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起名: 姓 (邓) 性别(女) 出生阳历(2013年1月27号上午9点53分) 出生地(淄博周村)
公历:2013年1月27日9时53分(星期日)
农历:壬辰年腊月十六日巳时
春节:2月10日
天运五行:水
纳音:长流水 桑怀木 长流水 沙中土
八字:壬辰 癸丑 癸巳 丁巳
五行:水土 水土 水火 火火 (五行缺金木)
生肖:龙
周觅翠 周玉芷 周盈雪 周云露 周若彤 周安南 周婧儿 周青筠 周晓洁 周莉梦 周珊凤 周若敏 周丹珍 周听荷 周甜妮 周紫蓝 周江梅 周雁雪 周如雪 周茜熙 周妙松 周依薇 周漫华 周秋双 周醉珊 周甜妮 周醉波 周丽馨 周漫旋 周竹奇
目前的河北省冀州市
冀州
冀州
冀州乃九州之首
<<绎史黄帝纪>>:"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国"神农及以前辖有大九州----与神州等同的州,分别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咸州,扬州从<<山海经>>来看,大九州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和美洲为最多从考古发现来看,细石核的年代以华北最早,西伯利亚,日本,北美西部细石核绝对年代依次递减,是华北人迁移的路线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中国先民的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体现在文物,语言,民俗上,有领人信服的证据,只是多数次人对此缺乏专业知识,但不应妄称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国先民在太昊,神农时代向外迁移,其足迹达到世界许多地方也是事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天下,并不是事实中国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说法有人说赤县神州得名于炎帝神农<<山海经>>的<<五藏山经>>,<<海内经>>与神州的范围大致相当,<<海外经>>,<<大荒经>>远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当于大九州,其它地方谈到九州是赤县神州
<<禹贡>>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晋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这种分歧可能与"十二州"的合并有关后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贡>>九州为准
上古时代因地跨黄河,今辖区分属冀、兖二州。饶、昌、武城、武罗均系境内主要封邑方国。春秋时期多归晋 国。战国时代为燕、赵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钜鹿郡。汉代属冀州刺史部,先后设有广川国、信都国和安平国,今辖县市区多为此时建置。三国时系魏国冀州域,冀州治自邺始移信都,境内分属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晋代仍为冀州所辖。隋时,南部属冀州,北部属公元596年所置深州。唐代属河北道。宋初冀州属河北东路,深州属河北西路。元初,观州治所移至县城(今景县城),并于公元1265年复称景州。此后直至明、清,先后为中书省、京师、直隶省所辖,境内仍由冀、深、景三州分领。
冀州今天为河北省衡水地区冀州市(我的家乡)
河北省冀州市概况:
冀州市隶属河北省衡水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北距首都30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10公里,辖区总面积918平方公里,东与枣强县(衡水)为邻,南与南宫市、新河县(邢台)接壤,西与宁晋县(邢台)、辛集市(石家庄)相连,北隔衡水湖与桃城区(衡水)相望。辖11个乡镇,412个村,总人口37万人。全境东南部和西北部稍高,东北部较低,海拔高度为215至265米,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质地适中,土层深厚。市区北郊有北方稀有的平原淡水湖,总面积75平方公里,已被河北省批准为省级湿地保护区。冀州市处于北半球暖温带地区,大陆季风气候特点显著,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寒旱同期,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宜于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27℃,最冷月为一月份,平均气温-42℃,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71℃,年降水量平均5103毫米,历年平均光照时数为25712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92天。
自然环境
[土地资源]冀州是古黄河、漳河、滹沱河等水流冲积而成的低洼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质地比较适中。沙壤质和轻壤质土壤占总土种的853%,是粮食、棉花生长发育较理想的土壤,中壤质土壤占总土种的147%,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耕地面积较大,土壤类型较多,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地势平坦,有利于提高农田基本建设和机械化水平。部分土壤土体结构不良,母质含盐碱量较高。
行政区划
冀州市辖7个镇、4个乡:冀州镇、魏屯镇、官道李镇、南午村镇、周村镇、码头李镇、西王镇、门庄乡、徐家庄乡、北漳淮乡、小寨乡。
[气候]冀州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大陆季风气候显著,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寒旱同期,雨热同季,光热资源比较丰富。气候资源有利于作物生长,但由于大陆季风气候影响,大风低温干旱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
[水资源]冀州市因受西部太行山影响,大陆性气候明显,属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境内地上水资源主要由大气降水,外来客水,石津渠水三部分组成。地表水产生多集中在7月下旬、8月上旬。每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为23万立方米,分布均衡。地下水从上到下分为浅水层、咸水、深层淡水三种。冀州市地表水可利用水资源为5243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资源为700万立方米,合计为5943万立方米。水资源属于比较缺乏状态,解决水资源不足的着眼点在于:科学用水,节约用水;拦洪蓄水,引客水;待大型跨流域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之后,水资源缺乏问题可以得到彻底解决。
[地热资源]冀州市有四处地势异常地段,均与断层构造,基岩形态有密切关系,多分布于凸起上。1徐庄、堤里王一带,适于利用松散盖层中的中低温热水。2傅官至衡水北沼一带,松散盖层可得中低温水,基岩中可得岩溶裂隙高温热水,矿化度低,水量大,水头高。3西王庄、门庄一带,松散盖层可得中低温热水。4李瓦窑至枣强张秀屯一带,松散盖层中可得中低温热水,基岩中可得中高温热水。
冀州市之名渊源于古冀州。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划华夏为“九州”,冀为“九州之首”。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于此置信都县和信都郡,隶冀州。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冀州州治移至信都,安平郡亦治信都,信都成为州、郡、县三级治所,从此冀州与今冀州市开始联系起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信都县,归冀州直辖,属真定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冀州为冀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冀县改属冀南区五专区。1946年2月,正式命名“冀县人民政府”。1993年9月22日,冀县撤县建市,定名为冀州市。
冀州的历史沿革
冀州历史悠久,它的历史变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依据历史资料分上古冀州、信都冀州、直隶冀州、近现代冀州四个时段,对冀州的历史沿革作概略介绍,为了解冀州历史文化提供参考。
一、上古冀州
九州的说法, 名称不一, 在《禹贡》、《尔雅》、《周礼》等多部古籍记载中,有夏制、殷制、周制三种说法:
一、《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
二、《尔雅·释地》中所载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徐、幽、营、荆,相对于《尚书·禹贡》的说法,增加了幽州和营州,而没有了青州和梁州;
三、《周礼·职方》记载的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幽、并、青、荆,相对于《尚书·禹贡》的说法,增加了幽州和并州,而没有了徐州和梁州。另外《尚书·尧典》还有十二州的记载,称虞舜曾就禹所划的九州,又划出幽、并、营三州,合为十二州。无论是哪种说法,冀州都在其内,且列首位,可见冀州在上古时期的影响。
夏、商、周 上古三代的九州,影响深远,凝结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情结。据传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和商朝 (约前16世纪-前1066年) 及西周(约前1066年-前771年)均沿袭了上古九州的划分。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北方戎狄纵横河北,现冀州市境曾属白狄的鲜虞国。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现冀州市境为晋国的东阳地区。战国时期,公元前295年,现冀州市境改属赵国。
先秦时期,州只是传说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单位是从汉代开始的。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两级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现冀州市境属巨鹿郡。
二、信都冀州
西汉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设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所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信都冀州”。
西汉 西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县两级制;后改为州、郡(国)、县三级制。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设置信都郡(地区级),治所设在信都,即现在冀州市的旧城。信都郡下设信都县等诸县,其中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旧城) 、 扶柳县(今小寨乡扶柳城一带)、昌成县(今码头李镇南顾城村一带)、辟阳县(今安兴村一带)。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冀州市旧城。
高后六年(前182年),高后封赵王张耳之孙(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之子)张侈为信都侯,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市旧城),所辖区域没有变化。在现冀州市境内仍设置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封自己的八儿子彭祖在信都为广川王,改信都国为广川国。广川国的治所、所辖区域和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四县都没有变化。
武帝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设州,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将全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也称刺史部。当时,州作为监察机构巡行,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辖魏、清河、巨鹿、常山四郡和广川、赵、广平、河间、中山、真定六国(郡、国属于地区级)。广川国治所在信都(现在的冀州旧城),领县十七,即信都、辟阳、扶柳、昌成、下博、桃、观津、东乡、 、历、高堤、平堤、武邑、广川、南宫、东昌、西梁。在现冀州市境内仍设置四个县, 即: 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广川国改称信都国。信都国仍属于冀州,信都国所辖区域与原广川国相比没有变化,且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四县也没有变动,信都国和信都县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新朝 行政区划与西汉相同,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公元9年把信都国改称新博,把信都县改称新博亭,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旧城)。新博仍属冀州,在现冀州市境内设置四个县,即: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乐信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和新博亭(今冀州市旧城)。
东汉 东汉王朝,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东汉初,州仍没有固定治所,东汉后期,州的治所才开始固定下来。
建武元年(2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东汉初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设信都、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渤海、魏九个郡(国)。信都郡(相当于现在的地区级)领信都、阜城、扶柳、南宫、经、武邑、观津、堂阳、武遂、下博、饶阳、安平、深泽十三个县。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在的冀州市境内设置三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
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儿子刘党为乐成王,改信都郡为乐成国。乐成国仍属于冀州,乐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在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三个县: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没有变动。
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安平国仍属于冀州,安平国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三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把原辟阳县并入了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延光年间,州的治所开始固定下来,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县北),冀州的下辖区域没有变化。
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将安平国改为安平郡。安平郡仍属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三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中平年间,冀州州治迁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 三国 冀州属曹魏,魏国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
黄初二年(221年),魏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曹丕将冀州的治所从邺迁到了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冀州下辖安平、赵国、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乐陵等十三个郡(国)。安平郡下设信都等诸县,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设了三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信都成为州、郡、县三级行政中心,从此冀州的名称与今天冀州市的属地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晋朝 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安平郡改为安平国。冀州下辖包括安平国在内的诸郡、国(地区级),冀州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安平国下辖信都、下博、广宗、经、观津、武邑、武遂、扶柳八县,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设两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和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
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国改为长乐国。长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辖区和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两个县都没有变化。
晋惠帝之后(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鲜卑、氐族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和后燕,随所属国家的变换,冀州的治所经常变动。后赵时期,将州治自信都迁至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前燕鲜卑族慕容俊将冀州治所迁于房子,前秦时将冀州州治迁于邺,后又将冀州治所迁至信都,至后燕慕容垂沿袭下来。
南北朝 冀州先后属北魏、北齐、北周,三代均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北魏时(396年)将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冀州辖长乐、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长乐郡(相当于今地区级)下辖信都、扶柳、堂阳、枣强、索芦、广川、南宫、下博等八县,长乐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治所在冀州旧城。信都为州、郡、县三级治所。北齐、北周两时期全国的州、郡、县的划分没有变化。
隋朝 前两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掉郡一级,实行州、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冀州等诸州(地区级),冀州下辖十二个县,即信都、堂阳、衡水、枣强、武邑、 、南宫、武强、鹿城、下博、阜城、斌强。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只设信都一县。开皇六年分信都县,设置长乐县(今冀州市旧城);开皇十六年分长乐县,设置泽城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行郡、县两级制,冀州改为信都郡,辖域未变,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同时,信都县和泽城县均并入长乐县。
唐朝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初分天下为河北道等十道(省级),河北道下辖冀州等诸州。冀州(曾改称魏州或信都郡)下辖信都、堂阳、南宫、枣强、武邑、衡水、 阜城、 、武强九县(后改辖六县),州治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只设信都一县(今冀州市旧城)。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冀州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咸亨三年(672年)复名冀州。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 改为信都郡。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罢郡复为冀州,所领县由九个改为六个,即信都、南宫、堂阳、枣强、武邑、衡水等六县。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改信都县为尧都县。
五代(梁、唐、晋、汉、周) 各朝均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将辖域分为河北道等诸道(省级),河北道下辖冀州等诸州,冀州(地区级)下辖信都等诸县,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 。 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今冀州市旧城)。五代时,冀州多战事,“梁兵取冀州,李克用救之。契丹攻冀州,周兵拒之。自唐末乱离,群豪竟起,兵连祸连,血战数年”。
宋朝 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分天下为河北东路等十五路(省级),河北东路下辖冀州等诸州(地区级),冀州下辖信都、南宫、枣强、武邑、 、衡水、阜城七县,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归属金国。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仍设置冀州(地区级,也称安武军)。冀州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冀州属河间府(省级与地区级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隶河北东路(省级)。贞佑元年(1213年)蒙古兵攻占冀州。
三、直隶冀州
元、明、清三代,冀州作为陪辅京都的“畿内巨州”,一直为路(元)、府(明)、布政司(清)直辖,故称之为“直隶冀州”。
元朝 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将全国分为真定路等诸路(省级),冀州(地区级)直属真定路(跨过了府一级) , 隶属燕南河北道(省级)。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冀州下辖信都、南宫、新河、枣强、武邑五县。现冀州境内只设信都一县。
明朝 实行府、州、县三级制。将全国分为真定府等诸府(省级),冀州(地区级)属真定府。冀州下辖枣强、武邑、南宫、新河四县(洪武二年,即1369年,废除信都县,归冀州直辖),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直属冀州。
清朝 实行府、州、县三级制。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为直隶州,直属朝延布政司所辖。冀州下辖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等五县,州治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直属冀州。
四、近现代冀州
民国三年(1914年)裁撤直隶州冀州,设立冀县,属直隶省的冀南道(地区级),第二年改属大名道(地区级)。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一级,冀县隶属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南宫行政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15日,冀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冀县设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9日,日军侵占冀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民国冀县政府自行消亡。
1941年8月15日,冀县属中国***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区十四专区。1942年“四·二九”后,归冀南六分区领导。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冀县改属冀南区五专区。1946年2月,各边区及交叉村分归原属,恢复旧县治,冀南行署正式命名“冀县人民政府”,并归五专署领导。
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冀县属华北行政区冀南五专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11月7日,冀县改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12月20日,撤销冀县并入衡水县(亦属石家庄专区)。1961年7月9日,衡水大县分开,冀县、枣强划出,合为冀县。1962年1月1日析冀县为冀县、枣强两县,冀县仍为原建制。同年6月27日复置衡水专区,冀县仍属衡水专区。 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冀县依然属之。 1993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冀县撤县建市(县级市)。1996年7月10日,衡水地区改为地级衡水市,冀州市依然属衡水市至今。
冀州历史名人
在冀州漫长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名彪史册的杰出人物,其中既有帝王官吏,又有文人学者,还有武术名家等等,所有这些人都从不同的方面为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为后世所敬仰。现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将历史上冀州籍的部分杰出人物概括介绍如下:
一、帝王官吏
1、邳 彤
刘秀到洛阳后拜邳彤太常之职,后又改任左曹侍中,专侍于皇帝左右。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在南宫云台绘制了二十八位开国功臣的画像,称“云台二十八将”,邳彤为二十八将之一。
据史料载,邳彤在平定王郎后曾任曲阳郡太守。他在任期间为官清正,而且精通药理和医术,重视药业,受到当地人民赞颂。传说邳彤医术精湛,经常扮作串乡医生给人治病,疗效颇佳,被称为“神医”。邳彤死后葬于祁州(今安国县)南关,墓地修造“邳王庙”作为祭所。宋朝时祁州人将邳彤尊为“药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祁州建立“药王庙”。清朝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又特为“药王庙”书匾。
2、冯 跋、冯 弘
冯跋(?-431),字文起,东晋十六国时北燕国君,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祖父冯和在西晋永嘉之乱时,为避战乱迁居上党(今陕西长子县)。父冯安曾任西燕国的将军,西燕败亡后,冯安全家迁居和龙(今辽宁朝阳市),成为鲜卑化汉人。
冯跋少年时就很有志向,性情豪放。后燕慕容宝时任中卫将军,慕容熙即位后,冯跋任卫中郎将。慕容熙昏庸暴虐,赋税很重,人民痛苦不堪,怨恨四起。冯跋寻机杀了慕容熙,立慕容宝的义子高云为主,冯跋被封为侍中、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司、武邑公。公元409年,燕王高云被部下所杀,冯跋平定事变,被众将推举为王,年号“太平”,国仍称燕(史称北燕)。
冯跋在位时历意农桑,勤心政事,为巩固统治和发展生产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苛政,惩贪赇(qiu,意为贿赂)”,他要求各级官吏施仁政、惠民众,并严惩贪官,使“上下肃然,请赂路绝”。“省徭赋,课农桑”,他省徭役薄赋税,选拔官吏时细询励农方略,“劝农课桑”蔚然成风,农业发展很快。“重孝悌,建太学”,他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奖励孝贤,并在各处营建太学,教育子民。冯跋在位22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发展。
公元431年,冯跋得重病,诸子和其弟争王,互相残杀,跋惊吓致死。
冯弘,字文通,冯跋之弟,北燕国君。冯跋在位时,冯弘被封为中山公。冯跋死后,冯弘杀死冯跋的儿子冯翼,自立为北燕国君,年号“太兴”,在位六年。公元437年,魏攻打北燕兵临城下,冯弘被迫逃往高丽(今朝鲜),两年后被高丽王所杀。
3、冯 太 后
冯太后(441-490),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北燕国君冯弘的孙女,杰出的女改革家。其祖父冯弘兵败逃往高丽后,其父冯朗和其叔冯邈(miao)降魏。冯朗在北魏官至秦、雍(今陕西境内)二州刺史,受封西郡公,后获罪被杀,冯氏被送进宫里,靠姑母(北魏国君拓跋焘的左昭仪)抚养。她自幼聪明好学,在姑母的教育下,不仅精通文字,而且见识日广。
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汝登基,11岁的冯氏被选为贵人,公元456年被封为皇后。公元465年,26岁的文成帝去世,献文帝拓跋弘(李夫人生)即位,冯氏被尊为皇太后。当时献文帝才12岁,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丞相乙浑专权,阴谋倾覆帝室。冯太后和汉族大臣密定大计,突然捕杀乙浑,然后临朝听政。公元467年,太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停止临朝听政,转而抚养皇孙,由14岁的献文帝亲政。公元471年,18岁的献文帝拓跋弘将皇位禅让于4岁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冯氏遂受封为太皇太后。拓跋弘成为太上皇,但仍参与朝政。公元476年,太上皇拓跋弘暴死,史载:“显祖(即献文帝拓跋弘)暴崩,时言太后所为也”。冯氏开始第二次临朝听政,直到公元490年病死为止。
冯太后再度临朝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改革。如:提倡汉化,修孔子庙,提倡儒家思想;建立学校,大兴教育;严禁鲜卑族同姓结婚;革除鲜卑族信奉巫术的风习;实行均田制,把因战争荒芜了土地分给有力耕耘的丁壮,收缴租税以利国家;建立户籍制与俸禄制等。经过冯太后所主持的一系列改革,使北魏王朝摆脱混乱局面,抑制了豪强的掠夺行为,使国家日趋安定,北魏逐渐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过渡,为孝文帝亲政后更大规模地推行汉化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太后严于执法,有两个亲王因贪赃枉法受到检举,许多王公大臣为之说情,冯太后依据朝规,将这两名亲王削去封爵,终身监禁。冯太后生活朴素,穿的衣服都是素色绸帛,吃饭用的桌子仅一尺见方,饭菜数量也比其他皇帝和皇后少得多。她生前还写下遗嘱,规定坟墓长三十步,葬室长宽一丈,用普通棺椁,不用殉葬器物。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年仅49岁,谥“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对推动北魏封建化和汉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冯 熙
冯熙(-495),字晋昌,长乐信都(今冀州市岳良村)人,冯太后之兄,其父冯朗投降北魏,后获罪被杀。冯朗被杀后,冯熙由其母携带逃到羌氐中抚育,学到一身好武艺。后来到长安从师,学习《孝经》、《论语》和阴阳兵法。
冯太后入宫后,使人访知冯熙所在,将其接至宫中,封为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后出任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孝文帝时,出任洛州刺史、侍中太师。他的三个女儿皆嫁于孝文帝,两个封为皇后(废皇后、幽皇后),一个封为左昭仪。冯熙长子冯诞又娶孝文帝的妹妹长乐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大将军、南平王。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冯熙病死,追赠大司马、太尉、冀州刺史备九锡,孝文帝为其作墓志铭,以示哀悼。
5、尚 义
尚义,明代冀州(今冀州市)人,为官清廉,被称作“布袍令”。尚义永乐三年考中举人,曾任延安县令。当时延安县土地荒芜,人民贫困。尚义在任期间,带领全县人民开垦荒地,发展
人口:约19万人
人口密度:84人/km2
县人民政府驻祁山镇,邮编:245600。代码:341024。区号:0559。拼音:Qimen Xian
祁门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建县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全县国土面积2257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95万亩,茶园16万亩,水田112万亩(农民人均山场近20亩、茶园1亩、水田07亩)。现辖7镇11乡,152个村,1039个村民组,总人口187万(其中农业人口148万)。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578%(比1992年提高了448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拥有林地1996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843%,活立木蓄积量9276万立方米,是省重点林业大县。祁门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是“中国红茶之乡”。
祁门县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全省双拥工作先进县”等多项殊荣。
200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6亿元,同比增长13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8亿元,实绩增长156%;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5亿元大关;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亿元,同比增长14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5885元,同比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58:365:477。
行政地理
政区位置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南端,东北与黟县接壤,东南与休宁县为邻,西北连石台、东至县,西南与江西省毗邻。距黄山市府69公里。
政区沿革 祁门县原为歙州黟县和饶州鄱阳二县地。唐武德五年(627年),析鄱阳县地置新平县,后改新昌,天宝元年(724年)又改浮梁县。永泰元年(765 年),方清起义,于黟县西乡赤山镇设阊门县。永泰二年(766年),析黟县和浮梁县地,置祁门县。唐属歙州,宋属徽州,元属徽州路,明清时属徽州府。民国初年直属安徽省,解放后隶属徽州专区,今属黄山市。
政区划分 全县辖7镇、18乡,152个行政村,5个社区。 祁门县辖7个镇、11个乡:祁山镇、小路口镇、金字牌镇、平里镇、历口镇、闪里镇、安凌镇、大坦乡、凫峰乡、柏溪乡、塔坊乡、祁红乡、溶口乡、芦溪乡、渚口乡、古溪乡、新安乡、箬坑乡。
政区人口面积 全县共有人口1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人。全县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其中: 祁山镇 33945 小路口镇 6123 金字牌镇 6723 平里镇 6914 历口镇 8906 闪里镇 8605 安凌镇 4578 大坦乡 4068 胥岭乡 5288 灯塔乡 3878 乔山乡 3677 凫峰乡 9005 横联乡 4838 柏溪乡 4639 塔坊乡 7663 祁红乡 5312 溶口乡 4753 芦溪乡 5521 渚口乡 6514 彭龙乡 4823 古溪乡 5576 新安乡 6822 箬坑乡 6426 赤岭乡 4355 雷湖乡 4453
政区自然特征 全县南北长748公里,东西宽599公里,呈枫叶形状。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呈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和狭窄的河谷平畈相交织的特征,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728米。最低处倒湖,海拔只有79米,相对高差1649米。主要河流有阊江、秋蒲河、新安江、青弋江四大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降水量17814毫米。
政区资源特点 祁门是安徽省的重点林区,拥有林地17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农副土特产丰富,林副产品松脂和香菇为安徽省之冠。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红茶之乡”,“祁门红茶”被誉为“群芳最”、“茶中英豪”,曾两度荣获国际金奖。近几年,积极开发名优绿茶,95年创制的“黄山翠兰”牌绿茶荣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县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铜、锌、锰等稀有金属矿藏,水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可观,水能量为 131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有35万千瓦。
人民生活 2003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75亿元,工农业产值6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21亿元,农业总产值249亿元。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96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5元。2003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12:358:430。
经济发展
工业 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初步形成了以机电、电子、陶瓷、林产加工、茶叶、化工、建材、医药等为主要支柱的工业体系。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朝阳、绿洲)。
农业 祁门山多地少,是全省林业、茶业重点县。现有耕地1249万亩,人均耕地067亩。茶园面积15万亩。农业生产粮、林、茶、菌并举,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材12万立方米,所产“祁门红茶”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茶叶年总产量3000多吨。祁门是全省菌业大县,食用菌生产达420万棒。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山山华集团,是安徽省首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食用菌产业化经营中,率先在全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宝贵经验。
财税金融 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076亿元,地方税收2490万元,国家税收2047万元。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200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4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69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22亿元,同比增长28%,相当于GDP的27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8亿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505亿元。2003年,累计吸收投资总额359亿元,其中外资2476万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 到2003年底,非公有制经济注册7289家,固定资产362亿元,完成产值353亿元,上缴税金2729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
交通通讯 全县交通便捷,皖赣铁路和省道慈张线、大青线横贯全境,直通南京、上海、杭州、南昌、厦门、广东等大中城市,距黄山机场仅60公里。慈张公路祁门西线经改造拓宽,路面平整且直。全县通讯条件良好,通讯网络畅通国内外,现有程控电话容量约3万门,全部实现全国联网和国内外长途直拨,同时还开设了各种邮讯服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覆盖全县,手机用户达2万多户,宽带网络等现代化通信网络已形成。
城乡建设 实施“东扩西进”战略,完成旧城改造11万平方米,新建城区35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2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3542平方米。小集镇建设中,边贸型的闪里铜锣湾、工业型的平里镇、旅贸型的赤岭乡等一批中心集镇建设各有特色。
水利电力 全县电力充足,拥有110千伏变电站一座、35千伏变电站两座,小水电装机容量10456千瓦,装机容量4000KW湘溪岭水电站已经建成。近两年,通过招商引资,又有主木电站、朱村电站、周村电站、倒湖电站等小水电正在开发建设。供电量不但有保障,而且还可向华东电网输送富余电力。文化教育 现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乡乡开通了有线电视。有县级电视台一座、县级广播电台一座。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56所,在校学生49408人,小学入学率达9993%,初中入学率达9794%,“两基”巩固率达9894 %,2003年高考录取360人,录取率达673%。祁门一中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已通过专家初评。
文化体育
体育卫生 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县级综合体育馆,先后承办了全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武术馆校散打比赛等多项省级赛事。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3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0人,每万人拥有病床306张,城乡医院配备合理,城区的人民医院、中医院都是二甲医院,医疗技术先进,医疗设备齐全。
科技普及 现有各类科技人员 3028人,其中高级职称106人,中级职称2574人。到2003年底,共建立民办科研开发机构8个,实施科技项目89项,开发科技新产品48项,申请专利23项,有87项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奖励,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8%。2000年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2002年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环境绿化 空气达国家一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95%以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城区绿化面积达50万平方米,城镇绿化率达25%。1998年以来,全县共植树17083万株,不含义务劳动折成当量株16317万株;绿化荒山133万亩,不含退耕还林中坡耕地还林678107亩。1997年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绿化百佳县”称号。2001年由全国绿化委、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称号。
保障保险 “三条保障线”衔接顺利,养老金、失业金100%社会化发放,享受低保的城市困难居民达到1344户3221人。全县有社会福利机构11家,固定资产总值550万元,职工总数22人。保险业务已有寿险、财险等230多个险种,承保金额近3亿元,综合赔付率为79%。
特色产业 初步形成以林、茶、菌、药、瓷、机电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旅游产业迅速兴起,全年旅游接待量达184万人次,旅游经济直接收入5403万元。
历史人文
人文自然景观 祁门历史文化恢弘,属徽文化一脉,有风格独具的古建筑“曾国藩行辕”、“贞一堂”、“一府六县”等。县西闪里片有全国罕见的江南古戏台群,还有“双桥映月”之誉的平政、仁济双桥。民间艺术自古以来丰富多彩,郑之珍的“目连戏”、江南采茶戏、黄梅戏、扑蝶舞、嬉灯等闻名中外。祁门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群峰竞秀,沟壑纵横,远眺恰如一条牯牛横卧顶峰,奇松、怪石、飞瀑、云海和佛光称之为牯牛降风光之五绝,被誉为“动植物天然宝库”和“未被开发的黄山”、“亚热带边缘的绿色自然博物馆”、“珍稀物种的天然基因库”,2004年2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地质公园”。近年来,又相继开发了九龙池、龙池坡、橹溪湾(滩下)等多处景点,“绿色、生态、古朴、原始”已成为旅游特色品牌。
县树樟树 樟树为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其木理多文章,故谓之樟”。由于它有丰富芳香油,木气特香,由此又得香樟、芳樟之名。樟树四季常青,干形圆浑,枝稠叶密,姿态雄伟,深受人们喜爱,古代文人墨客吟咏很多,白居易诗云:“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且樟树木纹美观,故以文喻樟,雅韵悠远而明其理;以樟喻文,才高意深而耀其纹。樟树名称之博雅,也是中华文化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和通俗表达。樟树枝梢春季发叶,嫩绿新红,艳丽多彩;盛夏酷暑,浓荫郁闭,清凉宜人;冬季亦不落叶,顶风傲雪,青翠不凋,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且全身都是宝,为珍贵用材和特种经济树种,樟树材质上乘,具有香气,能避虫蛀,有“南国佳木”之誉。其根、干、枝、叶、果实都能用来提取樟脑和樟油,可作多种医药和化工原料。樟叶能灭菌杀虫,净化空气,樟籽入药有解酒醉之功。樟树根深叶茂,树体高大挺拔,生长较快,寿命长达数百年。在祁门农村有零星栽植“村前樟”的传统习惯,因而境内古樟众多,是安徽古樟最多的县,全县树龄在5百年以上的古樟就有10多棵,数人合抱的大樟树亦很常见,棵棵雄伟壮丽,生机盎然。它们或立于村头,或立于村中,或单株独生,或混生于风水林中,将村庄点缀成一幅幅怡静的田园风景画。
县花桂花 桂花在我国已有2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地理古籍《山海经》中就有“招摇之山,其上多桂”的记载。桂花属木犀植物,全世界约有40余种,而我国就有25种。通常分为金桂、银桂、丹桂、月桂、四季桂,花有金**、白色、橙红色、淡**几种。终年常绿,树冠圆长,不但适合于盆栽,也是名贵的园林观赏花木。开花时节,“碧绿之中万点金”,浓香四溢,远飘数里。虽不艳丽,但却“独占三秋压众芳”,“枝头万点妆金蕊,十里清香,十里清香,解引幽人雅思长”,桂花被当成心灵美好、情爱与友谊的象征。桂花浓香扑鼻,经浸制提取而成的桂花浸膏,是配制香精的原料,也是熏制花茶的好材料。桂花具有化痰、散瘀之效,桂花露可疏肝、理气、醒脾、开胃,是理想的上等饮料。桂花经白糖腌制是食品的重要佐料,祁门人做冻米糖、芝麻糖时,喜加入桂花,别有一番清香。祁门境内,桂花树很多,其中不乏高大的古木,每到中秋,城乡丹桂遍地开,繁花堆簇,轻风吹拂,花香四溢,到处都象是浸在桂花蜜中。
县鸟画眉 画眉是我国著名的笼鸟之一,鸣声嘹亮,悦耳动听,能仿效很多鸟类的鸣声,深受人们喜爱。画眉又叫金画眉,鸟纲,雀形目,翁鸟科。它的上体为橄榄色,头和背部的羽毛带有涤褐色的轴纹,下体淡棕色,腹部中央灰色,有非常显眼的白色眼圈和眉纹,“画眉”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在祁门境内的深山、溪边、灌丛中到处可见到它的行踪。有时聚集小群活动,雄鸟好斗,常驱逐外鸟。雄鸟在繁殖期极善鸣啭,声音十分宏亮,尾音略似“如意如意”。画眉食性杂,在非繁殖季节以野果、草籽等为食。在4—7月间的繁殖季节嗜食昆虫,其中有很多是害虫,是自然界内保护农林的益鸟。
2021年4月,祁门县上榜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第78名。
2020年11月,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祁门县位列第48名。
2020年4月,祁门县上榜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县城名录。
2020年4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确定祁门县为第四批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3月,祁门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闽浙赣片区)。
2016年2月,祁门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朋友,山东面食的十大奇功,个个堪称经典!山东面食有十种不同的做法,我在这里介绍一下。
第一招,烙
代表作,山东煎饼,枣庄菜煎饼
山东煎饼
枣庄菜煎饼
第二招,烤
代表作,周村烧饼,济南油旋
周村烧饼
济南油旋
第三招,烧
代表作,莱芜烧饼,潍坊肉火烧
莱芜烧饼
潍坊肉火烧
第四招,煎
代表作,东营利津水煎包,烟台焖子,滨州锅子饼
东营利津水煎包
烟台焖子
滨州锅子饼
第五招,压
代表作,德州恩城签子馍馍
德州恩城签子馍馍
第六招,打
代表作,聊城呱嗒
聊城呱嗒
第七招,揉
代表作,胶东大饽饽
胶东大饽饽
第八招,摔
代表作,蓬莱小面
蓬莱小面
第九招,切
代表作,德州官津大柳面
德州官津大柳面
第十招,蒸
代表作,胶东大包
胶东大包
提到山东的面食样式还是挺多的,像比较有名的就有山东的煎饼卷大葱,绝对算得上山东地区最有特色的一道面食,也是山东人最爱吃的一个小吃,而且很多人到山东也都会尝尝当地的煎饼卷大葱。
还有济南的油旋烧饼也是当地的一道名吃,吃起来外酥里嫩,而且看起来金灿灿的,特别的有食欲,再有就是油旋烧饼要配上鸡丝馄饨或者山东的糁汤才好吃,有面还有汤,还有周村的芝麻烧饼,外面涂了满满的一层芝麻,吃起来特别的香。
还有山东地区的菜卷饼、胶东喜饼、景芝三页饼、日照渔家饼饼乐、馒头签子馒头也叫尖馍馍,还有胶东大饽饽、青岛大包子、利津水煎包、鲅鱼水饺、潍坊肉火烧、泰山驴肉火烧、面福山大面、蓬莱小面、胶东大虾面、胶东炸面鱼儿都是当地的特色面食。
1、馒头、饽饽。代表无疑是胶东饽饽了。从花饽饽各异的造型上,你会领略胶东巧媳妇有多巧。
济南的高庄馒头也是一股清流。
2、炉包、锅贴。
高密炉包,煎包的代表。
同类的,锅贴也算在这里吧。
3、单饼。 这个在潍坊地区常见,其他地方没大有,或者做法不一样。其实就是卷朝天锅的饼,薄、大、柔、韧,判定火候的,是一层匀净细密的黄褐色小碎花。昌乐的马宋饼、三页饼独树一帜。
4、火烧
关于火烧和烧饼,在山东是种好玩的存在。
差不多的东西,在济南,叫烧饼,在莱芜,叫莱芜烧饼,在潍坊叫潍坊火烧,而淄博的周村烧饼,则是这个:
说回到带馅的烧饼/火烧,除了颇负盛名的城隍庙肉火烧是用肉和大葱做馅,馅料还有素的、肉+菜的、面的等多种做法,素的又有豆腐素、土豆丝素、韭菜素、茄子素、卷心菜素……肉+菜,海带肉、芹菜肉、白菜肉、茴香肉……随便搭,面馅的可以做成椒盐的、麻酱的,以及杠杠硬的杠子头火烧。人民智慧真是无穷。
5、面条
每家都有妈妈牌手擀面,胶东妈妈,会放上海鲜、豆角调卤,内陆的妈妈会做西红柿鸡蛋面、麻汁凉面、芸豆焖面……同样的面条,因为做法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味道。
数得着的还有潍坊鸡鸭和乐,其实就是特粗体面条啊~~
6、油旋
济南的特色小吃,精巧美腻,小小的饼子,费劲不少,口感香脆,回味悠长。
7、锅饼/烤排
厚而大!这是锅饼最突出的视觉特点,瓤劲道,皮脆硬,表皮撒上芝麻烤熟,整个饼都变成香的了。
同类差不多的还有烤排。 口感比起锅饼要更软更酥脆,常见甜的咸的两种口味。
9、 水饺/包子
全国都吃,但是山东人特会吃,墨鱼、豆腐香菜、鲅鱼、黄花鱼、西红柿鸡蛋、茴香苗肉……一张饺子皮一张包子皮,能包容的一切,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10、 煎饼
这个快要跟外地对山东人的误解划等号了。好吧宝宝们,我们山东人,家家户户天天年年都吃煎饼卷大葱,你信吗……
山东煎饼、
枣庄菜煎饼、周村烧饼、济南油旋、
胶东大饽饽
蓬莱小面
德州恩城签子馍馍
烟台焖子
胶东大蒸包
利津水煎包
山东面食可谓种类繁多,而且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作为山东人,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比较了解的山东面食-潍坊火烧。
我是潍坊人,潍坊火烧闻名天下。地道的潍坊人最喜欢的早餐就是用吸油纸拿上两三个刚出来的火烧,在来一碗豆腐脑,别提有多美了。
山东煎饼、枣庄菜煎饼、周村烧饼、济南油旋、莱芜烧饼、潍坊肉火烧、东营利津水煎包、烟台焖子、滨州锅子饼、德州恩城签子馍馍、聊城呱嗒、胶东大饽饽、蓬莱小面、德州官津大柳面、胶东大包
临清什香面
临清什香面”的前身,即《金瓶梅》小说中提到的“温面”。据传,乾隆帝下江南途径临清,游历龙山、凤凰岭后,偶感风寒,不思饮食,地方随侍官员灵机一动,命大厨用手擀面配以十余种时鲜蔬菜和本地所产酱菜为菜码,及肉卤、素卤进献。乾隆帝见后,食欲大增,甚悦,遂赐名“什香面”。 相传至今,“什香面”已成为临清最具运河文化特色的 美食 之一。
如今,“临清什香面”是临清宾馆厨师团队以“传承运河文化、缔造现代 美食 ”为己任,博览传统饮食文化古籍,遍访餐饮界资深人士,深挖临清地方传统饮食文化精髓,通过几十年的潜心研制、提炼精髓,以“温面”为基础,结合民间“小吃捞面”进行综合改进、演变创新而来,充分满足了现代人们对 健康 饮食的不懈追求。
“临清什香面”制作技艺于2016年3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还相继被山东省 旅游 局、山东省 旅游 饭店协会、山东省烹饪协会分别授予“到山东不可不吃的百种 美食 ”、“山东金牌 旅游 小吃”、“山东名小吃”等荣誉称号。
说到山西大家肯定想到的就是山西老陈醋,刀削面,是的这两个都是代表了山西。其实山西还有很多很多的面食,面食是山西的文化,比如说有莜面、·糕面,豆面等等。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山西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接下来就让喵喵与淼淼带大家一起品尝下山西面食吧~
山西面食1:刀削面
首先要说的就是山西最出名的刀削面,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
山西的刀削面有很多种吃法,其实是调料(俗称“浇头“或者”调)比较多啦,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菇木耳鸡蛋打卤等等很多花样。
吃的时候配上应时鲜菜,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蒜末、辣椒油,再来点老陈醋可,呲溜一口,十分美味。
山西面食2:剪刀面
剪刀面又名剪鱼子,因为制面工具是剪刀而出名。
剪出来的面条形状酷似一条鱼所以起名为剪刀鱼,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可以来一份剪刀面,形状可爱味道可口价格可亲。
山西面食3:包皮面
山西包皮面又称夹心面。
相传古代晋中有位婆婆在家务活上经常给儿媳妇出难题,一天她让儿媳妇用白面和豆面擀面条,条件是不能将两种面事先和匀,而在吃的时候要有均匀感。这位聪明的媳妇并没有被婆婆的题目难住,做成了两种面粉组成的包皮面,而且味道还非常好,所以包皮面就因为这个巧媳妇这么流传下来了
吃的时候搭配香菜酸汤、葱丝,辣椒油,少许陈醋,调拌一下味道好极啦。
山西面食之4:莜面饺子
莜面饺子的和咱们平时家里吃的饺子形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饺子皮是莜面而制成。
莜面是莜麦面磨成的面粉,属于燕麦的一种,其营养丰富,蛋白质量最高,含人体必须的8中氨基酸,组成比较平稳。最重要的是含糖量较少,是糖尿病人的最佳食品。家里有糖尿病人的可以多备点莜面,不单单做饺子做面条做面汤都是极好的。
山西面食5:揪片
揪面片又名掐疙瘩,是晋中明间传出的一种家常面,也是山西面食中做法最为简单的。
将和好的面放入盆中,醒好后将面擀开切成条状,一片片揪在锅中烧开,盛出来放在自己的碗里,加酱油、醋、香油、盐、味精、最后再放一些葱花就可以了。
如果配上一头大蒜,冬天最合适,吃上一碗就会满头大汗。
山西面食6:剔尖
剔尖又名拨鱼,是“八姑”演变而成,做法同“八姑”大致相同。
剔尖面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好几种臊子,而且和别的面不同,热爱 美食 的同志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加入自己的臊子,端起碗开吃啦。
山西面食7:猫耳朵
猫耳朵有一个传说,在介休人订婚时,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让姑爷听话。
将和好的面揪成一个个小团放在面板上,用手指往前按压,就可以形成一个个小小的猫耳朵,煮好后将做好的臊子浇在上面,或者可以煮熟后捞出来搭配自己喜欢吃的菜油炒一番就可以吃了,油炸起来味道也很好吃,零食的猫耳朵就是油炸的这个猫耳朵。
山西面食8:饸饹
饸饹,古称“河漏”,是咱们北方的一种古老而别具风味的传统汤食面点,特别是山西人喜爱吃。
在山西有专门压饸饹的工具,称为“饸饹床”,小的不到二尺,大的可以横跨铁锅。饸饹面主要是吃法多:酸汤饸饹、荞面饸饹面、菠菜饸饹面、玉米面饸饹、牛肉饸饹面、羊肉饸饹面等等等,有这么多奇特的做法和众多的吃法,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口味。
山西面食9:栲(kao)栳栳
栲(kao)栳栳又名莜面窝窝,是山西高寒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因为形状像“笆斗”,名间叫”栳栳“。
用莜面精工细作,吃的时候要烧臊也就是浇头,一定要吃肉浇头才会好吃,起锅烧油放花、桂皮炸出香味捞出,在投入葱姜蒜煸炒出香味,放入肉末炒至八成熟,投入酱油,盐,辣椒末,胡椒粉至羊肉酥烂就可以出锅了,香喷喷的羊肉浇头栲栳栳就可以入口了~
山西面食10:百花稍梅
百花稍梅其实就是山西的烧麦啦,名字取自是顶端蓬松术折如花的形状。
用汤面皮裹馅,上蒸笼的做成的面食,类似于小笼包子,但形状要比小笼包子更美观,味道也比小笼包子更有特色,不油不腻,甚是美味。
山西面食11:油糕
山西油糕又名炸糕、年糕、枣糕,是晋陕甘宁一带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
味道清香细腻、香甜可口。喜欢甜口的小伙伴可以尝尝,看了那么多闲口的面食,这个可以作为调剂的甜品。
山西面食12:铁锅焖面
铁锅焖面是山西,内蒙等地的传统面食的革新性产品,其加工工艺就是-焖。
将豆角,五花肉,五花肉煸炒至吐油,变色,放入切好的蒜末、葱花、姜末,翻炒出香味,放入豆角继续翻炒,至变成深绿色,倒入酱油、盐翻炒焖至金黄出锅撒点香油、蒜水,说的我口水都要留下来了,总之味道非常可口。
一菜煎饼,二烧饼,三水饺,四火烧,五山东煎饼,六山东大馒头。
战国至西汉时期,国人偶用滑石制印,用于殉葬。元末,文人以花乳石制印,石材开始跻身艺术之林。中国印石的种类,细分起来约有数百种,其中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为佳,合称中国四大名石。至明代中叶时,印石的欣赏部位还仅侧重于印面,后推及至边款,然印石除石质外,纹理、色彩等仍未列入欣赏要素。随着青田、寿山、昌化等印石的大量开采,人们印石欣赏的视角渐渐扩大。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但出产印石的地方却不是很多。有以地名而命石名的。也有以质地和色彩而命石名的,还有以开矿者或象形而命名的。在中国,印章石历史很是久远,从古至今,印章石一直为文人术心灵和思绪的寓体,陆游有诗云“花如解语嫌多事,石不能言最可有”,印石以其特有的色、纹、韵、刚、柔、形,无言地传文达意,以无声现有声。
注意看图中右下角印章上的字,这些印石的书籍资料均出自于此
150多册印石类的书籍资料目录:
《[古代玉器]昭明,利群》
《[珠宝玉石鉴定实训]张林扫描版》
《爱莲居士藏东汉画像石拓片》
《爱莲居士藏魏晋碑帖部分》
《爱莲居士收藏汉画像石小品拓片》
《安阳北齐陶瓦铭文》
《巴林彩石》
《巴林冻石》
《巴林福黄石》
《巴林鸡血石》
《巴林石水草系列》
《巴林石种典范》
《巴蜀地区佛教造像选粹》
《宝鸡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器珍拓》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滙编选录》
《彩石凋刻工艺》
《彩石凋刻作品集》
《昌化石精品名品展网络展》
《大朴不凋—伊秉绶》
《当代印钮精品展示》
《东汉刑徒砖拓片》
《东周时期金属货币》
《豆庐赏石-五百年寿山芙蓉美石选集》
《端砚凋艺家罗卓成的作品欣赏》
《方宗珪论《寿山石》
《方宗珪《寿山石问答》
《福字大观》
《高式熊篆书[观月记]》
《古法印泥》
《关于印泥的使用》
《关中《秦汉陶录》
《虢季子白盘清末朱拓》
《韩天衡先生《豆庐刀式》》
《汉镜铭书法特展》
《汉司徒袁安碑》
《汉魏碑额题记》
《杭州文交所首场[溪泠印象]中国印石展精品欣赏》
《和斋 藏《秦汉陶佣铭文拓片》
《黄牧甫印谱(集墨拓、印蜕、印石相片、边款拓片为一身,绝对精美》
《几个珍藏的瓦当拓片》
《鉴识鸡血石》
《鉴识田黄》
《金乙堂晒篆刻刀》
《金乙堂造原色兰馨桂馥金丝楠木直方印床》
《金乙堂造篆刻刀》
《精磨八角纯钨钢刻刀》
《楷书边款技法jpg
《柯铭骥作品》
《来楚生篆书千字文册》
《览石斋精品素章大荟萃》
《李刚田篆书古诗百首》
《历代古钱图说》
《历代文物装饰文字图鉴》
《林飞作品选》
《林劭川的《寿山石作品-情系江南系列》
《林树岳作品选》
《林文举三色套章》
《洛阳所出汉晋刻划砖拓片15品》
《眉县《秦汉瓦当图录》
《美石系列第二集 印章》
《美石系列第一集 美石》
《美哉!青田素石》
《梦回《秦汉 瓦当实物之惊艳绝伦》
《明城墙砖拓片汇编》
《明清玉器识真·佩件》
《倪东方大师青田石凋精品欣赏》
《潘惊石作品选》
《奇异的巴林石》
《钱君陶篆书千字文册》
《秦汉瓦当拓片精品赏析》
《秦汉砖铭百种 汉砖部分》
《秦汉砖铭百种 秦砖部分》
《秦汉砖铭文》
《秦陶文新编 上编》
《秦陶文新编 下编》
《青田极品 蓝星》
《青田石图谱》
《清花瓷碗底花押欣赏》
《如何磨硬质合金篆刻刀》
《山西洪洞新出汉十六字吉语砖拓片集锦》
《陕西古代砖瓦图典》
《上海博物馆造像记原迹》
《十八罗汉贺新春》
《寿山石》
《寿山石宝典》
《寿山石的品种》
《寿山石凋名家作品欣赏》
《寿山石鉴藏指南》
《寿山石精美[国石魂]》
《寿山石精品》
《寿山石赏识 名贵石种 坑头石》
《寿山石赏识 名贵石种 田黄石(1)》
《寿山石赏识 名贵石种 田黄石》
《寿山石赏识-凋刻艺术-薄意》
《寿山石印章掠影》
《寿山石志》
《寿山石种表》
《寿山石种大全》
《寿山石种鉴真》
《寿字大观》
《水晶原石》
《四灵瓦当精品拓片》
《宋徽宗赵佶[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
《谈谈篆刻的临摹[陈茗屋]》
《谈篆刻刀之种种》
《田刚作品选》
《田老师作品欣赏》
《拓碑自己来》
《瓦当汇编之[战国画当]》
《吴昌硕篆书[小戎诗]》
《吴大澄临金文三种》
《吴让之临天发神谶碑册》
《西泠印社第三届印文化博览会名石》
《细说我知道的绿松石doc
《徐维着印石俏色巧凋作品选》
《徐维着作品选》
《玄密塔碑整拓》
《颜家庙碑》
《杨鲁安藏珍馆印章精选》
《一般材料硬度对照表》
《尹宙碑》
《印材收藏[袁慧敏]》
《印床的暗榫拼接法》
《印泥漫谈》
《印石鉴赏与收藏》
《印石抛光打磨上蜡流程》
《印石欣赏》
《硬质印材简论》
《玉凋精品欣赏》
《战国齐陶铭精拓》
《赵明边款的临习》
《治印三参》
《中国古代石刻纹样》
《中国古玉器图鉴 人物
本文2023-08-19 04:43: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4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