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承气汤简介
《普济方》卷九十六:承气汤处方厚朴4两(去皮),姜2两(同捣烂,焙干),大黄2两,枳实半两(麸炒去瓤),芒消1两半。制法上除芒消外,并为粗末。功能主治刚痉,大便不通10数日。用法用量每服10钱,水2盏,煎1盏半,去滓,入芒消半钱匕,搅匀,再煎23沸,微热服。摘录《普济方》卷九十六《摄生众妙方》卷四:承气汤处方大黄、朴消、豆豉、枳实、厚朴各等分。功能主治发汗,泻下,去脏毒。主用法用量上用水2钟,煎至8分,空心温服。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四《圣惠》卷三十九:承气汤处方茯神1两,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1两(去芦头),青竹茹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中毒吐却恶毒物后,觉胸心安稳。宜服此。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3次。注意三二日内宜食粥。摘录《圣惠》卷三十九《痘科类编释意》卷三:承气汤处方大黄1钱,厚朴1钱,枳实1钱,甘草5分,芒消1钱。功能主治痘疮发热腹痛,大渴烦躁,大便闭,狂妄者;痘疮焦黑,烦渴顿闷,喘促而厥逆,大便不通者。胃腑实效,口噤胸满,卧不著席,脚挛急,大便闭结不通。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前服。各家论述此开滞下利之方也。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泻满,芒消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泻实去热,甘草甘平调诸药,稍缓其峻急之性。摘录《痘科类编释意》卷三《千金》卷九方名承气汤组成枳实5枚,大黄4两,芒消半升,甘草2两。主治少阴病得之23日,口燥咽干者。少阴病得之67日,腹满不大便者。下血。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3升,适寒温分3服,如人行5里1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尽服之。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变大承气为调胃承气,专取甘草通调之力以缓消、黄之急也。更加枳实于调胃承气方中,较大承气中厚朴,虽辛温、辛苦不同,而泄满之功则一。《千金》卷十六方名承气汤组成前胡1两,枳实1两,桂心1两,大黄1两,寒水石1两,知母1两,甘
详见百科词条:承气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2:29:59 共110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经效产宝》:趁痛散处方牛膝当归官桂(去皮)白术黄耆各15克薤白75克独活15克生姜15克甘草75克(炙)制法上药研为粗末。功能主治益气补血,温经止痛。主产后遍身疼痛者。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75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分二次热服。摘录《经效产宝》《丹溪心法》卷四:趁痛散处方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当归地龙(酒炒)牛膝(酒浸)羌活甘草五灵脂(酒淘)香附(童便浸)制法上药共研为末。功能主治散瘀通络,行痹止痛。主痛风,瘀滞络阻,筋脉、关节疼痛。用法用量每次6克,加酒调服。服上药不愈,加酒炒黄芩、酒炒黄柏。摘录《丹溪心法》卷四《便览》卷四:趁痛散处方当归半两,官桂半两,白术半两,牛膝半两,甘草(炙)3钱,黄耆半两,独活半两,羌活半两,生姜半两,桑寄生(或续断)半两。功能主治产后血滞,筋脉拘挛,腰背强直,遍身疼痛。用法用量上药每服4钱,水煎去滓,空心热服。摘录《便览》卷四《产育保庆集》:趁痛散别名二妙趁痛散处方牛膝半两,当归半两,桂(去皮)半两,白术半两,黄耆半两,独活半两,生姜半两,薤白1分,甘草(炙)1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产后气血虚弱,瘀血阻滞,筋脉失养,腰背拘急,头身疼痛,脉虚弦而涩者。用法用量二妙趁痛散(《万氏家抄方》卷五)。各家论述《医略六书》:产后气弱血亏,寒邪袭入经络,不能统运营气于一身,故遍身疼痛不休。方中当归养血,营一身之经脉;黄耆补气,运一身之卫阳;白术健脾补气以生血;官桂温通经脉以散寒;独活通经络;牛膝壮筋脉;炙草益胃和中;生姜温胃散邪;薤白温通阳气,以活血脉,酒丸酒下,使脉气流通,寒邪外解,经脉融和,身痛蠲除。摘录《产育保庆集》《景岳全书》卷六十一引《良方》:趁痛散处方牛膝(酒炒)1两,甘草(炒)1两,薤白1两,当归半两,白术(炒)半两,黄耆(炒)半两,桂心半两,独活(加芦)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产后骨节疼痛,发热头重,四肢不举。用法用量每服半
详见百科词条:趁痛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55:51 共142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张从正为金代医学家 (约11561228年)。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自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擅长汗、吐、下三法;用针多主张刺血,以刺血多为特征。著有《儒门事亲》等书。张从正精于医理,兴定年间(1217~1222)尝入太医院任职,但不久即辞归,与当时名医麻知几、常仲明等砌磋医理,辨析奥义。甚学宗刘完素,主张攻邪,反对妄用温补,力主“邪气加诸身,攻之可也”,要祛邪正始能安。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攻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由于善用攻邪之法疗病,故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之代表。然其治病亦主张辨证论治,而非一味妄攻,攻邪有其适应症,也有禁忌症。邪去之后,需用饮食调补之,每能出奇制胜,如其据《内经》“惊者平之”之训,以木棒敲击木几之响声治惊恐得病2例,亦一种心理疗法。所著有《儒门事亲》,乃其代表作也。此外,尚有《三复指迷》、《子和心法》、《汗吐下法》、《秘传奇方》等。张从正在民间行医多年,是当时的名医,他与刘完素是同时代的人,但年龄较小。他便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下派”的创始人。在学术上,他精于《内经》、《难经》、《伤寒》,同时也提出了“古方不能尽愈今病”的著名论点。张从正对于疾病的认识很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祛邪就是补正,不能因害怕使用攻下药的而一味用补,因而创立了独特的“汗、吐、下”攻下法,并能运用自如,治好病人无数。所谓的“汗、吐、下”三法,并非单纯的发汗、呕吐、泄下三种具体治法,而是分别代表着三类驱邪外出的途径。汗法,是指用药发汗,以及用针灸、洗熏、熨络、推拿、体操、气功等方法达到祛除表邪目的的方法;吐法,不单是指摧吐,凡豁痰、引诞、催泪、喷嚏等上行的治疗方法都属此类;下法,不单指泄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
详见百科词条:张子和 [ 最后修订于2015/11/7 15:14:10 共171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李杲为金代著名医学家 ,金元四大家之一 。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张元素的弟子。临床上善用温补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为补土派。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李杲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李杲出身富豪之家,自幼沉稳安静,极少言笑,十分喜爱读书。李杲20多岁时,他的母亲患病,请了许多医生前来,治疗无效,也就糊里糊涂地病死了。这件事对他的触动极大,从此便立志学医。他听说易州的张元素的名声很大,便携重金前去拜师学医。由于他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学习得很快,几年以后,就已经学得很好了。李杲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时有瘟疫流行,他见到许多人患了“大头天行”的病,头大得像西瓜一样,非常痛苦,便潜心鉆研《内经》、《伤寒》等书,终于研究出了一张方子,治疗此病非常有效,后来,他将这张方子刻在木碑上,插在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病者抄了回去,几乎没有治不好的。有人还将这张方子刻在石碑上,以便流传更广,当时人们都以为是神仙留下的神方,李杲也就有了“神医”之名。他精通医术,但并不行医。而每次为人治病,疗效甚佳,常给亲朋看病开方,对于治疗十分有心得,尤其对中焦脾土在治疗中的意义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老师,易水学派的张元素就很重视脾胃。他的学说就充分地继承了这一点。李杲是富家子弟,平时交往的多是一些上层社会的有钱有势的贵人,他们养尊处优,膏粱厚味,易伤脾胃,所患疾病多属此类。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鉴于此,他认为只读古方是不够的,必须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分析病人的特点来研究方药,这些也是他建立脾胃学说的社
详见百科词条:李杲 [ 最后修订于2015/11/7 15:29:03 共130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经筋是指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全身筋肉按十二经脉连属,分成十二经筋,简称“经筋”。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络属脏腑。十二经筋具有联结四肢关节,主司关节运动作用。其病候可表现出属寒属热两方面。寒则筋脉拘急,背部筋脉拘急(阳急)可产生角弓反张,胸腹部筋脉拘急(阴急)可产生俯不能伸。热则经筋弛缓不收。治疗可用“燔针劫刺”,按病痛处取穴(以痛为腧)。十二经筋为经络分类名。简称经筋。指全身筋肉组织附属于十二经脉而分成十二个部分,也是十二经脉在躯体和四肢部与筋肉组织的相互联系。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其分布与十二经脉循行大致相同。起于四肢末端爪甲,结于关节和骨骼,走向躯干,上起于颈项,终止于头面。阳筋分布体外,阴筋进入体腔,但不与内脏相联。其中,手三阳经筋都结于额角(角),足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骨部(頄)和目周围,手三阴经筋并入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足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经筋发病的特点为“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主要表现为掣引、痹痛、弛缓、挛急等。治疗上,寒证可采用“燔针劫刺”局部俞穴;热证以泄阳邪为主。
详见百科词条:经筋 [ 最后修订于2015/12/4 8:58:43 共52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大定风珠记载于《温病条辨》卷三,其组成为鸡子黄2个、阿胶9g、生白芍18g、生龟板12g、干地黄18g、麻仁6g、五味子6g、生牡蛎12g、麦冬18g、鳖甲12g、炙甘草12g,具有滋阴熄风之功效,滋阴养液,柔肝熄风。主治阴虚动风证。本方是治疗温病后期阴虚动风证的常用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等热性病后期的抽搐症、锌缺乏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放疗后舌萎缩等属于阴虚动风者。
大定风珠为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方。
该方剂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功能、代谢功能、免疫功能以及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对温病后期“脉气虚弱,时时欲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对各种重症传染病并发脑功能障碍、心脏及循环功能障碍,特别是脱水、电解质紊乱,各种休克应当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是各种温病后期病情均较重,所以结合现代医学方法特别是强心、抗休克、纠正脱水酸中毒、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热量等抢救是十分必要的;本方剂应用时还应结合有效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
详见百科词条:大定风珠 [ 最后修订于2018/12/26 11:11:44 共892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19 04:26: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4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