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纂医宗金鉴的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御纂医宗金鉴的目录,第1张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一至十七)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十八至二十五)

删补名医方沦(卷二十六至三十三)

编辑四诊心法要诀(卷三十四)

编辑运气要诀(卷三十五)

编辑伤寒心法要诀(卷三十六至三十八)

编辑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九至四十三)

编辑妇科心法要诀(卷四十四至四十九)

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至五十五)

编辑痘疹心要诀(卷石十六至五十九)

编辑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卷六十)“

编辑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一至七十六)

编辑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至七十八)

编辑刺灸心法要诀(卷七十九至八十六

编辑正骨心法要诀(卷八十七至九十)

中国著名的医书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洗冤集录》,《医宗金鉴》等。

1、《黄帝内经》,作者,黄帝。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此书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医家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该书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发展的基石

2、《神农本草经》,作者,传说是神农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

原书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为《神农本草经》做注,并补充《名医别录》,编定《本草经集注》共七卷,把药物的品种数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种。清朝孙星衍将《神农本草经》考订辑复,成为现在通行本。

《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重要文献,本书把药分为三品:认为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

3、《伤寒杂病论》,作者,(三国)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此书被认为是汉医学之内科学经典,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此书总结《汤液经法》、《黄帝内经》、《难经》之思维体系,实践于内科辨证论治上,于外感伤寒创设“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列方治。

并于杂病上,于霍乱病、百合病、阴阳毒、疟病、虚劳、瘀血病、胸痹病、水饮病、咳嗽病、妇女杂病等皆有涉入,列方处置,堪称汉医学之内科学经典,相对于《内》、《难》的生理学经典角色。

4、《洗冤集录》,作者,(宋)宋慈。

《洗冤集录》为宋朝人宋慈所作,由其从事司法刑狱工作所积累之丰富验尸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当时传世的尸伤检验诸书,加以综合、核定和提炼,完成了这部有系统的古代法医学著作。这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法医学专书。

《洗冤集录》成书于淳祐七年(1247年),有五卷,53条,有检验总论、验尸、验骨、验伤、中毒、救死方六大题材。

以目录来看,本书的主要项目包括:宋代的检验尸伤法令;验尸方法和注意事项;勘察现场;尸体现象;各种机械性窒息死;各式钝器损伤;锐器损伤;交通事故损伤;高温致死;中毒;病死和急死;尸体发掘等项。

主要的涵盖验尸的检验方法、死因的判断,例如对于被火烧死与死后焚尸的差别、生前溺死与死后弃尸入水,都有精辟的见解。《洗冤集录》中所称呼的“血坠”也就是现代法医学中的“尸斑”。

5、《医宗金鉴》,作者,(清)吴谦编修。

《御纂医宗金鉴》简称《医宗金鉴》,全书九十卷,清乾隆朝时政府编著的大型医学丛书,由供奉内庭太医、太医院右判吴谦奉敕主编,后收入《四库全书》之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给与这套书籍相当高的评价。

本书共分15部,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心法要诀》。

以及《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及《正骨心法要旨》。

其中,《伤寒论注》中,收集了二十名医家的注解,内容极为详尽。口诀的部分也甚为实用,在本书刊行之后,成为当时医学教育最重要的读本。

本书也成为中国北方中医界最重视的一本套书,对于北方中医界有极深的影响力。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洗冤集录

——医宗金鉴

吴谦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曾任太医院右院判。作为御医,吴谦经常随侍于皇帝身边。乾隆五年(1740年)早春二月,乾隆帝患了感冒,吴谦、陈止敬等御医“敬谨调理,甚属勤劳,……且奏效甚速”,使乾隆帝很快就痊愈了。吴谦等因而受到了嘉奖。在为宫廷服务期间,吴谦多次受到这样的恩赏。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诏令编纂医书,命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作为总修官,吴谦为《医宗金鉴》的成书做出了重要贡献。吴谦认为,医经典籍以及历代各家医书,存在着“词奥难明、传写错误、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等问题,应予以“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

吴谦崇尚仲景学说。在撰著《医宗金鉴》时,他参考引用清乾隆以前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 的20余位医家的著述,对这二部经典著作的原文逐条加以注释,汇集诸注家之阐发,撰成《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17卷、《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8卷,列为《医宗金鉴》全书之首。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帝敕命编纂的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鼎盛,宫廷医学也达到顶峰阶段。乾隆皇帝务求标榜文治,于乾隆四年(1739)下谕太医院编纂医书:“尔等衙门该修医书,以正医学”。由大学士鄂尔泰和亲王弘昼督办,任命御医吴谦、刘裕铎担任总修官(相当于主编),陈止敬担任该书的经理提调官。为保证医书的质量,选派有真知灼见、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学者共同编纂,设纂修官14人,副纂修官12人,武维藩等作为纂修官参加了编写。此外,还有审效官、誊录官等人员,共70余人参加了编写工作。编撰中,不仅选用了宫内所藏医书,还广泛征集天下新旧医籍、家藏秘籍和世传良方。

1742年,《医宗金鉴》纂修完成,乾隆帝赐名为《医宗金鉴》,并御赐编纂者每人一部书、一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自1749年起,清太医院将《医宗金鉴》定为医学生教科书;这部书还广泛流传于民间,深受读者的欢迎。

《医宗金鉴》是作者们对18世纪以前的历代医学著作加以校订、删补,并节录编辑而成书的,是宫廷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医宗金鉴》一书,从医学文献校订整理的角度体现了宫廷医学的学术水准和成就。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7、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11、少阳病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 脉弦目眩而耳聋, 口苦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少阳经,

或渴或咳身微热, 或胁硬痛腹中疼, 或悸不呕尿不利, 舌胎滑白小柴宗。

12、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 加蒌若渴半易根, 腹痛去芩加芍药, 心悸尿秘苓易芩,

胁下痞硬枣易蛎, 不渴微热桂易参, 咳去参枣加干味, 小柴临证要当斟。

13、少阳禁汗吐禁下

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 甚则吐下痢不止, 水浆不入命难生。

14、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胸满热烦栀子豉, 痞硬冲喉瓜蒂平, 发热恶寒肢烦痛, 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 心下痛硬大柴攻 误下柴胡证仍在, 复与柴胡振汗生

15、三阳合病并病

合病两三经同病, 并病传归并一经 二阳合病满喘发, 自痢葛根呕半同

太少痢芩呕加半, 明少弦负顺长生, 滑数宿食大承气, 三阳合病腹膨膨,

口燥身重而谵语, 欲眠合目汗蒸蒸, 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二阳并病汗不彻, 面赤怫郁大青龙, 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太少头项痛眩冒, 心下痞硬如结胸, 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痢多凶

16、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三日二阳尽, 热微烦躁入阴传, 其人能食而不呕, 脉小尿清为不传

四、太阴病脉证并治

17、太阴阴邪脉证

太阴阴邪沉迟脉, 吐食腹满有时疼, 手足自温痢不渴, 理中汤主悸加苓, 腹满去术加附子, 吐多去术加姜生, 虽吐下多还用术, 渴欲得水倍术宁, 欲作奔豚术易桂, 干姜寒倍参腹疼

18、太阴阳邪脉证

阳邪嗌干腹满痛, 误下时痛大实疼, 大承桂枝加芍大, 脉弱芍大当审行

19、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 此是寒虚气上从, 腹满不减不大便, 转属阳明乃可攻

五、少阴病脉证并治

20、少阴阴邪脉证

少阴阴邪脉沉细, 背寒欲寐口中和, 咽痛腹痛骨节痛, 厥痢清谷四逆瘥

21、少阴阳邪脉证

少阴阳邪沉细数, 口燥咽干大承汤, 少阴心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是主方

22、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少阴脉沉反发热, 麻黄附子细辛汤, 若二三日无里证, 减辛加草用之良

六、厥阴病脉证并治

23、厥阴阴邪脉证

厥阴阴邪微细厥, 肤冷脏厥躁难安, 囊缩舌短胎滑黑, 四逆当归四逆先,

少满痛厥姜萸入, 蛔厥静而复时烦, 得食而呕蛔闻臭, 烦因蛔动乌梅圆

24、厥阴阳邪脉证

阳邪热厥厥而热, 消渴热气撞心疼, 烦满囊缩舌焦卷, 便硬尚任大承攻,

四逆不分四逆散, 咳加姜味下痢同, 悸加桂枝腹痛附, 下重薤白秘尿苓

25、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少阴里寒外热证, 面赤身反不恶寒, 厥痢清谷脉微绝, 通脉四逆主之先,

痢止参加脉不出, 葱入面色赤炎炎, 腹痛加芍咽桔梗, 呕加圣药用姜鲜

七、变证

26、两感

一曰太阳少阴病, 头痛口干渴而烦 二曰阳明太阴病, 满不欲食身热谵

三曰少阳厥阴病, 耳聋囊缩厥逆寒, 水浆不入神昏冒, 六日气尽命难全

27、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太阳三日已发汗, 若吐若下若温针, 不解致逆成坏证, 观其脉证犯何经,

难辨阴阳六经证, 重困垂危莫可凭, 惟用独参煎冷服, 鼻上津津有汗生

八、八纲

28、表证:表证宜汗太阳经, 无汗发热恶寒风, 头项强痛身体痛, 若出自汗表虚明

29、里证:里证宜下不大便, 恶热潮热汗蒸蒸, 燥干谵语满硬痛, 便溏为虚不可攻

30、阳证:阳证身轻气高热, 目睛了了面唇红, 热烦口燥舌干渴, 指甲红兮小便同

31、阴证:阴证身重息短冷, 目不了了色不红, 无热欲卧厥吐痢, 小便白兮爪甲青

3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身肢厥, 恶热烦渴大便难, 沉滑爪赤小便赤, 汗下清宜阴自完

33、阴盛格阳:阴盛格阳色浅赤, 发热不渴厥而烦, 下痢尿清爪青白, 浮微通脉复阳还

34、阳毒

阳毒热极失汗下, 舌卷焦黑鼻煤烟, 昏噤发狂如见鬼, 咽疼唾血赤云斑

六七日前尚可治, 表里俱实黑奴丸, 热盛解毒里实下, 表实三黄石膏煎

35、阴毒

阴毒寒极色青黑, 咽痛通身厥冷寒, 重强身疼如被杖, 腹中纹痛若石坚,

或呕或痢或烦躁, 或出冷汗温补先, 无汗还阳退阴汗, 急灸气海及关元

古籍的价值和版次,品相等关系很大,医宗金鉴这套书是清代的医学入门教材相当于现在的中医本科教材,发行量很大,所以现在存世量也很大,再加上这是实用书籍所以市场价值就不是很高,你可发些给我,我在给你看看现在市场价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