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效穷途之哭的"穷"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穷尽,尽头。
读音:qióng
释义:
1缺乏财物。
2处境恶劣。
3达到极点。
4完了。
5推究到极点。
组词:
1、遗患无穷 [ yí huàn wú qióng ]
释义:留下无穷的祸患。
出 处:汉·魏伯阳《参同契》:“炉鼎铅汞,皆是寓言,非言炼烧。方士转向附会,遂贻害无穷。”
2、多言数穷 [ duō yán shuò qióng ]
释义: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 处:《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穷鸟触笼 [ qióng niǎo chù lóng ]
释义:比喻处困境而挣扎不脱。《旧唐书·僖宗纪》:“既知四隅断绝,百计奔冲,如穷鸟触笼,似飞蛾赴焰。”
4、穷家薄业 [ qióng jiā bó yè ]
释义:指家底薄,没什么积蓄。
出 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1章:“再说,咱这穷家薄业,就爸爸一个人拉扯着你们,没个帮手不行啊!”
5、穷工极变 [ qióng gōng jí biàn ]
释义:极端工巧和富于变化。明 无名氏 《袁宗道传》:“时复拈笔为制举义,穷工极变。”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鸟鸣涧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五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本诗亦然而"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赏析〕
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这首小诗与此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品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唐诗鉴赏辞典》),可见还是后来居上
回答者: xmjlzx - 副总裁 十一级 3-25 22:41
原文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附:
现代《七步诗》——是后人所改
三国·魏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编辑本段]注释
漉:过滤。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秸。
釜:锅。
持:使用、用来。
然:燃烧。
煎:煎熬。
本:原本。
[编辑本段]翻译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附注:
漉菽以为汁中的“菽”,只要是出自正版的《世说新语》,没有作“豉”的。至于流传的其他诗歌版本,可附注说明,不应列在《世说新语》的书名之后。
本自同根生中的“自”,有版本为“是”,疑为今人修改,不如“自”字好!
萁在釜下燃有“在”,有版本作“向”。
另有别本《七步诗》为四句(是后人所改),以《三国演义》为代表,首句为“煮豆燃豆萁”,第三句为“本是同根生”。
[编辑本段]典故
典出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编辑本段]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反映了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感情沉郁愤激。
[编辑本段]作者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这首诗虽然救了曹植一命,但是,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魏国仍是奉行对宗室严格限制的政策,曹植在郁郁寡欢中死去。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正文
鸟鸣涧
作者:(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编辑本段]文学知识
一、作者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 400余篇。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 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卢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编辑本段]王维的生平经历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编辑本段]解析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 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 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编辑本段]诗意
春天的晚上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编辑本段]诗的景色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还有一种解释是说《桂花落》是唐代的一首歌曲。
鸟鸣涧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尔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写的。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编辑本段]注释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闲:安静。
空:空空荡荡。
时:时而,偶尔。
回答者: 锦瑟无梦 - 千总 四级 3-26 08:57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漉:过滤。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秸。
釜:锅。
持:使用、用来。
然:燃烧。
煎:煎熬。
本:原本。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回答者: 灵巧的我和你 - 试用期 一级 3-26 20:07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鸟鸣涧
春天的晚上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回答者: 7435212 - 秀才 二级 3-29 11:31
七步诗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鸟鸣涧
春天的晚上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回答者: a1s2d3f4159 - 试用期 一级 4-1 19:53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
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木叶舟 3605
XIONGZQ168 3000
爱在凝眸处 2690
白羽千千 2600
寞晓的天空 1345
更多>>
订阅该问题
2009艺术品拍卖会拍品征集中
09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拍品征集中 征集联系人:乔老师征集范围 名人字画,瓷器玉器,各
wwwepai58com
油画订制 首选上海名堂艺术
上海名堂艺术是一家硬装加软装设计,装修,施工,定制一体化的公司,专精高档公寓,别墅,
wwwmingtangcn
云盛油画刀 意大利工艺制造 80%出
无锡云盛工艺美术品制造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各种油画刀采用意大利生产工艺,选用优质定
wwwysyhdcom
新朝代娱乐网汇聚世界名品古玩
新朝代娱乐网之字画,带你进入神秘的世界,精彩绝伦,妙趣横生玩古玩,为藏家提供了一个
www51kkadcom
个性邀请函,结婚请帖,艺术品复制
HP INDIGO数码印刷,是少量印刷最佳选择,高级菜谱,同学录,杂志相册,宗谱,可变数据,时
wwwjhmayacn
杭州婚纱摄影工作室
杭州雅歌摄影融入了高雅尊贵的欧式风格及古典唯美的画意风格,清新自然,俏皮可爱的韩
wwwyagenetcn
杭州儿童摄影工作室 欢乐娃娃您的
杭州欢乐娃娃儿童时尚摄影是一家具有雄厚技术和独到服务的新概念儿童摄影机构,致力于
wwwhlwwnet
来百度推广诗词歌赋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投诉吧反馈。
©2009 Baidu
其实==我只是要将繁体字转换成简体字==但是我又找不到别的论坛之类可以让我这样转换==情急之下,想起百度,实在情非得已==!!楼主见谅
摘要
初唐诗风带着六朝陋习,陈子昂的出现将齐梁绮靡之风扭转过来,他的诗歌主张“风骨”、“风雅”、“兴寄”,将初唐诗格拉囘了一条健康的道路。但历史对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的评价却是一高一低,本文就他的主张及创作来探讨这种不协调性。
关键词:陈子昂、风骨、兴寄、感遇诗、登幽州台歌
壹、 前言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但初唐的诗风却仍然延续著齐梁绮靡之气,尚未开创出属於自己的面目和特色。虽然自唐高祖李渊建国,政治上虽然已经改朝换代,文学上却还是齐梁余风的延续。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之八中,论初唐诗风转变说:“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拈出了三位关键性的诗人: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沈、宋是初唐宫廷诗人代表,是诗风由齐梁过渡到初唐的总结。陈子昂则是齐梁风流弥漫下的一枝独秀,主张以“风骨”、“风雅”、“兴寄”振起唐诗诗格。
历来对於陈子昂的评价总是集中在於他的诗歌主张,说他是有意识地扫除六朝以来绮糜之风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第一人,然而他的诗歌作品评价却不高,甚至说“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复似诗。” 本文将尝试从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和诗歌创作的切入点,对他的文学主张及诗歌创作的不协调性来作探讨。
贰、 陈子昂的革新主张
在诗歌理论上大力扫荡齐梁诗风的影响,态度最激烈、成绩最大的,除了“初唐四杰”之外,还有陈子昂。陈子昂在他那篇著名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这可以说是一篇批评齐梁绮靡轻艳诗风的檄文。它的意义不只是在於明确地反对齐梁诗风,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风骨”、“兴寄”、“风雅”等对诗歌发展的美学要求,从而解决了矫正齐梁诗风的方法问题,在理论上指明了唐代诗歌的发展方向。
一、 风骨
从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价来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所追求的“风骨”的含义。他说:
一昨於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於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骨气端翔”,是说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端庄雅正、高扬俊爽。“音情顿挫”,则指诗歌的音律应抑扬起伏,感情的表达应沈郁顿挫。“光英朗练”,是要求作品应有华美的辞采,以及明朗流丽的色调,只有这样,才能刚健有力,掷地有声。由此可见陈子昂所追求的“风骨”,已不仅是指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力量。它实际上是对诗歌作品从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到语言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要求。因为陈子昂倡导“风骨”的目的,是为了清除齐梁诗风的影响,反对纤弱浮华、无病呻吟的不良风气。因此他对诗歌的侧重点,便集中在要求诗歌作品应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刚直强劲的感情力量上。
二、 兴寄
陈子昂的兴寄即是“感兴寄托” ,是要求作品中要寄托充实深沈的情志,“内心有深刻的感慨、沈郁的情思,发为文辞,自然易於慷慨多气,挺拔健举,具备风骨。” 有了感兴寄托充实於内,风骨自然洋溢於外。感兴寄托所感所兴并非沈、宋“不幸而挫阨放窜以死,则或追疻其所由得而其旨诽,或微挟其所自树而其旨亢。” 的悻悻不平,也不是无病呻吟的自我放逐,而是源自外在环境与诗人满腔理想抱负之间的互相抵触。前人解陈子昂的〈感遇〉诗题为“感於心,困於遇,犹庄子之寓言也。” 、“感之於心,遇之於目,情发於中,而寄於言也。” ,便可略知子昂寄寓其中的襟抱。
三、 风雅
“风雅之道”,就是主张诗歌创作要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要关心社会,要干预政治。这种主张与当时盛行的宫廷诗风是对立的:宫廷诗歌以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然而,“风雅”却是要求诗歌要有批判精神。 宫廷诗人把诗歌作为消遣的工具,“风雅”则要求诗人把诗歌作为关心社会、干预政治的手段。总之,提倡“风雅之道”,是为了对抗当时诗坛上盛行的绮靡诗风。提倡“风雅”,对扭转诗坛的不良风气有重要的意义。
於是,唐诗在“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人的努力下,诗风为之一变,从而使唐代诗歌开始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尤其是陈子昂,在扭转齐梁诗风影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好友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说:
宋、齐以来,盖憔悴逶迤,陵颓流靡。至於徐、臾,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进之士,若上官仪者,继踵而生,於是风雅之道扫地尽矣。
他称赞陈子昂:
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也存在著某些偏颇,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矫正当时诗坛上绮错婉媚、浮艳纤弱、无病呻吟的不良风气。他强调的是诗歌作品应有健康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刚直遒劲的感情力量,但他也因而了忽视诗歌的形式美:尤其是忽视对诗歌意境、韵味的追求,因此对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参、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与他的诗歌主张有著密切的联系。当他在大力倡导恢复“汉魏风骨”、“兴寄”精神、“风雅”传统时,其实质就是要求诗歌创作要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并且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刚健遒劲的风格。他不仅写个人遭际、羁旅苦辛、边塞生活及怀土伤别等传统题材,而且写当时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抨击社会的黑暗面。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关心民生疾苦是盛唐诗歌的主要特徵,正是在这一点上,陈子昂给了盛唐诗人以积极的影响。
一、 在继承“风雅”传统上
〈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代表作。其中有不少篇章批判历代君王荒*亡国、武后弊政、世道昏暗,抨击统治者的残暴、奢侈与愚昧,有起衰救弊的积极作用。武后连年对外用兵,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陈子昂对此深表愤慨。如〈感遇诗 〉第二十九首: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惊羌城。
严冬岚阴劲,穷岫泄云生。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裏,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丁亥是垂拱三年(西元687)。这年冬天,武后欲用兵雅州,击生羌,陈子昂上书谏阻。这首诗即记此事。诗人真实地描写了士兵们在冰天雪地、高山深谷中行军的情形,对他们的苦难深表同情。同时也点明了当权者的失策,是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根源,尖锐地抨击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但他并不是反对一切战争,对抵御外族入侵的正义战争他是极力拥护的。如〈感遇诗〉第三十七首: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
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兴名将,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诗人严厉地谴责突厥贵族屡犯边境,使边民惨遭涂炭的罪行。同时也对边将的无能表示愤慨,对士卒抛尸沙场表示深切的同情。隋代以来,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不少,大多以描绘边塞风光,表现慷慨从戎、捐躯报国为主题,像陈子昂这样具体描绘人民疾苦、针砭时政的作品却几乎没有。这是边塞诗创作中的一个突破,它使这一题材更富於现实性,深刻的反映社会生活。对盛唐诗人,尤其是对高适的边塞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陈子昂有些作品甚至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对他们的荒*、昏瞶,表示极大的愤慨。如〈感遇诗〉第二十八首:
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
曷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雄图今何在? 黄雀空哀吟。
章华台是楚灵王纵酒狂欢的地方。汉代的边让有一篇〈章华台赋〉,藉楚灵王荒*误国的史实批评汉灵帝,对此陈子昂不会不知道。因此,这首诗借古讽今,它的政治寓意是很清楚的。
而如果说这首诗还是借古讽今的话,那麽〈感遇诗〉第十九首则是直接针对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而发的: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功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崇信佛教在唐代十分盛行,武则天就倡导礼佛,大造佛寺,广度僧徒,为此耗费了大量财力,这在当时是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这首诗显然是有感而发,对最高统治者的昏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反佛的理由虽然并不新鲜,但把它写入诗中,却是前所未见的事。
陈子昂不仅关心政治,也关心社会。他对社会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也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如〈感遇诗〉第十首:
深居观元化,悱然争朵颐。谗说相啖食,利害纷凝凝。
便便夸毗子,荣耀更相持。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
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陈子昂把唯利是图、互相倾轧的世态写得十分深刻。在结尾表达了避世隐居的愿望,流露出厌世的情绪。耿介之士不被社会所容,只能遁世隐居,这是封建社会才德之士共同的人生悲剧。
像陈子昂这样,把诗歌创作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地结合,把批判的锋芒,直接对著重大的社会现象、政治问题,甚至最高统治者,这对宫廷诗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即使是在已经远离了宫廷生活的“四杰”等人的诗歌中,也是少见的。这种新的倾向,为盛唐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开辟了新的方向。
二、 在追求刚健的“风骨”上
风骨刚健,是陈子昂针对齐梁诗风绮靡纤弱的弊端,而对诗歌提出的一种美学要求。它要求诗歌要内容充实,要具有一种高昂充沛的感情力量。这在他那些抒写忧国忧民、抱才用世、奋身报国思想的诗篇中有很好的表现。如〈感遇诗〉第三十五首: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西元696年) ,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深入塞垣,登山远望,怀古之情便悠然而生。这首诗抒写了陈子昂“感时思报国”的豪情,以及壮志难酬、“磨灭成尘埃”的忧愤,感情慷慨激越,风格豪迈,是一篇骨气端翔的佳作。而《登幽州台歌》更是一首千古绝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卢藏用在《陈子昂别传》说:
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
这段文字敍述了此诗写作的背景。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数进谏言,不被采纳,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浩歌泣下,抒发了千古贤士怀才不遇的孤独悲凉之感。陈子昂用“前”、“后”表现绵长的时间感。 用“天地悠悠”表现辽阔苍茫的空间感。陈子昂正是在这广阔无垠的背景下,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慨然独立的自我形象。此诗语言苍劲奔放,意境高远,感慨遥深,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送别诗也写得格调高昂,风骨刚健,如《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独有汉臣功。
这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却没有落入缠绵悱恻、凄苦悲切的窠臼,而是从大处著眼,激励对方立功沙场。首联以春秋晋国大夫魏绛比喻魏大从戎远征,并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霍去病激励出征者。颔联点题,写送别,言魏大应踵继为六郡之雄的赵充国,“矢志谋国”。颈联记其所历之地。末联勉励魏大应效法刻石铭功的汉代名将窦宠,灭虏凯旋,建功立勋。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首节响亮,用典贴切,格调高昂,诗风雄健。
在《东征答朝臣相送》中,陈子昂则表现了豪迈的情感:
平生白云意,疲薾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此从戎。
挼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孤剑将何托。长谣塞上风。
忠君报国,建功边塞,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全诗一气呵成,感情豪迈激昂,英气逼人,读来令人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另外,《送别出塞》、《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等,也都写得风骨遒劲。
三、在倡导“兴寄”精神上
兴寄,就是要求诗歌创作要感物起兴,有感而发,发而有所寄托,也就是说诗歌作品应有深刻的思想意识。陈子昂就有不少兴寄深远的佳作,如〈感遇诗〉第二首: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诗人以兰若自比,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前四句极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写自己芳洁的品格和超群的才华。后四句以兰若的逢秋凋落,而芳意未成,暗喻自己不被知遇,因而功业不就,大有美人迟暮之感。托物寓意,兴寄深远。〈感遇诗〉第二十三首则以翡翠鸟自比,含有自惜之意: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娇爱比黄金?
杀身炎洲裏,委羽玉堂阴。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 虞罗忽见寻。多材固为累,嗟息此珍禽。
翡翠鸟筑巢南海的三珠树上,不幸被美人所爱,於是惨遭杀害。陈子昂奇才美德,不同流俗,后为武后赏识,名列朝班,不料遭谗入狱。翡翠鸟的遭遇不正是诗人的写照吗? 翡翠鸟巢居南海尚遭杀害,自己即使隐居山林,也难幸免於难。全诗以“多材信为累”作结,寄寓了诗人深沈的感慨。陈子昂还有一首《修竹篇》,此诗的序文一向为人所重,而诗却很少有人注意。其实这首诗兴寄深远,应该说是最能体现他所提倡的兴寄精神的。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龢瑟,张乐奏天庭。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斲美,常愿事仙灵。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序文中说:“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可见这首诗是有所寄托的。诗的前半部分写竹出身高贵,生活在一个幽雅的环境中,因而培育了不畏风寒、四季长青的坚贞品格。陈子昂出身富家大族,任侠仗义。卢藏用说他“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 ,又称赞他“子之生也,珠圆流兮玉分洁。子之没也,太山颓兮良木折。” 陈子昂人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品格,与诗中的竹是何其相似!后半部分写竹因其优良的质地而被黄帝的乐师伶伦采割,雕凿成箫,用来歌颂神灵,从而飞上天庭。陈子昂也是由於才华出众,才受到武后的赏识。因此他向“知音”者暗示,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托物寓意,兴寄悠深,可以说是一篇“兴寄”的典范作品。
当然,提倡兴寄精神,主要目的在於强调诗歌应该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要有感而发,使而有所寄托,不作无病呻吟,而不在於是否采用比兴手法。有些作品虽然没有采用比兴手法,但同样体现了兴寄精神。如陈子昂的《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人登上碣石阪,遥望当年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引起无限感慨。燕昭王为报齐仇,图霸业,建馆筑台,延招天下贤士。而今遗迹虽存,却“丘陵尽乔木”,令人怅然。这首诗虽然没用比兴手法,但却明显地寄托了对当权者压制贤才,使有才之士报国无门的感慨。
在陈子昂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风雅传统、兴寄精神和刚健的风骨,其基本精神是要求诗歌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要有劲健刚直的思想力量和高昂壮大的感情力量。这在当时诗坛仍受到绮靡纤弱诗风影响的情况下,确有起衰救弊的作用。对此,后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李阳冰说:“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 胡应麟也说: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子昂〈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雅,唐初自是杰出。
由此可见,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多麽巨大的作用。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也对盛唐诗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盛唐诗人,关心政治,心系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在他这裏吸取了宝贵的精神。
肆、 后人对陈子昂的评价
陈子昂在初唐诗歌革新中的功绩,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浮靡轻艳的齐梁诗风,倡导“风骨”、“风雅”、“兴寄”,对扭转初唐时期诗歌创作中,题材狭窄、内容贫乏、华而不实、轻艳纤弱的弊端和不良风气,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从而使唐代诗歌走上了一条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干预政治、关心民生疾苦的道路。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正是在他的这种诗歌革新主张的指导下进行的。他的诗歌作品大多是有感而发,题材广泛,内容充实,感情强烈,诗风刚健,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面貌,从而大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成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先驱。正是在这一点上,后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唐兴,文章承陈、隋之弊,子昂始变雅正,敻然独立,超迈时髦……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 。
然而,他的诗歌创作也存在著明显的偏颇和不足。虽然他主张诗歌应有刚直的思想力量、劲健的感情力量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但其目的是为矫正“彩丽竞繁”、内容贫乏的浮靡诗风,侧重点是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因此,有时仅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而写诗,忽视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而对形式美的要求,尤其是忽视了对意境、韵味的追求。因而他的诗歌作品往往理胜於情,气胜於辞,质胜於文,淡乎寡味,缺乏感人的艺术力量。王夫之说他的〈感遇诗〉“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复似诗。” ,虽有点偏激,却也一针见血,切中其弊。他的〈感遇诗〉中确实有一些类似于玄言诗的抽象说理的作品,如第八首的“吾观昆仑化”、第三十八首的“仲尼探元化” 等。他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远不及“四杰”、“四友”、“沈宋”的华美精致。因此,后人虽然对他在初唐诗风转变中的作用交口称赞,但对他的诗歌作品却评价并不高,他的作品真正活在读者心中的也只有《登幽州台歌》等寥寥数首,远逊於“四杰”,甚至也不及因人品而遭讥的“沈宋”。另外,陈子昂的诗歌几乎都是五言,其中绝大部分是古诗,可见他不太重视形式精致的格律诗的创作,这也说明他有忽视诗歌形式美的倾向。
总之,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在初唐诗风转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诗歌创作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也存在著某些严重的偏颇和不足。应该说,这是对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作出的比较公允的评价。
伍、结论
陈子昂与沈、宋、初唐四杰虽在唐诗发展转变上,共同体现了时代蕴育的新变之势,但当沈、宋等人仍披著齐梁风流的外衣、赋开阔壮丽的唐诗,新意虽具却发展有限时,陈子昂则完全捐弃了齐梁旧习,以复古结合汉魏风骨与盛唐气象,登高一呼而成为风气的先驱者。正如叶燮所言:“从来豪杰之士,未尝不随风会而出,而其力则尝能转风会。” 陈子昂以其才识学力,承风会所育,却又不为风会所囿,大力扳转,乃是他高於同时代诗人的根本因素。在当时,他的诗歌创作虽不受重视,甚至“不得列於诗人之什 ”,但他“名与日月悬”的深远影响,又岂是其他诗人所能比拟。
参考书目
1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一之〈论诗三十首〉其八,台北:台湾商务,1967。
2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姜斋先生文集》,台北:台湾商务,1965。
3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姜斋先生文集》,台北:台湾商务,1965。
4王世贞《全唐诗说‧东白草堂集序》,台北:台湾商务,1965。
5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1996。
6杜甫《杜工部集》卷七之〈过陈拾遗故宅〉,台北:台湾学生,1971。
7沈德潜《唐诗别裁》,台北:台湾商务,1968。
8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1995。
9高秉《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上海:上海古籍,1988。
10杨士弘《唐音》,台北:台湾商务,1981。
11 杨家骆《新校陈子昂集》卷一,中国学术名著第六辑,台北:世界书局,1964。
12叶燮《原诗》,北京:人民文学,1979。
13 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6。
碑刻学·拓本(附影印、装潢、藏印、题跋)
一起源: 碑刻以纸椎拓,曰拓本,亦作揭本,其事盖起于南北朝。
二优劣
(一)旧拓很珍贵。碑刻虽石质坚固,日久亦易损泐。拓本时代早者损泐少,晚则损泐多,此旧拓之所以见珍。
(二)孤本或稀见之本。原石佚失,拓本仅存,遂成孤本或稀见之本。
(三)拓本的原翻之别。碑贾或好事者从而覆刻,则拓本又有原翻之别。
(四)同一名目之拓本大有优劣,其价值亦大有高下。旧日碑估,多精此道,今治碑刻之学,亦宜讲求。
三旧拓与新拓
(一)旧拓的含义:今存在之拓本以唐拓为最古,宋、明拓亦见珍于世,若清拓则多重乾嘉,以上均可谓旧拓。此外,亦有难定其时代而泛称为旧拓者。
1唐拓。
(1)真可信者为敦煌所发现唐太宗书《温泉铭》残存后半篇及长庆四年柳公权书《金刚经》,均裱成卷子,又欧阳询书《化度寺邕禅师塔铭》,存十二开。
(2)此外号称唐拓者多不足凭信。
2宋拓。传世尚多,多唐碑之煊赫者,如集王书《圣教序记》欧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温彦博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颜书《多宝塔碑》,李邕书《麓山寺碑》等。皆宋人习字所需,传世多者至十余本,少亦三四本。秦汉碑则止《石鼓文》、《西岳华山庙碑》等,已为数寥寥,南北朝存梁《永阳王萧敷夫妇志》,他无所闻。
3元止九十年,其拓本多混称宋拓,已难区别。
4明拓除上述诸唐碑外,多广及汉魏六朝。今东汉名碑如《礼器碑》《乙瑛碑》《史晨前后碑》《张迁碑》等均以明拓为上驷。其明季出土如《曹全碑》之贵明拓更无论已。北碑至清中叶以后始为人所重,故明拓亦为数无多,如北魏《张猛龙碑》、隋《龙藏寺碑》《常丑奴志》之明拓均见珍于世。
5清拓中之旧拓,又有清初(清人日国初)及乾嘉(兼及道咸)之别。今存世碑刻颇多清初及乾嘉出土或搜获者。如汉《韩仁铭》,北魏《郑羲碑》、龙门造像诸大品、《马鸣寺根法师碑》、《高贞碑》《刁遵墓志》,东魏《敬使君碑》、《刘懿志》,唐《韩仲良碑》、《樊兴碑》等,均以清初拓或乾嘉拓为初拓,其价值不在明拓之下。若有明拓之碑刻,则乾嘉拓止称稍旧拓本,与初拓者价值高昂悬殊。
6清同光以来至民国时拓本,概曰近拓、新拓。除石已佚者外,多不为世重。然每有石质粗松,近数十年间又复剥泐不堪者,如《爨龙颜碑》之光绪拓本已较民国拓本多字,则此光绪拓固亦足珍贵
(二)鉴别拓本新旧时代的方法:
1最可靠的是细审碑志某处文字是否缺泐,即碑贾所谓有“考据”处。前人已有专事此道者,其成果概见于《校碑随笔》及增补本中,虽未必尽属允当,大体尚可信据。惟民国以后至今日之存佚损泐,即增补本亦未能尽详,尚有待再补。
2至拓者所用纸张,宋有用麻纸者,明及清初多棉纸,其后或连史纸、或毛边纸。边远地区亦有用粗皮纸者。但凭此鉴别实不易,与纸色之新旧更无关。(尝得乾隆初拓本《韩仲良碑》,连史纸如新拓,此犹清初印本书用连史纸者至今犹洁白如新也。)
3墨色。多黑色,精者用墨,劣者用烟煤,精者椎拓,劣者刷拓。椎拓又有重墨轻墨之分,重日乌金拓,轻曰蝉翼拓。其新旧殊不易分别,有新拓置潮湿处生白霉者,亦有旧拓从未生霉者,惟乌金拓而有光者,则多清季民国时拓法。又有用朱或蓝色拓者,不多见,皆近拓也。
(三)名碑拓本有作伪者:
1翻刻,详后节。
2拓时将缺泐之笔道填蜡,或空而不拓,自刻一小石补拓。
3用墨笔描填缺泐之字。填蜡(如《马鸣寺碑》)或补刻小石(如《石鼓文》《石门铭》总不自然,涂描则墨色有别,细审均不难发觉。
四孤本与希见本
(一)孤本的含义:石尚存则不得曰孤本,必石已佚失,止份拓本传世者始得曰孤本。
(二)希见之本,亦必原石在明清甚至近现代时已佚失,传世拓本已无多者,其珍贵亚孤本一等。
五原石拓本与覆刻本
(一)原石拓本的含义:原石拓本者,专指有覆刻(亦日翻刻)之原石拓本而言。
(二)覆刻盖三类:
1原石已佚,以原石拓本仿刻一石,拓售以希善价,多墓志,以志小工省也。如清中叶所覆刻《司马绍志》《司马昞志》《王居士砖塔铭》《董美人志》等均尚近真,近人所刻《张玄志》则粗恶不堪入目。《常季繁志》等亦有近真之覆刻。然据《校碑随笔》等尚不难辨别。
2原石尚存,据少损泐之旧拓覆刻以伪造旧拓牟利者。此事多清人所为,如《礼器碑》伪刻充宋拓,《张猛龙碑》伪刻充“冬温夏凊”本,均其著者。
3原石尚存,另刻一石以应求索。如《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与集王书《圣教序记》等均有覆刻以供学僮临写。余所见《等慈寺碑》《郑羲碑》亦有覆刻。又《龙门二十品》亦多覆刻以应购求,闻有刻于土炕上者。
(三)价值:凡原石已佚,则原石拓本自至珍贵。否则亦平平无奇。
六影印本
(一)影印技术的流传:摄影术发明始有用碑刻拓本影印之事。其事始于日本,清末民国初日本小林忠治为名手,常为罗振玉等影印旧拓,其后我国有正书局、商务印书馆等继而为之,于是前所列宋明旧拓、乾嘉原拓、孤本、希见之本均有影印传世,其功至著。
(二)影印的主要类型,别详《增补校碑随笔》。
(1)照片本。摄影后按原大洗出照片即是。昔北京延光室多为之,流传以宋拓《房玄龄碑》照片为最著。
(2)珂璆版本。摄影后制珂塄版印刷。以日本博文堂所印最精,且多装裱精雅。我国则以有正书局及艺苑珍赏社印者为多,商务印书馆及故宫博物院印者为佳,故宫用乾隆旧高丽纸所印尤古雅。解放后亦有珂珝版印者。惟珂锣版每版仅能印刷二三百部,故售价高昂。至解放前中华书局之珂版则无限印刷,遂多模糊且有版片碎裂而仍印刷之事。
(3)石印本。解放前有正、中华所印最多,中华又有金属版本者,其效果与石印同,均止黑白两色,不能分浓淡,然价廉,得收普及之效。
(4)胶印本。近年通行,颇似珂璆版而可无限印,故售价廉而物美,此法出而石印遂见淘汰。今国内廉价之印本及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皆胶印也。
(三)伪造情况:影印多据旧拓、孤本,已如上说,然亦有用新拓讹言旧拓者,复有用墨描之本以充宋拓者,亦有误用复刻者,如有正珂璆版印所谓宋拓《张猛龙碑》《李靖碑》均经墨描,实皆明拓而已。又有以珂塄版印本染纸剪裱以充旧拓者,然字口光而平,与拓本不同,细审可辨。
七装潢
(一)含义:装潢,亦曰装裱,是我国特技,用于书画,兼及碑拓,而碑拓装潢复有其特殊性,即不能伸之过平,否则字画将转肥成墨猪。
(二)形式的类别:
1整装:可存碑刻原式,是其长,不便披览临学,是其短。今多用之旧拓或孤本,不忍剪坏故也。整装法又有三种:
(1)挂轴式,与书画挂轴同
(2)背面裱托白纸,然后折叠,工省价廉,且便于收藏
(3)犹恐损拓本,则仅将拓本四角粘于白纸上,不复裱托,然后折叠收藏。
2剪裱,亦曰蓑衣裱,便于观览临摹,但失原式。其装潢又有四种:
(1)裱成单开,四周用白纸条或黄、蓝、黑纸条裱,亦有挖空镶嵌者,然后在两边粘合,亦曰蝴蝶装,但与蝴蝶装宋本书之粘处正相反。前后用厚纸板包纸或蓝布、织锦以护之,亦有用木板者,则以楠
本文2023-08-04 02:26: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