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情况和思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情况和思想,第1张

事实上,《论语》的第一章也是“一个人自己的路”,体现了孔子自己对自己处境的认识和个人的思想理论,也包含了《论语》编者对孔子一生的总结。

的开场值得回味。

第一章的意思大致是:如果我的想法被时代或者社会采纳,那岂不是太讨好了?如果在社会上行不通,突然找到一个认同我理论的人岂不是很幸福?你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却坚持自己认可的想法。你不也是一位伟大的绅士吗?

孔子的巨大影响力一直让人们想了解“真正的孔子”,但孔子已经去世两千多年了。由于材料的缺乏和理解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孔子形象,而这些孔子形象也会有所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人们认知的差异,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真实”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翻阅一下孔子相关的史料。

中的《论语》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孔子传记”。阅读《论语》,司马迁为我们记录的孔子一生的最后一幕,令人难忘。孔子临死前第七天的早晨,既失望又高兴。他知道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就对弟子子贡说:“世上没有长久之道,活不下去。”

孔子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司马迁的记载与《史记》一致,可以说是孔子留下的遗言,反映了孔子一生的基本风格。孔子一直追求经世致用,希望人们相信并培养他们的道德,期待他们政治理想的实现。他为此不断思考、探索、宣传。

真正的孔子是什么样的?

孔子在世时吃了很多苦。他希望自己的理论能治国平天下,但他几乎总是郁郁寡欢,灰心丧气。除了他的几个弟子,当时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他。孔子死后,地位逐渐凸显。在后人的宣传下,孔子及其学说迅速传遍全国,影响越来越大,与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发现以前对孔子的责难是由于一个历史误解。当我们理性分析的时候会发现,在被后人推崇的同时,孔子的形象也被历代王朝有意无意地改造了,孔子被蒙上了一层灰尘。今天,孔庙里那个装扮成皇帝的“文宣王”,那个被后人描述为充满“礼教”的封建“道士”,那个被人唾骂为“开历史倒车”的“复辟狂徒”,显然都不是真正的孔子

孔子可能“没有眉毛”

孔子可能是一个一米九以上的高个子,瘦瘦的,没有胡子,上身长下身短,微微驼背,手臂略长,天庭饱满。

据说有一位收藏家收藏了2000多幅孔子画像,可以说囊括了各个时代孔子的各种形象。然而,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孔子呢?

我在zhz甄_上记得很清楚,几年前的“圣诞节”前夕,山东《孔子世家》报道,一位家长给三岁的孩子买了一首古诗,诗的第一页是孔子的形象。没想到,孩子翻开书,大喊“这本书里还有圣诞老人”。当父亲为孩子纠正时,孩子一脸严肃,认为自己还没有认错,因为形象“留着长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且不说“异国”子弟的生活,“长胡子”是人们心目中孔子的重要特征,即使几年前推出的孔子“标准画像”似乎也是如此。

然而,事实很可能恰恰相反。他不仅没有长胡子,恐怕根本就没有,甚至连眉毛可能都很淡。

20年前,我的老师李、在《孔子世家》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孔子家语》。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是一个一米九多的高个子,孔子可能没有胡子。

说孔子是高人没有问题,史书上也有一致的看法。孔子和他的弟子仲弓比较,说“仲尼长,子贡短”。那么,孔子有多高呢?史书一致说他“九尺六寸”,应该可信。这些古籍记载的刻度是周制,一尺周制就是今天的1991cm。照此计算,九尺六寸约为今天的191cm。即使在今天,他也可以被称为“山东达汗”。

孔子除了身高出众,上半身长,下半身短,略驼背,手臂略长,天庭饱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孔子可能有胖有瘦,但总的来说,他可能略瘦。他一生努力工作。《齐鲁晚报》说他“从东爬到西,从南爬到北”,是为了拯救“人民没有安全感,不懂纪律,礼教不好,不顾人情往来”的危机。当他周游世界时,有人说他“像迷路的狗一样背负着沉重的负担”。“累”就是疲惫不堪,筋疲力尽的意思。有“不胜悲痛”的表述,郑玄注:“不胜悲痛,疲惫不堪。”孔《英达疏》曰:“丧容薄瘠,然其重。”。孔子大半辈子大概都比较瘦。

今天学习论语的意义在于能觉悟出儒家的核心理念——真诚,对自己人性的真诚。人性向善,就是说人性它总是会向着善那边靠齐的。因为如果对自己人性真诚你必定会问清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如果你对自己本性不真诚你便可能做自己不该做的_甚至犯错。论语中的言谈完全可以作为人在生活中的注意,更是价值取向的启蒙。归根结底老夫子意在教我们真诚面对自己的那颗向善的心,然后勇敢的去做到自己给自己的指示,最后才能心安理得的给自己办交涉!

1、先读《四书》,再读《五经》。

宋朝理学家二程(程颢、程颐)曾说过:”或问穷《经》旨,当何所先?于《语》《孟》二书,知其要约所在,则可以观《五经》矣。“

他们认为要先读《论语》和《孟子》,掌握了《论语》和《孟子》的要领,就可以进一步读《五经》了,而《论语》和《孟子》正是《四书》中的两本。

朱熹也说过:“河南程夫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言,然后及乎《六经》。盖其难易、远近、大小之序,固如此而不可乱也。”

朱熹把《四书》比喻成《五经》的阶梯,要先上阶梯,才能升堂入室,窥探儒学的奥秘。

2、《四书》的顺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是初学儒学的人的一个“入德”的门。读《四书》,要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孟子》,最后读《中庸》。

朱熹表彰《大学》,就是认为《大学》是整个儒家体系的一个纲,非常简洁的一个大纲,是“治学为学”的一个纲目,“修身治人”的一个规模,“内圣外王”的一个大道。

所以,他说,要先从《大学》来立定这个纲领。如果人没有一个纲领,没有一个目的去读经,那就是白费力气。

3、《五经》的顺序是《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

这是按照书成就的历史的早晚排序的,《易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书,号称是从伏 羲八卦开始的。

《尚书》的第一篇叫做“尧典”,从尧舜开始。

《诗经》,诗经最古老的是所谓的“商颂”,商就是商朝,那么又比尚书再晚了。

《春秋》是春秋时代孔子的作品, 孔子去读历史,他有做一些笔记,他的历史笔记,从鲁隐公元年,大体上是从周平王东迁,就是从东周初期开始写的,一直写到他这一代。

4、推荐购买中华书局或者上海古籍的版本。

扩展资料: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参考资料:

-四书五经

任何一个有很长历史的民族,其文化都会有自己的根基,5 000年中华文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应该而且能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十分重要,一个中断了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也不会有凝聚力,甚至丧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可能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尊重,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但是,如果中断了民族文化之根,不打自垮。

《论语》不但是一部哲学经典、史学经典,而且也是一部文学经典。《论语》的语言凝练、简洁、隽永,全文才1万多字,而凝固为成语的就有200多条。例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见义勇为”、“任重而道远”、“过犹不及”、“祸起萧墙”、“欲速则不达”等等,已成为语言中的经典,直到今天仍具有生命力。

读《论语》我们还可以学到比喻、对比、排比、设问、反问等多种修辞技巧,提高文学修养。

读《论语》我们不仅会被其深邃的哲思、隽永的语言所折服,而且还会被它对人物性格惟妙惟肖的刻画所打动。例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豪爽、冉有的谦和、公西华的好学、曾晳的洒脱,一一都如见其人。一句“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让我们看到孔子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万世师表”,而是与学生亦师亦友,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可爱的老人。由此可见,读《论语》并不枯燥,而是十分生动有趣的。

怎样读《论语》呢?首先要虚心。朱熹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现今许多读书人对待中国的古籍常犯一样通病,专门去批判古人,他们不是从古籍中汲取智慧,而是把自己看做高高在上的法官,把古籍当做囚犯来审问,还自以为这是“创造”的表现。这样读《论语》只是徒增枝蔓,是不会有收获的。古籍当然是有漏洞的,古人也不是不能批判,只是先虚心读懂古籍的原意,先要客观地读,不要带上先入之见。正如朱熹所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先立说”、“硬去凿”,这是初读《论语》的人要避免的。

其次,读《论语》要先从识字开始。《论语》当中有些文字,表面上看古今不异,但实际含义却“风马牛不相及”,这就应该选一本注释比较好的本子。读的过程中,一开始不要急于看译文,先看原文,再把注释看透,然后再回到原文,不要依赖译文去理解原文。这样刚开始会慢一些,“十目一行”;不用急,《论语》读下来,速度会快起来,到“一目十行”。我不赞成先看今人对《论语》的“别裁”、“今释”一类的书,这类书不是不能看,而是要在对《论语》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之后再去看。所以先要通读乃至读通《论语》原著,再看“别裁”、“今释”一类的书,自己的脚跟站稳了,心中有主见,不至于人云亦云,空谈无根。

中国的文化典籍是有结构的,《论语》既是元典,又相对比较简洁、流畅,易读易记。《论语》读通了,接下去读《孟子》等其他典籍就容易了。(张儒平)

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 (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 (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第十九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扩展资料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

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论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