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陈垣诞辰130周年作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纪念陈垣诞辰130周年作文,第1张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有陈垣的故居。我有幸前来瞻念,却久久不能下笔,因为站在浩繁卷帙叠垒的高峰陈垣塑像面前,我一时难以读懂他。这位史学巨人已随历史远行,我只能在追寻他一个世记的足迹中,解读某种令我感动的精神。

1880年(清光绪六年)11月12日,陈垣出生在新会石头村这块土地上。故居的青砖已长着苔藓,梁桁尤在,井水静静地清着,溪泉潺潺地淌着,竹木绿绿地长着。这是新会特有的幽雅灵动的胜境。

陈垣自小得到的熏陶不比一般。南宋最后的小朝廷灭亡之际,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和各地军民包括陈垣先祖也参与抗元义事,为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所表现的舍生忘死、英勇赴义的高风亮节对陈垣的影响很大。“江门道学”、“白沙理学”(即指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以及清代著名学者胡金竹,是陈垣景仰的乡贤,并以之为楷模。中国近代史上,新会出了梁启超,南海出了康有为,同是近代变法新星和史学大师。陈垣比梁启超小七岁,很受康梁的影响。新会自古端正的士风使许多学者避虚名,矜气节,讲忠义,这是幼年的陈垣难得的精神养料。

故居所陈列的关于陈垣的文字和似乎十分孤寂,但我听到陈垣跳动的心和少年气盛的呼吸。童年的陈垣很早就泅渡于书海。13岁时已知在八股、经书之外,还有新的天地。他从张之洞所撰的《书目答问》中摸到了由目录学入手的读书冶学之门。他18岁参加顺天乡试,盼能走科举致仕的道路,但因不按八股文写,“文不就范”而失败。后奋发学八股,考取了秀才。这对他似乎并不重要。他的兴趣是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写文章,办报刊,在斗争中显出傲骨和魄力。他还研究医学史,后弃医从政,又弃政从史。这个时候的陈垣才找到自己的目标。他以教育和史学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在长达70余年的教育生涯里,他的敬业精神无人不佩服。他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学者。我在他留下的照片中看到他满天下的桃李,许多成就显著的高徒。可以说,陈垣的一半心血化在教育上,另一半心血则用在学术研究上。一代宗师不是凭空封的,而是由伟大的研究成果和著述构成的。一组统计数字让我受到震撼:陈垣共发表论著373种,加上书信、诗赋、题跋等,总数约有千种以上。仅史学类,著作18部,包括史学、宗教史学等等。学术论文、杂文一百几十篇。

我徘徊在故居的天井、走廊和大厅,想象这位国学大师研究《四库全书》的情景。《四库全书》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酝酿,三十八年(1773)开始编纂,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基本完成,耗时15年!抄成七部,分藏于七座藏书楼。此后多年间,没人对他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过。直到1920年,陈垣成为全面调查研究《四库全书》的第一人。陈垣是怎样研究《四库全书》的呢?他从北京城内西南角到京师图书馆来回三个多小时。他每天清早去,晚上才归,前后读了10年!把这部包括三千多种、三万多册的大丛书作了详尽的了解。

我曾想,陈垣读了这么多书,写了这么多书,成为世界级学者,应该是一辈子呆在书斋里了。但事实上,这位来自乡村的国宝,断然不是一个脱离实际的“书虫”。从《大事年表》里,我看到一个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术研究的陈垣。他做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辅仁大学和北师大的校长,在科研机构任教四五十年,可谓一生离不开政冶、学术实践。他身在京城,心系粤地人,对故乡新会文化事业特关心。我终于明白,陈垣这位国中之宝,既有骨气、志气、勇气,又有人气、地气、底气。也由于他底气十足,学术上承传三代,锐气不减。陈垣与陈乐素父子的学术传承已得到肯定,第三代陈智超的学术成就又传为佳话。

陈垣故居在风雨岁月中已经陈旧,后院亦失去往日的整洁。门前游泳池已废弃为塘,溪泉淤塞,正等待梳理、整治。但花香依然,鸟语依然,清风依然。陈垣校长像屹立门前,依然显正气、傲气、志气于天地间。历史苍桑之云掠过空间,我猛地觉得一种精神气贯长虹,连结乾坤,永不散去。江门、蓬江、新会因之越来越金光灿烂了。

《典籍里的中国》的读后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想法谈一谈,例如: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

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睿rui 4声 智 论lun 2声 语 蹙cu 4声 额皱zhou 4声 眉

1)从文中看,读古籍对我们的好处是:

1)对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都有极大的裨益

2、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的帮助也很大

(2)纵观全文,作者提倡“读点古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古代典籍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犹如一艘艘满载着思想和 智慧的航船。离开了典籍,就等于离开传统文化,离开了自己的根。

2、读古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也帮助很大

3、如果我们对古籍弃之如草芥,我们对不起古人,更对不起后人!

(3)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不要忘了回眸的过去,读一些古籍,把根留住。读古籍对中学生有什么意义?请说说你的见解

古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古籍中的历史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古籍中的荣辱兴衰可以陶冶我们的爱国情操;古籍中的诗文小品可以诗化我们的生活 。

对不起 我没有写过《读书的日子》阅读!!

1、镜台:是古代女子的梳妆台,镜台的下方还备有小抽屉,用以放置胭脂、妆粉、眉笔等化妆工具,外形大方,实用。也是女子出嫁的必备嫁妆,如同妆奁。

2、妆奁:是原指女子梳妆打扮时所用的镜匣,是古人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并流行开来,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历史十分悠久。

在战国秦汉时期,多为漆器妆奁,是名望贵族才能享有的。经过唐宋变革进入宋代平民社会以后,人们在追逐器物精美的同时,更加注重器物的实用性,这使曾经昌盛一时、适合席地起居的汉式漆奁逐渐演变成适合垂足而坐的多层套奁。随着明式家具的大发展,妆奁最终演变成了大型梳妆台和便携式梳妆匣。

3、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等制成花形,蔽于脸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4、胭脂盒:是女子用来放胭脂、香粉的盒子,是古代女性闺房必备之物。汉代,当时女性不仅对胭脂制作方法、使用规范、香味成色有一整套严格流程,更对胭脂盒有着近乎偏执的审美趣味。正是在此时,开始出现了专门用来盛放胭脂水粉的玉石、琉璃胭脂盒。

唐代以后,胭脂盒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开始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转变,除了瓷器以外,鎏金错银珠玉螺钿,雕镂镶嵌,各领风骚。明清胭脂盒可谓数千年胭脂盒历史的巅峰,特别是贵族阶层对盛放脂粉的器皿更是无所不用其极,这在《红楼梦》中有所佐证。

5、螺黛:又叫“ 螺子黛 ”。是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螺子黛出波斯国 ,每颗值十金。

"考据、考证、考订、考究"意思分别是:

考据:即“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考证:

1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2现代专指考取某种证书。

考订:考据订正。

考究:

1动词,考索研究。

2、动词,讲求,重视。

3、形容词,精美,精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