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哪个更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哪个更好?,第1张

小Q的同学又发自拍啦!某秀修图满分!于是乎,下面的评论炸开——“卧槽网红!”“网红你好美”

如今网红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

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papi酱——这个自称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上海姑娘,因上传风格清新幽默短视频走红。抛下美女包袱的她以接地气的语言直击现实问题,配上夸张的表情和搞怪的语言,令不少网民大呼:papi酱全世界欠你一个奥斯卡!

她被封“2016年第一网红”,但如果你以为她只是在网上刷脸讲段子的话,那你就错了。papi酱更是获得罗辑思维等公司融资约12亿人民币,而且papi酱贴片广告拍出了2200万人民币,小Q表示papi酱招人了我可以去给你数钱吗?

当然,网红不止papi酱自己,而是一个神奇的团体。他们有的嫁得了男神,有的赚得了百万,有的会卖萌耍贱,还有的拍得了视频(污)。

那么小Q就带你看看这些年,那些隐藏在华中师范大学的网红。网红的崛起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那么问题来了,在华师成为一名网红需要哪些特质?小Q带你一起来看看~

王后雄教授—华师最具人气网红

说到学识和知名度,不得不提的就是作为中学教辅书三大天王之一的王后雄教授。王后雄教授在全国中学生界名声大响,是中学生宝宝们又爱又怕的人物,同学,有兴趣来一套全套的教材完全解读吗?

相信年幼时的你也受过教授的系列教辅书的帮助(蹂躏),王后雄已经成为中学生活记忆中一个无法抹去的名字。作为华师“网红”及大众男神,王教授还受到众多迷妹的追随。偶遇教授,求合照!发说说!有幸抢到王教授讲座的“头等座”,准备好纸和笔要签名!

外校的同学表示羡慕嫉妒恨,王后雄男神居然是你们学校的教授?!“我们也要见男神!”迷妹们泪奔。值得一提的还有,王后雄教授还半只脚踏进娱乐圈,出现在一部网剧的台词中。男神潜质,分分钟都可以出道。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红。超高人气,无需解释。

彭晓辉教授—开办着史上最难抢公选课

彭晓辉教授不仅是华师生科院教授,还是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副秘书长。而且作为微博大V彭教授坐拥二十万粉丝,他的#晓辉性元谈#也受到众多关注,华师“网红”当之无愧。在华师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你没上过彭晓辉教授的性科学概论,那么你的华师大学四年生活就不完整。据说大一新生抢到这门课的概率只有001,所以说这门课是华师史上最难抢的课一点都不夸张。但是抢不到课并不能影响同学们蹭课的热情,有时候连教室门口都挤满了人,外校很多同学都慕名而来。

作为一个有内涵的网红,彭教授本来可以靠智慧吃饭。可偏偏还要“刷脸”。如今60岁的彭教授风采依旧。他的学生给他的定义是潮男——一顶帽子、一件衬衫,怎么穿都是当季爆款,加之其不凡的谈吐,分分钟迷倒众多妹子。

雄楚大道施工队—神秘莫测的民间网红

你以为它只是一个施工队不!他们可能是一个考古队,或者寻宝队,否则难以解释他们挖破水管的超高频率。为了上华师头条,它做出了很多努力。作为最近崛起的华师新晋网红,雄楚大道深谙网红保持人气的套路,那就是刷屏刷热度,避免长时间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不能否认的是,它很成功地频繁占领华师紧急新闻榜首,并且获得了一定知名度。

曾经,听到雄楚大道四个字,我的内心没有丝毫波动,甚至很想问:啥?现在,看到雄楚大道四个字,我只能默默地提桶去接水,等待即将到来的”华中shǐ泛大学”。尽管它的粉丝大多是黑粉。但是!雄楚大道还是用它独特的方式,成功上位成为华师新一代网红。

风驰电掣的校车—速度与激情的结合

提到校车,不能不说的就是它的速度。别被华师校车小巧可爱的外形欺骗,它惊人的速度不是一般校车比得上的。校车司机大叔用他们娴熟的急转弯、突然加速、急刹技术向我们证明过山车也不过如此。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同学,第一次坐华师校车都忍不住惊叹。有同学给它起了一个霸气又不失优雅的名字:校霸。但是作为一个网红,光靠霸气怎么能维护它的人气和地位?所以校车摇身一变,变成了浪漫的婚车,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下接送美丽的辅导员新娘,刷屏当天的朋友圈。

图书馆—华师的门面担当

图书馆作为华师建筑界里的网红,最突出的就是它的高颜值——高逼格透明玻璃外表,挺拔的身姿。站立在桂子山制高点上,引人注目。不仅是外表,图书馆内的装潢也很大气,第一次进图书馆的时候,小Q忍不住要拍照装逼,相信同学们在校园里的照片也都少不了一张在图书馆的自拍。但是,华师图书馆可不是个花瓶网红,它的馆藏中外文文献多达249万册,古籍图书9105种,册,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不仅是这些,图书馆还与多所内地高校图书馆、以及美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18所高校图书馆建立了资料互换关系。由此可见,华师图书馆是一个极具内涵和国际范的网红。

这些可爱的网红,终究会成为我们华师四年生活里难以忘记的一部分。除了这些,华师还有很多受关注的网红,比如露天**厂的流浪狗狗们,比如七大食堂,还比如小Q。

世上网红千千万,华师网红最可爱!

策划|华青网红小组编辑|李心怡李冰怡排版|李冰怡来源|华大青年部分来源于网络

这个季节推荐去呼伦贝尔、伊春、长白山这三个地方旅游。

1、来自大草原的欢腾:呼伦贝尔

有一种旅行,叫呼伦贝尔的夏天!6月,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来最富有生命力季节。

绿草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牧草飘动,处处都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夏季的大草原温润宜人,鸟语花香,大片大片的嫩绿治愈人心。

此时也是草原最欢腾的季节,在草原上策马奔腾,尽情潇洒,射箭摔跤好不自在!草原上的特色活动可不只有这些——挤牛奶、熬奶茶、搭蒙古包、看赛马、观日出、学马头琴……夜晚,燃起篝火、品一顿全羊宴,心满意足后躺在柔软的草地上将烂漫星空尽收眼底。

2、 天然大氧吧:伊春

伊春的夏天,白天平均温度只有24℃左右,夜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是一处盛夏中可以享受“大自然空调”的清凉之所。这里不仅凉爽,还是天然的大氧吧!森林覆盖率高达865%,新鲜的空气沁人肺腑,难怪伊春人说:打包空气送给你,捧片绿色醉倒你。

6月的伊春,叫做宫崎骏**里的夏天!居住在山林小屋中,推门见山,开窗见景,伴着清爽的山风,沉醉于森林大氧吧。或刺激漂流,或悠闲漫步,或小憩发呆,置身其中,尽享夏日清新与惬意。

3、充满灵气的夏天:长白山

长白山6月不仅温度适宜,也是好天气最多的时段,这就意味着有更大的机率一睹天池奇景。没有冬日经久不散的白雾,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山湖托起的蓝宝石,犹如明亮的眼睛,纯净清澈,深邃迷人。

不辍,已有2500年的历史。据1985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我国现存旧地方志8264种、1232万卷,占全部古籍总数的10%。《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今重要图书总汇,存“经、史、子、集”178万卷,其中地方志著作是史部著作的441倍。

1、周

方志很早就受到了重视。《周礼·诵训》上记载:“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当时,“诵训”这一官员的职责就是为王述说方志所记述的四方之事,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以便于治国。

2、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 县志书随着郡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3、两汉

朝廷命令地方官府,把记述郡国地方的山川、物产、贡赋、风俗等情况的“郡国地志”,随同“计书”报送太史府。刘秀做了皇帝后,为表彰他的家乡南阳,诏令撰作家乡风俗志书。由于帝王、朝廷的倡导,“郡国之书,由是而作”。此后,郡县编纂志书的风气大兴。东汉的郡县地志,随同郡国的“计书”上报朝廷,大多保存在兰台。作为兰台令史的班固,才有可能利用这些郡县志书资料,写成了著名的《地理志》。可见两汉时期,曾经编纂和保存了大量的郡县地志。据古籍记载,如《寿春记》、《巴郡图经》等等,都是著名的志书,并为后人所征引。

秦汉以后,地方志逐步发展和充实,发展为舆地图、图经、图志、图记、地记和郡国之书。

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正史;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是第一部全国性的区域志;东汉光武帝刘秀诏令撰修的《南阳风俗传》,是我国官修地方志书的开端。

4、魏、晋和南北朝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编史修志之风盛行。地方豪门势力为了炫耀一方,不仅修家谱,还修地方志,于是支持官府,或是私下纂修地方志;地方官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统治一隅之地,也乐于修志。编修了大量的地方志书。

当时大多叫做“地记”,著名的有《娄地记》、《冀州记》和《会稽记》等。晋人常璩编纂的《华阳国志》,是目前保存下来较早的一部私人编修的地方志书。该书内容翔实,已有一定的“义法”。后人编修云南、四川等地的志书,往往“据以为典则”。

5、隋

大业年间,隋炀帝“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从此以后,历代统治者都竞相仿效,由朝廷或官府出面来编纂地方总志。渐渐地修志也就成了历代官府的主要职责之一了。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朝曾经编修了《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五十卷,《区域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余记注甚众”。可见隋朝曾经编修了相当数量的地方志书。

6、唐

朝廷规定:各州郡的图经,每三年编修一次,并报送尚书省。以后改为五年编报一次。如果州县有所变动,山河有所改移,则不在五年之限。唐王朝先后还编纂了《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全国性的志书。《括地志》一书曾“博采方志”。《元和郡县图志》是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编纂的,在各道之下,均记述了郡县的基本情况。这从侧面可以说明唐代州县志书的编纂,是比较广泛的,如果没有郡县志书作为基础,全国性的志书是难以编成的。

7、宋

朝廷重视图经的编纂,规定每三年编修一次。各名郡大县都编修了图经,有些郡县数次编修。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朝廷命知制诰卢多逊等“重修天下图经”。大中祥符年间,李宗谔撰修《祥符州县图经》,计一千五百五十六卷。该书是以各路州县所报送的图经为基础编成的,成为北宋州县图经的总汇。宋徽宗大观年间,朝廷置“九域志局”,专门从事志书的编篡工作,这是史书记载较早的专门修志机构。

宋朝三令五申编纂图经,大大促进了地方志书的发展。“州县皆修图志”。当时编修地方志书相当普遍。宋代流传下来的府、州、县地方志书,远远超过了它的前代。其中著名的有《三山志》、《新安志》、《剡录》等等。南宋时期修纂的乾道《临安志》,记载了宫阙官署、沿革、星野风俗、州境、城社、户口、学校、物产等等,书后还附有亭、台、观、阁、轩等。

传说当时朱熹到江西某地上任,当地属官搜肠刮肚,准备垂询,并备礼载酒,远远跪接。谁知朱熹撩开轿门,开口就问:“志书带来没有”众人末料到这一着,面面相觑,悔之莫及。从此这一带便形成习俗,凡地方官上任或离职,先交接地方志书。

8、元

地方志的编修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元朝廷在地区方志的基础上,编纂了全国性的《大元一统志》,记载全国范围的内容。还诏令各省、府、州、县编纂了一定数量的志书,比较有名的有《镇江志》、《四明志》等等。著名的农学家王桢在任旌德县尹时,纂修了《旌德县志》,并用木活字印刷。

宋元时期,志书的体裁也由历史、地理的记载向更高更广的水平发展起来,地方志体裁和形式日臻完备。

9、明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兴盛时期。

明代是我国地方志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明廷十分重视编纂地方志书。由朝廷颁布修志凡例,体例全国统一。全国修有《一统志》,省有总志,有通志,都是官修。省以下有府、州、县志,有官修也有私修。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志向远大的平民皇帝,称帝立足不久,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便命儒士编修一统志。后又命各地将城池、山川、关津、水陆道路等编报朝廷。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朝廷下令:天下郡县卫所皆修志书。此后,各郡县有志,“实始于此”。明万历年间,已有人盛夸“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乾隆《满城县志》序)。当时,有些府县志书,编修多次。关于专志的编纂,也相当普遍。现存明代志书约有上千种,其中以县志为最多。

东港区地域内有历史记载的第一部县志《日照县志》,就是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知县杜一岸主持编修而成。

10、清

清代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

清代是我国封建时代地方志发展的全盛时期。清代修志的规模是空前的,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朝三次重修《一统志》,清政府还一再诏令全国各州县修志,雍正时更规定各省府州县志要六十年修订一次。因此,我国历史上清代编纂的地方志最多。

清王朝在全国巩固了统治地位后,地方官府就积极倡导修志了。顺治年间,河南巡抚发动修志,当时的十二州九十五个县,基本上都编修了志书。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玄烨下令编修一统志,并命各省及府、州、县编纂志书。雍正、嘉庆年间,清王朝又先后下令编修一统志和省通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州县志书的发展。光绪年间,学部下令编修乡土志。不少州县的乡土志内容编纂得比较简明。在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还编修了相当数量的乡镇志,如《南翔镇志》、《乌青镇志》、《杏花村志》等等。清代方志鼎盛的原因,主要是清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同时,时势造英雄,一批著名学者在地方志工作中脱颖而出,如戴震、钱大昕、章学诚、李慈铭等。据初步统计,现存的清代志书,约6000种,占现存旧志总数的75%左右。著名的志书有《灵寿县志》、《遵义府志》、《六安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等等。

清代官修的州县地方志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很丰富。其中关于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科学技术、农民起义、典章制度及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记载,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当时好像就是某个周日晚上,寝室的舍友都很晚睡,我也睡不着,闲着没事儿干,看了一篇心灵鸡汤,然后就突发奇想觉得不能够浪费时间,于是就开始想学韩语了。接下来就是去网上找了一篇视频教程,大概14、5课的样子,第一次学,很兴奋,连着学了两课,越学越觉得很有成就感,然后就是很认真的做笔记,一遍一遍跟读,就是这样每天趁舍友不在的时候一个人在寝室朗读,好像就学了大概一个星期,开始有些气馁了,我是那种天生就没有语言天赋的,理科成绩一直不错,唯独英文很差劲,韩语是表音文字,所以我知道学好基本的音标是很重要的,但是有几个我怎么都学不会,过了一两个星期还是这样,就开始很烦躁,不想学了,因为觉得一两个星期了连基本的口语都没回几句,这些基础的还是学了就忘。撒完气之后,自己想想,好像一直以来都没有坚持认真做好过一件事,觉得这样不行,大学四年总得最起码get到意向技能吧,而且万事开头难,坚持下去应该还是可以的,就这样自己给自己鼓气,又开始坚持学下去,现在虽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现在只需要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就好了,很有成就感,也算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吧。

长安十二时辰火爆网络,那位忠心报国、一心捍卫太子的何监——何执正令人印象深刻。 何执正的历史原型正是唐朝著名诗人、书法家贺知章。贺知章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晚年自号秘书外监,故称贺监。

那么贺知章曾担任的秘书监一职在唐朝是负责什么的,属于哪个部门呢?在唐朝,秘书监是秘书省的首席长官,秘书省主要从事图书收藏和书籍编纂,其职能和社会地位也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的变化,秘书省的命运也从稳定发展到衰败濒临解体,又从低谷再入高峰。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唐朝秘书省和秘书监的职能作用以及所经历的那些事。

一、 唐代秘书省的人员配置分工以及职责和作用:

1、唐代秘书省是个什么机构,是做什么的?

秘书监最早是作为一个皇家机构,而不是一个官职,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 159 年)设立秘书监,管理和典校经籍,但此时的秘书监属于太常寺并不是独立的机构,到南北朝秘书监升格为秘书省,明朝洪武十三 年 (公元1380年)被废除,历时 1200 多年。

秘书省是唐代国家藏书的重要机构之一, 号称“图书之府” 。从字面上看好像与秘书有关,其实这个古代的政府机构与现代的秘书可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们先来看秘书省里有哪些人。

秘书省的人员配置分工具体,各司其职。据《唐六典》卷十载:“秘书省,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一人,从五品上。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有二局:一曰著作,一曰太史,皆率其属而修其职。少监为贰焉。承掌判省事。秘书郎四人,从六品上;校书郎八人。正九品上;主事一人,从九品上;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典书八人,楷书手八十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熟纸匠、装潢匠各十人,笔匠六人。秘书郎掌四部之图籍,分库以藏之,以甲、乙、丙、丁为之部目……校书郎,正字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 缪,以正四库之图史焉。”

这里说的是秘书省的功能主要是掌管国家的图书,也兼有史官、天文、历书、计时的职责 ,比如参 与修编史籍、记录皇帝起居、观察天象等,不过唐中后期后秘书省和秘书监的功能和职责一度被弱化,但掌管国家图书的职责一直稳固如山。

从唐代秘书省的内部人员配置非常完备,大到秘书监,小到熟纸匠、装潢匠、笔匠等一应俱全,所需人数也有明确规定。作为秘书省****的秘书监,有哪些人担任过呢?有据可考的有令狐德棻 、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王方庆、王绍宗、周思茂、马怀素、徐坚、贺知章、陈希烈、颜真卿、蒋义 、阎朝隐、李益、刘太真、李随、柳仲郢等。

可见,唐代秘书省以秘书监为主导,各职能人员同心协力从而为唐朝政府藏书的搜集、整理、发展乃至利用提供了保证,为后世的图书管理尤其是国家图书管理提供了参考模板。

2、秘书省几度易名,职能逐渐弱化

在唐代,秘书省曾一度改名“兰台” 或“ 麟台” 。高宗龙朔二年,改秘书省曰兰台,秘书监改称兰台太史,秘书少监改称兰台侍郎,秘书丞改称兰台大夫,秘书郎改称兰台郎;武后垂拱元年,秘书省曰麟台,秘书监为麟台监,秘书少监为麟台少监,秘书郎为麟台郎。太极元年又改回秘书省。

唐初的藏书主要是接管了隋朝的部分图籍。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唐军攻克长安,李渊即“命主符郎宋公弼收图籍”,除了隋朝政府的档案文书外,还包括嘉则殿重复相糅的图书八万卷。有了这些书籍后,唐朝的秘书省随之建立,夏候端为秘书监,魏征为秘书丞。

唐代秘书省沿用隋制,唐代两都均设有秘书省。设于西京长安皇城内的秘书省,其旧址即为原隋朝秘书省。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复置洛阳为东都,东都秘书省在显庆以后设立。

唐代中叶以前,秘书省尚附设二局,即著作局和太史局。此时的秘书省不仅是藏书整理图书的机构,还是掌修国史、天文、历书、计时的的机构,是非常重要的部门机构。因古代重视修史,著作局这样的修史机构也非常受皇帝的重视和青睐。但贞观三年著作局的修史职责被叫停了,只剩下“修撰碑志、祝文、祭文”之任了。而太史局是掌天文、历书、计时的机构,也于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十月更名为太史监,从秘书省独立出来。这样一来秘书省的工作就剩下极为单纯的掌管国家图书的职责,成为清水衙门,秘书监也成为“清纯”的学术官员。

二、唐代秘书省作为国家级的图书馆,是如何进行图书庋藏和管理的

前面了解了唐朝秘书省的组织机构和职责,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下唐代秘书省的主要业务,即图书庋藏和管理。

前面我们说到唐朝接管了隋朝八万余卷的图书,这些图书很多还是重复的,因隋末逢战乱,经籍亡佚,秘书湮缺。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秘书丞令狐德棻奏请购募书籍,增加人手抄写图书,经过数年时间,藏书就比较完备了。藏书有了但狐德棻奏并未对这些藏书进行整理,这个任务就交给了魏征。魏征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敢于在唐太宗面前犯颜直谏的能臣,不过对于他任秘书监的经历,应该是鲜为人知的。

魏征曾对藏书的意义有如下表述:“夫经籍也者, 机神之妙旨, 圣哲之能事, 所以经天地, 纬阴阳, 正纪纲, 弘道德, 显仁足以利物, 藏用足以独善。 学之者将殖焉, 不学者将落焉。”所以他积极对秘书省的残缺、错误的书籍进行编撰整理校正。《旧唐书魏征》载:“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徵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这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可见魏征为秘书省的藏书编撰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到了开元时期,担任秘书监的褚无量、马怀素等人,将国家馆藏的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别藏到四个书库,藏书量达到顶峰,达五万四千卷。

1、唐代秘书省藏书如何庋藏?

唐代秘书省的藏书主要以卷轴装的形制出现,并在隋代三品区分图书的方法上更进一步,以图书装帧的轴、带、签、秩的颜色、材质、形状来进行图书四部、正副、年代的区分;唐秘书省内图书实行严格的贮本、正本、副本制度,分别用以收藏、进内及赏赐等用途。从图书管理来看,秘书省藏书因官藏的身份,图书形式上十分讲究,遴选书法优秀之人采用区别社会流通的纸张、笔墨进行书写,钤盖官方藏书印,并采用特殊装帧方式,一方面区别社会图书,一方面防止藏书的流失,这一点同样为宋代所继承。

唐代秘书省藏书,按经典四部分类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库庋藏,标以甲、乙、丙、丁之名。“凡四部之书,必立三本,正本、副本、贮本,以供进内及赐人。凡敕赐人书,秘书无本,皆别写给之。”现在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所以现在的很多古籍图书馆的庋藏和检索,仍沿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所谓“正本”是专供皇帝御览的,书缝盖有小印;“副本”除了用于赏赐臣下和宗室,还可以“供诸司及官人等”借阅,以及对外友好交往时送给外宾;“贮本”就是库存,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库本。

高宗时期针对四部群书传写的一些谬误和散缺,乃诏兰台太史武敏之、兰台侍郎李怀俨等,鸠集儒学之士,于兰台刊正然后缮写。武则天当政初,对书籍管理订立了严格的两京四库书典守之则,《唐会要》载:“文明元年(684)十月敕:两京四库书。每年正月。据旧书闻奏。每三年。比部勾覆具官典。及摄官替代之日。据数交领。如有欠少。即征后人。”

2、秘书省对藏书大规模的整理编目活动

不过就算制度严格,也要执行到位才行。唐中宗时宫禁不严,国家藏书多流入个人的私宅,为了填补这个缺漏,中宗景龙三年(709)六月,曾“以经籍多缺,令京官有学行者,分行天下搜检图籍”。但此时唐朝宫廷内斗不已,秘书省图书管理松弛,以至于“秘书省典籍散落,条流无叙”。直到开元五年,玄宗侍读马怀素上疏入秘书省整理编目,玄宗命他为修图书使,令国子博士韦知章、王惬、殷践猷、韦述、余钦、毋煚等宿学名儒20余人分部校检。

马怀素以秘书监领衔主持,主管全国图书文献征集和整理之事。至开元八年春,草编成二百卷的《群书四部录》。据《唐会要·修撰》记载,《群书四部录》共著录了秘书省藏书凡二千六百五十五部四万八千一百六十九卷。但因为成书草率,未及成目录,马怀素就已病卒,《群书四部录》最终由元行冲领导完成。实际上这部著作所著录的数字也与实际情形并不完全相符,目录的主要编修者之一的毋煚当时即曾自言“常有遗恨,窃思追雪。乃与类同契,积思潜心,审正旧疑,洋开新制”,毋煚另外在《群书四部录》的基础之上撰成四十卷的《古今书录》。

据《旧唐书·经籍志序》引毋煚《古今书录序》所载,《古今书录》共著录秘书省经史子集四部图书三千零六十部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其中经部十二类五百七十五部六千二百四十一卷,史部十三类八百四十部一万七千九百四十六卷,子部十七类七百五十三部一万五千六百三十七卷,集部三类八百九十二部一万二千零二十八卷;毋煚另撰有《开元内外经录》,著录佛经、道经凡二千五百余部九千五百余卷。可见毋煚对秘书省书籍庋藏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图书的庋藏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一旦遇到战乱将遭受灭顶之灾。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最大藏书地集贤院书籍被摧毁殆尽,秘书省也同样损失惨重,史称“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战乱结束后,秘书省频频发使求书,并广开献书之路,或重金购赏等,终于在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达到六万余卷,其后还达到了“七万余卷”的可喜局面。谁料又来了一次黄巢大起义,多数藏书毁于战火,仅一、二万卷幸存。

唐昭宗时藩镇军阀和宦官集团将国家搞得内乱不已,皇帝自顾不暇,这些国家藏书竟然被“京城制置使孙惟晟收在本军,其御书秘阁见充教坊及诸军人占住”,就是说国家藏书的地方被教坊和军人占用了,可见乱世之中,斯文扫地之尴尬局面。后经秘书省奏请才得以恢复原状,不料躲得兵灾,躲不过流亡,这些剩余的书籍随昭宗被朱温挟持徙洛而几乎丧失殆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