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养鱼怎么保持水清 如何保持水清古法养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古法养鱼怎么保持水清 如何保持水清古法养鱼,第1张

1、取水多为当地地下水或河水等地表水。在古代没有水污染,水中也不含有氯气等杀菌药剂所以不存在养水一说。困水的目的在于水体在平静的容器其中的一些杂质的自然沉降,只取用自然沉降后的上层水,来保证水体的纯净度。

2、古法养缸其目的就是配菌,并培育一些的藻类绿苔,逐步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所以在古法养鱼中绿苔和一下藻类也占有很大上午位置。这个过程相对漫长,但无比重要,是保持水质清澈的基础条件。

3、在稳定的水质和合理的养殖密度情况下,定期换水也是必要的重要手段,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会不断沉积,我们需要定期注入新鲜的水源用以降低水中的有害物质。其中雨水的补充也很重要,雨水作为天然软水可以有效降低水体硬度。

4、在保证了前四步的同时,我们在日常喂食中应遵循少喂多餐的原则,尽量减少食物沉底残留。

上篇:(大苏打)中国兰寿网

如今养鱼,给鱼缸换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各种各样的换水工具都可在水族市场上买到。金鱼的盆养历史已有数百年,而橡胶、塑料管是在现代工业以后方才出现的。在塑料管材出现之前,用何工具给鱼盆换水呢?在南北方采用的材料各不相同。南方地区盛产竹子,取长约1米的竹筒,中部打通,两端封堵各留一小孔,用拇指堵上上部小孔后,把竹筒慢慢插入鱼盆底中央。(南方所用黄沙缸口敞底小,污物容易集中积存。)然后放开上部小孔,盆底污水在水压作用下自底部小孔流入,污水进入后,再次封堵上部小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污水并不会立即流出,将竹筒抬离水面,另外倒掉。这种给鱼盆换水的工具在南方被称为“捉脚管”。

在古籍中曾有记载:《朱鱼谱》:至晚将竹筒戽去水脚,朝(早)上又戽净,依前法再下虫。水若潢浊,急换之。《金鱼图谱》若用古缸,水性可多日不坏,不须隔日换水,但以竹筒及去鱼粪可也。民初《金鱼丛谈》中还有照片(见附图)。这种竹制换水工具在北方干燥地区容易开裂,不能长期使用。转用铜锡等材料制成,这类换水工具在北方被称作“撤子”,并出现了改进型设计,如用棉布裹紧圆木块作为内部活塞,拉动活塞把水带出;另有竹管弯成的虹吸管“撤子”。然而直立式的“撤子”仅用于吸出少量积存污物,换水效率并不高。另有一类虹吸管,用铜管弯成,呈彩虹状,叫做“铜撤子”或“虹子”,用时把“虹子”浸没在池中,灌满水,用手堵住两端,把一端插入鱼盆后,放开另一端,利用虹吸作用,把污水抽出。使用时,盆中的一端要时常敲击盆底,把鱼惊走,以防底部的金鱼被吸住。

作者:大苏打

下篇:老反(中国兰寿网)

过去福州老宅大院因防火需要都会在庭院里发几个阔口大缸,为了美观多会养上金鱼或荷花,防止大缸水里滋生孑孓养金鱼是最好的选择

这种缸高度近一米且是直接放置在地面上,不要说过去没有胶皮管就是有也很难抽底,于是我们智慧的前辈们就地取材利用南方的竹子竹筒加工了一种水压式抽底工具。选一根鸭蛋粗细的竹筒,长度视缸的深度定,打通除了最后一节外的竹节,再最后那节的顶部钻个眼,最下那节开个比较小的孔。如图

大缸的底部较小,中心要比周围一圈要高出一些所以所有的污物都只是集中在那一圈的凹处,按住小孔把竹筒伸到水底污物处,松开小孔在水压的作用下水连带污物就会被吸到竹筒里,再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竹筒快速提出水面,再松开小孔就能放出竹筒里的脏水。

有个这个小孩和老人可以可以很方便的给大水缸抽底,也不会吸伤金鱼,最关键的是造价低廉平民老百姓都能置办的起。真乃前辈们的智慧结晶

作者1:中国兰寿网版主(大苏打)

作者2:中国兰寿网版主(老反)

中国兰寿网站长(天山雪)

编辑点评:(天山雪)

大苏打一向是喜欢刨,各种的老故事老物件儿,只要和金鱼沾边儿的,早晚的都得让他给刨了出来。有这样的大知识分子愿意献身于小金鱼儿,也是玩儿金鱼人的造化。

反正是我是非常喜欢看大苏打的东西,是写的东西哈,千万别理会错了!

老反这家伙呢?也是早就被我恨之入骨的一个人。

终日里想泡个渔场,拜个师学个艺啥的,都是那么便利。

身处金鱼产出大省,咱也是不服不行。

谁让咱爹生娘养的没看准地方投胎,到了北京这个地界儿。

北京现在说是政治中心,任嘛儿不相干的东西都要轰出去。

整治开墙打洞的这股子风,现在都已经刮到六环以外了。小买卖儿什么的,今后是您了是甭想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后都得去大超市了,街边儿能吃早点的小铺儿也是一家儿挨着一家儿的上板儿关门儿。

只要是人口密集的地方,都是治理的对象。

鱼市鸟市儿的也都是早早晚晚的得卷铺盖滚到六环意外的架势。

咱那些郊区养小金鱼儿的,从打10年前开始,就一家家儿的改行关张。

甭管是坑养还是池养,七七八八的现在都已经鸟儿无声息。

咱说咱这是文化,是艺术,谁他么的认你呀?

也就是有剩下三五池子十来槽子的这些玩家,几乎一家儿像样的正经渔场都没了。就这也得在六环以外!

所以,看见老反,我就不打一处来气!

您了也太滋润了,好几十家的渔场,真是想上哪家儿去哪家儿,翘屁股抬腿儿的事儿就到了。让不让人家活呀?

咱了是真眼馋,免不了落一个恨人有笑人无的小人品行。

比起那些贫鱼区的人来说,又还是说的过去,小起码儿自己还有十亩地随我了自己折腾,爱养啥鱼养啥鱼。

也就是自己给自己吃点宽心丸儿吧!

鱼咱见不了那许多,那咱就多研究研究金鱼文化呗。

好在这个都是肩膀头儿一边儿齐,谁他么的也穿越不到过去。

都得是看图识字,看画儿过瘾。

话说回来了,这些老东西,您知道吗?

我是天山雪,有事您言语,别的咱不灵,就会玩儿金鱼

动手转发,福及万家!

古法养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现代养鱼技术而言的;在现代养鱼技术出现之前,并没有古法养鱼一说。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以前,在饲养金鱼上没有充气设备、没有各种滤材,也不知道氮循环、硝化细菌和高锰酸钾等等。但设备、知识的缺乏并没有妨碍老祖宗们把鱼养得风生水起,最终还形成了一种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古法养鱼的原理,我认为就俩字:养水。老祖宗们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使金鱼上千年来延绵不绝,新品层出不穷,最终发展为庞大的家族。

古法养鱼的器具,一般是陶缸、瓷缸、瓦缸、石缸,还有木海。高度一般也就五六十厘米。养鱼前,如果是新缸,要先注水,泡上两三天,把缸体内的一些有害物质泡出来。然后把水倒掉再注入新水,晾两三天。讲究的注一半的新水,加一半的老水进去,这样鱼适应的更快。

木海还有各种缸,一般都是在室外,阳光照射久了,缸壁上会长出长长的青苔,白天可以给鱼供氧,也可净化水质,还可作为鱼的食物。

鱼大多是喂活食,鱼虫等,吃这些活食金鱼体壮色颜,不会生病。每天会把缸底的鱼的排泄物抽出来,不让其腐败。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新鲜。对新水、老水、绿水、返清水等各种水体,老祖宗们分得很清,出现什么水就怎么应对有成熟的经验,很少有失误发生。

老祖宗们养鱼还特别注意一点,就是一个缸内尽量少养鱼,能养两条的,决不养三条。鱼少,就保证了水不会败坏,不会缺氧,不会因为食物缺少营养不良导致抵抗力下降而生病。

这就是古法养鱼不用过滤、不用加氧,不用加硝化菌的秘密。

只想到这些,说得肯定不全,请鱼友们补充。

古人对于金鱼的热爱完全不输于现代人。即使在古代那种没有氧气泵,加热棒,过滤器等等设备的条件,古人也能轻松将鱼养活。

并且,不仅将鱼养活了,容器中的观赏鱼状态甚至要比现在配备了各种设备的鱼缸中的鱼状态要好很多。这就产生的一个问题:在那种啥也没有的环境下是如何把观赏鱼养得如此好的?今天我们就来“穿越时空”,讨论一下古法养鱼之奥妙。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古代人用的是什么样的容器和环境饲养观赏鱼。他们一般将陶,石,砂,瓷这些材质作为养鱼容器。但是最普遍的还是陶瓷那类,是没有封釉的,不会漏水,也不会不透气。

这类材质非常容易附着藻类,特别是在古时候那些溪流泉眼的环境特别好,水质也很好,丝毫没有一点点污染,这种没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水是非常纯净的,因此就会生长出绿苔。这些绿苔除了帮助净化水质以外还可以防止观赏鱼碰壁擦伤。绿苔只有水质好的环境才会出现。同时,这种陶瓷材质上和生化滤材有个共同点,就是“多孔”。多孔的材质就可以取代那些生化滤材的作用,培养硝化细菌等益生菌,这样的容器就非常理想,天然!

我们再来说说环境。古人认为,万物离不开光照。所以他们会将容器放置在有斑驳阳光并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一般在树荫底下。但是他们绝不会将其放在可以全日照的环境,那样的环境养鱼很快就成了煮鱼。在有光照的环境下可以利于容器中一些藻类的产生,帮助藻类繁殖,而藻类恰巧就会净水。

接下来我们说说古人一般养什么鱼。

一般古代人养的都是一些颜色特别艳的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鱼。金鱼只是这些鱼的统称,这底下还是有很多细分的,比如碟尾,草金,龙眼之类的,其实那时候的金鱼品种也不多,基本就这些而已。这些金鱼都是比较耐寒的,属于广温性鱼类,是可以自己调节体温的。

不像现在的热带鱼,受水温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这就省去了加热棒,冬天即使水面上结冰了,只要底下的水没有冻结这些鱼依然可以存活,只是不爱动,这样新陈代谢也减缓了。金鱼皮实好养,还好看,打理起来也是极为省心的。

说到底,古人养鱼不用设备,靠的是天然的条件。这些天然的条件是如何帮助古人省下这些设备的呢?很简单。

首先,阳光照射进水中就会长出藻类。这些藻类受到光照后就会开始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藻类就成为了水中的溶氧机器。再来就是环境通风也比较利于溶氧,加上本身古人养鱼不追求密度追求精养,所以也不会出现缺氧现象。

而加热就不是必须的了,像金鱼这种比较耐寒的鱼种无需加热,而在一些偏冷的季节和地区,鱼缸一般是半埋在土地里的,这样可以做到冬暖夏凉。

古代人每天都会抽底,没错!每天,将金鱼产生的粪便抽出保证水质清澈。而他们投喂的食物一般都是活食,所以也更加不会坏水。加上古代环境水资源很干净,不需要暴晒除氯,只要抽点水后兑一些新水即可,这就是古人保证水质良好的诀窍。

古代人因条件限制而脑洞大开,但是现代条件好了,我们不需要再进行这种古老的养鱼方式,配合设备养,观赏鱼状态更加棒!

这里是养鱼说,如果你也喜欢饲养观赏鱼,不妨动动手指点个关注,所有养鱼所要知道的都在这儿。

凡是饲养观赏鱼的鱼友都知道,真正的古法养鱼是不需要什么物理过滤和生化过滤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一个就是缸体和环境的问题,另外一个是我们的饲养密度和换水的操作,那么,这是不是就可以说明了,不需要各种过滤形式的古法养鱼,就是根本不需要硝化细菌或者各种有益菌群了呢?

这个问题也对,但也不是完全对,其中也有很多的前提条件,我们需要一一看待。

养鱼老道认为,以上这两种观点都不是那么的全面。

一、草缸养鱼的原理

我们首先来说说草缸,为什么草缸的过滤系统远远不用过于强大?

那么草缸里这些有机物的分解,实际上大部分都是依靠这些水草来完成的,因此过滤才不必强大,但是我们是不是说草缸的水体中或者缸壁上,底沙表面就没有硝化细菌了呢?

二、古法养鱼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回过头开看古法养鱼,不也是同样的一个道理吗?只不过是把水草换成了青苔或者睡莲罢了,再一个就是我们要低密度饲养和勤于换水,那么在青苔或者睡莲还没有长起来的时候,鱼缸的水质靠什么保持?不也是依靠缸壁上的这些有益菌群来得以维持吗?

难道说等到青苔生长出来以后,硝化细菌就会死光光了?

那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在处理杂物的力量上来讲,青苔逐渐就会成为主力大军了。

其实没有为什么,说的直白点,就是一个缸壁粗不粗糙的问题。

一、粗糙的缸壁就是生化滤材

粗糙的缸壁我们就可以看作是生化滤材了,无论是它们便于附着硝化细菌还是便于附着青苔,泥瓦缸都是古法养鱼的首选。

正因为其有比起水缸和陶瓷缸更为粗糙和透气性良好的缸壁,这才使得泥瓦缸是我们采用古法饲养金鱼的首选。

比如说以前常用于饲养金鱼的虎头盆,它们比起大多数泥瓦盆来讲,胎体其实是较为细腻的,不过它们的盆壁上也会有很多的细微毛孔,在饲养金鱼的初期,盆中的水也有可能会从这些微孔中渗出来,泥盆这种现象就更厉害了。

那么于此同时,室外的空气也是可以通过这些微孔不断地向盆中的水体扩散的,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盆中水体的溶氧性,所以养鱼老道常说,这种鱼盆它们都是会呼吸的。

这才是古法养鱼之所以能够制胜的法宝,当然了在使用它们前,我们还是需要做一定的处理,必须给它们退火,比如说我们可以使用淘米水把鱼盆浸泡一周以上,并且一定要在阳光下暴晒,这样既可以让新盆退火,又可以预防内壁微孔出现过量渗水。

这个东西想要生成硝化细菌或者青苔都是难度极高的,尤其大多数又是放置在室内,更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古老的盆养金鱼法,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种别具特色的观赏养鱼的方法。搭配得好,可以是鱼器与金鱼之间,相得益彰,从而使养金鱼不光是一种观赏,而更是一种中国古老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盆养金鱼还有用圆玻璃缸、石盆、木盆、塑料盆等,还有日寿专用玻璃钢水槽,这些鱼盆的饲养方法与上述陶盆瓷盆饲养方法相似。

180升那么小的水体,要维持平衡不借助外界干预比较难,即使短时间平衡,但毕竟太脆弱,比如温差的问题就足以致命,要想一年换一次水更是难上加难。

应该不是养鱼的新手了吧,几点建议,说得不对请指教:

1)供氧问题:老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氧,要想长期不换水,得解决这个问题。让水循环起来,建议改成水陆缸,水泵让水在水陆间循环,既漂亮又解决缺氧问题,流水不腐嘛;水泵功率没多少。

2)遮阴问题:建议不采用水葫芦,虽然水葫芦吸氨磷能力超强,但那么小的水体能种几颗呢,种了水葫芦还看得到鱼?换浮萍如何?另外,光水面遮阴肯定不够吧,这个比较麻烦,建议用陆缸水培植物或黑网什么的在阳光最强的时候遮遮。

3)最难办的就是温差问题,水体太小,随环境温差变化太大太快,真想不到有比较好的办法,只能在鱼身上下功夫,健康强壮的鱼也许能适应。

4)菌的问题相对小了,只要水循环了,菌能生存就行,生存的地方你想想办法。少喂密度低点,应该还好。

暂时就想这么多,欢迎百度HI我一起探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