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出哪个朝代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孝经出哪个朝代的,第1张

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

历史上最受古代皇帝们欢迎的古籍是《孝经》吗?对于这一问题,我想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相信大家也很好奇古代的一些历史吧,那么接下来就听小编叭叭吧。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封建大家长制度,并且作为位高权重的皇帝,拥有一人独裁,杀生牌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他们所做的一些事情,可能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但是,既然是历史,是过去,那么,就有好有坏,有开明的皇帝,也有昏庸的皇帝。但是不管是那一代皇帝,他们都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处于他们的时代,其典故书籍都是配合历史需要,以及统治需求进行开展的。

像在古代的大社会背景下,皇帝们居然都普遍喜欢《孝经》这本书,这也是说得过去的,很多皇帝都是推崇孝道的,在古代,孝顺是评判一个人道德品质的较高准则。我们都知道,在《十三经》中,有一部经典的字数最少,内容最浅,古代的儿童识字以后便要读它。不过,对于这部文简义浅的经典,历代帝王和文人却推崇备至,多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更先后亲自为它作注。其实就是仅有一千九百多字的《孝经》。

但是在这本书中, 由于《孝经》讲的不光是孝道,孝敬父母,他还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因此受到很多皇帝的推崇,历来受到统治者们的青睐。但是这本书对于现代的读者影响是非常少的,主要是因为在五四运动之后,破除封建运动中,认为这是一种“愚孝”,但是,我们需要正视历史,《孝经》是一部劝人向善的经典,我们今天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既不能由孝推出愚忠,也不应该丢掉孝道的传统美德。

《孝经》、《弟子规》、《孟子》、《论语》、《尔雅》等五部典籍。

1、《孝经》:《孝经》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儒家十三经之一。

2、《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4、《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尔雅》:《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尔雅》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孝道文化的作用;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一、全文:○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

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

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

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

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

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

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

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

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

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

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

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

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

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

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

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

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

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

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

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

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

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

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

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

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

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

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

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

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二、《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q1Oy6unvbr284NXPcn4-Q

 提取码: 8m8u

《弟子规》《二十四孝图》《孝经》《朱子治家格言》《论语》《诗经》《礼记》《孔子家语》

北宋张载《西铭》。将其中任何一本看完并向他们学习,你也能弘扬孝道的,但要切记结合现实生活,不可盲目遵行。

《百孝篇》全文如下: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死后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动地合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能孝就是好男儿。

为人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相,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亲死知孝后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能孝方为孝,死后尽孝枉徒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孝性温和孝味甘。

羊羔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消灾免难百孝篇。

扩展资料

《 百孝经》 ,  原称为百孝篇 , 是由先人遗留下来 , 之后白水老人重新汇整成整篇为八十四句 , 每句皆有至少一个孝字 , 总计有一百个孝字 , 因此现今称为 [ 百孝经 ] , 从经中浅显易懂的字句中 , 把孝行之道表露无遗 。

再读《百孝经》,颇多感慨,其中“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孝敬父母如敬天,孝父孝母孝祖先”,“生前行孝方为孝,死后尽孝徒狂然",“百行万善孝为首,当知孝字是根源”等句段,不失为经典力作,将永久留给中华儿女并奉行之。

孝为何解?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在儒学伦理里,父母必须照顾好自已的子女,将他们抚养成人,相应地,子女在父母年迈之时,也必须作出回报,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这就是"孝"。

孝是人性,亦是本性。人不可失人性,即不可不孝。人与人之间,以我之见,孝则集中体现在一个字上,那就是"爱"。孝就是对父母长辈的爱。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为我们付出很多,理应得到爱的回报。

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这是我对《百孝经》最基本的理解,但愿能与诸位贤达共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