上天与泰山,岂是稀罕这些繁文缛节?天命是否有归,在于德政,相继称帝仅十五年的暴秦,匆匆灭亡了。

东岳泰山是五岳之首,海拔15327米,位于山东泰安市,又称岱宗。诗又《望岳》。

泰山,指我国的五岳之首。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首,也位居“中华十大名山之首”。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首例自然文化双重遗产项目。另外,泰山还有岳父的意思。

西岳华山(21549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居五岳之首,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县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凭藉大自然风云变换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衡阳市。

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海拔13002米。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这是对衡山的赞美。

南岳衡山为我国五岳名山之一,主峰座落在湖南省衡阳市境内,七十二群峰,层峦迭嶂,气势磅礴。素以「五岳独秀」、「宗教圣地」、「文明奥区」、「中华寿岳」著称于世。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国家AAAAA级旅游区。

南岳衡山寿文化源远流长,《星经》载:南岳衡山对应星宿二十八宿之轸星,轸星主管人间苍生寿命,南岳故名「寿岳」。宋徽宗在南岳御题「寿岳」巨型石刻,现仍存于南岳金简峰皇帝岩。康熙皇帝亲撰的《重修南岳庙碑记》首句即为:「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名寿岳」,再度御定南岳为「寿岳」。历代史志也常以「比寿之山」、「主寿之山」等敬称历代南岳衡山。《辞源》释「寿岳」即「南岳衡山」,南岳衡山因而誉称「中华寿岳」。

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恒山,人称北岳,海拔2017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曾名常山、恒宗、元岳、紫岳。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62公里。

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1982年,嵩山以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评选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第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北京时间2010年8月1日将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之成为中国的第39处世界遗产。

有关五岳的详细记载,较早见于秦汉时代的古籍《尔雅·释山》,五岳皆是古代帝王封禅祭天之处。封禅名山,实际上是古代帝王巡守疆土、炫耀武功的产物。第一个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

其后汉武帝巡游四方,遍祭五岳,奠定了五岳封禅制度的基础。到汉宣帝时正式颁昭名命名今河南嵩山为中岳,山东泰山为东岳,安徽天柱山为南岳,陕西华山为西岳,河北恒山(在曲阳西北)为北岳,形成五岳同祭的制度。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则确定今湖南的衡山为南岳,其后历代相沿不变。明代又改山西浑源的恒山为北岳,但因为路远难行,仍在河北曲阳行望祀遥祭之礼。一直到清顺治十七年,才移祀至山西浑源,最终使流传至今的五岳名山成为定制。

伏羲画八卦的故事

伏羲大帝是中华历史上一位很伟大的上古帝王,他统一了整个华夏民族,教会了人们很多东西,让人们拥有了可以自己生存的能力。还曾经在泰山举行了封禅仪式。完成这些事情之后,他感觉有些疲劳,于是在一座山上生活了一段时间。

伏羲雕像

伏羲氏一个注意观察四周事务的人,在那段时间,他一边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天伦之乐,一边推演着自然的变化。白天时候他就看着山下的田野,晚上的时候他就看着天上的星星。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他灵光一闪,开始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他曾经教人们结绳记事,他自己也是用这个方法的。推演来推演去,费了他很大的精力,也消耗掉了他很长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东西,叫做八卦图。

八卦图,是伏羲大帝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黑白两色,互通有无,相互贯通,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着。阴阳平衡,平衡的又特别的微妙。人们喜欢用八卦图来推演事情的发展,算一下自己将来的事情,是吉祥是凶残,怎么才能够化险为夷。

总而言之,八卦图就在山上完成了。山上地势微妙,因而八卦图的形状还有一点像山下的俯视图。人们到了伏羲当年待过的山,总是不忘看一下山下的平原形状(像八卦图一样的平原盆地)。

为了纪念伏羲对于人类的杰出贡献,人们便把这座山命名为卦台山。

伏羲八卦太极图是真的吗

伏羲是上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有传说他创造了八卦图。通常神话中的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伏羲是传说中的青帝,甚至与女娲缔结姻缘还育有子女。最主要的是传说他的躯体形式为人首蛇身,并非完全人形,那他又如何创造出了著名的流传后世的占卜八卦呢。

伏羲神像

八卦图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事物信息,相传最早是用来记时间和农时等,后来演变成了占卜事物的变化,未卜先知,推算演绎事物发展。八卦图非常奥妙精深,并不是普通人能够参透和运用的,这里面既包含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又包含了一定的哲学奥义。它建立的依据囊括世间万物运行的根本,甚至有人夸张的说,今天发展而来的计算机体系的始祖就是八卦原理。

伏羲八卦图是真实存在的吗?对于这个问题又怎么解答呢?八卦图流传至今真真切切的在运用和为人们所研究,那么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伏羲是确有其人吗?

很多神话由于当时形成的环境年代久远很难去考证,如同宇宙中很多未解之谜存在一样。伏羲比较确切的说法是,伏羲相传为古代一个部落的首领,他的人首蛇身的形象也许是被神话了的,其实是人类,而他创造的八卦图确实真实存在并且流传至今,演变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并且在很多领域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伏羲的八卦太极图对人类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伏羲画八卦的地方

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叫做卦台山,在那里,伏羲大帝抬头观察着天空的星星,低头推测着地上的变化,终于画出了八卦图。卦台山,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伏羲而起的名字。

卦台山风景

它的位置在甘肃省天水市。远远看去,卦台山就像是一条飞腾的龙从一片山中探出头来,有山有水,有树有云,王者之气。站在卦台山的山顶上,会看到渭河的流向是一个S形,整个的三阳川盆地被它分成了两半,加上椭圆形的轮廓,俨然就是一个八卦图案。

即使你登上了卦台山的山顶,也会发现这里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陡峭。这里的地面时非常平坦的,为了纪念伏羲,还建设了庙堂。伴随着庙堂一起修建的,还有钟楼之类的建筑。到了现在,还有一个游客必看的木制雕刻――就是传说中的“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图”,是伏羲庙里面非常珍贵的东西。

既然是“华夏第一山”,那就一定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作为以伏羲大帝而闻名的山麓,自然有着关于伏羲大帝许许多多的传说。伏羲氏中华民族的先人,是人们爱戴的祖先,教会了人们许许多多的东西。

古时的神话故事都是以对人们的贡献来讲述的,伏羲大帝的八卦图沿袭至今,人们依旧在用。道家讲究一个阴阳平衡,一个圆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演变,相互转换。这,也许就是八卦的魅力所在吧。

伏羲和女娲的关系

伏羲女娲都是上古的神,伏羲是开创了新的文明文化的第一人,他发明了八卦和教会了人们用网捕鱼狩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缺少生活资源的窘迫境地。而女娲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是始母神。那么伏羲和女娲的关系是什么呢?传说伏羲和女娲的关系是结婚的夫妻。如果要讲述他们的关系那就要从上古时期说起了。

女娲尊像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伏羲和女娲是一对兄妹,在两个人很小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很大的洪灾,世界上的人全部都死去了,只有伏羲和女娲因为藏进了一只巨大的葫芦里才活了下来。后来洪水退去,兄妹两个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靠着自己的能力慢慢长大。后来两个人都觉得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实在是太孤单寂寞了。于是伏羲提出要和女娲结婚,这样以后就可以繁育出更多的人类。但是兄妹通婚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伏羲就对女娲说明若是不这样做,那么当他们两个死了之后人类就要灭绝了。女娲也觉得有道理,两个人便决定用占卜的方式询问天意。两个人登上了很高的山顶,一人手中拿着一只石磨,相约如果石磨最后能够磨合就说明上天也愿意看到两个人的结合。最后两只石磨从山顶滚到山下,居然真的磨合在一起,于是两个人就结婚成为了夫妻,从此之后生儿育女,大地上的人类渐渐多了起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伏羲和女娲的关系真的就是既是兄妹也是夫妻,两人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是他们的行为确实改变了人类即将灭绝的危机。

伏羲是哪里人

伏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著名的君主,也是上古大神,他为人类创造了许多更为先进的生存方式,也规定了男女通婚的一些法则,为人类文明和繁衍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重要而杰出的人物,许多人免不了有些疑问,到底伏羲是哪里人呢?

伏羲故里

他的出生地又是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是颇具争议的。

根据一些古籍我们可以看出,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在陇西成纪生活,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附近,华胥氏因为踩到了雷泽的脚印而春心萌动,最后怀孕怀了十二年才生下了伏羲,古代又有十二年为一纪的规定,所以又才被称为成纪。也就是说伏羲是甘肃天水人。这也是许多人普遍认为的。但是还有另外几种说法,也有人说伏羲是山东济宁人,因为有古籍中记载到华胥氏是九河的女首领,而九河这个地方则是处在河南和山东的黄河交界处,这样一来又有了伏羲是河南濮阳人的说法,并且还列举出《山海经》中关于雷泽的记载,其中介绍道雷泽是在吴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至今现在那里还有着古代所遗留的遗迹。

虽然关于伏羲是哪里人这个问题,大众之间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华胥氏女首领的身份,让她四处放牧辗转,许多地方都出现过她存在的证据,但是依照如今的资料和遗迹也并不能够完全的确认伏羲的出生地到底在哪里,但是伏羲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却是不能够磨灭的。

伏羲的父亲

伏羲出生于旧石器时代中后期,那是一个女子地位高于男子地位的母系社会,很多的孩子没有父亲,或者是说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可供考证证明伏羲的父亲是谁的资料不多,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种回答。

伏羲神像

其一: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年轻时在海边玩耍,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踩上去,后来发现怀孕了,12年之后生下一子,有蛇的身体,人的头,这个孩子就是伏羲,也就是说,他没有父亲。关于这个传说,还有人说那个巨大的脚印是雷公的,雷公出生时龙身人头,所以雷公是伏羲的父亲。

其二:雷神与人间极乐国王的女儿成婚,生下伏羲和女娲两兄妹,那么雷神就是伏羲的父亲。

其三: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雷神和其弟弟分别管理天地,弟弟在人间,有一对子女,伏羲与女娲,最后在洪灾中为消退洪水而死。

其四:华胥氏的丈夫燧人氏便是伏羲的父亲,姓风,河南商丘人。他主要贡献是教人“钻木取火”结束了人类吃生食的时代,被后人称为“火祖”,并因此成为燧人氏的王。他带领人走上吃熟食,晒太阳和烤火御寒等健康生活方式,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他还给兽类取名,并将所有的兽类分为四类,给山川命名,星星命名,还发明陶文等。

当然,也可理解为华胥氏有了孩子伏羲之后又嫁给燧人氏,因此谁是伏羲的父亲也尚未可知。

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

1、秦始皇

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2、汉武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

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

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

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轮台诏》。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

3、汉光武帝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

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郡蔡阳人(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生于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的汉室宗亲刘秀在南阳郡乘势起兵。更始三年(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 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

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 、谥号光武皇帝,后人多称呼为光武帝。

4、唐高宗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

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

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5、唐玄宗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

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6、宋真宗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

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泰山封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