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温州山水诗歌,庙宇楹联,感受其文化韵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了解温州山水诗歌,庙宇楹联,感受其文化韵味。,第1张

  山水文化的庄重与灵动。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温州素有“七分山,二分水,半分路屋,半分田”之称。生于斯,长于斯的瓯文化自然也离不山水,山之仁在于其庄重,水之智在于其灵动,这激发了瓯人和外来文人墨客对温州山水的歌颂,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山水诗开山鼻祖南北朝,谢灵运于公元422年任永嘉(温州)太守时,留下不少描写温州山水的诗歌,其中《登江中孤屿》是他描写江心屿的第一首诗,唐朝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相继讴歌赞美。

  南宋陆游和叶继,“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和赵师秀也为温州山水留下大量的诗作。

  明代的刘基、黄淮、何文渊、章纶、张璁、顾锡畴;清代的彝尊、梁章柜等,至现代郭沫若,马一浮,朱自清,夏承焘,梅冷生,吴鹭山,王季思,苏步清,王敬身,苏渊雷等名家都从不同角度赞美过温州的山水美景。

  山以亘久的沉思默想作为其存在方式,而任凭山谷间风卷云动,花开花落,亘久的山峦高大,令人心向往之。水以心甘情愿地流往一切低洼之处,无微不至的湿润惠及一切卑微,这是山水的至情至性之魂。

  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水山文化渗透,铸造了温州人如山一样务实不张扬的创业精神和水一样灵动的现实适应性与变通性的智慧。

  东海文化的吸纳与开放

  温州在历史上曾三次被辟为对外开放口岸,第一次开放是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设立市舶务,管理对海外贸易,第二次是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之后,温州成为英国在中国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第三次1984年5月,中央国务院批准温州为中国沿海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第三次对外开放。

  对于人类而言,大海意味着自由、机会、创造、资源、力量、海阔天空的万种可能。靠海的港都往往万商云集,或是纵横天下。

  然而,温州历史上更多的时候,是背对大海。那时大海却象征着隔绝与孤立,危险与威胁。“海岸”这个词所蕴含的是巨大的阻障、艰难、困境。 温州在难得的三次对外开放机会,都获得相当的发展,南宋的第一次开放,使温州“其货纤靡,其人多贾”、“鱼盐充犄,商贾辐辏”而远近闻名。清朝的第二次开放,英人在温州城西街购屋设基督教堂,在江心屿东塔下圈地建造领事馆,在杨柳巷创办第一所西医院——定理医院,到1990年在温开设英、美、德、日洋行二十二家,形成“瓯为海国,市半洋商”的局面。新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三次开放,以民营经济为体,温州模式横空出世,温州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富裕了温州,震憾了全国。

  改革开放,让温州人从背对大海转向到面对大海,只有面对大海的时候,海洋才能孕育出一种比较开阔、大气,对外在世界充满求知兴趣的吸纳和开放型文化,即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

  除上述四种主体瓯文化外,对温州历史和现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还有:

  1、佛文化。温州佛教寺庙众多,著名的有白鹿城松台山“净光宝塔” “净光禅寺”,统称“净光塔院”,此塔院是唐代高僧,禅宗大师“一宿觉禅师”研修佛学之地。妙果寺镇寺之宝出自宋神宗元丰年间的“猪头钟”极具文物观赏价值。瑶溪皇岙国安寺千佛塔,因塔身有浮雕佛象1026尊,而称千佛塔。

  2、道教文化。温州道教以瑞安陶山宰相陶弘景最为著称,相传“山中宰相”陶弘景曾在福泉山结草为庐隐居。他是南朝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家。他采药种药,种甘蔗(药用),为穷人治病,不取分文。后人感其恩德,将他住过的地方称“陶山”,种药的地方称“药齐”甘庶称“陶蔗”。

  3、儒家文化。在温州历史名人中,当首推孙诒让(1848-1908),被郭沫若尊称为“近代一大学人,启后承前一巨儒。”孙氏二十岁中举,其学淹贯古今中外,博大精深,以通经为体,以识时务为用。一生著述近四十种,涉及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家,校勘学等,其中《周礼正义》为“新疏之冠”“莫能先也”。《墨子问诂》开辟了“新墨学”研究的途径。晚年弃旧学,倡兴学校救国,“富强之原,在于兴学。”

  4、江心屿诗岛文化。江心屿原为两小岛,中贯川流,名中川,又称孤屿,孤屿两端各有小山峰,峰顶宝塔东西对峙,即为东西二塔。绍兴七年(1137年)书诏蜀僧清了由普陀来孤屿传经设坛,抛石填塞中川,创建寺院,取名中川寺,即江心寺。江心屿为中国四大名胜孤屿之一,素有“瓯江蓬莱”之称。江心屿名胜古迹荟萃,主要人文景观有:浩然楼、宋文信国公祠,澄鲜阁,谢公亭,英驻温领事馆等,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江心屿的诗篇达一千余首,在中国唯此孤屿。

  5、科举文化,温州历史上文风兴盛,进士辈出,科举文化最著名的有瑞安曹村镇曹村,可谓“中华进士第一村”仅南宋一朝,就达87人。其中进士24人,特奏进士19人,武学进士6人,太学进士38人。叶文耀先生说:“走进曹村,随便问一闲坐的村民,似乎随意朝哪儿一指,便可说出一大段悠远的典故来,其深厚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6、龙冈山遗址文化。龙冈山遗址为新石器晚期至战国时期,在上河滨龙冈山,范围约1500平方米,遗物丰富,有石器和陶器两类。石器有抑叶石镞,穿孔石矛。陶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黑皮陶,印纹硬陶。器形有釜、瓿、钵、壶、罐、纺轮等,拍印纹有篮纹、直条纹、编织纹,之雷纹及刻划的曲线纹。 7、战事遗址文化。战事遗址著名的有永昌堡,龙湾炮台,金乡卫城墙。永昌堡在新城村,是明时抗倭古迹。永昌博物馆内有抗倭纪念展览。二战革命老区展览厅,民俗风情展览厅,另馆内还有收藏了晋、宋、明、清民间文物100多件及永昌历代进士举人所著的70多部明版著作。

  龙湾炮台在龙湾山头,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法人滋事”而建,和乐清磐石镇瓯北炮台隔江相望,扼守瓯江大门。炮台平面呈椭圆形,南北直径40多米,东西直径约60米,现存围墙,6炮孔,台门及“龙湾炮台”石额,有了望台,练武亭,古代官兵群雕。

  金乡卫,据史料记载古称“金舟乡”,建置于宋赵构建炎三年(1129年)。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为了抗倭,信国公汤和在金舟乡筑城,改称金乡卫。统辖自瓯江口至霞关港沿海所有水陆关寨,包括玉环、南麂的辽阔海域,当年战事频频,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戚继光调赵渐江新任,戚家军抵御倭冠的刀光剑影还不时在眼前闪烁。

  8、泰顺古廊桥文化。浙南闽北的“景泰寿庆”四县,有九百座古桥,小县凭借此优势,正在联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四县中,泰顺以廊桥之乡,之精美,之独特最为著名。专家曾以为失传的《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张水虹桥,在泰顺发现有几座。

  9、温瑞百里塘河文化。温瑞塘河有温州母亲河之称。塘河主河道北起市区锦绣路,南至仙岩,全长约177公里。其核心为五大景观区,八大核心景点。五大景观区由北到南为南塘梧田段,三羊段,白象段,帆游段和仙岩段。镶嵌在其中的八大核心景点依次为南塘瓯越民居街区,梧田老街传统街区,南湖文化广场,白象塔公园,帆游生态公园,淦潭效野休闲园,路口公园,穗丰古村落。

  10、永嘉耕读文化。金辉先生在《永嘉耕读文化是“国宝”》(2003年11月22日温州日报)中提出:耕读文化可以说比秀美的国家级风景区,楠溪山水更具价值,更具神韵。耕读文化是楠溪文化之魂。耕读文化,“耕”为生存之本,“读”是迁升之路,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形态,多少农家子弟通过此路改变自己的命运。“两字格言勤与检,一行正业读与耕”。有家谱祖训曰“读可荣身,耕可致富,匆游手好闲,自弃取辱”。正是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追求传统,使耕读文化传承至今。

  11、白鹿古城文化。据记载,温州在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开始建城。当时著名的风水师郭璞(山西闻喜人)客寓温州为城选址。郭“妙于阴阳历算,精通勘舆之术。”他选择瓯江南岸的几座山岗,其中4座山的分布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四角,恰巧可许为筑城的天然凭借。他把4座山象征为北斗七星的“斗魁”或曰“斗门”——沿江两座山,东边海坛山,西边郭公山,与其南北相对又有二山,南为积谷山,北为松台山。连4山作石头城,周围18里,城内开凿二十八口水井,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供城内居民用水和战时应急需要。白鹿古城是结合自然山水人居环境的珍贵人文遗址,是温州历史文化根基的一个亮点。

  12、五马街千年文化。五马街东起南大街(今名解放街)西接蝉街,始名五马坊,因王羲之出任永嘉太守之轶事而得名。据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今在该街西头所设的五马雕塑,就是按当年王羲之乘坐五马经此地之典故而设计的。五马街是温州人老少皆知的一条商业街和步行街,在此街最具历史的商店就是“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等三大百年老字号,素有“浙南第一街”之美称。可惜因多种原因,进不了2003年评选的“浙江十大商业街”,不能不说是温州的一种损失。

道教经典很多,但比较糟糕的是,大大小小的门派也很多,道教内部几乎是不成一个清晰的体系的,不像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大宗教那样层次分明,所以道家经典主要以时间先后顺序和相对重要性的说几部吧:

基本功:《清净经》、《度人经》、《玉皇经》

先秦诸子时期:《道德经》、《南华真经》(庄子)、《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

魏晋南北朝:《抱朴子》、《化书》

北宋:《悟真篇》、《黄庭经》、《乐育堂语录》,

东汉时期:《太平经》、《周易参同契》、

这些道家经典古籍都出自的最上面,都有PDF格式电子版道家经典书籍

不常见的道家经典古籍: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上中下卷经折装3册明宣德6年内府泥金写本1431年》

《安居金镜八卷清周南吕临等合辑寿南堂藏板清乾隆45年刊本1780年》

《封神真形图2册55像清代墨绘本》

《小十三经十六卷十三种明顾起经辑明嘉靖时期祗洹馆刊本》

《居家必备阙名辑10卷读书坊藏板明刻本》

《忄生命又又修万神圭旨性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清康熙9年棣鄂堂刊本》

《忄生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安徽木板印刷明代黄伯符刻板明天启时期刊本》

《新刊京本风鉴相法人相编6卷首1卷明回阳子编明万历30年刘氏明德堂刊本》

《新刊禽遁大全4卷附补全明池本理著明弘治09年进贤书舍刊本》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6卷晋干宝集撰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刊本明万历元年1573年》

《绣像吕洞宾祖师全传汪淇编清康熙元年1662年》

《老子道德经上下卷河上公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董氏诹吉新书上下册明董德彰撰清光绪20年重刊本1894年》

《道德经释义外六种白云山房藏板清嘉庆14年刊1809年》

《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撰附菜根谭二卷明万历时期雅尚斋刊本》

《遵生八笺(重订全本)[明]高濂 巴蜀书社1992年》

《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经折装清代刻本》

《阴骘文图说4册清黄正元著绘像丹桂籍清同治6年奉天锦府文英斋刻本1867年》

《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1卷附御制真武庙碑缺首页明永乐时期刊本》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2卷清道光12年寿恩堂刊1832年》

《三才发秘天部2卷地部3卷人部4卷清陈雯撰德星堂宝翰楼藏版清康熙年间刊本》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佚名撰西岳天竺国藏板清刊本》

《三订历法玉堂通书捷览十卷首一卷元宋鲁珍通书何士泰历法明崇祯十六年余应灏三台馆刻本》

《丹鹤图谱3册纹部调度部水野忠央著江户晚期刊本19世纪》

《五要奇书五种明江之栋辑尚白斋藏板清康熙三十九年古歙丰南吴氏重刊本》

《仙佛奇踪4册消摇墟3卷寂光镜3卷长生诠1卷无生诀1卷明洪应明撰明万历30年1602年》

《全真太教传修仙辨惑直指口诀妙奥清手钞本》

《六壬图像二十四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彩绘钞本》

《关圣帝君万应灵签2卷尚勤堂马宅刊北京龙文斋刻字铺藏板道光6年》

《关圣帝君宝训像注4卷光绪8年》

《冲虚至德真经8卷晋张湛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周庄周撰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清嘉庆9年(1804)刊本》

《南工庙祠祀典3卷李奉翰纂辑清乾隆44年序刊本1779年》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7卷明余文龙重编旧钞本》

《神相全编十二卷首一卷宋陈抟撰明袁忠彻订正致和堂藏板明刊本》

《笺元遁甲句解烟波钓叟歌1卷赵普撰罗通遁法池纪解编明正德时期刊本》

《新刻星平总会命海全编10卷首1卷明薛承爱遗稿夏从仁编明万历39年潭邑文林积善堂陈奇泉刊本》

《新锲徽郡原板梦学全书2卷明代书林杨玉林半留堂刊本》

《新镌仙媛纪事9卷明杨尔曾编明代万历30年钱塘杨氏草玄居自刻本1602年》

《无文印20卷语录1卷宋释道撰释惟康辑宋咸淳九年惟康刊本有补钞1273年》

《易筋经外经图说附八段锦图清梁世昌撰清末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冲虚至徳真经巻1-8列子张湛注》

《祝由科秘诀奇书乾元亨利贞五册明末清初钞本》

这些道家经典书籍都出自图中最上面的地方

大众普通人都知道的道家经典书籍:

《道德经》、《道家易》、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

《行气玉佩铭》、《击壤歌》、《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逍遥咏二百首》、《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道教神霄派的祖师林灵素,装神弄鬼、干预朝政、妖言惑众、排除异教、勾结奸臣、结党营私,加重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林灵素是温州永嘉人,虽然自幼家境贫寒,但是天资聪颖,智慧过人,从小也勤奋好学,自幼学道,精通符咒之术。后来利用徽宗的迷信受到他的赏识,,开始博取信任,徽宗对他宠爱有加。他在朝中勾结奸臣,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过上了腐败奢靡的生活。他的权势也日渐增长,开始干预朝政,威胁到其他势力,导致蔡京、童贯等人嫉妒,与当朝重臣形成对立局面。

历史记载,一年大旱,徽宗命林灵素向上天祈雨,结果未求得雨,蔡京等人见此正好作为杀他的把柄,上奏称其欺君,希望治其死罪。林灵素这时反咬一口称蔡京等人是奸臣祸国,魔王转世,若不斩,就会大祸临头,还装神弄鬼用”靖康之乱“威吓徽宗,让徽宗立斩二人。蔡京不会坐以待毙,他让人打听出林灵素有一个密室,密室中就有他企图篡位的证据,就上奏请求徽宗直接起驾前往一探虚实,徽宗去后发现密室内却只有桌椅等普通家装饰物,蔡京懵了,知道如何解释,连忙磕头请罪。其实这林灵素可能早就有所准备,于是将计就计。

林灵素还妖言惑众,利用鬼神之说让徽宗迁都,否则必有大难。并且排斥异教,提议删改佛教,这引起佛教和一众信徒的不满。他任意妄为的做法甚至引起同道中人的反对,很多道教子弟也看他不惯,他的所作所为导致了社会动荡,民心大乱。长此以往,林灵素的说辞也难以服众。

到了明末清初,道教彻底地搬离了峨眉山,此后峨眉山便作为佛门圣山而存在。又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佛教在峨眉山彻底站稳了脚跟,以至于现在的人们一直都以为峨眉山从古至今都是佛门的地盘。道教搬离峨眉山后并没有放弃发展,而是在离峨眉山不远的二峨山又开了宗派,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都不知道。 

道家创始人老子生卒年不详。

自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隐没后,其继承弟子有庚桑楚、关尹、列御寇、杨朱等人,而代表人物为庄子。《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 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悟真篇》,《无根树》

道教的经典书籍汇总,共收入各类道书1476种,分三洞(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辅(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十二类(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

道藏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9%81%93%e8%97%8f%e7%9b%ae%e5%bd%95

道教典籍内容极为丰富,包罗万象。道教的经、论、戒律类经典,以及法术、符诀类典籍,有《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道法会元》和《太上洞玄灵宝索灵真符》等;斋醮科仪类典籍,如《太上黄篆斋仪》、《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九幽忏》等;内外丹养炼类典籍,如《周易参同契》、《古文龙虎经》、《金丹大要》、《胎息经》、《悟真篇》等。这类道经构成了道教典籍的主体,是研究道教教义、流派、仪式和道术的基本资料。其中有关炼丹、修身、法术方面的道书,包含有大量古代化学、医学知识,具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道家经典,那当然是《道德经》(《老子》)和《南华真经》(《庄子》)和《列子》了

如果你想知道的是道教经典,那请参看《道藏目录》

1、《周易参同契》:

此书是关於炼丹术的最早理论,被后人称为「丹经王」,它是对以前还丹金液烧炼技术的总结。「参同契」是指将易学、黄老、炉火三者综合为一:太易性情,各如其度;炉火之事,真有所据;黄老用究,较而可御;三道由一,俱出经路。该书是汉代黄老学派炼丹家魏伯阳所著,记述炼丹器具的制备,与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炉火的调节,及药物的反应过程,或炼成后服食的方法,以及产生的效果等。书中特别对丹药的反应原理、火候的掌握方法,记述很详细,一直为后人奉为准则。

《周易参同契》又是汉代学家说明炼丹过程的记述,和易学与炼金术结合的产物,它还把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发展为「月体纳甲说」,因此它的理论在易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若用易学的角度看《周易参同契》,是用阴阳变易说来解释丹药形成的原理,又用「月体纳甲说」来解释炉火掌握的原则。譬如《周易参同契》开端并说:「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转谷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执衔蛮,准绳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乾坤坎离和后面说的「六十」指的是六十四卦,用六十四卦来解释炼丹的全部过程,则六十四卦中,取用乾坤坎离为四个基本卦,是丹药形成依据(乾坤为炉鼎,上釜为乾,下釜为坤,并取天上地下之象。坎离指药物,坎即是铅,离即是汞;或坎为水,离为火;火指药物蒸馏,水指药物熔化为液体。乾卦、离卦为阳,坤卦、坎卦为阴;鼎上为阳,鼎下为阴;汞为阳,铅为阴;火为阳,水为阴。)鼎炉及药物等,都是依阴阳变易的法则进行作炼,尤其「牝牡四卦,以为橐龠,或覆冒阴阳之道」之说,指明炼丹过程也要依据自然界阴阳势力的消长来掌握火候。

「经纬奉日使」说明把剩下的六十卦分配在三十天内,每天有两卦;「刚柔有表里」说明阴阳属性之相成相克。《周易参同契》特别强调坎离两卦之作用,同时也明确地说明「易为坎离」,以坎离讲阴阳变易,如此说,也无违背易学的阴阳变易原则和炼烧的原则。炼丹的过程,药物和水、火二气的变化,铅为阴,其遇火而熔为白液;汞为阳,其遇火而升华;水为阴,火为阳,混而为一,炼为丹药,此即是「易谓坎离」。

《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是说明炼丹火候要随每月月亮的盈虚而调节。但火候有两种,文火和武火。减炭为文火,加炭为武火;在一个月里,前半月用文火,后半月用武火;在一年内,冬至后用文火,夏至后用武火。它是要求炼丹术依据自然界阴阳势力的消长掌握火候。

《参同契》的「纳甲说」有三种,说明炼丹运火程序,因此称为「月体纳甲说」。

第一种是六十卦纳甲说,将一个月分六十个昼夜,配以六个卦,每日早晚的用火。

第二种是八卦纳甲说,以月亮的盈亏说明一月之中的用火,以坎离两卦代表日月,以其余六卦代表月亮的盈亏过程,八卦又各配以天干地支。

第三种是十二消息卦说,十二消息卦是用十二个卦(复、临、泰、大杜、夬、乾、姤、遁、否、观、剥、坤)表示阴阳二气的消长。

《参同契》用这十二个卦与天干十二律相匹配,说明一个月或一年的用火程序;又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说明铅汞加温起反应,转化为金丹的过程。

阴阳五行说为汉代思想的主干,所以在《参同契》可以看到道教产生的背景,同时看到道教阴阳五行说和儒学的成分。

2、《太平经》:

此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太平经》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汉;《汉书》记载西汉成帝时,曾有齐人甘忠可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太平经》产生於东汉安帝、顺帝时,出自于吉等人,后於桓帝时由襄楷进献给朝廷;原经本有一百七十卷,但今现存於《道藏》中只有五十七卷。

《太平经》的宗旨,为兴国广嗣之术,是讲「气」以养长生,则为生命存在和长生方法。《太平经钞‧癸部》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共一位,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于天,精者受于地,气者受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说明「精气神」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太平经钞‧壬部》说:「人有一身,与精神相合配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相合则为一,可以长存也。」

历史上的「精气神」,在《太平经》已经有新的发展,则「精气神」的性质,与人的行为和人的身体有密切关系。但「精神」有善恶、吉凶,人身的精神亦然;因为精神的性质决定人行为的善恶,故有关性与命的关系甚大。又人行为的性质也可以使相应性质的精神进入身体,并精神可以出入人身,更赋予精神以人格神的特徵,在人格神的精神中表现。

其实人之身体中有所谓「人身之神」、「司过神」和「五脏之神」。司过神曰「监察神」,为监察人行为过失的神;这种神在《太平经》叫做「六司命神」,证明人五脏之神,也有司过之功能(所谓「你知我知」之意)。

五脏之神「心、肝、脾、肺、肾」,在《太平经》相应为一种形神求长生的论述,所谓「精神出游,神随人意,诸神司过」,以此论述为根据;又括「守神」、「致神」、「还神」三种。守神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存守身中已有的精神,使不失去或游离身外。

二、守神可以防止凶神恶气在身中作乱。

「致神」是防止招致身外之精神来侵入居住人之身中。

「还神」的对象是本在身中却一时游离身外的精神,通过还神的办法,使它们返回人体与身形相合,以达到消除疾病和长生久视的目的。这种方法是重在「思」,在思神时,要把这些神像挂在静室中实行凝思,并要佩神符,及吞服丹书。

《太平经》中的「承负」,也是道教史上重要的观念,它给人们行为的后果作了解释;因为一个人行善反得恶果,行恶反得善果。这个问题,《太平经》认为是「承负」所引起的作用。「承负」说明人今生的遭遇是受前辈人行为的影响,今生的行为也会带给后辈人福祉;承者为前,负者为后。《解师策书诀》说:「承负是告诫人们要为后世人行善,免受承负之厄;本人能行善得道,也能免去承负之厄。」

3、《庄子》:

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庄周撰。又称《南华真经》,全书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阐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如“踵息”、“心斋”、“坐忘”、“缘督以为经”、“吹喣呼吸,吐故纳新”等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4、《列子》:

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列御寇撰。又称《冲虚至德真经》,全书八篇。以“至虚”、“终天”的思想家为本,其宗旨与《老子》、《庄子》相同。书中很多阐述与气功养生有关,为后世气功重视。

5、《阴符经》:

道教经典著作。传为黄帝撰。全称为《黄帝阴符经》一篇。该书自唐代李筌公开传播以来,就受到道教学者的重视,各以心得注解,今存四十余种注本。书中某些论述对气功养生有指导意义。

6、《黄庭经》:

道教气功经典著作。书分三种:《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中景经》,各一卷。《内景经》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外景经》成书于东晋年间,《中景经》约成书于南北朝间,是在“内”、“外”两经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而成。《黄庭经》提出的“三黄庭”、“三丹田”之说,渊源于《太平经》的“三元合一”论。黄庭即上丹田,于身指脑,为百神之主宰;中黄庭即中丹田,于身指心,为脏腑之根本;下黄庭即下丹田,于身指脐下关元穴,为阴阳之门户、精气之命脉。只要如法存想黄庭,养炼丹田,就能固精全气,长生久世。具体做法三经各有不同。

7、《抱朴子内篇》:

道教经典著作。二十卷。东晋·葛洪撰。次书包括道教理论、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内容,为道教集成之作。书中阐述了长生不老学说,提供了先秦以来各类内炼养生方法。其中有关气功的内容,集中地反映在《对俗》、《至理》、《释滞》、《杂应》、《地真》等篇章中。明代的刊本《抱朴子内篇》,末附《别旨》一卷,专述吐故导引,为气功专篇,极有参考价值。

8、《清静经》:

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经本着老子“清静无为”的宗旨,认为人能清静,即可得道,住世长年。而获得清静之法,唯有观空。

9、《了心经》:

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书中认为“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只有从澄心定神入手,修炼才能成功。

10、《天机经》:

道教经典著作。又名《阴符天机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经为阐发《阴符经》而作。

道教的经典以“三洞四辅”“十二部”为轮廓(基本经典)延伸出道教经典总集《道藏》!

道教的经典是庞大的,所以除了《道藏》之外还有一部分经书被收录在《藏外道书》之中!

《道藏》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40237htm

《藏外道书》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934868htm

无量寿福 欢迎正确了解道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