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与牡丹的故事
武则天与牡丹
女皇帝诗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该诗气势磅礴。据《全唐诗》注,武则天利用《腊日宣诏幸上苑》挫败了一起政变。该诗后来演绎成 “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牡丹被赋予铮铮铁骨的品格。事实上,武则天尤好牡丹,曾将家乡的优良品种牡丹移植到长安,又带到“神都”洛阳,并非“贬”牡丹。“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可见,武则天对牡丹发展有特殊贡献。
唐玄宗与牡丹。唐玄宗李隆基喜爱牡丹,其贵妃杨玉环宠爱牡丹,都城长安的沉香亭畔和行宫骊山等处均种植有名贵牡丹,这对牡丹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玄宗召洛阳花师宋单父在骊山种植牡丹万余株,色样各不同。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在沉香亭前赏牡丹,命李白进《清平调三首》,处处把牡丹和杨贵妃相喻,花即人,人即花,名花、美人相得益彰,“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唐玄宗大喜。有人据《姚黄传》考证,沉香亭畔种植有‘姚黄’牡丹。唐玄宗还把牡丹赐给宠臣,以示皇恩浩荡。《开元花本记》中载:杨国忠以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即牡丹)数本,植于家。 古代有一牡丹品种,花浅红色,花瓣上有深红的一点。相传是杨贵妃在它的花瓣上用指头捻了一下,次年移于仙春馆栽植,开花后像是留下红指印迹,唐玄宗取名‘一捻红’。《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与贵妃幸华清宫,唐玄宗亲自折牡丹一枝递给杨贵妃,说:“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从此,牡丹雅称“醒酒花”。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帝(唐明皇)与妃子(杨贵妃)共赏太液池千叶莲时,比喻杨贵妃是“能听懂人语的花朵”,后人多用牡丹形容“解语倾国”的美人。唐罗隐《牡丹花》诗曰:“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意思是:牡丹若会说话,应像倾国倾城的美人;牡丹纵然不会说话,好像沉稳嫺雅、含情脉脉的美人。
汉牡丹的来历如下:
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
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
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洛阳,牡丹从此衰落。
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在以后出现的几处牡丹产地,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
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性格。
扩展资料: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
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
位居十大传统名花之首,誉为“花王”。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典雅,国色天香,契合了人们祈盼美好,富贵的心愿和对平安、祥和的向往,是国人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繁荣昌盛的象征。
其色、姿、香、韵个佳。
花开时节、万紫千红、千姿百态、花香怡人。
花调之后,依然气宇轩昂,婀娜多姿。
寒冬叶落,更现枝干苍奇,苍桑挺拔,铁骨铮铮。
1、牡丹的栽培史 11野生到引种栽培阶段 牡丹、芍药均为芍药科芍药属的植物,二者花形相似,但前者为木本,后者为草本。
在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药而无牡丹的记载。
人们最早是从药用价值认识了牡丹。
在1972年甘肃武威市柏树乡考古发现的东汉早期圹墓医简中,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是迄今已有资料中有关牡丹的最早文字记栽。
牡丹名字来自明代李明珍《本草纲目》: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茎,故谓‘牡’(即分株繁殖),其花红故谓‘丹’。
牡丹别名又称:木芍药、富贵花、鹿韭、鼠姑、百两金、唐狮子、据宋朝余仁中本《顾虎头列女传》有画面描绘了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药,顾虎头即顾恺之(约344—405年在世),由此可知牡丹观赏栽培始期距今约有1600年。
12逐步发展时期 隋朝时已出现了不少牡丹品种,如“飞来红”、“天外红”、“一拂黄”、“颤风娇”等,这些栽植于御苑,这是中国牡丹由乡间进入城市、由民间田园进入皇家宫苑之开端,自此牡丹开始了她的“富贵历程”。
唐代牡丹栽培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牡丹至少有了5种颜色:殷红、深紫、桃红、通白、**、还出现了重瓣品种唐代宫廷中还注重牡丹插花,并对摆设环境、剪截工具、容器、几架都有严格要求。
在欣赏牡丹插花的同时,还要绘画、奏曲、饮酒赋诗,唐代牡丹能如此迅速发展,国都长安人们喜欢牡丹如痴如狂, 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生活情调的热烈使长安人喜欢一切暖色调的事物。
牡丹的国色天香,雍荣华贵,正迎合了大唐盛世人们的心态。
同时,帝王文人雅士带头喜爱牡丹,更形成了深厚牡丹文化氛围,不断掀起观赏牡丹、咏颂牡丹的热潮。
唐代国都长安牡丹兴盛。
逐渐波及到其它地方,首先,洛阳牡丹得到发展,长安牡丹也南下杭州,此外东北牡丹江一带也曾有过牡丹栽培。
13兴旺发展时期 宋朝牡丹进入了历史上辉煌的阶段,尤对牡丹的珍爱不逊于唐人,北宋时洛阳成为全国牡丹栽培中心,至南宋时天彭(今四川彭州市)牡丹享有盛名。
当时人们已熟悉牡丹习性,栽培技术更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栽培规模扩大了,出现了牡丹专类园,并形成了庞大的花会,花市。
牡丹的切花保鲜技术也进一步提高。
用蜡封花枝切口,再将装花的竹笼用菜叶填充,覆盖运输时尽量不颠簸,花朵能保鲜数天。
这个时期有不少牡丹种植高手用自然变异(芽变、枝变)和天然杂交进行新品种选育。
嫁接技术这时开始出现,并受到重视。
人们用野生牡丹或实生苗为砧木,进行分株繁殖。
其中嫁接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园艺技术,在欧阳修著文总结牡丹嫁接技术的800年后,英国人罗伯特·福琼于1845年来华搜集我国珍贵植物资源时,首次把我国南宋时用芍药根嫁接繁殖牡丹的技术带回国,这才解决了引种牡丹在英国生长不良的问题,为欧洲牡丹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宋代人们不仅继承了唐人爱牡丹的传统,还开始撰文系统地总结牡丹种植经验。
986年僧人仲休撰《越中牡丹花品》为牡丹作谱,现已残缺不全。
0034年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是现在看到的世界上最早一部牡丹专谱,他不但系统介绍种花、爱花、赏花的盛况,还相当专业地记述了牡丹的育种方法,花型演化趋势,特别对播种选育新品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元朝,牡丹与中华文明一同处于暂时性的低潮。
明代,牡丹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个较大发展,栽培中心转移到亳州,曹州还有国都北京,江南的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等地也繁盛起来。
牡丹在私人宅第、农家院落获得大发展。
据《亳州牡丹史》记载,园艺品种增至340余个,黄、白、粉、红、紫、黑、蓝、绿等花色已基本齐全。
由于宫廷用花需求,牡丹催花技术也进一步发展。
明末亳州牡丹衰落。
明末清初,曹州(今菏泽)取代亳州成为牡丹栽培中心,至今菏泽仍是全国乃至全球牡丹生产基地,并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曹州城因各地花农广植牡丹芍药,以养花为业,正如“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东部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
”(余鹏举《曹州牡丹谱》),这也是第一部全面介绍菏泽牡丹的专谱,再后,赵孟俭原著,赵世学新增《桑篱园牡丹谱》记载曹州牡丹240个品种,据清时老花农王文德记忆,曹州历史上最高栽培面积达333hm2,品种300多个。
曹州牡丹有较大规模种植,早已形成商品。
曹州牡丹集中在城东北一带,这里牡丹园星罗棋布,且多为明代所建,著名的园子有桑篱园、绮步园、玉田花园等。
清代、人们对牡丹喜爱更甚,冬季赏“富贵花”成为宫廷中固定制度,因此“变花催花法”常用不缀,而菏泽花农,为取求利,每年秋冬季将牡丹从青岛经水陆远至广州,在当地就地催花出售,至今,菏泽人仍每年到广州、北京、上海、重庆等大中城市作冬季催花,且不断摸索,改进催花品种和技术,并实现了牡丹“花随人意开”,周年开花的技术。
14全面发展新时期
解放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菏泽牡丹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品种达1156个,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发展规格化种苗基地200亩,专业种植户158万户,从业人员35万人,并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成功举办了17届牡丹花会。
尤其近几年牡丹要求量扩大,供不应求,每年出口达百万株。
在牡丹资源方面,又从日本美国、汉国等引进纯黄、纯墨、正红等品种,用于定向授粉作杂交试验,发生自己的优等品种。
1978年以来,菏泽先后在各大城市举办花展。
1978年1月在澳门举办:中国牡丹花展览会,观众达40万人次,被称为“四百年首见”。
1992年在法国波尔多国际花卉博览会上获银奖。
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奖牌111枚中的奖牌中81枚,高居奖牌榜首。
在2002年参加了广州陈村举办的首届全国冬季牡丹催花大赛中参展了近百个品种,获金奖5枚、银奖26枚、铜奖35枚,在牡丹界引起很大反响,2003年春在北京新东安市场展览了600余盆盆栽牡丹,20余个品种受到北京市民的好评,在各届花博会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中文名称:
牡丹
别称:
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雨金、洛阳花、富贵花等
二名法:
Paeonia suffruticosa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
虎耳草目 Saxifragales
科:
芍药科 Paeoniaceae
属:
芍药属 Paeonia
种:
牡丹 P suffruticosa
谚语说、俗语说:“牡丹宜干不宜湿。”牡丹是深根性肉质根,怕长期积水,平时浇水不宜多,要适当偏干。
一、光照
谚语、俗语说:“阴茶花,阳牡丹。”牡丹喜阳,但不喜欢晒。地栽时,需选地势较高的朝东向阳处,盆栽应置于阳光充足的东向阳台,如放南阳台或屋顶平台,西边要设法遮荫。
根系肉质强大,少分枝和须根。株高1-3m,可达2m,老茎灰褐色,当年生枝黄褐色。二回三出羽状复叶,互生。花单生茎顶,花径10-30cm,花色有白、黄、粉、红、紫及复色,有单瓣、复瓣、重瓣和台阁性花。花萼有5片。
二
、果实种籽
单瓣花结骨 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外果皮始为绿色,有毛,成熟时为蟹**,种籽为黄绿色,过熟时果角开裂,种籽为黑褐色,每公斤可称干种2400-3000粒。重瓣花一般结果1-5角,但种籽仅有部分成实,或完全不实;千瓣花类不结果和籽。[2]
价值用途
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美称。牡丹可在公园和风景区建立专类园;在古典园林和居民院落中筑花台养植;在园林绿地中自然式孤植、丛植或片植。自身存在的酶水解,成为牡丹酚(C15H20O8)及一份子L阿拉伯糖。根皮咽炎引起的咽痒、咽干、刺激性咳嗽等症,效果良好。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而牡丹的种植观赏史距今则仅有1500年左右。
隋朝:
牡丹种植中心:洛阳
牡丹作为观赏花卉第一次进入禁中皇家园林始于隋炀帝时期,史书记载:
《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今洛阳西苑公园一带),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赫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隋都洛阳西苑种植牡丹与隋炀帝广泛收集民间的奇花异草有关。
唐朝:
牡丹种植中心洛阳→长安
隋末唐初,长期的战争使得牡丹褪出人们的视野,武则天时期,移西河牡丹于洛阳上林苑,洛阳牡丹又一次迎来暴发期。据记载:
舒元舆《牡丹赋》: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渐盛。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第二》、《欧阳修集·卷七十五·居士外集卷二十五》: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能改斋漫录卷五》:牡丹初不载文字。自则天以后始盛。然未闻有以名者。
这些记载都表明,武则天时期移植牡丹到洛阳上苑,是唐朝牡丹繁荣的开始。由于武则天喜欢牡丹,牡丹得以进入宫廷并在民间开始流传。洛阳当时成为了牡丹的种植中心。
唐朝玄宗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当时洛阳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 到玄宗时,牡丹由洛阳传入长安,长安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字仲孺,能诗,善种植之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上皇(唐玄宗)召至骊山植万本,色各别,赐千金归,宫人呼为花师。"
当时的艺人因受社会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绝技是不外传的。所以,宋单父种植牡丹的绝技使后人不能知其术。但是,从植牡丹一万本(株),色样各不同来看,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花谱》 云:牡丹,本朝人谓之木芍药。天宝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 红、通白。移植予兴庆池沉香亭。会花开,明皇引 太真玩赏,李白立进《清平 调》三章。
《唐两京城坊考-卷1》:"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得四本,上因移于兴庆池东沉香殿前。"
唐,李浚《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开元年间"初有木芍药植于沉香亭前,其花一日忽开一枝两头,朝则深红,午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白,昼夜之内,香艳各异"。
这些记载都表明,至开元中期,牡丹才随着唐玄宗不再东归而传到了长安。唐朝时期,牡丹从洛阳传到长安,经历近半个世纪,一方面是由于长安的气候环境不如洛阳花最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长安缺少掌握牡丹培植技艺的花师,所以在经历了中晚唐100多年的时间之后,牡丹在长安逐渐销声匿迹,反观洛阳牡丹则明月弥盛至宋也成甲天下之态。
本文2023-08-19 05:43: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5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